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天寧寺

江蘇南通市崇川區的寺廟

南通天寧寺,初名為光孝寺,始建於唐朝咸通四年(863年),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中學堂街11號。

南通天寧寺毗鄰北濠河,寺廟坐北朝南,以山門、金剛殿、大雄寶殿、藥師殿為中軸結構,西部為禪堂、僧寮,布局嚴謹,建築雄偉。寺西北隅有五級八面、磚木混合結構光孝塔,山門前有照壁一塊,門前有石獅一對護持。南通天寧寺是木質瓣形瓜楞柱的古建築,大雄之殿石礎和金剛殿的柱子是宋的遺物。代表了南通市古代的建築風貌。

2006年5月25日,南通天寧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唐朝咸通四年(863年),僧人藻煥堂創建了天寧寺,初名為光孝寺。
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8年),天寧寺與原在城西的奉聖寺合併,改稱天寧報恩光孝寺。
明宣德五年(1430年),南通天寧寺重修。
明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僧人法恩奏請改寺名為現名。
乾隆年間,天寧寺分為四賢祠、塔院、大意堂、祖師殿、水神殿、藏經樓、毗盧閣七房。
清末興辦教育,天寧寺東部的毗盧閣、四賢祠、輪藏殿和光孝塔院等建築改為學校。天寧寺之一的藏經樓一房遷至望江樓,四賢祠一房遷至西武廟。
1956年,由政府文化科撥款修理保護,對天寧寺西側的火星殿、水神殿(禹王殿)、祖師殿、大意堂進行維修,新塑托塔天王阿難兩尊佛像,增補十八羅漢並對佛像裝金。
1958年,天寧寺被作為南通市老年僧尼生活憩息之所。
1959年2月,比丘尼教元到天寧寺負責寺院修復。
南通天寧寺天王殿
南通天寧寺天王殿
1990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天寧寺予以修復開放。

結構特點


南通天寧寺光孝塔
南通天寧寺光孝塔
主體建築大雄殿為宋代建築,殿高近40米,面闊三間,進深四間,歇山式,明向六根內柱,系用“包鑲法”製成的十二瓣瓜楞柱,下有復盆式石杠礎,上雕纏枝牡丹花紋。主柱有20根,高18.3米,為宋元遺留下來的木結構古建築。

文物遺存


南通天寧寺題額
南通天寧寺題額
南通天寧寺的山門上,懸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天寧禪寺”題額,書畫家范曾題寫了“山河天眼裡,世界法身中”的楹聯。此外,天寧寺還藏有宋徽宗趙佶為天寧寺御筆題寫的“大雄之殿”和明代祝枝山題的“德玅空明”兩塊匾額。此外,天寧古寺尚存有明、清兩代的古碑七塊,收集到天寧寺僧溪三大師的墨竹多幅。相傳寺內釋迦佛、海島觀音文殊普賢、阿難、伽葉等均為唐代著名藝術家劉鸞所塑。

研究價值


南通天寧寺
南通天寧寺
天寧寺寺院旁的老街因寺而得名稱做“寺街”,是保存完整的傳統歷史街區。

保護措施


1958年,南通天寧寺被公布為江蘇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南通天寧寺
南通天寧寺
2006年5月25日,南通天寧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


南通天寧寺是南通江海地區的三座唐寺(狼山廣教寺,如皋定慧寺,南通天寧寺)之一,明《萬曆志》、清《康熙志》皆作這樣的記載:“唐咸通中僧藻煥堂建。舊名光孝天順元年僧法恩奏改今名。”《乾隆志》作了這樣的補充“寺有光孝塔五級,後有毗盧閣。宋咸淳中年間(約990年—1003年)君人管某建,僧法恩募捐。

旅遊信息


交通
乘坐南通公交68路通勤線、37路、38路、39路、40路、70路通勤線、48路、77路、58路、301路、99路、22路、619路、620路、33路環線、69路通勤線、13路、72路等至天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