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山鎮

顧山鎮

顧山鎮隸屬於無錫市江陰市,是紅豆故鄉,顧山鎮因山而得名。顧山鎮位於江蘇省江陰市東部,面積49.71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積1010公頃,戶籍人口8.59萬人(2017年),顧山鎮人民政府駐地在顧山香山西路108號,在市政府駐地東南向30千米處。東接張家港市、常熟市,南鄰無錫錫山區,西至長涇鎮,北靠新橋鎮。2013年完成工商開票銷售245億元。

2018年,顧山鎮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2019年10月,顧山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地理


顧山鎮是紅豆故鄉,地處江陰、無錫、常熟、張家港四市交界。西靠江陰長江大橋,北依張家港口岸,南臨滬寧高速公路,東連大上海,為蘇錫常交通樞紐。

歷史和經濟


顧山紅豆
顧山紅豆
顧山鎮是一個擁有五十平方公裡面積、五萬四千人口的江南古鎮,南朝已盛,清康熙三年始稱鎮,在歷史上以人傑地靈,經濟繁榮,文化底蘊深厚而聞名遐邇,素有“金顧山”之美稱。如今的顧山鎮更是各業經濟競相發展。其中,工業經濟起步早、基礎好、發展快、生產設備優先、科技含量高、品種門類多,全鎮已形成了針織、輕工、機械、化工、電子、建材等六大門類,是無錫市工業明星鎮,江蘇省綜合實力百強鎮。農業結構調整形勢喜人,已形成果林、苗林、特種水產養殖基地,新興服務業發展迅猛,為旅遊、娛樂、專業市場開發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社會事業


顧山鎮的社會事業突飛猛進,鎮村面貌日新月異,是全國小城鎮建設先進鎮、全國綠化百佳鄉鎮、江蘇省文明鎮、安全文明鎮、教育現代化工程先進鎮、群眾文化先進鎮、科學技術工作先進鎮、江蘇省衛生鎮、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示範鎮。

轄區沿革


位於江陰市東部,面積49.71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積1010公頃,戶籍人口5.517萬,鎮人民政府駐地在顧山香山西路108號,在市政府駐地東南向30千米處。東接張家港市、常熟市,南鄰無錫錫山區,西至長涇鎮,北靠新橋鎮。轄新龔、沈舍、南曹庄、紅豆、古塘、顧北、顧山村、永安、漍東、解放、鄧東、鑒青、赤岸、北漍、萬興、祝華、李家橋、東岐、漍南19個村和顧山、北漍2個社區。
1949年統並為顧山鎮,1950年又分設顧山鎮和大九、方蓋、沈舍3鄉,同屬長涇區,1956年8月撤區並鄉,以上1鎮3鄉並稱顧山鄉,隸屬江陰縣。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改稱顧山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設,復稱顧山鄉,1986年9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鄉建鎮,2003年11月,顧山鎮與北漍鎮合併,稱顧山鎮。

沿革


鎮境東南有山形似龜,龜首東顧,因名顧山。1949年統並為顧山鎮,1950年分為顧山鎮和大九、方蓋、沈舍3鄉,同屬長涇區。1956年8月撤區並鄉,以上1鎮3鄉並稱顧山鄉。1958年9月改稱顧山公社,1984年4月改顧山鄉。1986年9月經江蘇省政府批准撤鄉建鎮。1996年,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2.6萬人,轄顧西、新龔、沈舍、南曹庄、紅豆、古塘、顧北、省渡橋、顧山、永安、水平、界圩12個行政村和顧山鎮居委會。
2003年11月,顧山鎮與北氵國鎮合併設立新的顧山鎮。轄新龔、沈舍、南曹庄、紅豆、古塘、顧北、顧山村、永安、氵國東、解放、鄧東、鑒青、赤岸、北氵國、萬興、祝華、李家橋、東岐、氵國南19個村和顧山、北氵國2個社區。面積49.71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積1010公頃,戶籍人口5.517萬人(?年)。鎮政府駐地在顧山香山西路108號,在市政府駐地東南向30千米處。原北氵國鎮位於市境東南部,江陰、張家港、錫山3縣市交界處,距江陰市城區40千米,無錫市城區40千米。錫張公路穿鎮而過,東清河、張家港、新沙河、二干河在集鎮匯合。原稱“北角”,清代因集鎮地處四水交匯之處,遂改“北氵國”。1949年建北氵國鎮,1956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86年改鎮。1996年,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3萬人,轄解放、李橋、新風、北氵國、東岐、石池、鑒清、復興、萬興、祝華、德明、德興、氵國東、模範、赤岸、蔣巷、鄧東17個行政村和北氵國鎮居委會。2003年撤鎮併入顧山鎮。

行政區劃


轄顧山、北漍2個社區和新龔、南曹庄、顧北、紅豆、李家橋、東岐、鑒青、赤岸、漍南、漍東、解放、萬興1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顧山人民路108號。古迹有梁代“昭明太子文選樓”遺址。
320281111:~001 121顧山社區 ~002 220北國社區 ~200 121新龔村 ~201 220南曹庄村 ~202 220紅豆村 ~203 122顧北村 ~204 220國東村 ~205 220解放村 ~206 220赤岸村 ~207 220鑒青村 ~208 220萬興村 ~209 220李家橋村 ~210 220國南村 ~211 220東岐村

歷史傳說


基本資料
【顧山鎮與紅豆的傳說】
顧山,位於無錫、常熟、江陰、張家港四縣(市)交界處,屬江陰,它是在南宋時就形成的古鎮。顧山高50餘米,狀如蹲貓回顧,故名。山上有古烽火台16處,山麓原有梁代古寺——香山寺,還有天香閣。顧山東北六七里,有紅豆樹
顧山紅豆樹的歷史
顧山紅豆樹,相傳為梁代昭明太子所植。昭明太子蕭統(501—503),是梁琥帝蕭衍的兒子,愛好文學,曾在顧山香山寺觀音院內文選樓編修《昭明文選》。現在天香閣遺址尚留有元、明、清殘碑斷碣,其中有清乾隆四年的《重修顧山文選樓碑記》和《重修昭明太子讀書樓碑記》。又說紅豆樹址所在地原為庵堂,北宋時有一僧人從外地移來這棵紅豆樹,從此人們把庵堂稱為紅豆庵,所在村莊叫紅豆村。《江陰縣誌》載:此樹在元時曾一度枯槁,至清乾隆時復蔭,咸豐六年大旱,此樹結果累累。1918年,徐九鏞寫有《顧山訪紅豆樹記》,1934年吳宜生寫有《顧山紅豆記》。
紅豆樹詳細情況
紅豆樹原老樹主幹已腐朽,尚能看到直徑1米左右的樹榦。現存綠葉繁茂開花結子的樹,可能就是清乾隆以後再生的兩析分枝。樹高10米,冠蔭周圍50米,南分枝腰圍1.23米,北分枝根部連枝腰圍2.90米,上生三分枝,腰圍分別為1.17、1.85、1.50米。大樹南2米處,1982年生一新枝,高0.7米。南牆北,1983年又生一新枝,高0.45米。這兩株新枝,均為大樹的連枝。據查,紅豆樹曾在1937年結子一次,1956年也開花結子一次,1975年至1985年先後開花結子4次,其中1983年最盛,採得紅豆子1600顆,1985年只採得7顆。這棵紅豆樹,每年5月1日左右發芽,13-20日開花。秋子熟,10月採摘。其葉如槐,其莢如豆子,大若芡肉,形如心房,顏色殷紅微紫。古人以為相思的象徵,故名“相思子”。1982年,江陰縣政府在紅豆樹四周築圍牆,建成紅豆院,庭院南北長18.16米,東西闊15.66米,面積270平方米。院內圓洞門向北,內置一條東西向走廊,廊壁置4個玻璃櫥,陳列紅豆子和名人為紅豆樹寫的詩文。
江蘇省江陰市顧山鎮有座紅豆村,紅豆村有座紅豆院,紅豆院里有棵千年紅豆樹。
顧山紅豆院內的這棵紅豆樹,相傳為梁代昭明太子手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被列為重點保護文物。進入紅豆院,我們見到這棵稀珍古樹高大挺拔,枝幹支撐到數十米外,形同巨傘,雖歷盡千年滄桑,但仍生機盎然,枝繁葉茂。據管理人員介紹,此株紅豆樹每三至五年開一次花,結一次果。春夏之交開花,其色潔白。秋末結果,豆莢為茶色,狀若雞心。剝開豆莢,便是一粒心臟形的紅豆,燦若雲霞。
紅豆樹在江浙一帶十分稀少,千年古樹,更屬罕見。顧山紅豆有一個特點,就是顆粒特別碩大,這是別處的紅豆難以比擬的。紅豆樹在我國為三級保護植物,又由於數年才開一次花結一次果,所以種子便顯得格外珍貴。
紅豆與相思
唐代詩人王維在《相思》一詩中寫道:“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現代詩人劉大白在獲得一莢雙粒的“雙紅豆”后,曾激動地寫下《雙紅豆》一詩:“豆一粒,人一囊,紅豆雙貯錦囊,故人天一方。似心房,當心房,偎著心房密密藏,莫教離恨長。”所以,紅豆又被稱為“相思子”,自古以來便被當作愛情的信物。紅豆,又被人們當作“吉祥壓邪”之物。人們將殷紅似火、光鑒玲瓏的紅豆,嵌在戒指、手鐲、項鏈等貴重飾物上隨身佩戴,祈求幸福。
在今天,紅豆不僅僅被當作愛情的信物,許多人還借紅豆寄託對祖國、對故鄉和親朋的眷念之情。1949年初期,顧山紅豆村人民,曾精選8粒大紅豆寄給毛澤東主席,以表達對人民領袖的感激與眷念之情。毛主席特意讓中央辦公廳回信,對顧山人民表示感謝。近年來,許多海外遊子和港台同胞,特意來顧山紅豆院觀光,並帶回幾粒紅豆珍藏,以寄託對祖國和故土的眷念之情。

旅遊景點


昭明遺風金顧山
“暨陽三十三山半,歷盡三三半未來。入寺政逢浴佛日,聽經還上講僧台。林中賽社金輪擁,樹里嗚鍾寶殿開。笑與茶花宿緣淺,茲行猶及牡丹杯。”這首明人季科的《游顧山》詩,除了敘寫顧山寺的聽經、嗚鍾,以及山茶花外,主要還講江陰三十三座半山,其中佔半座位置的就是顧山。
江陰濱江而多山,舊時號稱有山33座半,其中的半座,指的是江陰東南隅的顧山,因為顧山界於江陰、錫山、常熟三邑之間,所以亦稱三界山。
從地形上看,顧山向東南有常熟虞山、崑山玉山,三點形成直線,山勢如同一脈。顧山面積不大,高僅108米,有大小兩崗,遠遠望去,宛如西行烏龜回首顧盼,眺望東海。顧山之名由此而得。此外,也有人稱之為靈龜山。很久以前,顧山山坡上普生蕙蘭芳草,香氣瀰漫山間,所以也稱為香山。?清邑志記載:“顧山,在縣東八十里,鎮以山名。市廛當山西北隅,獨隸江邑。故風物犁美,習尚褒捷,染於熟風,居多山麓。元朝風雅此其嗣晉矣。”
明人徐有貞認為,江陰顧山同蘇州虎丘山、鎮江的金山和焦山比起來,泉石沒有它們的清麗,而氣候溫潤、土壤肥沃則勝過那裡。顧山南有太湖,北有長江,東趨滄海,堪輿家認為是處勝地。相傳南朝梁代,昭明太子曾在顧山建造七楹文選樓,並在此召集一批飽學之士讀書編文。
蕭統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今常州)人。蕭統是梁武帝的長子,南朝梁天監元年(502)立為太子。他3歲讀《孝經》、《論語》,5歲讀《五經》,都能成誦。蕭統後來出居東宮,東宮藏書3萬卷,他引納賢士,與他們商榷古今,一時才人薈集。他又招納文學名士,編成《文選》30卷,世稱《昭明文選》,對後世創作頗有影響。這位才華橫溢的皇太子未等及位便早早過世,謚昭明。由於年代久遠,顧山文選樓已湮滅無存。
顧山庵
南宋建炎年間,有靜觀法師遊歷顧山,覺得這地方不錯,便卓錫開山,建造了顧山庵。元末該庵毀於兵燹。明洪武三年(1370)顧山重建寺院。天順初,僧玉峰擴建寺院后請朝廷賜額香山觀音禪寺。當時,此寺與常熟破山寺、常州天寧寺齊名。
寺內原有一株山茶樹,傳為昭明太子手植。經曆數百年茂盛不衰。天氣晴朗時,山茶花開,十里開外都能看見,人稱“十里紅”,明人顧潛有《味山茶》詩:“造化厚培何代物?崔巍直供佛樓高。柯如蜀相祠前柏,花勝劉郎觀里桃。壺尚期他日往,斧斤聞說有人操。叮嚀地主勤?護,莫遣靈根恨所遭。”當地傳說,乾隆帝屢下江南,想來觀賞山茶。當地人不希望皇上來打擾,香山寺僧人便用煮沸的桐油將山茶樹澆死,乾隆聞訊便不再前來顧山。
顧山集鎮在山之西北里許,明以前這裡屬東順鄉,稱顧山市。清代起改稱顧山鎮。鎮區李岸河上有單孔石拱橋一座,名犀帶橋,清乾隆年間當地人孫培統等為紀念昭明太子蕭統而集資建造的,至今,犀帶橋還保持著古樸、雅緻的風貌。
地處澄東南的顧山一帶,土地肥沃,物產豐茂。董巷一帶水質好,種出的大米香糯粒重,同樣斗米要重斤半。它地苜蓿一般結子兩盤,唯香山苜蓿卻要多結半盤。鐵桿青芹菜曾運銷滬上,名聞遐邇。省渡橋蟹,八爪毛黃,肉實有力。清水大蝦,善跳殼薄,肉嫩味鮮。街上燒餅,精製芥菜餡心,油松可口。本地春卷,包有韭芽肉絲,風味獨特。
顧山鎮境內,水路北有張家港,南有陳市河,古塘河、北大塘縱貫南北。陸上公路四通八達,成為澄、錫、虞、沙四地往來之要衝。(鏵耕)

地理位置


顧山鎮地理位置

所獲榮譽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10月,顧山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12月,顧山鎮入選“2016—2018年度江蘇省文明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