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華東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於1959年被命名為上海市重點中學,其前身是光華大學附中和大夏大學附中。學校地處虹口區北外灘區域瑞虹新城附近,新校區設計理念先進,建築風格獨特,現代技術含量高,是上海市中心城區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學校之一,被選為向黨的十七大獻禮的全國11所著名學校中的一所。
華范附屬華附夏附,創辦14(1925),“育救,振興華”辦宗旨,校取“華”“弘揚華夏”。,華、夏合華范,附遂合華范附。
華附誕“五卅”反帝運。“五卅慘案”發生后,上海聖約翰大學及其附中的師生,積極投入反帝愛國運動,卻遭到美籍校長的橫加干涉。於是,572名師生於6月13日憤然離校,在愛國人士王省三、張壽鏞等人的支持下,創辦了光華大學及附中,以示“光我中華”。校址在大西路(現延安西路)。
,著育、廖世承擔任光華大學副校長兼附中主任,前後任職達十多年。廖校長在任時提出“積極研究、勇於嘗試、艱苦卓絕”,主張學生全面發展,大大提高辦學質量,成為上海市三大名校之一,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傑出人才。後來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喬石、姚依林、尉健行、董寅初等都是光華附中的校友。
1937年11月,日軍入侵上海,光華大學暨附中在大西路的校舍,全部被炸毀燒盡。學校雖數度搬遷,但仍堅持上課。
1941年,珍珠港事件發生,日軍進駐租界,光華附中隨轉入地下,在漢口路證券大樓改辦“壬午補習社“。
1945年抗戰勝利后,光華大學暨附中復校。附中自漢口路遷至歐陽路259號。期間,光華附中建立了地下黨,校友喬石曾任附中地下黨支部書記,上海地下黨中學區委幹事。校友尉健行積極參加進步活動,並於1949年入了黨。這一時期,光華附中師生繼承了愛國的傳統,參加了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鬥爭。1949年5月,師生與上海人民一道迎接上海解放。
大夏大學附中
大夏附中創辦於1925年秋,校名寓“光大華夏”之意,創辦人為歐元懷,首任附中主任是魯繼曾教授。
當時學校僅設初中,學生百餘人。三十年代初,增設高中,並分普通科、師範科、商科及土木工程科,學生增加到七百人。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大夏附中停辦。
1949年春,大夏大學校長歐元懷先生決意恢復附中,聘請宋成志教授任校長,在滬東榆林路招生上課,學生近二百人。上海解放后,大夏附中方遷回中山路大學部內。大夏附中重視教育質量,師生勤奮努力,學習成績普遍提高,體育上曾連續兩次獲市運動會團體冠軍,故報考學生眾多,在校生又增至五百人。大夏附中曾培養了葉公琦、謝晉等棟樑之材。在抗美援朝時,大批學生報名參加軍事幹校,以實際行動響應祖國號召。
兩校合併
1951年秋,全國高等院校調整,光華大學、大夏大學為組建華東師範大學。兩校的附中隨之合併為華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址在歐陽路259號。1952年遷至中州路102號。
1954年華東師大任命陸善濤任副校長,主持學校工作。提拔教導主任毛仲磐為副校長、同時又派蘇聯教育專家捷普列茨卡亞任校長顧問。推行五級分制、教室日誌,強調倫理談話,主題班會,建立班集體,實行校長責任制。
1958年,華東師大決定辦第二附中,調副校長毛仲磐任二附中校長並抽調部分骨幹參加籌建二附中的工作。隨之,華東師大附中改稱“華東師大一附中”。
1960年,華東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被評為科技活動全國先進單位,校長陸善濤代表學校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
1963年,學校被市教育局確定為首批要辦好的13所重點中學之一。
改革發展
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後,學校再次被宣布為上海市重點中學。
1980年,在上海市教衛辦協調下,華東師範大學與虹口區人民政府協議,華東師大一附中中黨政主要領導的任命與調動,需經雙方同意。一附中為華東師大的教育科研和學生實習基地。
1984年6月,華東師大劉佛年校長到校作教育改革的報告,是年9月,劉佛年校長又到校作教育改革的有關指示,由此掀起了教育改革的熱潮。80年代,學校繼續探索教育改革,逐步形成“科研領先,教有特點,全面發展,學有特長”的辦學特色。注重研究當代中學生思想特點,突出培養學生自理、自治、自學能力與創造精神,發動學生討論人生、理想和責任,堅持社會調查、主動跟專家、學者和傑出人士通信和座談,自覺向社會學習,是全市最早試行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大綱的學校之一。語文教師陸繼椿,創立“分類集中分階段進行語言訓練”教學法,提出“一課有一得,得得相聯繫”的教學思想,得到廣泛傳播。外語特級教師張思中的“適當集中、反覆循環”的外語教學法受到李嵐清副總理的肯定,在全國多省市推廣。學校重視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開設廿多門選修課,課外活動堅持“三個(參加文體活動,科技小組活動,看書活動)三分之一”。
1987年,學校開始舉辦外國中學生短期漢語學習班。
1992年,代表中國赴美國參加國際頭腦奧林匹克競賽,獲非美國家第一名。
1993年,開始與上海外國語大學合作,在部分班級進行雙語教學。為加強國際聯繫,學校設有外國學生短期漢語學習班,並與日本大阪市天王寺中學和韓國光明北高等學校結成友好學校。
1997年,停止招收初中學生,同時支持和幫助虹口區教育局創辦華東師範大學第一附屬初級中學,派陸繼椿、陳劍波同志去擔任正副校長。2000年,最後一屆初中學生畢業,華東師大一附中成為高級中學。
2005年2月,學校被命名為首批“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是年11月30日,附中49屆校友尉建行訪問母校。
2007年8月起,學校全部搬遷到瑞虹新城校區,中州路102號老校區移交給上海市民辦新華初級中學使用。
2014年9月,在虹口區人民政府和華東師範大學的共同支持下,華東師範大學一附中自主開設“孟憲承班”正式開班。通過創新培養模式,設置多元化、立體型的課程體系,藉助於華東師範大學學科專家與實驗室資源,開展大學先修課程、專題研究、專業外語強化、創新體驗、跨學科研修、社會服務等專題活動,在“雙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培養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寬厚的科學與人文素養,知識、能力與素質協調發展的高中生。
歷任校長有張芝聯、宋成志、包玉珂、林靜、陸善濤、黃慕儀、徐正貞、季克勤、石源泉、宋耀生、孫稼麟等。
學校雪景
學校是教育部、國家科委命名的“九五”中小學科技教育實驗校,是上海市和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研實驗基地,是上海市文明單位。新校區處於虹口區瑞虹新城中心地帶,環境優美,學習風氣良好,同樣,活動豐富,全面教育學生,培養各方面的能力。
位於北外灘瑞虹新城附近的華東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新校區已於2005年8月正式啟用,一個全新的以華東師大一附中為龍頭,精心打造國際化、現代化、信息化的虹口教育園區正在形成。新校設計理念前沿,建築風格獨特,現代技術含量高,成為上海市中心城區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學校之一。
學校擁有一支師德高尚、專業精湛、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其中有獲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師1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人,上海市勞動模範2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特級教師6人,國家級、市級骨幹教師7人,高級教師51人(佔全體教師47%),研究生12人,博士1人,碩士85人(含碩士課程班)。名特教師張思中、陸繼椿、吳傳發、劉定一等在全國和上海教育界有較高知名度。2000年在全國第二屆教育科研優秀成果評比中,該校有兩個課題獲得二等獎(基礎教育最高二等獎),占上海普教系統成果的三分之一。近年來,學校的青年教師脫穎而出,2000年有2人獲全國青年教師評比一、二等獎,4人獲上海市青年教師大獎賽一等獎,11人獲區青年教師大獎賽一等獎,卓國誠等8人被推薦為上海市級青年骨幹教師。其中獲全國教學評比一等獎5人,上海市教學評比一等獎12人。在全國第二屆教育教學優秀成果評比中,學校榮獲兩項二等獎(上海基礎教育最高等第為二等獎,全市共6項),在基礎教育界引起矚目。
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 |
特級校長 | 陸磐良 |
政治特級教師、政治正高級教師 | 陳明青 |
物理特級教師、物理正高級教師 | 袁芳 |
語文特級教師 | 李支舜 |
語文特級教師 | 管維萍 |
英語特級教師 | 畢紅秋 |
英語特級教師 | 姜振驊 |
外語特級教師(榮休) | 張思中 |
語文特級教師(榮休) | 陸繼椿 |
數學特級教師(榮休) | 吳傳發 |
數學特級教師(榮休) | 劉定一 |
化學特級教師(榮休) | 蔡愛莉 |
學校長期以來形成了“科研領先、教有特點、全面發展、學有特長”的十六字辦學特色,形成了“培養研究型學生,造就研究型教師,建設研究型學校文化”的三個“研究型”辦學理念和價值取向。在課堂教學上,形成了“嚴謹、紮實、生動、創新”的優良教風和“勤學好問、刻苦鑽研、一絲不苟、持之以恆”的優良學風。
學校形成了適合學生自我反省和自我發展的以“修身”為特色的德育模式。豐富多彩的學生課題研究活動和學生社團活動均在全市具有較大影響。學生科技活動成果顯著,頭腦OM活動項目代表國家多次赴美國、德國參加國際性比賽,獲世界冠、亞軍。車輛模型、計算機等特色活動項目,也多次在全國競賽中獲得團體冠軍。
學校設立國際學生部,為學生創造更多接觸和了解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機會,每年組織學生赴加拿大參加文化夏令營活動,赴新加坡參加主題交流活動。高二學生還有機會參加上海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的AFS活動,到美國或歐洲國家就讀一年。先後有來自泰國、韓國、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的學生就讀於該校。國際學生部也接待歐美等國的學生來我校參加夏令營活動。
光華大學附中、大夏大學附中校名取“光大華夏”之意。兩校均重視教育質量,聘請名師,造就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其中,既有喬石、姚依林、尉健行等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又有梁守磐、陳凱先、方成、葉瀾等院士、博士生導師,還有謝晉、趙長天等著名導演、知名作家等。學校在2005年3月通過市教委審批,被命名為首批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也是虹口區乃至上海市的一所著名高中。
學校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拔尖人才。每年畢業生有95%以上考入大學,90%以上考入本科,文、理科多人進入上海前十名,大批學生取得高考500分以上高分。學校常年開設選修課、活動課,設課外活動小組,開辦學生社團(其中有在市內影響較大的“華東師大一附中學生計算機協會”、“學生課題研究”以及“學生論壇”。在全國和上海市的各項競賽中,該校學生每年獲獎二百餘項。頭腦奧林匹克賽曾多次獲得上海市第一名,兩次代表國家赴美、德參加世界頭腦奧林匹克比賽,獲得世界第4、第6名。各類競賽獲全國團體亞軍4次,上海團體冠軍8次;全國單項冠軍9次,上海單項冠軍40人次,各類競賽一等獎(市級以上)58人次。
2021年7月,華東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黨總支被評為“上海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學校辦學成果斐然,近年來連續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市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示範學校、市普教系統德育先進集體、市科技教育特色示範學校、市頭腦奧林匹克特色學校、市金愛心集體、市五四紅旗團組織、市家庭教育指導實驗性基地、上海市學校心理輔導示範校,並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教席聯繫學校。學校擁有張思中外語教學法研究所、跨學科課程研究所兩個市級教育科研基地。學校每年都為北大、清華、復旦、同濟、交大、浙大等高校輸送大批優秀學生。每年都有學生在市、區各類競賽中獲獎。
學校的“研究型學生創新素養的培養”實驗項目在硬體和軟體建設上都已經取得初步的成果並在市區產生一定的影響。
孫稼麟,高級教師。男,1947年2月出生,江蘇蘇州人。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政教系,現任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名譽校長。上海市電視中專哲學主講教師,上海市統計幹部中專教育哲學指導教師,上海市骨幹校長,虹口區見習導校長導師。
陸磐良,男,1964年9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1986年7月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數學係數學專業,獲理學士學位。曾任復興高級中學總支副書記、副校長,後任華東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校長,中學數學高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喜歡閱讀,崇尚平靜而淡然地生活。
項志良,男,1953年2月出生於上海。198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文化程度:大學本科、理科學士,現為中共華東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黨總支副書記,中學高級教師。
黨總支書記、副校長
王新,教育管理和經濟學碩士。生物高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社會工作師。
副校長:李支舜,上海市特級教師,華東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上海市督學,上海市中學高級專業職教師教科研成果鑒定專家,上海市中學高級專業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多次參與高考命題、審題。
副校長:袁芳,上海市特級教師,物理正高級教師。任上海市教育學會物理教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參與上海市教育考試院高考、學業命題試命、審題,是上海市物理教材審查組成員。
一附中已走過了悠悠80載歲月。80年來,學校十分關注學生髮展的獨特性和多樣性,不斷構建一個充滿理解、充滿關心的學校文化環境,不斷構建一支責任感強、專業水平高的教師隊伍,以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培養學生的各種興趣和才能。
特別是近幾年來,一附中以“培養研究型學生”為目標追求,以“創設研究型課程”為重要通道,以“造就研究型教師”為源頭動力,全力打造研究型學校文化,全面實施研究型教育,使學生的興趣和才能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時代跨進了21世紀,我們一附中教育將更加強調"四個學會":學會學習、學會研究、學會理解和學會關心。要讓學生在學會學習、學會研究的同時,還要學會理解和學會關心--理解、關心自己,理解、關心身邊最親近的人,理解、關心與自己有各種關係的人,理解、關心與自己沒有關係的人,理解、關心動物、植物和自然環境,理解和關心人類製造出來的物品、知識和學問。
地址:上海市虹口區虹關路88號;
地鐵:軌道交通4號線、10號線支線;
公交:14、863、79、746、222、975、96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