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安流的結果 展開
-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轄鎮
- 漢語辭彙
安流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轄鎮
安流鎮位於粵東五華縣西南部,東與棉洋鎮相接,南與梅林鎮接壤,西與周江鎮相連,北與橫陂鎮交界。區域面積238平方里。省道惠水線、安浦線在安流圩交匯,琴江河貫穿全鎮,居民都操客家方言。境內山多地少,現鎮區下轄24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面積152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安流常住人口為93240人。主要由李、陳、張、胡、古、湯、賴七姓組成。
五華縣作為純客縣是一個有代表性的區域。安流鎮村落神祇的形成和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客家民間信仰的形成過程,是文化地方化現象的體現。安流鎮各村落祭祀圈的分佈很有特點。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區域內形成了李、陳、張、胡、古五大家族聚居在集市周圍,雜姓小村偏居於邊陲的局面,因而導致不同層次祭把圈的形成。它們顯示了家族村落認同與神明崇拜的緊密關係,形式多樣的慶典儀式為進一步探究民間宗教尤其是儀式方面的世俗功能提供了充分的素材。神祇慶典的復興是存在於當今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的普遍現象,探討其成因,對了解群眾實際需求和心理變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協調各家族村落之間關係,解決民間互助、公益事業、個人得益等實際生活問題,適應家族村落內部分化又統一的權力競爭要求上,神祇慶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說明了對民間宗教的引導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建立在合理、適度的基礎上。
安流鎮級建制已有百年歷史。解放后,行政機構名稱和行政區域曾多次變更,曾分別稱為安流鄉、安流公社、安流區公所,1987年始稱安流鎮。2003年12月和2004年11月文葵鎮、大都鎮分別併入安流鎮。現安流鎮轄42個行政村,4個社區委員會。安流鎮於2003年被省批准為中心鎮。各種配套機構比較健全:銀行、信用社、供銷社、電信、郵局、行動電話、國稅、地稅、工商、食品、畜牧、醫院、供電、文化、廣播電視等完全中學1所(安流中學)、初中6所、小學56所。2004年底總人口12.5萬多人。安流是全縣三個中心鎮之一。近年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長足發展:道路交通:省線惠水線、安浦線在安流圩交匯並貫通全鎮,實現了村村通公路,80%的村實現了村公路硬底化。90%以上的自然村實現了通機耕路。圩鎮建設:2005年,安流按照中心鎮建設要求,聘請了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地理研究所、梅州宏圖城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對安流鎮2005年-2020年整體規劃進行了測設修編,圩鎮城區面積從現有3.2平方公里擴至8平方公理。安流圩以琴江河為界,分為安鎮和司前兩大區域,以新、老安流大橋相通。有強華、司前兩大綜合市場,近年開發有河堤東新秀街,河堤西街目前正在開發。圩鎮現有門店1200多間。新規劃可開發面積有近4平方公里。
安流的6所初中:華南中學、萬龍中學、文葵中學、大都中學、五福中學、伏溪中學。
安流原名叫橫流渡,位於琴江上游,棉洋河、洋頭河和周江河的合匯處,距水寨33公里,相傳,古時因河水自然改道,江水橫流而取其名,曰“橫流渡”(又稱古渡)。明代始,橫流渡已是鄉民集中來往的渡口。清代順治初年,當地鄉民在這古渡岸上,取用竹木搭建成簡陋的竹篷店鋪,初成附近鄉民的小集市,集結商品,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後來,店鋪逐步增多,遂成為鄉民的集中小圩場。至清代末年,鄉民開始採用石磚、土木建築,建有水街、米街、中心街,上橫街、下橫街的橫流渡圩。當時,渡口只有一小木橋,由於交通不便,鄉民只能自產自銷,慘淡經營。
辛亥革命后,由於帝國主義入侵,各系軍閥混戰,農村破產,民不聊生,當時的文人學士認為“橫流”是不祥之兆的“洪水橫流”,改為吉祥之兆的“安流”,遂能化凶為吉,安流就是由此而來的。當時,安流墟是長樂縣三大圩鎮(華城、水寨、安流)之一,又是本縣南片人民集市貿易中心,墟鎮各項建設也隨著市場的繁榮而得到發展,街道逐步擴建,民國22年(1933年),新建河唇街、青江街、司前街等。民國期間安流墟店鋪有300多間,同時,建有火力發電廠,供商店照明;還有繆培南等鄉紳捐建的安流木橋,水陸交通也較為方便,水路琴江船運,上至紫金龍窩,下達興梅、潮汕。陸路有安流至河婆公路,貫穿潮汕、興梅等地,故安流已成為紫金、河源、龍川、興寧、梅州、揭西、陸豐、海豐等縣商貿交易市場。
民國27年(1938年),汕頭被日軍佔領,海陸豐的水產、食鹽靠肩挑,繞道經安流運銷縣內及內陸各地。因此,那時安流也繁榮起來,各方面的建設也不斷崛起。
安流鄉民歷來重視教育,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由士紳古海帆、李星樓、張篤臣、古芸史、陳星坡等人倡始,創辦了“三江書院”,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朝廷下詔廢科舉,興辦新學,書院改辦為三江高等小學,民國11年(1922年)改為三江中學。民國18年(1929年)又改為五華縣立第三中學,也就是今安流中學的前身;民國25年(1936年)11月開辦福全小學(即今安流中心小學)。現安流鎮有完全中學1所、初中6所、小學56所,學校數量之多,在省內乃至國內也是罕見。安流鎮於2003年被省批准為中心鎮。各種配套機構比較健全:銀行、信用社、供銷社、電信、郵政、行動電話、國稅、地稅、工商、食品、畜牧、醫院、供電、文化、廣播電視等。
安流鎮是全縣三大中心鎮之一。近年來,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長足的發展:
道路交通:省道惠水線、安浦線在安流圩交匯並貫通全鎮,實現了村村通公路,80%的村實現了村公路硬底化。90%以上的自然實現了通機耕路。
通訊:全面實現了村村通電話、通行動電話。目前全鎮有固定電話用戶,1600多戶,行動電話用22000多戶。另有24個村接通了縣有線電視,可收看20多個頻道的電視節目。
圩鎮建設:2005年,安流鎮按照中心鎮建設的要求,聘請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地理研究所,梅州宏圖城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對安流鎮2005年—2020年整體規劃進行了測設修編,圩鎮城區面積從現有3.2平方公里擴到8平方公里。安流圩以琴江河為界。分為安鎮和司前兩大域區,以新、老安流大橋相通。有強華市場、司前兩大綜合市場,近年開發的有河堤東新秀街,河堤西街目前正在開發。圩鎮現有門店,商住房有1200多間。新規劃可開發面積有近4平方公里。
2021年5月26日,五華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安流常住人口為93240人。
安流鎮是農業大鎮。有耕地4.42萬畝,山地22.5萬畝。農業以水稻種植為主。近年來,每年水稻種植面積達6.5萬畝以上,總產3.2萬噸以上。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茶葉、蘿蔔、甘蔗等,主要果樹有荔枝、青梅、果合柿、三華李、香蕉、柚、菠蘿等、特別是秋前湖菜莆,吉洞尾烏皮蔗遠近有名。
畜牧業方面:近年來加大了黃牛冷精神配種品種改良和瘦肉型豬肉推廣。累計黃牛冷配產仔8300頭,年出欄瘦肉型豬2.9萬頭,占出欄總數的62%。扶貧開發創造了“房畜(禽)果沼魚並舉,安居房建設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紅山模式”。就是幫助支持貧困戶建起一座安居房,養一塘魚。“紅山模式”在全市、全縣得到推廣。
青龍寨
位於安流鎮半徑村棉洋河畔。建於明代。此寨由數十座單體建築組成兩圍雙層樓封閉式寨場,平面如船形,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40米,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寨內建築保存完好。
李江墓
位於安流鎮低坑小學背後右側山坡上,形如猛虎過江。築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秋。墓用灰沙砌築,座西北向東南。呈交椅形,設四層墓圍,內設祭祀台和拜壇。墓長24米,寬14米,佔地面積約340平方米。是五華縣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灰沙石寶墓葬。現保存完好。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秋前湖義冢
位於安流鎮三江村秋前湖義冢角,築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由長樂縣(今五華縣)知縣彭光祖倡建。冢內埋葬屍骨1400多具,均為當地無主墳骨骸,其中不少是清咸豐年間廣東天地會起義軍與清軍戰鬥時雙方陣亡將士的無主墓。冢由墓群組成,共計1449座,外觀呈扇形,均用灰沙砌築,通長30.5米,通寬40米,佔地面積近1300平方米。主墓在中央為交椅形墓,子墓圍在主墓左右和後邊,為封土堆墓,弧度不等地圍成33層,甚為壯觀。
名稱 | 電話區號 |
安流社區 | 0753 |
司前社區 | 0753 |
文葵社區 | 0753 |
大都社區 | 0753 |
福陂村 | 0753 |
福龍村 | 0753 |
福華村 | 0753 |
福西村 | 0753 |
完塘村 | 0753 |
低坑村 | 0753 |
藍田村 | 0753 |
樟潭村 | 0753 |
龍樓村 | 0753 |
萬塘村 | 0753 |
龍中村 | 0753 |
學園村 | 0753 |
學少村 | 0753 |
青江村 | 0753 |
福江村 | 0753 |
大九村 | 0753 |
東禮村 | 0753 |
洑溪村 | 0753 |
半田村 | 0753 |
吉水村 | 0753 |
半徑村 | 0753 |
吉程村 | 0753 |
三江村 | 0753 |
雙福村 | 0753 |
文葵村 | 0753 |
葵樟村 | 0753 |
福嶺村 | 0753 |
里江村 | 0753 |
五聯村 | 0753 |
長江村 | 0753 |
紅山村 | 0753 |
上布村 | 0753 |
河沿村 | 0753 |
石門村 | 0753 |
大同村 | 0753 |
勝利村 | 0753 |
聯和村 | 0753 |
豐聯村 | 0753 |
雙徑村 | 0753 |
聯新村 | 0753 |
大和村 | 0753 |
樓江村 | 0753 |
1.舒緩平穩地流動。《楚辭·九歌·湘君》:“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唐杜甫《雨不絕》詩:“眼邊江舸何怱促,未待安流逆浪歸。”明劉基《旅興》詩之三九:“滄浪迅風波,無風即安流。”
2.平穩的流水。南朝梁何遜《慈姥磯》詩:“暮煙起遙岸,斜日照安流。”宋楊萬里《回望黃巢磯之險心悸久之》詩:“若到峽中應更險,卻思峽外是安流。”元麻革《上雲內帥賈君》詩:“安流欣鼓枻,奔浪獨能篙。”
3.謂安然順流。晉陸機《文賦》:“浮天淵以安流,濯下泉而潛浸。”
4.比喻順利的境況。明李東陽《送顧天錫序》:“君子之處世,泛安流馳坦途者,不足以為難,惟涉患歷難然後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