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莫善於寡慾
戰國孟子創作的散文
《養心莫善於寡慾》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
修養內心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慾望更好的了。
養心莫善於寡慾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說:“修養內心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慾望更好的了。一個人如果慾望很少,那麼內心即使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一個人如果慾望很多,那麼即使有保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那失去或保留的本性是什麼?
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善”。
外物改變人的本性,感官之欲減損人的善心。所以,慾望太多的人,往往利令智昏,做了慾望的奴隸,其結果是“慾望號街車”不知駛向哪裡,失去控制,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因此,修養心性的最好辦法就是減少慾望,寡慾清心。
孟子當然不是老子的學生,在“寡慾”的問題上也絕不會走得像老子那樣遠,不會到“禁慾”的程度。但在“養心莫善於寡慾”的賞析上有相通之處,這也的確是事實。畢竟,儒道兩家並 非在所有問題上都是針鋒相對的罷。
南懷瑾:人生最高境界: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養心莫善於寡慾》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 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