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狀

門狀

門狀又稱名帖,古代交際禮儀,拜謁時用的帖子。宋朝古人的名片。又曰參榜,參狀。所謂名刺也。紙闊六七寸,內不書文字。自左方卷之,用絲束分中少上,題姓名於其上也。

解釋


宋代通行一種叫“門狀”的名片,內容比較複雜,像一封簡訊。這多是下屬求見上司時使用的。這種門狀呈進后,上司在門狀后加了“刺引”,才可以進見。猶如今日得到首長划圈、簽字,即批准,才可進見。這種門狀比之名帖要鄭重得多,嚴肅得多。有點類似古代用的“謁”的性質。

文獻資料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九:“古之制字捲紙題名姓,號曰名紙。大中 年,薛保遜 為舉場頭角,人皆體效,方作門狀。”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名刺門狀》:“古者未有紙,削竹木以書姓名,故謂之刺。后以紙書,故謂之名紙。唐 李德裕 為相貴盛,人務加禮,改具銜候起居之狀,謂之門狀。”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八:“唐 宋 啟事用門狀,即今士大夫彼此拜謁之名刺也。”
天雨花
《天雨花》第三回:“只見紙幡門狀高高貼,人人都帶白頭巾。原來舅爺十一月身故,目今正在七中存。”門狀指張帖或掛在大門上的訃告。
《遊宦紀聞》
張世南《遊宦紀聞》中載有一門狀,是這樣寫的:
“醫博士程昉
右昉 謹祗候參
節推狀元 伏聽裁旨
牒件如前 謹牒
治平四年九月X 日 醫博士程昉 牒”
這是公元1067年醫博士程昉等候參拜某狀元的一封求見信,即門狀。節推,為一種官名,本意為曾受到節度使推舉的判官。從書寫格式及後世的此類實物推斷,這種門帖是用紙折成的折帖。首行“醫博士程昉”是寫在封面上的,其餘內容寫入折內。

材質以及章法


“門狀”製作甚為講究。有的門狀用紅綾製成,赤金為字。有的門狀就是一幅織錦,其上大紅絨字也是織成的。呈遞門狀時,還要加上底殼。下官見長官,用青色底殼。門生初見座師,則以紅綾制底殼。如此名片,即使是在今日也屬豪華型的。
這種“門狀”也稱“門帖”,因有明顯的等級色彩,在稱謂上與一般“名帖”也大不相同。一般名帖,只寫作:
“某謹上 謁某官 某月日”
門狀則不同了,在稱謂上,往往要降低自己的身份,謙稱“門下小廝”、“渺渺小學生”之類,藉以抬高對方。

典故


明代有本歷史傳奇劇,名《精忠旗》,其中有個故事:
有天,秦檜的奸黨何鑄羅汝楫万俟卨要一起拜謁秦檜,共商與金兵議和之事。他們名帖上的具名,一個寫“晚生何鑄”、一個寫“門下晚學生羅汝楫”,一個寫的是“門下沐恩走犬万俟卨。”何鑄見了自嘆弗如道:“約定一樣寫‘官銜晚生’,為何又加‘門下晚學’、‘沐恩走犬’字樣?這樣我又不濟了!”
古代名片,都要自己親筆手書,以示敬重。北宋時,蘇東坡黃庭堅、晃補之、張文潛等一代名流,也都是自己手書門狀、名帖。古人重文墨,一帖名紙,往往就是一帖書法傑作。故早在北宋,就出現名帖收藏家,並將所藏選刊刻石。《遊宦紀聞》等書中,談到《元佑十六家墨跡》,就是最古老的一部名帖集。中國最古老的賀年片,即秦觀賀正旦的名帖,就是這樣被流傳後世的。

簡史


原始社會沒有名片,那時人煙稀少,環境險惡,人們生存艱難,交往很少;文字還沒有正式形成,早期的結繩記事也只存在於同一部落內部,部落與其他部落沒有往來。
到了奴隸社會,儘管出現了簡單的文字,也沒有出現名片。奴隸社會經濟還不發達,絕大部分人都固著在土地上,奴隸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少量世襲奴隸主,形成小的統治群體,由於統治小圈子長期變化不大,再加上識字不太普遍,也沒有形成名片的條件。
名片最早出現,始於封建社會。戰國時代中國開始形成中央集權統治的國家,隨鐵器等先進生產工具使用,經濟也得到發展,從而帶動文化發展,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與其它流派形成百家爭鳴景象。各國都致力於擴大疆土,扶持並傳播本國文化,戰爭中出現大量新興貴族。特別是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了偉大的改革,統一全國文字,分封了諸侯王。咸陽成了中國的中心,各路諸侯王每隔一定時間就要進京述職,諸侯王為了拉近與朝廷當權者的關係,經常的聯絡感情也在所難免,於是開始出現了名片的早期名稱“謁”。所謂“謁”就是拜訪者把名字和其它介紹文字寫在竹片或木片上(當時紙張還沒發明),作為給被拜訪者的見面介紹文書,也就是現在的名片。到了漢代,中央集權制國家進一步發展,隨漢初疆域擴大,“謁”的使用越來越普遍。進入東漢末期,“謁”又被改稱為“刺”,由於東漢蔡倫發明的紙張開始普遍採用,於是“刺”由竹木片改成了更便於攜帶的紙張。
唐宋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全盛期,帶動了社會經濟與文化大發展。唐初科舉制度開始實行,讓一些有才能的庶民也能靠自己努力,進入到統治階級中來。為了與世襲貴族爭奪權力,他們在官場上相互提攜,拉幫結派的門閥也開始形成。每次科舉考試后,新科及第考生都要四處拜訪前科及第,位高權重者,並拜為師,以便將來被提攜。要拜訪老師,必須先遞“門狀”,這時“刺”的名稱也就被“門狀”代替了。到了明代,統治者沿襲了唐宋的科舉制度,並使之平民化,讀書便成了一般人改善生活的唯一出路,識字的人隨之大量增加。人們交往的機會增加了,學生見老師,小官見大官都要先遞上介紹自己的“名帖”,即唐宋時的“門狀”。 “名帖”這時才與“名”字有了瓜葛,明代的“名帖”為長方形,一般長七寸、寬三寸,遞帖人的名字要寫滿整個帖面。如遞帖給長者或上司,“名帖”上所書名字要大,“名帖”上名字大表示謙恭,“名帖”上名字小會被視為狂傲。
清朝才正式有“名片”稱呼。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終結,由於西方的不斷入侵,與外界交往增加了,和國外的通商也加快了名片普及。清朝的名片,開始向小型化發展,特別是在官場,官小使用較大的名片以示謙恭,官大使用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
早期名片與近現代名片的主要區別是用手寫而不是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