梅鋪猿人洞

梅鋪猿人洞

梅鋪猿人洞,又名龍骨洞,地處秦嶺余脈東段南麓,位於鄖縣城東北60公里的梅鋪鎮杜家溝。洞穴的東西南三面崗巒起伏,北面有滔河蜿蜒東流,注入漢江支流丹江

組成結構


標識牌
標識牌
梅鋪猿人洞形 成於震旦系(距今五億七千萬年至十二億年)的石灰岩中,是一個較大的水平溶洞。洞底高出滔河水面約40米,洞口朝西向北,寬4.5米,高3米,深46米,洞底平坦,堆積豐富。洞內堆積可分三層:上層膠結堅硬的蓋板,最厚處0.3米,未發現化石;中層黃色沙質土,厚0.5—2.5米,含有猿人牙化石和大量伴生動物化石;下層膠結堅硬的黃色堆積,最後處0.6米,不含化石,由泥灰岩溶蝕而成。

主要文物


梅鋪猿人洞發現於1970年。1975年夏,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野外考察隊對此洞進行了發掘,共挖掘出4顆猿人牙齒化石,全是左邊的。一顆是左上中門齒,其餘3顆為臼齒齒冠都保存完好。同時還發現了一些經過人工打擊,痕迹清楚的礫石石核,以及獼猴、豺熊、大熊貓、獾、貓、狐、水獺、馬、貘、犀牛、小豬、鹿、河狸豪豬和龜等二十多種伴生動物化石。
其中部分種類仍屬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在這裡生存的還有距今六十萬年至一百萬年的更新世初期的桑氏鬣狗和第三紀殘存的較為古老的動物嵌齒象。由此可見,這裡在遠古時期是一片氣候溫暖濕潤,森林草地繁茂,珍禽異獸群集,環境優美,生意盎然的地方。經過鑒定,距今約五十萬至一百萬年之間,為我國第五個猿人化石發現地點。1982年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湖北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發掘


周總理指示查“龍骨’
文物
文物
1976年,在中國向日本出口的中藥材“龍骨”中,發現了一顆猿人牙齒化石。這一消息很快被總理知道了,立即指示海關及出口單位,迅速查清“龍骨”是由哪省送來的、由何地出土。
調查的結果得知,龍骨是由河南省經辦出口的,但出土地點不詳。緊接著,國務院責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組成野外工作隊,立即赴河南,尋找化石的詳細出土地點。他們走遍了豫西的村村寨寨,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考察,卻仍未找到猿人牙齒化石的出土地點。他們正準備撤離河南返京,一個偶然機會.一位考古工作隊員在返回縣城的路上,與一位社員同路而行,兩人邊走邊拉家常:“你到河南走親戚?”“不是,是搞副業,摸幾個油鹽錢。”那社員回答。‘搞的是啥副業呀?”賣“龍骨”。那社員亮了亮手中的小布袋。“賣‘龍骨’?”“我看看。”考古隊員接過那社員遞過來的小布袋,打開一看便驚呆了,自言自語地說:“化石!化石!還有一顆像猿人牙齒的化石,”考古隊員拉著賣“龍骨”的社員,找到了他們經常賣“龍骨”的供銷社收購部。
供銷部門提供了收購“龍骨”的全部發票單據。單據證明:收購的“龍骨”絕大部分是湖北鄖縣梅鋪西寺溝口的社員賣出的。化石出土地就在滔河岸邊的龍骨洞。
中國科學院野外工作隊得知這個消息后.立即電告中共郡縣縣委、鄙縣革命委員會。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野外隊立即赴鄖,並要求對龍骨洞進行全面保護。科學院立即派人挖掘清理。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野外隊一行三人,由吳汝康教授帶領下來到鄖縣,到梅鋪西寺溝口龍骨洞進行了查看清理工作。考古隊員經賣龍骨的社員證實,那顆猿人牙齒化石確實是從洞里撿來了。考古隊員先後進行兩次挖掘清理,又獲得兩顆猿人牙齒,連同社員拾的總共三顆:一顆上中門齒,一顆是左上第二前臼齒,一顆是左上第一臼齒。齒冠都保存完好。
這一重大的發現,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1977年2月,中國《文物》特刊第25期以“湖北鄖縣、鄖西發現距今100萬年至50萬年的猿人牙齒化石”為標題,公佈於世(註:1976年鄖西縣白龍洞也曾發現兩顆猿人牙齒化石)。《文物》特刊最後寫道:“鄖縣和鄖西縣是繼北京猿人、陝西藍田猿人和雲南元謀人之後,重要的猿人化石發現地。這一重要發現,擴大了我國猿人化石分佈地點的研究範圍,為研究人類的起源,特別是研究我國古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靠資料。而且對我國第四紀動物群的劃分,第四紀地層和地層運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1981年1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鄖縣梅鋪猿人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