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境內省屬公辦高等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歷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創立的中俄工業鐵道建築專業及1950年成立的中國第一個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1952年起招收導師制研究生和研究生班,1986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擁有土木工程和力學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1998年是全國首批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在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所組織的一級學科評估中土木工程專業和力學專業均位居全國第三。土木工程專業被教育部門評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結構工程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工程力學被評為國防重點學科。
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歷史沿革可以追溯到1920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建校之初。學院經過九十年的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摘記如下:
1920年,成立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始建鐵道建築科。
1928年,學校更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設有建築工程系。
1950年,辦學主權回歸祖國,在土木系開設了我國最早的工業與民用建築結構專業、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
1952年,在前蘇聯專家指導下,首次在國內開設面向全國的建築力學和結構工程等學科的研究生班。
1960年—1963年期間成立力學專業,並培養出一屆畢業生。
1962年—1965年期間成立地下人防工程專業。
1977年,文革后恢復工民建專業本科,並恢復招收導師制研究生。同年,成立了結構力學教研室。
1977年—1978年期間恢復力學專業,培養了兩屆力學師資。
1977年—1988年期間恢復地下人防工程專業。
1978年,王光遠教授完成的研究成果“建築結構整體空間作用的計算理論”、地基基礎教研室完成的研究成果“多年凍土樁基及季節性凍土淺基礎的應用”同時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1年,王光遠教授被聘為首批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1981年,結構力學學科被批准為首批博士點和碩士點,結構工程學科被批准為首批碩士點。
1986年,結構工程學科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地震工程與防護工程、固體力學和實驗力學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1987年,在原結構動力學研究室的基礎上擴大成立了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所。同年,獲准建立力學學科博士后流動站。
1988年,王光遠院士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結構模糊優化設計理論”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1988年,“國際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研究協會”正式成立,鍾善桐教授當選首任主席。
1990年,劉季教授等完成的研究成果“不對稱建築抗震計算方法的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1年,沈世釗教授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1991年,獲准建立土木、水利學科博土后流動站。
1993年,張耀春教授等完成的研究成果“高層建築鋼結構成套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3年,土木水利工程施工學科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1994年,王光遠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1994年,根據國家專業目錄調整的要求,原工民建專業更名為建築工程專業。
1995年,在建築工程系和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了建築工程學院。
1995年,建築工程專業開始實行學分制。
1995年,建築工程專業首批通過全國高等教育建築工程專業教育評估。
1995年,鍾善桐教授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鋼管混凝土結構構件基本性能和計算理論的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6年,歐進萍教授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1997年,沈世釗教授主持完成的建設部“八五”科技攻關項目“懸索與網殼結構應用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7年,劉季教授等完成的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建築結構隔震減振方法及其工程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8年,衛紀德教授等完成的研究成果“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基本問題的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8年,首批獲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1998年,與同濟大學共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重大項目“大型複雜結構的關鍵科學問題與設計理論”的研究工作。
1998年,王煥定教授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1999年,工程力學、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岩土工程被批准為建設部重點學科。
1999年,結構與抗震減振實驗室被批准為建設部重點實驗室。
1999年,沈世釗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9年,根據國家專業目錄調整的要求,原建築工程專業停止招生,土木工程專業開始招生。同年,理論與應用力學/土木工程雙學位本科專業開始招生。
2000年,哈爾濱建築大學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合併成立新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更名為土木工程學院。
2000年,土木工程專業通過全國高等教育土木工程專業教育複評。
2000年,結構工程專業獲准設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
2001年,何若全教授等完成的“面向21世紀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項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1年,結構工程學科、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學科獲國家“985工程”一期建設資助。
2001年,歐進萍教授被聘為國家高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海洋資源開發技術主題專家組副組長。
2001年,結構工程學科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1年,張素梅教授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2002年,“重大工程結構抗風抗震與安全防護”項目獲得“211工程”二期建設資助
2002年,工程力學學科評為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
2002年,沈世釗院士獲空間結構傑出成就獎(中國空間結構委員會頒發)。
2002年,歐進萍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海洋平台結構檢測維修、安全評定與實時監測系統”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02年,張素梅教授入選高等學校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計劃
2003年,土木工程專業(岩土與地下工程方向)開始招生。
2003年,歐進萍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3年,土木工程學科、力學學科在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均位居全國第三位。
2003年,1.5萬平方米的土木工程學院新辦公樓和風洞與浪槽實驗室動工興建。
2003年,沈世釗院士擔任國際橋樑學會常委。
2003年,沈世釗院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大跨空間結構抗風抗震關鍵理論問題”的研究工作。
2003年,李惠教授入選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培養計劃。
2004年,“土木工程系統安全與防護”科技創新平台獲“985工程”二期建設資助。
2004年,段忠東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05年,李惠教授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2005年,歐進萍教授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后。
2005年,鄭文忠教授、吳斌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05年,土木工程專業通過全國高等教育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育評估複評。
2005年,土木工程專業(本科)被評為黑龍江省重點專業
2005年,結構力學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
2006年,李惠教授獲“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和第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提名獎。
2006年,鄭文忠教授獲寶鋼優秀教師獎。
2006年,沈世釗院士、范峰教授等主持設計的“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獲土木工程詹天佑大獎。
2006年,李惠教授等主持完成的項目“國道205線濱州黃河公路大橋工程綜合技術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6年,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學科被評為黑龍江省重點學科。
2007年,歐進萍教授主持完成的項目“重大工程結構的健康監測集成系統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7年,結構工程學科通過國家重點學科複評,再次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7年,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7年,土木工程、力學一級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7年,王煥定教授獲第三屆全國高校教學名師稱號。
2007年,李惠教授帶領的團隊獲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
2007年,李惠教授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
2007年,張素梅教授主持的“鋼-混凝土組合結構課程”獲教育部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2007年,范峰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08年,土木工程學科、力學學科在全國第二輪一級學科評估中再次位居第三位。
2008年,“土木建築防災與交通安全”項目獲得“211工程”三期建設資助。
2009年,建築材料系歸屬土木工程學院,組建土木工程材料學科組。
2009年,承辦首屆土木工程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
2009年,舉辦首屆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科建設三地研討會。
2009年,范峰教授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2009年,鄒超英教授獲寶鋼優秀教師獎。
2009年,咸貴軍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10年,與黑龍江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組建“寒區低碳建築省級工程研究中心”。
2010年,鄭文忠教授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
2010年,李惠教授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2010年,關新春、郭安薪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10年,舉辦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科創建90周年慶祝大會。
2010年,沈世釗、范峰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國家重大科學工程——500米口徑球面望遠鏡FAST項目中作出卓越貢獻,國家天文台報請國際天文聯合會批准命名一顆小行星為“哈工大星”,為哈工大校90華誕獻上的一份厚禮。
2010年,承辦第四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並獲得唯一的特等獎。
2011年,“寒區低碳建築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成立。
2011年,“結構工程災變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獲教育部批准建設。
2011年,“城鄉建設可持續發展黑龍江省重點學科群”獲批,依託學科為土木工程、力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5個一級學科。
2011年,哈工大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聯合建設了HIT-UCSD海外學術基地。
2011年,范峰教授等參加完成的項目“複雜鋼結構施工過程時變分析及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1年,翟長海教授、韓寶國副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12年,沈世釗院士被國際空間結構協會授予HonoraryMembership最高榮譽獎稱號。
2012年,謝禮立院士主講的視頻公開課《地震災害與建築結構防震設計》入選教育部首批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
2012年,郭安薪教授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資助。
2012年,武岳教授、高小建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12年,土木工程學科在全國第三輪一級學科評估中位居第二位,力學學科位居第一位。
2012年,“結構工程災變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通過教育部專家論證。
2012年,土建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獲批“十二五”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2012年,哈工大與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等聯合建設的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獲批為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樓
2012年,舉辦第七屆全國建築與土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工作研討會。
2012年,舉辦第二屆全國土木工程專業大學生論壇。
2012年,舉辦2012全國土木工程暑期學校。
2012年,舉辦東北四省區結構競賽黑龍江賽區預選賽。
2013年,沈世釗院士牽頭的“從“有巢氏”到“鳥巢”——土木工程導論”視頻公開課獲批教育部2013年精品視頻公開課專業導論類課程立項。
2013年,歐進萍院士主持完成的項目“結構振動控制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3年,翟長海教授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資助。
2013年,趙雷副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13年,“寒區城鄉建設可持續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掛牌儀式暨建設研討會成功舉行。
2013年,土木工程專業全票通過住建部高等教育專家組評估。
2013年,新增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2013年開始招生。
2013年,《結構力學》獲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2013年,召開第四屆哈工大“土木工程一校三區學科建設研討會”。
2014年,鄭文忠教授主持完成的項目“混凝土結構耐火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4年,“寒區城鄉建設可持續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獲批為黑龍江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
2014年,“土木工程智能防災減災實驗室”獲批為工信部重點實驗室。
2014年,舉辦全國土木工程博士生學術論壇。
2014年,范峰教授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2014年,邵永松教授榮獲“寶鋼優秀教師獎“。
2015年,由謝禮立院士、翟長海教授主持完成的《建築結構基於性態的抗震設計理論、方法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5年,范峰教授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2015年,翟長海教授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青年學者計劃。
2015年我院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模範職工小家”稱號。
2015年,“土木工程智能防災減災實驗室”入選首批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2015年,建設管理系整建制由管理學院調整到我院。
2015年,趙亞丁教授榮獲“寶鋼優秀教師獎”。
2016年,“結構工程災變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順利通過驗收。
2016年我院結構力學課程獲教育部第一批“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稱號。
2016年,王玉銀教授獲得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成果獎二等獎。
2016年,由范峰教授、沈世釗院士主持完成的《大跨空間鋼結構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6年,范峰教授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
2016年,土木工程學院本科生按土木類專業進行大類招生。
2016年,舉辦第四屆全國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大學生論壇。
2017年,凌賢長教授負責的《水庫高壩/大壩安全精準監測與高效加固關鍵技術》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7年,土木、力學學科入選教育部“雙一流“建設名單。
2017年,在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中,我院土木工程和力學二個學科均獲評為A。
2017年,郭安薪教授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2017年,成立中國-東盟土木工程分中心。
2017,陳文禮教授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17年,鮑躍全教授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青年學者計劃。
2017年,李惠教授、翟長海教授入選國家特殊人才支持計劃(“萬人計劃”)。
2017年,沈世釗院士獲中國鋼結構協會最高成就獎。
2018年,由呂紅軍等校友和社會企業捐資建設的1.4萬平方米土木工程學院科研樓動工興建。
土木工程學院設有土木工程(建築工程方向、岩土與地下工程方向)和理論與應用力學兩個本科專業,結構工程、岩土工程、防災減災與防護工程、工程力學為博士點學科,固體力學為碩士點學科。
土木工程學院擁有力學與結構實驗中心、岩土與地下工程實驗室、國防抗爆實驗室、結構智能監測實驗室、寒冷地區混凝土工程病害及防治實驗室和土木工程低溫實驗室等六個實驗室,其中力學與結構實驗中心、寒冷地區混凝土工程病害與防治實驗室為建設部重點實驗室,力學與結構實驗中心、岩土與地下工程實驗室、結構智能監測實驗室為本科教學實驗室。
土木工程學院擁有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大跨空間結構”、“高層建築鋼結構與輕鋼結構”、“鋼管混凝土結構與組合結構”、“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配筋砌體結構”、“海洋平台結構”、“工程質量評定與加固改造”、“結構損傷與可靠度設計”、“結構振動控制”、“結構軟設計理論”、“地震工程”、“地基與基礎工程”、“岩土工程災害與防治”等優勢領域,近三年科研經費4610萬元,獲國家及省部科技進步獎10項,發表學術論文345篇,其中SCI、TSTP、EI檢索201篇。
土木工程學院一直堅持教學、科研、學科建設並重的原則,2003年秋以來,有4位教師被評為省級或校級優秀教師,有2位教師被評為省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有1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有1門課程被評為省精品課程,有6門課程被評為校優秀課程。“結構力學立體化教材建設”獲黑龍江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結構概念、體系和選型”獲哈爾濱工業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黑龍江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編著出版有重要影響高水平教材14本。
土木工程學院同國內外有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已與美、英、日、俄、法、德、瑞士、香港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多年著名大學建立了密切的學術交流與長期合作關係。堅持“厚基礎、寬專業、高素質、能力強、國際化”的辦學理念,與國外知名大學聯合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
土木工程學院辦學思路清晰、定位準確,正朝著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一流土木工程學院邁進。
土木工程學院教職工162人,現有專任教師132人,教輔從10人,管理人員10人,輔導員5。.職稱結構看,教授49人(37.1%),副教授51人(38.6%),講師32人(24.2%);從年齡結構看,35周歲以下30人(22.7%),36-45周歲40人(30.3%),46-60周歲56人(34.8%),61周歲以上6人(0.045%)。已經形成一支知識和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
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含青年長江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國家自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其中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2人;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中青年科技獎獲得者3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入選者1人,教育部青年教師科研獎勵計劃1人,黑龍江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龍江學者1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黑龍江省中青年專家3人,黑龍江省青年科技獲得者4人,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2人,寶鋼優秀教師獎4人,哈工大教學帶頭人2人。
學院十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確定的師資隊伍建設的總體方針是:充實、提高、創優。引進優秀人才,繼續充實教師隊伍;採取切實有力的措施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在保證現有隊伍穩定的同時,全面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和育人水平;為優秀教師的成長創造條件,出名師,出教學帶頭人;注意現有教師隊伍的提高,現有教師中沒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大部分在攻讀博士學位,學院制定了具體措施對他們進行鼓勵和資助;嚴格把好“進人關”,對想調入或留校的每一個人都嚴格考察,並根據教學和科研的需要,由教授會決定是否留用。我院師資隊伍發展態勢良好。
從學位結構看,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18人(89.3%),具有碩士學位教師8人(5.8%),本科學歷8人(5.8%)。45周歲以下中青年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70人,比例為51.4%。
1.哈工大教學帶頭人
王煥定 | 鄒超英 |
2.國家教學名師
王煥定 |
3.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李惠 | 鄭文忠 | 范峰 |
翟長海(青年長江) | 鮑躍全(青年長江) | 黃永(青年長江) |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 歐進萍,李惠,范峰,郭安薪,翟長海 |
“萬人計劃”(國家特殊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 | 李惠,翟長海,唐亮(青年拔尖) |
國家百千萬人才計劃入選者 | 歐進萍,張素梅,李惠,鄭文忠 |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 沈世釗,張耀春,王煥定,王光遠,謝禮立,巴恆靜,歐進萍,陶夏新,李惠,鄭文忠 |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 | 沈世釗,歐進萍 |
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 張素梅,范峰,翟長海 |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 郭安薪,翟長海,陳文禮 |
國家級教學團隊獲得者 | 王煥定(力學教學團隊負責人) |
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者 | 李惠(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負責人),翟長海(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
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入選者 | 李惠 |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 | 段忠東,鄭文忠,吳斌,范峰,咸貴軍,關新春,郭安薪、韓寶國,翟長海,武岳,高小建,趙雷 |
教育部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計劃 | 張素梅 |
黑龍江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 歐進萍,王耀武,張素梅,鄭文忠,李惠,范峰,肖會剛,支旭東 |
龍江學者 | 王玉銀,戴鴻哲(青年龍江學者) |
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 | 沈世釗,歐進萍 |
省優秀中青年專家 | 張素梅,鄭文忠,李惠 |
黑龍江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 鄭文忠,呂大剛,范峰,吳斌 |
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 | 張素梅,李惠 |
黑龍江省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 | 侯曉萌,李爽,於曉輝 |
寶鋼優秀教師獎 | 鄭文忠,鄒超英,邵永松,趙亞丁 |
工程院院士 | |||
王光遠 | 沈世釗 | 謝禮立 | 歐進萍 |
兼職教授 | |||
王永維 | 聶聖哲 | 毛志兵 | 官慶 |
王鐵宏 | 益小蘇 | 洪漢平 | 龔劍 |
崔棟浩 | 姚燕 | 杜彥良 | 李嵬 |
王金國 | 肖緒文 | 馮夏庭 | 張守傑 |
呂紅軍 | 左強 | 王忠仁 | 魏武臣 |
楊天舉 |
專業名稱 |
土木工程專業(建築工程方向、岩土與地下工程方向) |
理論與應用力學專業 |
一、土木工程專業(建築工程方向、岩土與地下工程方向)
土木工程學院的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按建築工程方向和岩土與地下工程方向招生。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創立的中俄工業學校鐵道建築科,1928年更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工程系,1995年建築工程專業首批通過國家專業認證評估,1998年國家本科專業目錄調整,1999年哈爾濱建築大學開始按土木工程專業招生。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爾濱建築大學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合併,新哈爾濱工業大學將土木工程專業列為學校重點發展和建設的專業,同年土木工程專業通過國家專業複評。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再次以優異成績通過複評。2007年被教育部評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土木工程專業從1952年起招收導師制研究生和研究生班,所依託的學科力學學科1981年首批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結構工程學科1986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土木工程一級學科1998年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權單位,2000年獲准設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結構工程學科2001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工程力學2002年被評為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土木工程學科和力學學科2003年在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均位居全國第三。土木工程系統安全與防護科技創新平台2004年被國家“985工程”二期列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
土木工程學院擁有力學與結構實驗中心、風洞實驗室(在建)、岩土與地下工程實驗室、工程結構智能監測與光測實驗室、國防抗爆實驗室、土木工程低溫實驗室(在建)、寒冷地區混凝土工程病害及防治實驗室等七個實驗室。
土木工程專業師資隊伍結構合理,發展態勢良好。其中:土木工程學院現有教職工106人,其中專職教師84人。擁有王光遠、沈世釗、謝禮立、歐進萍等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長江學者1人,跨世紀人才4人,博士生導師28人,學校教學帶頭人2人,教授35人,副教授32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54人。
由於支撐學科力量強、專業傳統深厚、有學術帶頭人高瞻遠矚地引領學科和專業發展、堅持教學與科研一元化思想,土木工程專業辦學質量一直很高,學校對土木工程專業的建設與發展給予高度重視,面向全國29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招生,生源一直很好,招生主要省份平均入學成績高出當地重點錄取分數線50~60分,最高分高出重點線100分左右。幾年來,土木工程學院本科生平均入學成績均居全校前五位。畢業生研究生入學率一直保持在40%左右,走上工作崗位的畢業生也深受用戶重視和歡迎。
土木工程專業建築工程方向和岩土與地下工程方向的主幹課程有:工程數學、工程力學、計算機應用、工程地質、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測量、混凝土結構、鋼結構、高層建築結構、大跨空間結構,橋樑結構和施工技術與管理。
建築工程方向主要培養掌握土木工程專業基本理論,具備從事土木工程設計、施工和管理能力,能在房屋建築、橋樑隧道、地下建築等領域從事設計、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資和開發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岩土與地下工程方向主要培養掌握岩土與地下工程專業基本理論,具備從事岩土工程設計、施工和管理能力,能在岩土與地下工程結構、橋樑隧道、地下建築等領域從事設計、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資和開發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畢業生除保送和考取碩士研究生外,可面向全國土木建築行業的設計院、研究所、施工企業、管理部門等。
二、理論與應用力學專業
力學是研究物質宏觀機械運動的學科,它與數、理、化、天、地、生並列為自然科學的七大基礎學科。同時,力學又與其它學科形成眾多的交叉學科門類,如:工程力學、物理力學、化學動力學、天體力學、地質力學、生物力學等等。
力學是一門以工程技術為背景的應用基礎學科,以理論、實驗和計算機模擬為主要手段,研究工程技術中的普遍規律和共性問題,並直接為工程技術服務,涉及航空、航天、海洋、土木、機械、化工、汽車、造船、能源、環境和生物醫學等諸多領域。錢學森指出:在21世紀,“力學加計算機將成為工程設計的主要手段”,力學將在空間技術、環境科學、材料工業、生命科學等現代領域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理論與應用力學專業的總體辦學思想是:全面貫徹“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方針,充分發揮工程力學與海洋工程學科組師資力量雄厚的優勢,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面向21世紀的綜合性理、工類人才。
理論與應用力學專業培養的學生具有數學、力學和工程的背景知識,具備理論、實驗的計算機模擬的綜合分析能力。
理論與應用力學專業是該院於1999年新成立的專業,在本科教育方面獨具特色。經過4(5)年的本科培養,我們的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力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具有良好的數理基礎和科學素養;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質、良好的知識結構和較強的適應新環境、新群體的能力;並具有良好的語言(中、英文)運用能力。他們可以成為能運用理論分析、實驗研究和數值模擬等手段解決問題的高級專門人才。根據土木工程學院免試推薦研究生政策,該專業約有20%的本科生有資格免試推薦直接攻讀國內碩士研究生或碩博連讀研究生,約30%左右畢業生考取該院碩士研究生,其他畢業生進入國內外著名大學或研究機構、工業部門與高新技術領域從事與力學、工程科學和計算機應用有關的工作或學習。
畢業生可在大中型企業、設計研究院所等單位就業,從事工程材料的強度研究、結構優化設計、有限元分析與計算,或者應用計算機模擬和模擬技術對結構及系統進行設計和分析,也可在高等院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在工程力學及相關領域從事軟體開發、技術管理等工作。同時還可繼續深造報考工程力學、應用數學等學科的碩士研究生。
本科生招生就業
一、招生
因土木工程一直是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土木工程學院的生源狀況一直很好。2002年該院共招收本科生239人,平均分602.6。2003年該院共招收本科生141人,平均分559。2004年該院共招收本科生158人,平均分631。2005年該院共招收本科生152人,平均分625。2006年該院共招收本科生154人,平均分624。從2003年開始該院調整了本科生與研究生招生比例,本科生招生規模做了適度下調。
二、就業
就業工作是學校學生培養工作的最後環節。2003年以來,學院領導班子和負責學生就業的老師把學生就業當作頭等大事列入學院工作的日程。從組織動員,到就業指導,從用人單位信息發布,到建立有效的學生就業渠道,系統地開展了全面、合理、有效的就業服務,學院主要領導、骨幹教師都主動參與就業信息的徵集工作,並及時將信息發布給學生,學生就業心態相對穩定,已經形成了比較良好的就業機制。
本科生就業面臨嚴峻形勢,該院本科生也面臨著很大的就業壓力。土木工程學院適應面廣,專業性強,但同時也面臨缺乏對口就業方向或對口方向行業整體形勢不景氣等問題。學生對薪酬、地域和工作性質的心理期望值高居不下,而同時由於整體經濟發展階段性變化和高等教育擴招后的就業學生規模的激增,就業形勢已經發生較大變化,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該院一方面建立長期的學生就業需求信息調查制度,分階段動態了解和掌握學生情況,在此基礎上積極教育和引導學生認清就業形勢,調整好就業心態。另一方面,在學校主管部門和學院領導、教師的支持下,積極參加各種大型招聘會,先後出訪北京、天津、廣東、湖北等地,廣泛利用校友、教學科研合作夥伴以及各類社會關係,爭取更多的用人需求,同時,認真接待和處理用人單位來校、來電(函),積極推薦和動員學生,最大限度地做好學生和用人單位的有效溝通,很好的保持了該院的學生就業渠道始終基本暢通。
2003年以來,本科生的一次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0%左右。
哈爾濱工業大學於1952年起招收導師制研究生和研究生班,開始從事結構工程、地震工程、風工程等以及地下工程和防護工程的研究,是我國最早培養研究生的單位之一。1981年力學學科首批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結構工程學科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87年被批准建立力學學科博士后流動站;1991年被批准建立土木、水利學科博士后流動站;1998年成為全國首批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授權學科
博士學位授權學科
學院擁有土木工程和力學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包括:
1.結構工程(國家重點學科)
2.岩土工程(國家重點學科)
3.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國家重點學科)
4.工程力學(國家重點學科)
碩士學位授權學科
1.結構工程
2.岩土工程
3.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
4.工程力學
5.固體力學
學院擁有博士生指導教師28名,碩士生指導教師51名,境外兼職博士生指導教師1名。
研究方向
土木工程學科主要研究方向
岩土工程與地下結構 | 岩石與環境地質工程 | 大跨空間與高層結構 |
鋼結構與組合結構 | 混凝土結構與預應力結構 | 砌體結構與木結構 |
工程結構診治與改造技術 | 橋樑結構與海洋平台結構 | 土木工程施工技術 |
地震工程與風工程 | 重大工程安全防護與城市防災減災 | 高性能混凝土、智能材料與結構 |
現代結構試驗技術 |
力學學科主要研究方向
結構振動、衝擊與控制 | 結構損傷、可靠度與健康監測 | 計算結構力學與計算流體力學 |
土木工程智能材料與結構系統 | 土木工程結構與系統設計理論 |
硬體條件
學院具有良好的實驗研究和計算條件,實驗和計算條件包括:
1、結構與抗震實驗室(建設部重點實驗室)
2、大氣邊界層風洞與浪槽模擬實驗室(在建)
3、結構智能監測實驗室
4、岩土與地下工程實驗室
5、國防抗爆與防護實驗室
6、土木工程低溫實驗室
7、寒區混凝土工程病害與防治實驗室
8、高性能并行計算中心
學院長期以來承擔了大量的國家級、省部級和工業界的科研項目,相繼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七五”重大項目“工程結構系統優化與專家系統”課題,主持了“八五”重大項目“城市與工程系統減災基礎研究”,聯合主持了“九五”重大項目“大型複雜結構的關鍵科學問題和設計理論研究”,參與規劃和論證了“十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先資助領域“重大工程災害與防治”,主持承擔了若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一批面上項目以及國家“863高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課題。
導師導航
博士導師名單
學科導師類別姓名
結構工程院士、博導沈世釗
結構工程博導計學閏*
結構工程博導劉宗仁*
結構工程博導張素梅
結構工程博導鄭文忠
結構工程博導武振宇
結構工程博導周廣春
結構工程博導祝恩淳
結構工程博導范峰
結構工程博導董毓利
結構工程博導武岳
結構工程博導王玉銀
岩土工程博導張克緒*
岩土工程博導徐學燕
岩土工程博導陶夏新
岩土工程博導凌賢長
岩土工程博導王幼青
岩土工程博導耿永常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院士、博導謝禮立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院士、博導歐進萍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博導陸欽年*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博導李惠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博導田石柱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博導吳斌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博導郭安薪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博導翟長海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博導湯愛萍
工程力學院士、博導王光遠
工程力學院士、博導歐進萍
工程力學博導王煥定*
工程力學博導段忠東
工程力學博導王偉
工程力學博導呂大剛
工程力學博導關新春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境外兼職博導Farhad Ansari
註:帶*號的為在編停止招生的博導。
碩士導師名單
學科導師類別姓名
結構工程碩導邵永松
結構工程碩導張有聞
結構工程碩導張文元
結構工程碩導陳昕
結構工程碩導鄒超英
結構工程碩導劉廣義
結構工程碩導王鳳來
結構工程碩導王力
結構工程碩導王震宇
結構工程碩導楊華
結構工程碩導田玉濱
結構工程碩導胡瓊
結構工程碩導姜洪斌
結構工程碩導翟希梅
岩土工程碩導胡慶立
岩土工程碩導何林
工程力學碩導李強
大跨空間結構研究中心
高層與輕鋼結構研究中心
金屬與組合結構研究中心
混凝土與砌體結構研究室
預應力與防護結構研究中心
建築結構質量評價與加固處理事務所
岩土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所
科研梯隊
近半個世紀以來,經過幾代教師和學生的不懈努力和奮鬥,土木工程學院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逐漸形成了自己明顯的特色和優勢,構建了學歷層次和年齡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形成了穩定的科研方向。
擁有一支學風嚴謹、工作踏實、勇於開拓創新的老中青搭配合理的高精尖的學術隊伍,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4名,教授37名(其中博士生導師27名),副教授32名,具有博士學位中青年教師52名。
20人在國內外重要學術組織任職,其中包括:國際強地震學學會(主席)、國際地震學與地球物理學協會(執行理事)、中國地震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災害防禦協會(會長)、防災減災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結構振動控制學會中國分會(主席)等,4人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委員會召集人或委員、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863”高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專家組成員等。
科研梯隊中國內外知名教授和主要骨幹教師介紹如下:
1.混凝土與砌體結構學科組
主任:鄭文忠教授、博士生導師
成員:計學閏教授、潘景龍教授、鄒超英教授、原長慶教授、劉廣義教授、王力教授、胡瓊副教授、王英副教授、王震宇副教授、王鳳來教授、姜洪斌副教授、金熙男副教授、翟希梅副教授、周威副教授
2.鋼結構與木結構學科組
主任:武振宇教授、博士生導師
院士:沈世釗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成員:張耀春教授、張素梅教授、祝恩淳教授、范峰教授、邵永松教授、張友聞副教授、張連一副教授、楊斌副教授、張文元副教授、王玉銀副教授、楊華副教授、郭蘭惠副教授、支旭東副教授、孫瑛講師、孫曉穎講師
3.防災減災工程與橋樑工程學科組
主任:李惠
院士:謝禮立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歐進萍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成員:鈴木祥之(境外兼職)、Yukio Tamura(境外兼職)、Farhad Ansari(境外兼職)、吳斌教授、武岳副教授、郭安新副教授、翟長海副教授、張春巍副教授、周文松副教授、李宏偉講師、肖惠剛講師、劉敏講師
4.工程力學與海洋工程學科組
主任:段忠東教授、博士生導師
院士:王光遠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成員:Billie F.Spencer,Jr.(境外兼職)、王煥定教授、王偉教授、吳知豐教授、呂大剛教授、張金生教授、李強教授、馬曉儒副教授、單寶華副教授、周道成講師
5.岩土與土木工程施工學科組
主任:陶夏新教授、博士生導師
成員:張克緒教授、徐學燕教授、劉宗仁教授、凌賢長教授、王幼青教授、湯愛平教授、姜慶遠副教授、齊加連副教授、耿永常副教授、邱明國副教授、楊躍副教授、胡慶立副教授、何林副教授、王紹君副教授、耿建勛講師
6.工程材料學科組
成員:關新春副教授、周智副教授、韓寶國副教授
7.力學與結構試驗中心
主任:吳斌教授、博士生導師
成員:田玉濱副教授、楊衛東高級工、丁孝發高級工、周大智工程師、張洪濤工程師、耿建華工程師、馬雲飛高級工
中共中央、國務院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張高麗、王滬寧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李克強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我校牽頭的3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獲獎教師代表赴京領獎。凌賢長教授負責的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據悉,經過學科專業評審組、評審委員會和獎勵委員會三級評審,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71個項目和9名科學家。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35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3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6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0項,特等獎3項、一等獎21項(含創新團隊)、二等獎146項。7名外籍科學家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土建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擁有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1位國家教學名師、1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11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的總計為60人的人才隊伍。近三年來土木工程一級重點學科和力學一級重點學科為支撐,以“寒區低碳建築開發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結構工程災變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結構與抗震減震”和“寒冷地區混凝土工程病害與防治”兩個建設部重點實驗室、風洞與浪槽聯合實驗室、岩土與地下工程實驗室、國防抗爆與防護工程實驗室、結構智能監測實驗室、建築模型實驗室、藝術設計綜合實驗室、建築物理實驗室、建築測繪實驗室、CAAD實驗室、地理信息系統(GIS)實驗室、虛擬現實系統實驗室、景觀生態學實驗室、寒地環境行為心理實驗室及與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的研究機構共同成立了6個國際聯合實驗室和土木工程大學生科技創新中心為重要基地,結合我國城市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重大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承擔了大量國家及地方重要研究項目,取得了一批國際先進水平的標誌性研究成果。
(1)近三年來承擔國家及地方重要研究項目20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973計劃、863計劃項目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攻關項目等國家縱向科研項目共計102項(見附表7),年均縱橫向科研經費9800萬元,具有代表性的科研項目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結構動力災變效應監測及其驗證平台”(5116112035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建築及橋樑抗倒塌性能的分散式大型子結構試驗方法及平台”(5116112036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大跨橋樑結構風致動力災變的原型觀測與驗證”(9081502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大跨空間結構的風致關鍵效應與動力災變行為”(9081502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大工程結構地震損傷破壞的控制原理與方法”(90815027)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重要建(構)築物安全檢測與控制物聯網技術研究及應用示範”(2011BAK02B0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整體抗震性能係數的試驗與數值模擬及概率評定”(5117815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重載鐵路路基結構損傷機理及強化技術”(5117426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長期荷載作用下圓鋼管再生混凝土柱靜動力性能研究”(5117814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亞麻纖維複合材料混凝土組合結構性能與設計方法研究”(5117814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衝擊荷載作用下網殼結構的失效機理及防禦方法研究”(51078103)
(2)近三年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三等獎5項,黑龍江省重大科技效益獎2項。近三年科研成果情況統計表見附表8。
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的獎項主要有: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複雜鋼結構施工過程時變分析及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2011年度范峰(4))
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結構振動控制與應用”(2009年度歐進萍、李惠)
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混凝土結構抗火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2009年度鄭文忠(2))
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寒地建築設計技術”(2011年度梅洪元)
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節能省地環保型承重牆體系研究與應用”(2009年度王鳳來)
黑龍江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地脈動機理和藉助台陣觀測反演地表淺層速度結構研究”(2011年度陶夏新(2))
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既有建築的結構改造技術研究”(2009年度鄭文忠)
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活斷層上強烈地震引起的地震動和地表破裂”(2009年度陶夏新)
黑龍江省重大科技效益獎“寒地建築技術研究與推廣”(2010年度梅洪元)
黑龍江省重大科技效益獎“鴻盛建築節能技術研發與應用廣”(2011年度鄭文忠)
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汶川地震震后受損房屋結構加固方法及圖例”(2010年度王鳳來)
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預製混凝土剪力牆結構在住宅產業化中應用的系統研究”(2010年度姜洪斌)
(3)近三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42項(見附表9)和軟體著作權5項(見附表10),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主要有:
國家發明專利“水泥混凝土自約束收縮應力測試方法”ZL200810063858.7
國家發明專利“檢測新拌混凝土流變參數的裝置”ZL200910071985.6
國家發明專利“額定壓力后體積具有壓縮性的磁流變液”CN200910072202.6
國家發明專利“工程改造疊合樁的成樁方法”ZL200710072748.2
國家發明專利“一種預製鋼-混凝土組合梁”ZL201010213908.2
(4)近三年先後出版教材著作28本,主持或主要參加編製的國家標準15部,發表學術論文1240餘篇,其中SCI論文211篇(見附表11)、EI論文612篇、CSCD論文347篇。
(5)在成果標準化及技術產業化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沈世釗院士領導的大跨空間結構學術團隊編製了《網架結構技術規程》、《膜結構技術規程》、《鋼結構設計規範》等多部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為使我國大跨空間結構步入國際先進行列做出積極貢獻。
王光遠院士、歐進萍院士和長江學者李惠教授領導的學術團隊合作編製了《建築抗震設計規範》等多部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牽動和推動了我國建築抗震、結構振動控制、結構健康監測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謝禮立院士領導的學術團隊在結構抗震觀測與性態設計等領域取得重要成果,編製發行了《建築抗震性態設計導則》、主持編製《核電廠抗震設計規範》等多部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為使我國工程抗震性態設計位居國際先進行列做出了重要貢獻。
長江學者鄭文忠教授領導的學術團隊合作編製了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國家標準《砌體結構設計規範》、《混凝土結構工程驗收規範》、《無粘接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範》等多部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為使我國混凝土結構和砌體結構滿足現代土木工程建設的需要做出重要貢獻。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梅洪元教授領導的學術團隊合作編製了《EPS模塊薄抹灰保溫技術規範》等多部國家和地方技術標準,為使我國建築節能保溫和現代建築與歷史風貌建築和諧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國際組合結構協會主席、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中國青年科學獎獲得者張素梅教授領導的學術團隊編製了國家標準《鋼管混凝土組合結構設計規範》等多部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為使我國鋼管混凝土組合結構用於現代土木工程建設並步入國際先進行列做出了重要貢獻。
結構智能監測實驗室
岩土與地下工程實驗室
結構與抗震實驗室
寒地混凝土工程病害及防治實驗室
風洞與浪槽聯合實驗室
國防抗暴與防護工程實驗室
土木工程高性能計算中心
土木工程大學生創新實驗中心
職務 | 姓名 |
院長、黨委副書記 | 王玉銀 |
黨委書記、副院長 | 喬世軍 |
副院長 | 關新春 |
副院長 | 武岳 |
副院長 | 陳文禮 |
副書記 | 吳嚴 |
姓名 | 職務 | 任期 | 姓名 | 職務 | 任期 |
攝羅闊夫 | 系主任 | 1920-1922 | 沈世釗 | 系主任 | 1983-1986 |
闊茨洛夫斯基 | 系主任 | 1922-1930 | 徐崇寶 | 書記 | 1983-1989 |
范其光 | 系主任 | 1930-1935 | 張鐵錚 | 系主任 | 1986-1993 |
格里果洛維奇 | 系主任 | 1935-1938 | 劉志才 | 書記 | 1989-1994 |
大崎虎二 | 負責人 | 1938-1945 | 何若全 | 系主任 | 1993-1994 |
司維里多夫 | 系主任 | 1946-1951 | 范乃文 | 書記 | 1994-1997 |
夏震寰 | 系主任 | 1951-1952 | 王用信 | 系主任 | 1994-1997 |
李德滋 | 系主任 | 1952-1958;1962-1965 | 張耀春 | 院長 | 1995-1998 |
李邁 | 系主任、書記 | 1958-1962 | 郭旭 | 書記 | 1995-2000 |
陳瑞 | 書記 | 1958-1959 | 歐進萍 | 院長 | 1998-2000 |
董兆琪 | 書記 | 1962-1963 | 張素梅 | 院長 | 2000-2005 |
周簡 | 書記 | 1964-1966 | 鄒超英 | 系主任;書記;院長 | 系主任1997-1998 書記2000-2005、2009-2017 院長2005-2009 |
姚炎祥 | 書記 | 1976-1978 | 范峰 | 院長 | 2009-2020 |
校訓
規格嚴格、功夫到家
院訓
忠誠進取、求實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