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伯驥
凌伯驥
凌伯驥是革命烈士,祖籍浙江會稽。於1915年在廣州市出生,在1934年8月1日英勇就義。
目錄
(1915年—1934年8月1日)革命烈士。祖籍浙江會稽。生於廣州市。中學讀書時成績優異,直接升入中山大學社會系。與中大進步教授接觸密切,深受影響,積極參加中大抗日劇社的活動。任《新啟蒙》、《星光》、《新路線》等進步刊物的主編,發表許多文章。是1934年1月成立的中國文化總同盟(簡稱“廣州文總”)所屬“社聯”負責人之一。1934年1月,被反動當局逮捕。在獄中,受盡各種酷刑,堅貞不屈。同年8月1日,英勇就義。
凌伯驥又名阿忠,原籍浙江會稽,生於廣州市。凌伯驥烈士是“文總”屬下中國社會科學工作者聯盟廣州分盟(簡稱“社聯”)的執委,負責宣傳工作,他是三十年代初期中大品學兼優、才華出眾的學生,是六烈士中年紀最小的一個。
祖上因南來做小官吏而定居廣州,父親凌彭慶,當過文書、錄事之類的小職員,一家七口人全靠他一個人在河馬廄里當文書所得的20元月薪來維持。因此,生活十分困難。母親俞氏,生下鴻業(即伯驥)、鴻超、鴻成、桂文四兄妹,伯驥為長。不久,母親俞氏也亡故,為了照料家庭,父親又娶了南海人傅冠雄為續房,傅氏生下一男孩叫鴻熹。傅氏為人賢惠,待前妻子女如同已出,而凌伯驥兄弟也十分孝敬繼母,親切地稱傅氏為阿姑,大家互相愛護,一家數口人過著和睦的生活。傅氏非常疼愛伯驥,甚至當伯驥後來從事秘密的革命工作時,也從各個方面給予支持,掩護。
凌伯驥天資聰明,讀書成績優秀,年年考試第一,因而不僅可以得到免費中學讀書時成績優異,還可以拿到一筆獎學金。由於學習成績好,小學未畢業直升跳上中大附中學習。又由附中二年級跳升中大預科,然後直接升入中山大學社會系。為了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凌伯驥在中大附中到中大預科學習期間,都是半工半讀,除了完成學業以外,他還在“廣州市土布同業公會”里擔任文書,幫“公會”抄抄寫寫賺點錢來幫補家庭。凌伯驥自幼勤奮好學,特別喜歡閱讀馬列主義著作。為了節省買書的錢,他經常到賣進步書籍的神州國光社書店去秘密閱讀《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反杜林論〉等大部頭的馬、恩著作。因此,他閱歷甚廣,學識淵博,十八、九歲時,就敢於與中大有名的資產階級哲學家張東蓀教授等進行辯論,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原理駁斥他的唯心主義觀點。
凌伯驥為人正直,風義勇入為。1933年3月,國民黨反動當局害怕真理,對學生中進步的刊物加以摧殘,當時中大進步學生嚴蒲特主編的進步刊物《天王星》竟被宣布為非法刊物,暗中在中大傳達室設密探,監視學生領信件。正好有一名學生誤取了嚴蒲特的信件,就被當場抓去公安局,另一位中大學生肖宜越,也因借《天王星》與前一位同學看過而受株連,也被逮捕。事件發生后,學生嘩然,凌伯驥便與鄧克強等發動了32個學生聯名上書給當局,要求立即釋放兩位同學。在學生和社會輿論的強大的壓力之下卒之迫使當局釋放。
凌伯驥在中大社會系讀書期間,受到進步教授何思敬、鄧初民以及溫盛剛、譚國標的思想影響,思想傾向進步,政治上也日益趨成熟。“九。一八“事變以後,整個中國處於動蕩的時期,在中華民族處於是生死存亡的關頭,凌伯驥與廣大革命師生一樣積級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他與溫盛剛、譚國標等進步教師取得了密切聯繫,參加了“廣州文總”和“社聯”的革命群眾組織,並被中國科學家聯盟廣州分盟推薦為執委,與江穆一起負責宣傳工作。他白天讀書,晚上進行革命活動,積極參加社聯的各項工作,領導讀書會,出版革命刊物《星光》、《新路線》,並且擔任中大“文藝研究會”的編委,負責主編《新啟蒙》第一期,他就寫了《前言》(詩)、《編后話》、《鐵工》(詩)和《藝術科學論》等四篇文章。在這些文章中,充滿了革命的激情和時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