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廷輔的結果 展開

張廷輔

武昌起義將領

張廷輔(1883--1912),字清澄,河北省邯鄲縣裴家堡村人。少年時入廣平府(今永年縣)蓮亭書院讀書。1903年,考入北洋姚村陸軍小學,因具有反清思想,聯繫革命黨人,被開除學籍。1907年,考入保定北洋武備速成學堂。學習期間,加入同盟會。畢業后,在鄂軍任見習士官、排長。1909年,與蔡濟民等人組織將校研究團,附設下士班,他以研究學術為名宣傳革命,組織下級軍官及士兵、團員達數萬人,成為新軍中影響較大的一個革命團體。

投身行伍


張廷輔
張廷輔
張廷輔(1883--1912),字清澄,河北省邯鄲縣裴家堡村人。父張金華,是清光緒二十九年邯鄲縣最後一個貢生。金華曾佐助縣令籌辦官車局,並在其中供職,還懂些醫道,是地方知名紳士。廷輔幼年由父指導,接受啟蒙教育,稍長,入廣平府蓮亭書院讀書。對所學課業,不屑一顧,但對軍事學問有濃厚興趣,常購買兵書閱讀。性格剛強,豪爽大方,胸有大志,卓爾不群。1902年以後,入保定武備學堂。1903年又投考姚村陸軍小學。廷輔系獨子,按當時規定不允許從軍及投考軍事學堂,因興趣所系,執意投考,終被錄取。在軍校期間,感於清廷腐敗,國事日非,尤受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影響,遂多方聯繫革命黨人,並加入了河北同盟會。畢業后,於1908年底,分配到湖北省鄂軍為見習士官。期滿,任排長,從此踏上了軍人生活的道路。

參加革命


廷輔被分配到鄂軍之時,正是武漢革命黨人活動深入迅速發展的時期,他積極聯絡同志開展活動,當時,二十九標(團)、三十標的營房相連,住在一起,兩標人員來往較多。廷輔素與二十九標的蔡濟民、吳興漢及本標的王憲章、王文綿、羅良駿友善,志趣相同,遂於1909年組織“將校研究團”,名為學術研究,實則鼓動革命。1910年,廷輔又加入張振武學社(革命社團)。1911年1月成立文學社,匯合新軍中各革命團體,人員激增,社務日益發展,影響遍及新軍。3月將校研究團與文學社合併,因人數多,影響大,經商洽,擬租賃廷輔寓所(武昌小朝街85號)為機關部(實為黨人秘密機關),這要冒很大危險,倘有不測,必然累計家人。但廷輔置全家性命於不顧,毅然允諾。5月10日,文學社召開會議,推廷輔為參議兼總務部長,協助正副社長工作,成為文學社主要領導人之一。其寓所也成為黨人活動的機關和指揮中樞。此時,新軍中另一團體——共進會也日益壯大。5月以後,雙方經過磋商,於9月24日,兩團體召開聯合大會,決定10月6日(中秋節)為起義日期,蔣翊武為軍事總指揮,孫武參謀長,廷輔為參議兼軍事籌備員,負責調製武昌街道地圖,部署兵力,配置武器,組織實施起義計劃。后因形勢有變,總指揮部改起義於10月11日。10月9日,發生意外,決定當晚立即起義,蔣翊武草簽命令,分發各標。晚飯後,廷輔準備工作就緒,因聯絡不通,未能按計劃舉事。
晚上10時許,軍警突然包圍了總指揮部,劉復基彭楚藩楊洪勝等被捕英勇就義。廷輔夫人及岳父、傭人被抓走。這一突變,廷輔不知,10月10日晨操,廷輔正在值班,一群巡防營兵將將其逮捕。湖北督練公所督辦鐵忠等開堂審訊。由於廷輔沉著冷靜,不露破綻的回答與反問,使鐵忠一無所獲。
廷輔被捕促成了革命士兵起義的決心。二十九標、三十標、工程第八營的同志,悲憤至極,遂自行聯絡,決意起事。晚上,工程營第八營終於打響了起義第一槍,揭開了武昌起義的序幕。

武昌舉義


張廷輔武昌居所小朝街85號
張廷輔武昌居所小朝街85號
11月11日,武昌光復,蔡濟民、陳人傑等打開文昌門模範監獄,迎接廷輔諸同志。廷輔看到同志來救,起義成功,高興異常,連忙致謝道:“各位同志辛苦了!”。廷輔偕夫人回小朝街寓所,隨即赴都督府共商大計。
黎元洪出任都督,不言不語,靜觀其變。蔡濟民提議組織謀略處,負責處理軍政大事,蔡濟民、張廷輔等15人擔任謀略。10月17日,公布了《中華民國政府條例》。期間,謀略處系湖北軍政府的核心中樞機構,作出了一系列事關全局的重大決策,廷輔參與了大政方針的制定。
湖北軍政府成立后,以起義部隊為基幹,就近招募新兵,預編八協,暫成四協,決定廷輔任第四協統領。武昌起義的勝利,使清廷驚恐萬狀,立即派兵南下“剿辦”,廷輔在兩次激烈戰鬥中均負傷指揮,直到重傷被抬回武昌治療。不等傷口癒合,又赴漢口前線,率第七標防守江漢關四官殿一帶,擊退清軍數次進攻。廷輔被稱為“黎之三傑”,黃興的得力助手。
廷輔在與清軍幾次激戰中,相繼擔任要職,是武昌城防部隊的主要將領。1912年元月8日,為準備北伐,把擔任武昌城防的3區部隊編為3鎮(不久即增加為4鎮,至2月27日增為8鎮),廷輔為第二鎮統制。元月15日,黎元洪又將武昌所有軍隊編為3個支隊和武昌守備隊、總預備隊,廷輔任第一支隊司令官。28日,又擬令廷輔率第一支隊渡江參加北伐。不久,南北議和成功,北伐計劃取消,又恢復鎮的建制,廷輔復任第二鎮統制。
廷輔對南北議和持反對態度,積極羅致軍中人才,以備北伐之需。並旗幟鮮明地擁護孫中山及南京臨時政府。他教育士兵說:“以前對皇帝個人盡忠,現在要對國民全體盡忠;以前軍人只對官長負責,現在要對全體士兵負責;以前士兵只服從官長,現在也要服從士兵。大家努力為國家、為民族而戰,才不辜負軍人之天職。”他任北伐軍高級將領后,私寓中“樸素如村居。”與當時許多擔任要職的黨人豪華公館形成鮮明對照。所得統兵薪響,常接濟周圍同志及部屬,以致1912年2月慘死之後,“身後無一文餘蓄,殯殮之費均由幕中人員臨時籌措。”查光弗稱其“為人和易不伐,耐勞苦,熱心時事......張任師長恂恂若儒者,尤勤學好士,不矜功績。”當年文學社主要成員章裕昆稱其“富於革命思想......被捕羈押督署,態度從容,一如平時,張不獨為文學社之錚錚者,即鄂軍中亦罕見”。辛亥首義老人李春萱在解放后還說:“張為人剛直木訥,至今為一般老人所稱道。”《辛亥武昌首義人物傳》的作者賀覺非說:“查光弗作《武漢陽秋》,嬉笑怒罵,對起義諸人少所許可,獨於廷輔稱道備至,非有大過人之處,不會得查氏好評。”
廷輔素負盛名,南北議和期間,在湖北的河北籍同志曾公舉廷輔為直隸都督,河北革命黨人也曾專電鄂當局請張回任都督。
1912年2月27日,張廷輔被害於武昌大都司巷寓所,時年29歲,留有一女張文清,嫁與邯鄲市柳林橋村鄭樹模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