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不絕

雨不絕

《雨不絕》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前六句寫雨中景物,后二句寫雨際行舟,通過對雨景的描寫表達對江舸逆浪、夔人冒險營運的擔憂之意。

作品賞析


清初學者仇兆鰲《杜詩詳註》:此詩上六句寫雨中景物,末二句寫雨際行舟。風狂雨急,故鳴而有聲,既過則細若飛絲矣。草不沾污,見雨之微。風雖乍稀,雨仍未止也。舞燕將子,記暮春雨。行雲濕衣,切巫山雨。江舸逆浪,杜甫對冒險營運表示擔憂。
清代杜詩研究家浦起龍《讀杜心解》:“望晴之詞,祝其止舞而挾子以游,停雲而振衣適志,已引動欲歸義。乳子本說燕雛,仙衣本說神女,公乃借形挈家歸去之志也,運古入化。”
當代詩人謝頤城認為仇兆鰲對“舞石旋應將乳子,行雲莫自濕仙衣”兩句的註解有問題,浦起龍“運古入化”的評語也不恰當。他認為杜甫借“舞石”“將乳子”,表示自己將“挈家歸去”;借巫山神女的典故“行雲莫自濕仙衣”,是提醒自己不能只顧“行雲”、遊覽瀟灑,而延誤了歸程。同時謝頤城認為這首詩最大的毛病是:“舞石”典故用得突兀,不協調。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公元766年(唐代宗大曆元年),當時杜甫55歲,住在夔州(今重慶奉節)。當年可能雨水較多,此篇前杜甫已有數首詩詠雨。

詩詞格律


這首七律的用韻方式是首句入韻仄起式。其韻腳是:微飛稀衣歸。韻部均為:上平五微(平水韻)。
鳴雨既過漸細微,映空搖颺如絲飛。
⊙●⊙○●●△,⊙○⊙●⊙○△。
階前短草泥不亂,院里長條風乍稀。
○○●●○○●,●●○○⊙●△。
舞石旋應將乳子,行雲莫自濕仙衣。
●●○○⊙●●,○○●●●○△。
眼邊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歸。
⊙○⊙●○○●,●●○○●●△。
(說明:○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