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1世紀人口與發展
中國21世紀人口與發展
2000年12月19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21世紀人口與發展》白皮書。全文如下:
目錄
目 錄
一、前 言
二、現狀與前景
三、目標與原則
四、行動計劃
實施計劃生育與生殖健康優質服務
增強國民整體素質
保障婦女兒童權益
優化配置勞動力資源
緩解和減少貧困現象
保障老年人權益
改善人居生態環境
五、保障措施
加強法制建設
完善利益導向機制
加強宣傳教育
建立科技創新體系
加大資金投入
發揮非政府組織和民間社會作用
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
一、前言
1、人類發展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世界經濟秩序和經濟格局急劇變化,人口與發展進一步成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重大問題。走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正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
2、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抽樣調查,到1999年底全國總人口為12.6億(不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1%。為比較準確地把握人口變化的規律和趨勢,進一步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正確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人口政策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國政府於2000年11月開展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一俟數據處理完畢,這次普查的結果將及時公布。
3、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相對不足,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都與人口問題分不開,人口問題成了制約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和首要問題。能否解決好人口問題,直接關係到人民生活改善、全民素質提高和中華民族興衰,關係到世界和平與發展。
4、中國政府按照國家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要求,從本國的實際出發,制定並實施了符合國情的人口政策,為穩定本國和世界人口,促進人類發展和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政府願與國際社會一道,為切實解決人口與發展問題繼續作出不懈的努力。中國政府堅信,在二十一世紀,中國的人口與發展事業必將更加輝煌,中國一定會為全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現狀與前景
5、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確立了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的人口政策,全面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國家鼓勵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並依照法律法規合理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對少數民族,國家也實行計劃生育。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結合當地實際制定了具體政策規定。
6、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人口與發展問題,將人口與發展問題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議事日程,始終強調人口增長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央政府每年召開一次關於人口與發展問題的座談會,研究分析重大問題,制定重大決策和措施。國家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和群眾團體共同實施人口與計劃生育方案,將計劃生育與發展經濟、消除貧困、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資源、普及文化教育、發展衛生事業、完善社會保障、提高婦女地位等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人口與發展問題。
7、經過近30年的努力,中國成功地探索了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道路,逐步形成了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人口調控體系和計劃生育工作管理體制,人口與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公民的生存權、發展權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顯著改善。
──人口過快增長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分別由1970年的33.43‰和25.83‰下降到1999年的15.23‰和8.77‰,總和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進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國家行列。中國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用較短的時間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從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走完了一些發達國家數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全國累計少出生3億多人,為國家和社會節約了大量的撫養成本,緩解了人口過多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促進了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國民生產總值提前實現了比1980年翻兩番的戰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到1999年底,中國農村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已經從70年代末的2.5億以上減少到3400萬,占農村人口的比例從33%下降為3%左右,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
──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成績顯著。到2000年底,全國基本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平均每萬人中大學生人數由1978年的8.9人增加到1999年的32.8人。基本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服務。孕產婦死亡率從1990年的94.7/10萬下降到1998年的56.2/10萬,住院分娩率1999年達到66.8%以上。1999年,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1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婦女地位明顯提高,兒童權利得到保障,老年人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全國機關幹部、國有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中女幹部佔1/3以上。1999年,女性從業人員占社會總從業人員的46.5%,高於世界34.5%的水平,當年婦女收入為男子收入的80.4%。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998年為42‰,比1991年下降了31.8%。1999年,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1%,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4.4%。1999年全國1歲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率,卡介苗為97.8%,脊髓灰質炎為97.4%,百白破為97.8%,麻疹疫苗為97.5%。1999年,全國有近3000萬離退休人員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國家舉辦的社會福利機構達1000多個,集體舉辦的敬老院近4萬個。
──全社會對人口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人們對人口問題已形成以下共識:控制人口增長,有利於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應節制生育,不應放任自流;解決人口問題不僅應關注數量,還應強調提高素質和生殖健康水平、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和福利,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口問題本質上是發展問題,只有通過經濟、社會、文化等全面發展,才能最終獲得解決。同時,人們的婚育、養老觀念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的早婚早育、多子多福和重男輕女等觀念逐漸被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生男生女都一樣等科學、文明、進步的觀念所取代,越來越多的人自覺實行計劃生育。育齡婦女平均初婚年齡從1970年的20.8歲提高到1998年的23.57歲,已婚育齡婦女綜合避孕率達到83%。平均家庭規模從1971年的4.84人減少到1998年的3.63人。
──人口與發展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不斷擴大。中國充分認識解決本國人口與發展問題對穩定全球人口問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大意義,並結合本國實際貫徹歷次國際人口會議確定的基本原則和精神。1994年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後,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積極實施《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行動綱領》。近年來,中國和聯合國人口基金、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計劃生育聯合會等國際機構以及有關國家的政府和民間組織在生殖保健、青少年教育、緊急避孕、男性參與計劃生育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方案的成功實施,為其他許多國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並越來越為國際社會所認同。
8、未來幾十年,中國人口與發展將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中國人口將由低增長逐步過渡到零增長,人口總量達到峰值后開始緩慢下降。抓住出生人口減少、社會總撫養比下降、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擴大社會投入,提高積累水平,將為加快經濟發展,增強綜合國力,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也將為解決人口與發展問題提供較雄厚的物質基礎。
9、中國政府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人口與發展的矛盾依然尖銳,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人口數量將在較長時期內繼續增長,預計未來十幾年每年平均凈增1000萬人以上,給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壓力;人口總體素質較低的狀況在短時期內難以根本改觀,與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勞動年齡人口大量增加,就業壓力居高不下;在經濟尚不發達情況下進入老齡社會,給建立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增加了難度;地區間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現象將長期存在,消除貧困的任務依然艱巨;流動人口增加、農村人口進入城鎮以及人口在不同地域間的重新分佈,對傳統的經濟社會管理體制及相關人口政策產生重大影響;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各種矛盾和問題將進一步顯現,人口與發展問題面臨的複雜性依然存在。
三、目標與原則
10、中國解決人口與發展問題的基本出發點是:堅持立足於人口多、人均資源少、經濟和科技水平都比較落後的基本國情,借鑒世界各國的管理經驗和科學成果,結合中國實際解決人口與發展中不斷出現的問題,走有中國特色的人口與發展道路;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在發展中解決人口問題,使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實現國家現代化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以充分實現人權為基本目標,將人權的普遍性原則與本國國情相結合,將生存權、發展權放在首位,努力提高人民享受公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項基本權利和自由的水平。尊重人民的不同文化背景、宗教習俗和道德觀念,在充分考慮發展的優先事項和條件、權利和義務統一的基礎上,制定和實施人口與發展的規劃和政策,促進全體社會成員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
11、中國人口與發展的目標是:
──到2005年,全國人口總數控制在13.3億以內(不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長率不超過9‰。全面推行醫療衛生和生殖健康服務,開展避孕措施的知情選擇,孕產婦死亡率降低到42/10萬左右,嬰兒死亡率降低到31‰左右。鞏固和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成果,重點加強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城市和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基本滿足高中階段教育的社會需求,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進一步提高。在城鎮和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初步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2010年,全國人口總數控制在14億以內,人民生活更加寬裕。人口素質明顯提高,全國人口受教育年限達到發展中國家先進水平,群眾享有基本的醫療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務,普遍實行避孕措施的知情選擇,出生性別比趨於正常。努力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初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
──到二十一世紀中葉,全國人口總量在達到峰值(接近16億)后緩慢下降。人口素質和健康水平全面提高,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大眾化。建立起完整高效的社會保障制度。人口分布和就業結構比較合理,人口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富裕,人均收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基本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和國家現代化。
12、中國解決人口與發展問題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是:
──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加快經濟和社會發展,高度重視科技和教育,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國民素質,把解決人口問題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制定完善各項配套政策,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穩定和完善現行生育政策。
──綜合治理人口問題。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調控體系和管理機制,採取法律、教育、經濟、行政等措施綜合治理人口問題。
──國家指導與群眾自願相結合。國家制定政策並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兼顧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實行行政管理與群眾工作相結合,提高群眾參與的自覺性。
──整體推進與分類指導。以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為重點,制定優先原則,發揮城市和發達地區的示範作用,推動不同地區的深入發展。
──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尊重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維護其合法權益。把實行計劃生育與發展經濟、幫助群眾勤勞致富、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相結合,努力為群眾提供優質服務。
四、行動計劃
實施計劃生育與生殖健康優質服務
13、穩定低生育水平。穩定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堅持既定的、行之有效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方針,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調控體系和管理機制。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積極創造條件,把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納入社區基層組織管理體制和綜合服務體系。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做好農村特別是中西部農村的計劃生育工作,實現不同地區工作的均衡發展。改革和完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促進計劃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轉變。
14、大力推進優質服務。堅持以宣傳教育為主、避孕為主、經常性工作為主,普及科學知識,為群眾提供生產、生活、生育的優質服務,最大程度地滿足群眾計劃生育和生殖健康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5、發展生殖健康及其相關產業。提高生殖健康產品質量及科技含量,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加強生殖健康工程技術研究開發和產業基地建設。推廣新技術和新產品,優化產品結構。加強市場管理,規範市場行為。
增強國民整體素質
16、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發展婦幼衛生事業,提高婦女兒童健康水平。普及優生優育知識,開展婚前醫學檢查、產前診斷、遺傳諮詢、新生兒疾病篩查和兒童疾病綜合管理等預防性技術服務。加強孕產期保健,提倡住院分娩和母乳餵養。提高婦幼保健水平,減少產傷,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
17、提高人口健康素質。以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為重點,加強農村衛生服務網路建設,發展和完善農村衛生綜合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多種形式的農村初級醫療保障制度。深入開展農民健康教育活動,提高農民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和健康水平。改善人居環境,開展心理諮詢服務,促進人們的生理、心理健康。加強青春期、孕產期、更年期、老年期健康服務,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積極預防和控制艾滋病和其他性傳播疾病。
18、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發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降低文盲率。保障未成年人、婦女、少數民族、殘疾人和貧困人口等特殊人群的教育權利。深化教育改革,著力推進素質教育,重視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繼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規模。完善繼續教育制度,逐步建立終身教育體系。
19、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移風易俗,掃除陳規陋習和愚昧落後觀念,形成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念、道德規範、文化輿論和社會風尚。關注青少年健康發展,開展豐富多採的文化教育活動,增強青少年道德修養,注重防止青少年危險行為的發生。
保障婦女兒童權益
20、保障婦女勞動權益。保障婦女與男子平等的生產經營權利,提高婦女經濟地位。拓寬婦女就業領域,增加婦女就業機會,提高婦女就業質量。保障婦女在工資報酬、休息休假、勞動條件及社會保險等方面的勞動權益,做好女工特殊勞動保護工作。
21、保障婦女政治、社會、文化權利。消除性別歧視,實現男女平等,優化婦女發展環境。保障婦女參與社會政治事務的權利和受教育的機會,鼓勵婦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為婦女參與管理和決策創造條件。倡導平等、文明、和睦的新型家庭關係,減輕職業婦女的家務負擔。保護未成年人、老年人及殘疾婦女的特殊利益,打擊暴力侵害、拐騙、買賣婦女和賣淫嫖娼等違法犯罪行為,確保婦女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
22、依法保障婦女生育權利。增強婦女的健康保健意識,引導婦女轉變婚育觀念,依法保護婦女婚姻家庭權益、生育權利及經期、孕期、產期、哺乳期的權益。加強男性履行計劃生育和撫育子女責任的宣傳教育,提高婦女的家庭決策權。定期開展婦女健康檢查和婦科疾病的防治,保障婦女在整個生命周期享有必要的健康服務。通過多種資金渠道,解決婦女避孕、節育、生育的費用,保障婦女生育期間享有必要的醫療保健和獲得合理的經濟補助。禁止歧視、虐待生育女嬰和不育的婦女。
23、幫助貧困婦女脫貧解困。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文化培訓和扶貧項目,幫助婦女掌握生產、勞動技能,提高脫貧致富的能力。做好城鄉無法定扶養義務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的孤殘女童、孤老婦女的供養工作。
24、保障少年兒童權益。保護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優化少年兒童成長環境。培養少年兒童在德、智、體、美方面全面發展。動員全社會關心和幫助女童、殘疾兒童、離異家庭兒童、特困兒童、流浪兒童,禁止溺嬰、棄嬰,嚴厲懲治虐待、殘害、拐賣少年兒童的違法犯罪行為。
優化配置勞動力資源
25、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提高城市建設和發展的質量,優化城鎮產業結構。著重發展小城鎮,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完善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城鄉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小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發揮農村地域性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引導城鎮化集約發展,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全國城鎮體系。
26、促進人口有序遷移和流動。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改革城鎮戶籍管理制度,逐步調整大中城市戶口遷移政策,保障公民正常遷移和擇業權利,促進人口在城鄉、區域間合理流動和分佈,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改革管理體制,以屬地化管理為主,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務網路,為流動人口提供多方面服務。
27、努力增加就業機會。改革勞動就業制度,拓寬城鄉就業渠道,改善就業結構。進一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積極發展集體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建立階段性就業制度,推行靈活的就業形式。發展勞動力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職業培訓,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在城鎮建立覆蓋所有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制度,形成有利於勞動者自身發展的社會環境。
緩解和減少貧困現象
28、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堅持發展經濟和控制人口兩手抓,把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合理分佈人口,開發人力資源,納入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規劃。實施東部支持西部,城市支援農村,先進地區幫助後進地區的對口援助措施。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貧困原因,制定適當的扶貧政策,使扶貧工作由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轉向提高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實行傾斜發展政策,加大扶貧投入,通過財政轉移支付、項目投資、發展科技教育、改善生態環境和勞務輸出等多種途徑,促進貧困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逐步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29、減少農村貧困人口。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加大農村扶貧攻堅力度,採取經濟、科技、教育和計劃生育等多種手段,改變並扭轉貧困人口的傳統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鼓勵少生快富。以最低收入人口作為扶貧開發的基本對象和主要目標,重點扶持低收入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業開發科技含量,拓寬市場,生產市場需要的產品。普及教育,提高衛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質,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有條件的地方,逐步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降低返貧率。
30、防止城市人口貧困。逐步建立健全城市扶貧機制,實施再就業工程,廣泛開闢就業門路。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普遍建立職工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制度,分散職業風險。開展職業康復工作,幫助傷殘職工恢復勞動能力。鼓勵群眾互助,發展慈善事業。建立多種商業保險,形成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安全網。
保障老年人權益
31、建立和完善養老保障體系。形成以居家供養為基礎、以社區福利服務為依託、以社會福利機構為補充的老年福利服務體系。在城鎮建立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在農村堅持以家庭養老為主,進一步完善社會救濟和以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為內容的“五保”供養制度。逐步建立國家、社會、家庭、個人相結合的養老保障機制,努力提高老年人口的健康和生活質量。
32、創造保障老年人權益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建立健全保障老年權益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大執法監督力度,打擊虐待、遺棄、迫害老年人的違法行為。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保障老年人的經濟供養、醫療保健、照料慰藉、學習教育、文化娛樂,形成愉快、溫暖、祥和的養老環境。鼓勵老年人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發揮老年人參與社會生活的潛力,倡導和鼓勵老年人自主、自助。
33、大力發展老齡產業。研製、開發、生產適宜老年人物質和精神需求的產品,鼓勵和引導老年用品市場的發展。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發展城鄉養老社會化服務,建立、發展為老年人服務的設施和網路。採取稅收、信貸等優惠措施,多渠道籌資,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發展老齡產業。
改善人居生態環境
34、增強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意識。加強對人口控制、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的整體規劃,增強人口、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改變人們對資源、環境的傳統思維和行為方式,採取預防為主、污染者付費和強化環境管理等措施,扭轉環境惡化的狀況,使城鄉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資源更新的經濟補償制度,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和經濟效益,遏制資源破壞性開發,緩解人口和經濟增長同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
35、轉變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改變過度消耗資源的、高污染的、不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消費結構和生產方式,促進可持續發展。
36、保護重點區域生態環境。重點保護和改善人口與環境資源矛盾尖銳區域的生態環境。科學規劃、合理設置城市功能區域,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理率,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凈化空氣,加強綠化。合理和節約利用土地尤其是耕地資源,加強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產業結構和布局,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強流域污染防治,保證居民飲水安全。改變掠奪性經營開發方式,有計劃地退耕還湖、還林、還草,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止沙漠化,建立生態農業,加強耕地、水源、森林、草場、物種等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五、保障設施加強法制建設
37、制定、完善法律法規。加快立法步伐,提高立法質量,建立健全人口與發展法律法規。將人口問題作為制定經濟和社會法律法規時的重要考慮因素,為貫徹實施基本國策提供法律保障。
38、提高依法管理水平。推進依法行政,提高執法水平,實現基層管理和服務工作的規範化、法制化和科學化。加快基層民主建設,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法制宣傳和教育,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提高國家工作人員素質,建立綜合治理人口與計劃生育的基層管理制度。
39、完善法制監督體系。加強執法監督,建立和完善包括司法監督、行政監督、輿論監督、社會監督、群眾監督在內的完整的監督體系。建立公開、公示制度。建立行政執法考核評估體系,確保人口與計劃生育事業健康發展。
完善利益導向機制
40、建立人口與發展的調控體系。制定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人口戰略和人口規劃,建立和完善綜合治理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政策體系和管理措施,保持人口同經濟社會發展、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平衡關係。
41、建立和完善人口與計劃生育的利益導向機制。通過發展經濟、普及教育、發展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等途徑,引導人們自覺實行計劃生育。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通過對計劃生育戶小額貸款、項目優先、科技扶持、政策優惠等措施,把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和發展經濟、扶貧開發、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相結合,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困難,少生快富。
42、建立鼓勵家庭實行計劃生育的激勵機制。實施節育補償、家庭福利、獎勵優惠等形式的利益傾斜。對獨生子女家庭給予一定數量的獎勵費,城市和有條件的地區獨生子女父母退休時,可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必要的補助。對實行計劃生育家庭在分配集體經濟收入、享受集體福利、劃分宅基地、承包土地、就業、就醫、住房及子女入托、入學等方面給予優待。
43、建立有利於人口與發展特別是計劃生育的社會保障制度。在農村,建立養老、子女安康、合作醫療、母嬰保健保償、計劃免疫保償和節育手術安全等多種形式的保障制度。在城市,建立健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保障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鼓勵社會參與救助和志願者服務,解決群眾後顧之憂。
加強宣傳教育
44、動員全社會和各級政府部門參與和支持人口與計劃生育公益性文化建設,形成社會化宣傳教育格局。通過大眾傳媒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面向基層、面向家庭、面向群眾的經常性的宣傳教育活動,形成人人關心人口與計劃生育事業的良好社會氛圍。
45、發展人口文化事業,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建設新型生育文化。培養遵紀守法、夫妻和睦、敬老愛幼的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形成少生快富、男女平等、晚婚晚育等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觀、家庭觀和養老觀,增強全民人口意識。積極開展人口與青春期、性保健知識和老年健康教育,普及避孕節育、優生優育、生殖健康和健康老化的科學知識。
建立科技創新體系
46、加強人口與發展學科建設。建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人口與發展學科,促進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結合,推動人口新興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發展,形成多學科、多領域的完整的人口學科理論體系。發揮人口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為制定科學的人口與發展政策提供理論支持。
47、推進科技創新。充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別是生物、信息、材料等領域內的最新成果。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建立人口與發展科學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科學技術中心等科技創新基地,提高知識和技術的整體創新能力。擴大人口領域的科研成果,加大生育調節、生殖保健、優生優育及不孕不育等關鍵技術研究。增強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的能力,加大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引進和推廣力度。
48、深化以技術服務為重點的優質服務。以技術服務為重點,圍繞生育、節育、不育做好生殖保健服務。積極推進避孕方法知情選擇,開展婦女病的普查和防治。健全基層社區醫療保健和技術服務機構,形成適應市場經濟的綜合服務模式。建立計劃生育服務質量保證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改善服務條件,規範服務標準,擴展服務領域,提高服務質量。
49、實現人口與發展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人口管理信息和計劃生育、生殖保健服務信息相結合的現代信息收集、報告、分析、發布系統。建立覆蓋基層的人口與發展及計劃生育信息網路和文獻資料庫、資料庫,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手段,及時傳播知識、提供信息,進行宣傳、科普教育和培訓。
加大資金投入
50、逐步增加人口與計劃生育事業財政投入。建立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把計劃生育經費納入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切實予以保證。逐步提高中央和地方財政對人口與計劃生育經費的投入水平,增加幅度高於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對中西部、少數民族及災區等財政困難地區的計劃生育事業費實行投入傾斜。
51、建立人口與計劃生育事業的政策性投入機制。鼓勵企事業單位加大投入。制定優惠政策和獎勵措施,利用經濟手段,形成良性循環的社會投入機制。建立多渠道籌資體制,鼓勵民間捐資、社會募捐和國際捐贈。建立人口與計劃生育公益基金和發展基金,在貸款利息、期限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人口與計劃生育項目。
52、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以邊遠貧困地區為重點,加強基層人口與計劃生育服務網路建設,制定基本建設規劃和技術設備標準。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合理配置和利用相關部門的技術服務資源,實現優勢互補,提高投入產出效益。完善有關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和各級財政撥款制度,加強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
發揮非政府組織和民間社會作用
53、發揮婦聯、工會、共青團和計劃生育協會、老齡組織等非政府組織,居委會、村委會等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以及其他社會團體和組織在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中的作用。政府創造條件,建立民間社會參與人口與發展事業的政策措施和運行機制,吸收它們參加決策,尊重它們的自主權,為之提供必要的資金、技術、信息和工作指導。
54、按照健全組織、經常活動、帶頭示範、積極服務的要求,加強計劃生育協會建設。幫助、支持計劃生育協會,結合自身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和服務,動員、引導群眾實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使之成為連接政府和群眾的橋樑和紐帶。
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
55、積極參與國際人口與發展領域的活動,使國際社會全面了解中國的人口政策、發展成就及推動人權事業健康發展所做的努力,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增進了解,求同存異,擴大共識。
56、加強與國際組織、地區組織以及各國政府和民間團體的合作,拓寬合作領域,擴大合作形式。在人口與計劃生育的基礎研究、宣傳教育、綜合服務等方面發展合作項目,建立合作基地,發揮示範作用。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領域的雙邊及多邊交流,進行決策、管理和技術人員間的國際交流與培訓,掌握、借鑒國際最新科技動態和有益經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