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平鎮

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下轄鎮

陰平鎮,隸屬於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地處嶧城區南部。

陰平城始建於西漢,為魯南古城;明、清時期,屬嶧縣;1984年,建陰平鎮。截至2018年末,陰平鎮戶籍人口為54493人。截至2020年6月,陰平鎮下轄56個行政村。

2011年,陰平鎮財政總收入3100萬元,比上年增長0.02%。2018年,陰平鎮有工業企業356個,其中規模以上3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4個。

歷史沿革


《漢書.地理志》載:“陰平,侯國,屬東海郡。章懷註:‘陰平,縣,故城在今沂州承縣西南。’”《嶧縣誌.古迹考》曰:“陰平城,縣西南三十里。漢陰平縣,屬東海郡。”
陰平城始建於西漢,為魯南古城。
西漢陽朔二年(前23年),封楚孝王之子為陰平侯,始稱陰平國,屬徐州。
東漢時期,置陰平縣,屬東海郡。
三國至兩晉后,併入蘭陵縣
唐、宋時期,屬丞縣。
金、元時期,屬嶧州。
明、清時期,屬嶧縣。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建文峰區,為魯南主要抗日根據地之一。
1949年後,屬陰平區,稱嶧縣四區。
1958年3月,撤區為鄉;同年9月,成立公社。
陰平鎮
陰平鎮
1984年,建陰平鎮。
2000年2月,成為中心鎮。
2001年,金陵寺鎮併入。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陰平鎮地處嶧城區南部,東與台兒庄區泥溝鎮相連,南鄰古邵鎮,西與薛城區周營鎮毗鄰,北與榴園鎮接壤,東北與吳林街道相連,行政區域總面積100.02平方千米。

水文

陰平鎮境內交錯分佈一條主幹溝,九條支溝,二十條毛溝,溝壑密度2.6千米/平方千米,屬淮河流域韓庄運河以北支流系統。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水域面積為107.9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8%。其中,河流水面面積為107.29公頃,灘塗用地面積為0.66公頃。

土地資源

2005年,林地568.4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68%,占農用地面積的7.06%。

礦產資源

陰平鎮內自然資源豐富,現已探明地下礦產有石灰石、石英石、煤炭等。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陰平鎮下轄58個行政村:
名稱
陰平胡庄澇坡三汪二里溝
王莊小石泉石泉西石泉東西樓
西金庄姚庄李庄老龍潭二郎廟
老汪崖石頭樓斜屋黃崖趙莊
邢店常庄下郭新屋上劉庄
上郭家張庄東樓陳樓朱園
朱溝煙庄劉樓候庄羅庄
東金庄上屯金陵寺西高廟吳家坡
東葛庄朱庄章庄東白山西西白山西
白廟羅山口趙村丁庄東高廟小南庄
新莊種庄卜樂尚庄大南庄
黃庄
截至2020年6月,陰平鎮下轄56個行政村:
名稱
陰平村胡庄村澇坡村三汪村二里溝村
王莊村小石泉村石泉西村石泉東村西樓村
西金庄村姚庄村李庄村二郎廟村老汪崖村
石頭樓村斜屋村黃崖村趙莊村邢店村
菜園村常庄村下郭村上劉庄村上郭家村
張庄村東樓村陳樓村朱園村朱溝村
煙庄村劉樓村候庄村羅庄村東金庄村
上屯村金陵寺村西高廟村吳家坡村東葛庄村
朱庄村章庄村東白山西村西白山西村白廟村
羅山口村趙村丁庄村東高廟村新莊村
小南庄村種庄村卜樂村尚庄村大南庄村
黃庄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陰平鎮總人口5.1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666人,城鎮化率7%。總人口中,男性26169人,佔50.99%;女性25137人,佔49.01%;14歲以下9639人,佔18.8%;15—64歲33969人,佔66.2%;65歲以上7698人,佔15.0%。2011年,人口出生率10.9‰,人口死亡率4.4‰,人口自然增長率4.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13人。
2014年,總人口4.7萬人。
2017年,陰平鎮常住人口56162人。
截至2018年末,陰平鎮戶籍人口為54493人。
陰平鎮人口數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47634
25809
22825
家庭戶戶數8966
家庭戶總人口(總)15019
家庭戶男15378
家庭戶女14582
0-14歲(總)6819
0-14歲男3713
0-14歲女3106
15-64歲(總)20940
15-64歲男10769
15-64歲女10171
65歲及以上(總)2587
65歲及以上男1180
65歲及以上女140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9478

民族

陰平鎮的民族主要為漢族。

經濟


綜述

2011年,陰平鎮財政總收入3100萬元,比上年增長0.0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400萬元,比上年增長0.02%。
2013年,陰平鎮完成生產總值16.73億元,同比增長12%;地方財政收入完成4796 萬元,同比增長27.08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862元,同比增長13%;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82億元,同比增長25%。
2016年,陰平鎮實現生產總值19.7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8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 6.57 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6.72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830萬元。
2021年4月28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財政部“2021年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

農業

盛產小麥、玉米、花生、穀子、大豆及各種瓜果,大棗、冬棗、石榴、花生、粉皮等為魯南地區名優土特產。
陰平鎮
陰平鎮
陰平鎮耕地面積8939公頃,自2001年以來,陰平鎮先後落實國家、省、市土地開發整理項目6個,先後完成菜園土地開發復墾一期、二期,北金庄、二郎廟土地開發治理,斜屋小流域綜合治理,望仙山土地開發整理,鐵腳山土地開發整理,白山土地開發整理,累計投資2635萬元,總規劃面積1985.5公頃,新增耕地513.29公頃,現已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溝、路、渠、橋、涵、閘綜合配套的現代化農業格局。境內現有大型節制閘2座,小型橡膠壩2座,大口井、機井200餘眼,有效灌溉面積4萬畝。主要糧食作物為冬小麥、玉米,2006年糧食總產量39996噸。新興朱溝養豬、邢店養牛、王莊養雞、趙村養羊、金寺養兔等規模養殖小區10餘處。
2011年,陰平鎮有耕地面積9.2萬畝,人均1.8畝;林地面積10.9萬畝。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4.1萬噸,人均800.3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花生、油菜籽等。2011年,棉花種植面積為1240畝,產量132.9噸;油料作物種植面積2.0萬畝,產量5577.8噸,其中花生4857.7噸;蔬菜種植面積1.6萬畝,產量4.6萬噸,主要品種有白菜、土豆、大蔥,其中白菜3.2萬噸,土豆1.3萬噸,大蔥1652.6噸。
陰平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6.4萬頭,存欄2200頭;羊飼養量4.0萬隻,存欄1.1萬隻;牛飼養量300頭,年存欄1700頭;家禽飼養量24.1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4568.5噸,其中豬肉3239.5噸,牛肉235.2噸,羊肉294.0噸,禽肉658.7噸;鮮奶30.6噸。
截至2011年末,陰平鎮累計造林5.5萬畝,其中防護林2萬畝,經濟林3.2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50萬株,林木覆蓋率46%,活立木蓄積量4.8萬立方米。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0.3萬畝,產量6萬噸,主要品種有桃、柿子,其中桃4萬噸,柿子2萬噸。

工業

陰平鎮
陰平鎮
2011年,陰平鎮工業總產值達到53.2億元,比上年增長21.7%。2011年,陰平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6家,職工4341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0.9億元,比上年增長29.8%,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企業26家。

文化


文化產業不僅是經濟新的增長點,而且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突破口。陰平鎮境內文化源遠流長,底蘊豐厚,形態多樣。“四鄉”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特色產業發展的“硬支撐”,彰顯出文化的“軟實力”。
陰平毛筆
陰平毛筆
打造中國大棗之鄉。陰平鎮素有“大棗之鄉”的美譽。近年來不斷擴大大棗種植規模,叫響“碩果累累別樣紅,棗莊有棗在陰平”的口號,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了“女媧”牌大棗商標及“嶧縣大棗”地理標識。實施了棗園灌溉工程,建設棗園綠道15公里。同時依託大棗資源,深度開發旅遊產品,推出了生態旅遊項目和大棗自摘項目,園內設有五個自摘區,二處垂釣中心,六處養蜂基地,豐富了“農家樂”文化內涵。同時,棗園境內文峰觀湖、馬刨噴泉、紅土埠遺址、女媧宮、龍爪唐槐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形成獨有的棗園文化風格特色。陰平棗園面積發展到3.2萬畝,大棗品種有長紅棗、沾化冬棗、梨棗等10餘個。既滿足了旅遊消費需求,又培植起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打造中國玩具之鄉。玩具是一個產業關聯度較強、具有較長產業鏈的行業。陰平玩具產業規模之大、從業人數之多,在鎮產業體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玩具產業的發展實行向外引資和向內聚資,並進一步拓寬招商領域,從單純引進資金拓展到引進品牌、人才、市場、信息、管理、經營機制等各個方面,打造一批“專、優、特、精”的玩具企業,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產業集群,帶動玩具產業發展。全鎮現擁有騰華玩具、富華玩具、興華玩具等12家玩具生產企業,玩具加工點20多個,年創匯1500萬美元。其中,騰華玩具是國內最大的長絨毛玩具生產銷售企業之一。
打造中國制刷之鄉。制刷產業與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關係十分密切,是一個“朝陽產業”。陰平鎮制刷行業起步於上個世紀70年代,是陰平具有特色的區域板塊經濟。近年來,為了培育“刷業板塊”,陰平鎮“立足刷業,發展刷業”,實施科技創新工程,推廣應用高新技術,改造生產設備,提升技術水平,使制刷產業獲得了長足發展,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制刷業在全鎮基本形成了集原料生產、刷產品加工、研發銷售、物流等相對成熟的市場體系,已經成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共有德信制刷、萬年刷業、春華制刷、利華刷業等8家制刷生產企業,擁有滾刷、漆刷、條刷、片刷等數十個品種,產品遠銷歐美國家。
打造中國愛情之鄉。鄉情文化創藝園由國家一級作家、《鄉村愛情》著名編劇張繼(陰平鎮卜樂村人)投資興建,規劃建設了影視文化館,用於介紹影視文化作品創作過程,宣傳、推廣當代影視文化作品,重溫經典影視文化作品等;影視文化傳播中心,用於文化創藝概念前期推廣,影視文化短期培訓,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微型影視劇拍攝及發布等;影視文化交流中心,用於名人名家、團體學術交流研討,文藝愛好者培訓、准專業文藝工作者進修及觀摩接待和綜合辦公等;《鄉村愛情》街景復原區塊;同時還規劃了影視文化傳播中心休閑廣場、張繼工作室、親水餐廳、生態農場、名人小徑、博藝林、景觀水體等。鄉情文化創藝園的建設不僅可以有效促進影視文化的傳播和交流,還可以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推動文化和旅遊產業的發展,有效促進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特色產品
陰平毛筆
“筆出棗莊,有柔有剛,和墨落紙,如意吉祥”這是全國書法協會主席對棗莊毛筆的高度讚譽。舒同先生題詞贊“筆佳”。
陰平毛筆廠以製作北方特色的書法毛筆著稱,繼承了傳統手工藝,以選毫講究,配料嚴密,製作精細為本,更是具有傳統書畫特點,並以筆的四德“尖、齊、圓、健”為標準,受到國內外書畫家的認可。該廠在生產技術上加大攻關力度,把狼毫軟化作為重點技術攻關,針對化學物品對狼毫損害程度較大,造成過軟、降低耐磨性的特點,該廠研究、試驗發現使用Ca(OH)2中加入去污劑和催化劑,軟化效果顯著,能達到預期效果,且保證了產品有柔有剛、柔中帶剛,極大提高毛筆的使用質量。該廠生產的"榴園"牌毛筆種類有三百餘種,毛筆規格以狼毫、石獾、山馬、兼毫、羊毫等筆為主,最近幾年又與北京知名畫家共同研製出工筆、花卉、寫意山水、花鳥、人物、齊派花鳥、書法真、草、隸、篆等系列畫筆,為書畫愛好者提供得心應手的工具。並配以精美的包裝,是饋贈親友的精美禮品,也是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外事機構的最佳商務、會議、外事和慶典禮品。時任山東省委書記的趙志浩同志親臨陰平毛筆廠指導、考察,對企業的發展給予很高的評價。市領導朱關興、秦堯基、高惠民、金麟雲也多次陪同省人大領導前來參觀。企業的發展也同樣受到了文藝界老同志、老前輩的關注。蘇毅然91年12月份來考察。全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舒同、啟功韓美林沈鵬華君武也前來考察。90年,常香玉、藍天野不吝筆墨,現場題詞。
陰平毛筆作為大雅之堂的“文房四寶”之一,是嶧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特產美食

陰平鎮是著名的大棗之鄉,素有“上郭的小棗甜掉牙”美譽。陰平鎮黨委政府圍繞鐵腳山、文峰山山腳和斜屋、黃崖流域開發萬畝棗園。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棗園面積擴大至2.8萬餘畝。
地名由來
陰平鎮因陰平國而得名。

交通


陰平鎮境內有國道G206經過。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陰平鎮有中心幼兒園1所,學校附設園9所,在園幼兒1957人,專任教師76人;小學8所,在校生3543人,專任教師21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100人,專任教師8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陰平鎮成立了棗莊市首家鎮級文化藝術聯合會,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06人。下設陰平鄉音柳琴劇團、文麓國學傳習社、書畫院3個。境內的《女媧傳說》2006年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陰平鎮有衛生院1個,專業衛生人員85人,其中執業醫師25人,執業助理醫師10人,註冊護士28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9人、執業(助理)醫師0.8人、註冊護士0.6人。2011年,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2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5900人,參合率99.7%。社會保障
陰平鎮黨委、政府堅持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竭盡全力為群眾辦實、辦好事,圍繞“路、水、醫、視、保、氣、老”等方面,完成大大小小民心工程近百件,使100%的行政村完成了村村通油路,100%的村通上甘甜清醇的自來水,繼續實施村村通有線電視工程,加大文明生態村建設力度,搞好農村沼氣池建設,加大教育投入,社會事業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

社會保障

2011年,陰平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227戶,人數2677人,支出360.6萬元,比上年增長57%,月人均115元,比上年增長13.5%;農村五保集中供養269人,支出59.2萬元,比上年增長10%;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00人,支出18萬元,比上年增長9.5%;大病救助12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829人次,共支出26.7萬元,比上年增長69.8%;農村臨時救濟1000餘人次,支出30餘萬元,比上年增長54%。國家撫恤、補助各類憂撫對象181人,撫恤事業費支出98萬元,比上年增長15%。有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捐款30餘萬元,使1000餘名困難群眾受益。

旅遊


歷史遺跡

紅土埠遺址位於嶧城區陰平鎮劉庄村南約200米處,分佈在馬泉河東岸的二層佔地上。遺址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400米。因遺址耕土層下是大量燒制陶器遺留下的紅燒土,故當地群眾為這個古老的土台取名叫“紅土埠”,故當地作者便採用這一約定俗成的名稱,將其命名為“紅土埠遺址”。該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包含有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商周乃至漢代遺物,延續時間長,是原始社會晚期的一個有代表性的重要古遺址。從遺址中採集了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文物標本300餘件(片),已陳列陳列在市博物館內。據考古證明這裡在5、6千年前活動著母系氏族部落。1992年該遺址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刨噴泉為陰平八景之一(位於文峰山麓)。當地村民,世代相傳,唐朝之前,此處沒有泉。一次唐王李世民與王仁則交戰,由於地理不熟,李世民被王仁則困在山套里。當時中伏正熱,烈日炎炎,像地象個蒸籠。缺糧斷水,軍心渙散,士氣低落,眼看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李世民一面發動軍士尋找水源,一面組織將士組織突圍。當李世民騎著寶馬巡營來到文峰山腳下時,座下白龍馬突然原地打轉,前蹄亂刨。這匹馬高八尺,長丈二,為寶馬良駒。老馬識途,大牲口通人性,此時理解主人的心情,搖頭擺尾,前蹄噠噠緊刨,后蹄咚咚亂踏,盪起陣陣塵煙。突然,一股泉水從馬的前蹄下噴涌而出。三軍將士一片歡呼。大家久渴逢甘露,爭相痛飲。李世民抓住戰機,帶領將士一鼓作氣,一場血戰,把王仁則打得大敗而逃。從此,人們就把那眼長流不息的泉叫“馬刨泉”。千百年來,馬刨泉的泉水象甘甜的乳汁,滋潤著數千畝良田,養育著一方生靈。
女媧冢遺址陰平鎮原金陵鄉駐地西,有座金陵山,又叫女媧陵,相傳以石補天的女媧死後葬於此地。女媧,神話傳說中的人類始祖。相傳她曾以黃土捏成人。女媧冢遺址,傳說中的女媧補天處,冢穴遺跡尚存。據南開大學教授江月啟先生對6000多年前的紅土埠遺址和嶧城周圍的地形、地貌考證,女媧就是本地氏族部落的一名傑出領袖。女媧峰位於文峰山脈東南部,據考,此乃女媧出生鍊石補天之地,現有天柱峰、皇娘山、女媧洞、女媧廟、女媧墳等。女媧峰的女媧洞、朝陽洞等特殊的地質遺跡,以及以女媧冢、女媧祠等歷史文化遺跡,經考證,是中華民族尋根祭祖唯一之處。而民間文學《女媧傳說》現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峰觀湖”又是陰平八景之最。有詩讚日:“拔地通天穿雲層,魯南蘇北第一峰。天下絕景誰領略,微湖落日看舟行。”
文峰山又名刺天峰,陡峭陡峭,拔地而起,直插青天,其海拔350.8米,為全區制高點。嶧縣誌載:“竦若卓筆,復出雲表,則刺天峰也。”“鐵腳、刺天二峰,砥柱中流,嶧近境之山,至是嘆觀止矣。”登山西眺,微山湖萬頃碧波盡收眼夕陽西下夕下,紅霞滿天,百舸爭駛,穿日而過。令人聯想到《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之歌和陳毅當年過微山湖吟詠的“橫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魯南峰影嵯峨甚,殘月扁舟入畫圖。”
紅土埠遺址
紅土埠遺址位於嶧城區陰平鎮劉庄村南約200米處,分佈在馬泉河東岸的二層佔地上。遺址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400米。
文峰山
文峰山又名刺天峰,位於棗莊市嶧城區陰平鎮,海拔350.9米,山勢陡峭,直插雲天。
馬刨泉涌
馬刨泉涌位於文峰山腳下,是嶧城區流淌千年最大的古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