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

唐代詩人杜甫所作詩詞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是杜甫在大曆二年夏居滾西時所作,寫的是夏日東屯稻田補水之事。詩中作者放筆描述東屯稻田平闊廣大,禾苗茂盛,放水引灌之後,更顯得水天一色,“鷗鳥鏡中來,關山雪邊看”,詩情畫意,體貌入神。加上作者思想博大,大公為懷,豐收在望,推己及人。所謂老杜之風骨,人不可及處正在於此。

作品賞析


大曆元年(766年)春至三年正月,杜甫在夔州住了兩年多,由於都督抬茂琳的照顧,讓他主管官府在東屯的百頃稻田,同時自己也租了一些稻田耕種,因此對於水稻的種植十分關注,有好幾首專寫這方面的詩,如“東屯稻田一百頃,北有澗水通青苗。晴浴狎鷗分處處,雨隨神女下朝朝。”(《全唐詩》卷二百二十九《夔州歌十絕》之六)為了收割水稻,特地把家從湘西移到東屯。《自湘西荊扉且移居東屯茅屋四首》之二詩云:“東屯復湘西,一種住青溪。來往皆茅屋,淹留為稻畦。”(卷二百二十九)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作於大曆二年(767年)六月,此時杜甫尚住在湘西。全詩三段,每段八向,第一段寫引水灌田。第二段述灌水后的稻田,一望無際,秧苗蘋蘋,有如翠羽。第三段是展望秋收。

創作背景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作於公元767年(大曆二年)六月,此時杜甫尚住在湘西。全詩三段,每段八向,第一段寫引水灌田。第二段述灌水后的稻田,一望無際,秧苗蘋蘋,有如翠羽。第三段是展望秋收。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