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寒肢冷
形寒肢冷
形寒肢冷,病症名,指非寒冷環境下身體感到寒冷而手足不溫,是人有虛寒的癥狀之一。
目錄
《醫基礎論》“形寒肢冷”癥狀歸納:
陰盛則寒:陰盛病化陰邪亢盛寒病。陰邪致病,納涼飲冷,造陰偏盛,腹痛、泄瀉、形寒肢冷、舌淡苔、脈沉等表現,其性質屬寒,所以說“陰盛則寒。”陰盛往往可以導致陽氣的損傷,如在腹痛、泄瀉、舌淡苔白、脈沉的同時,必然出現陽氣耗傷而形寒肢冷的現象,故日“陰盛則陽病”。“陰盛則寒”,是指因陰邪所致疾病的性質;“陰盛則陽病”,是指陰盛必然損傷人體的正氣(陽氣)。
在病理情況下,由於某些原因,腎陰和腎陽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而又不能自行恢復時,即能形成腎陰虛和腎陽虛的病理變化。腎陰虛,則表現為五心煩熱、眩暈耳鳴、腰膝酸軟、男子遺精、女子夢交等癥狀;腎陽虛,則表現為精神疲憊、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遺尿失禁,以及男子陽痿、女子宮寒不孕等性功能減退和水腫等癥狀。
陽氣虛衰,寒從中生:陽氣虛衰,寒從中生的病理表現,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溫煦失職,虛寒內生,呈現出面色蒼白、形寒肢冷等陽熱不足之象;或因寒性凝滯,其性收引,使筋脈收縮,血行遲滯,而現筋脈拘攣,肢節痹痛等。二是陽氣不足,氣化功能減退或失司,水液不得溫化,從而導致陰寒性病理產物的積聚或停滯。如水濕痰飲之類,以致尿、痰、涕、涎等排泄物證澈清冷,或大便泄瀉,或水腫等。
脾陽不振:脾陽不振又名脾陽虛,中陽不振,脾胃陽虛。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展而來,或由命門火衰、脾失溫煦所致。其病機特點為中焦陽氣衰退,里寒現象比較突出。所以,其臨床表現除一般脾失健運、食入運遲等變化外,尚有明顯的形寒肢冷、脘腹冷痛、飲食喜熱、泄瀉清谷,或溫化水濕機能減退,水濕停聚於內,或生痰成飲,或水泛肌膚為腫。
胎弱:胎弱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如皮膚脆薄、毛髮不生、形寒肢冷、面黃肌瘦、筋骨不利、腰膝酸軟,及五遲、五軟、解顱等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