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鯢生物科技館
中國大鯢生物科技館
中國大鯢生物科技館是張家界(中國)大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資6000萬興建的科普旅遊文化場館,尚屬世界首家大鯢生物科技館。科技館坐落於張家界核心景區武陵源。該館採用先進的聲、光、電互動多媒體展示手法,以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的地址演變為背景,集科普、旅遊、藝術於一體,揭開大鯢神秘面紗,了解大鯢全麵價值,讓人能在賞心悅目的遊覽中愉悅的接受科普旅遊知識。館內設有生物萬物、星羅鯢布、冰晶體、上古封印、大鯢家園、探秘大鯢、4D動感影院等展區,其中大鯢家園以多媒體互動展示技術淋漓盡致地演繹了一首首張家界四季情歌。
同時,為關愛自然、關愛大鯢,為了人與大鯢、自然的和和諧共存,中國大鯢生物科技館與大連海事大學、清華大學實行院企業合作,建立大鯢科技研博士后工作站、國際當代藝術博士后工作站、大鯢養殖基地、大鯢科研基地、大鯢科研產品(醫藥、保健、養顏、護膚、化妝品等系列產品)生產基地及國際當代藝術創意產業基地。
2008年起張家界(中國)金馳大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大連海洋大學李偉(愛新覺羅·增睿)教授、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盧卡楊諾夫教授組成專家團隊,開始了大鯢體表黏液性質及功能的研究。經過近2年的研究,採用無創提取大鯢黏液技術和國際頂級酶膜反應技術從大鯢黏液中製備出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紫外線和具有超強免疫活力的生物活性物質大鯢格力素II(大鯢低聚糖肽)。
該項技術被認定為皮膚抗氧化領域裡的重大發現。其高科技含量為世界首創。
中國大鯢生物科技館
另外發現大鯢低聚糖肽具有抗疲勞、提高免疫力的功能,大家期待的具有大鯢(娃娃魚)特性(長壽、自我修復、耐飢)新型保健食品等系列奉獻給大家。
在保護盒不傷害大鯢的前提下,對大鯢資源可持續利用,不僅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並對以保護大鯢促進大鯢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既突出湖南張家界優勢資源,保護盒促進大鯢產業,又造福人類。
普通門票:98元/位
優惠政策:
①景區開放時間:7:00—22:00
②兒童身高1.2米以上、24周歲以下的在校全日制學生憑《學生證》購優惠票58元,1.2米以下免票
③老人60周歲以上70周歲以下持《老人優待證》購優惠票58元
⑤景區只收一次門票,館內任何展項無需再買票
具體位置:張家界核心景區武陵源區寶峰湖口
距離張家界市區32公里
距離長沙市398公里
距離寶峰湖景區200米
距離武陵源核心景區2公里
距離黃龍洞8公里
武陵源區可乘坐2路公交車抵達,票價1元。
中國大鯢生物科技館屬於張家界地區,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四季分明,歷年平均無霜期在216天至269天之間。年平均氣溫16.6℃左右。張家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6.8°c,四季均適合遊覽,最佳旅遊時間是每年的4月-10月。
以異型幕投影的方式賦予大鯢寶寶生動活潑的表情和深情並茂的語音,為遊客繪聲繪色的講解展館、展項、瀏覽路線,以及展館當日活動的推廣。以全新的導覽方式達到介紹展館的目的。
當朋友們走近大鯢寶寶時,它眨眨眼睛對遊客說道:“歡迎來到中國大鯢生物科技館!”隨即它便開始為遊客簡明扼要的介紹整個展館。當遊客離開大鯢寶寶時,大鯢寶寶則恢復常態。
展廳右側為一幅張家界全景水墨長卷,以多媒體投影的雲霧輔助全景畫的形式為遊客描繪了一幅奇峰競秀、奇花爭妍、雲煙繚繞、溪水潺潺、珍禽競翔、鳥啼蟬鳴的張家界。畫里的山石自然延伸到了畫外,一些珍禽異獸的標本從岩石的縫隙中探出身來,在燈光的襯托下既靈動、神秘又切合主題。
遊客通過多點觸摸系統選擇各個地質年代下的代表生物的圖標,顯示屏會隨即打開一個窗口,以圖文或者視頻的形式介紹該生物。
本展項縱跨展館的兩層樓,冰晶體雕塑從一層樓頂倒掛而下,半球幕多媒體裝置位於負一層的地底,與冰晶體雕塑搖相互應,共同演繹一出精彩絕倫的多媒體秀。
本展項是介紹大鯢各方面知識的圖文展板,展板前特別設置了一本《走近大鯢》的電子書,電子書深入介紹了大鯢的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等豐富的知識點。展牆對面是一個展示了大鯢標本的展台。本展項通過展板結合標本的形式,以靜態結合互動的展示手段,讓遊客全面獲悉大鯢的知識。
遊客通過在電子書上方揮動手臂翻看電子書,向左揮動手臂,電子書向後翻一頁,向右揮動手臂,電子書則自動向前翻一頁。
電子書中有照片在點擊后可以放大觀看,視頻點擊后播放。
電子書設有多國語言,分別為中、英、日、韓四國文字可滿足不同國家的遊客觀賞。
機器大鯢以金屬構架其骨骼形態,突顯科技感;動態模仿大鯢的各種動作和叫聲,富有情節感;光影與機械構架虛實交錯,展現藝術感。
本展項通過聆聽大鯢的叫聲,研究大鯢的骨骼特點,對大鯢有一個初步直觀的印象,對深入了解大鯢的生活習性、行為特徵等做了知識鋪墊。
當遊客走到機器大鯢之前,它會閃動雙眼,晃動腦袋,擺動尾巴,併發出娃娃魚的叫聲,一副誓不可侵犯的模樣。當遊客離開機器大鯢后,機器大鯢恢復靜止狀態。.
中心展台還原大鯢化石挖掘現場的情形,標本一半埋在土堆里一半裸露在外,標本旁擺放說明牌。通過大鯢化石標本,佐證大鯢2億5千萬年的歷史。
通過燈箱圖文並茂的講述了鯢龍與恐龍的故事,揭示大鯢生存至今既是大自然的物競天擇的結果,又是其自身生命力旺盛的緣故所在。一旁岩石的洞眼裡,通過幻影成像裝置,一塊塊遠古的恐龍化石的幻影懸浮於空中,有力佐證了白堊紀,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后,恐龍全部滅絕,大鯢仍然存活至今。
遊客透過岩石上的觀察洞眼,一具具遠古的恐龍標本的幻影浮現於眼前(看得到卻摸不到),佐證大鯢和恐龍曾經生活於同一時代。
該展區以展櫃、展板、展牆的形式集中展呈出土自張家界的珍貴化石標本。展區中心位置設置了一個展櫃,用於陳列一具芙蓉龍的化石標本,化石用水晶玻璃罩加以保護,並在展櫃旁垂掛圖文板加以說明。展區左側沿牆矗立了若干塊展板,著重介紹化石的形成過程及其種類,有的展板鑲嵌了化石標本加以點綴。展區右側為一面化石牆,牆體上錯落有致或鑲嵌或懸掛了一些化石標本,化石牆拐角處放置了展櫃,用以放置體量較大的化石標本。
本展區為張家界珍稀植物標本陳列區。展現大鯢自然保護區的自然風貌,透過現象揭示特定的地理位置、適宜的氣候和發達的水係為大鯢繁衍生息提供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揭示張家界何為大鯢天然的自然保護區的自然原因。
本展區內部以張家界特殊的地貌為空間展示形式的基本語言,以異型幕投影的方式,展示張家界的自然風貌。使遊客既能遊歷於張家界自然風光之間,又在不經意間又能品位到其所蘊涵的璀璨文化。
遊客順階梯而下,耳畔隱約傳來潺潺的溪水聲。一條影像繪成的小溪順勢流淌而下,魚兒游曳其中。階梯一側的牆壁上為張家界的水生物圖片展。
觀眾順階梯而下,來到樓梯的緩衝平台,稍作停留,魚兒會向遊客游攏過來。
遊客觸摸旁邊的竹子,可以聽到叮叮咚咚的聲音,為整個展項添加了一份神秘感。
順著“小溪潺潺”的台階而下,來到負一層大鯢成長主題展區。遊客踏上步道屏息凝神、駐足觀看,步道上一溜4個由小及大形似太極的幼鯢池,池底馴養著一隻只幼鯢。步道左側為一個仿生態溶洞,洞口兩側的岩壁上鑲嵌了若干根水晶玻璃圓柱,用於展示大鯢胚胎的發育過程(多黃卵、肢芽期、脫膜期等)。溶洞洞口的霧幕既阻擋了外部光線的進入,又營造出一種神秘幽暗的氛圍。霧幕上投影的大鯢卡通角色引領遊客進洞參觀。遊客穿過霧幕,進入溶洞,洞內的4個大池子里分別馴養了4條憨態可掬的成年大鯢,每條大鯢前都有一個觸摸屏,用於記載大鯢的成長日記。遊客可以藉此領略到大鯢的廬山真面,從而對大鯢的形態特徵、生活習性有了直觀的認識。
遊客走進溶洞時觸發霧幕效果,霧幕機開始工作。進入溶洞,參觀活體大鯢,並通過養殖池前的觸摸屏翻看大鯢日記,全面了解大鯢的名字、性別和性格特徵等信息。
該展項由一個圓形互動展台和與其相呼應的互動牆構成。圓形展台上鑲有8種大鯢延伸產品的圖片,每張圖片配有一個機械按鈕。展台與其背後的多媒體展牆關聯。展牆兩側為大鯢浮雕模型和人體浮雕模型,兩者之間由若干條光帶連接,每一條光帶上懸掛了一台液晶顯示屏。遊客通過互動體驗的方式,了解大鯢的營養價值。
當遊客在圓形展台上按下某一大鯢延伸產品的按鈕,緊接著一束光從展台的台基處亮起,光束經過大鯢身體的某一部分,然後指向人體模型的某個特定的部位,與此同時液晶屏開始播放相關視頻,向遊客講解大鯢某個部位富含的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有益。
頗具科技感的展台,展台中心架起一台超大的電子顯微鏡裝置,它的周圍為三個小型電子顯微鏡,以供遊客觀測之用。展台背後的展牆輔以展板。顯微鏡下顯示的是大鯢體內富含的各種元素對人體產生的療效,突顯大鯢在醫藥上的珍貴價值。
遊客透過電子顯微鏡,在顯微鏡下看到,大鯢體內含有的活性物質對人各種疾病的顯著治癒作用的視頻動畫。
展現“鼓韻心弦”位於整個站展廳的中心區域,該展項主要包括湖南少數民族鼓舞互動裝置和圖騰柱。該展區原有的四個承重柱被包裹成土家族圖騰柱的樣式。展區中心為三個鼓舞互動裝置,每個互動裝置由一面幻影幕和其前面的一面電子鼓組成。
遊客擊鼓啟動遊戲,遊客根據幻影幕上鼓點節奏的提示擊鼓,與此同時幻影幕上的虛擬舞者會跟隨鼓點的節奏偏偏起舞。
本展館的4維電影利用最先進的技術,全方位的演繹了一個夢幻世界中的奇幻愛情故事。故事以鯢寶寶和美人魚為主角,以2012年之前和截止到2013年為時間線,以多媒體為技術手段,讓觀眾既可享受一場視覺、聽覺和觸覺的饕餮盛宴,又可體驗一次凄美的愛情之旅。
視覺,利用多部大型放映機同步放映,為觀眾創造置身其中的三維視覺空間感;
聽覺,立體聲環繞影像系統,使得觀眾獲得空間感;
觸覺,根據影片情節配以震動、墜落、噴風、造雨、煙霧、閃光、泡泡等特效,觀眾猶如身臨其境,增強影片的情節感。
從影視廳出來,步入大鯢文化展區,展區入口處為一幅竹簡長卷,長卷呈現了《西澤補遺》里所記載的《鯢志》全文。長卷斜對面的展區以雕塑的形式詮釋了《鯢志》中送子魚的典故。與雕塑相接的是光雕形式的《鯢考》,呈現了戰國以來有關大鯢的古代文獻,揭示了中國古代大鯢的分佈、用途以及人工養殖的歷史。整個展區的右側為一太極書案,幾卷攤開的竹簡從案頭下垂到案基,竹簡上篆刻了大鯢與道家思想淵源的文字,考證了太極拓撲環取形於大鯢外形的淵源。書案背後的牆上開了幾扇土家族的花格窗,透過花格窗看到的是一則則道家故事的插圖。書案左手邊為一排美人靠,背景投影湖南鳳凰古城的風貌的動態視屏。書案右手邊為金屬珠簾,起到隔斷空間作用,透而不通。整個展區,意在揭示大鯢與道家思想的淵源。
展區中心錯落的擺放了四個精緻的展櫃,柜子里分別展呈了四個承載有大鯢信息的古代文物。展櫃一側單面展牆呈現了一條激光雕刻的龍。該展項通過文物佐證大鯢是龍的原形,揭示大鯢在中國歷史文化上的地位。
大鯢(學名:Andrias)是隱鰓鯢科的一個屬。除了隱鰓鯢(美洲大鯢 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一種以外,其餘分佈於亞洲,有中國大鯢和日本大鯢兩個種,可在中國、日本的溪澗、池塘里發現,一般壽命50至60年,有說能生存達80至100年。中國大鯢俗稱“娃娃魚”,取其叫聲像嬰兒啼哭;日本大鯢俗稱“大山椒魚”,源於其身有山椒味道。
中國大鯢是大鯢屬的一種,俗名娃娃魚,乃生活在淡水中的兩棲動物。目前世上最早的化石出土於中國內蒙古,距今約1.65億年。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將之列為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中國的國寶之一。
中國大鯢是現存兩棲類當中,體型最大的一種,一般身長約60至70公分,體重約5至6公斤,大的可長達1.8公尺,重達30公斤。背呈棕褐色,有黑色斑塊,腹色較淡,頭扁寬,生有成對的疣突,頭的背面有極小的鼻孔和眼,口大,軀扁而粗壯,尾短而側扁,四肢很短,前肢4指,後肢5趾,趾間有蹼。因叫聲像嬰兒啼哭,故又名“娃娃魚”,但實屬兩棲動物,並不屬於魚類。
娃娃魚棲息在清澈、低溫的溪流或者天然溶洞中,它們是肉食性動物,主要的食物為魚類和甲殼類動物,於夏天末期產卵,約2至4個星期即可孵化。現時中國湖南、山西、陝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人工馴養的娃娃魚分佈;野生則極為稀少,主要於長江、黃河及珠江流域海拔1500公尺以上支流被發現。曾在台灣有發現紀錄,但相信是引進野生個體所致。
由於娃娃魚生存年代久遠,其肉被認為具有神奇的療效,因此價格昂貴,常遭人類捕捉來食用或觀賞,再加上生活環境遭受破壞,幾瀕臨滅絕。2013年在中國,販賣野生的娃娃魚屬違法,但中國四川省和湖北省流行將之拿來送禮。20世紀末期,台灣也曾盛行食用,大量從中國大陸走私,作為觀賞用途的也不計其數。在IUCN紅色名錄內,娃娃魚被評定為極危物種,表示其野生種群所面臨滅絕的機會極高。截止到2013年野生種群主要面對濫捕的情況,棲息地的破壞也減少了它們的生活空間。
自1978年,陽愛生成功的實現了娃娃魚的人工繁殖,時至今日,中國人工繁殖娃娃魚的數量已至約10萬尾,並成立有湖南省大鯢保護與發展協會。有報導指人工馴養的娃娃魚,將能在兩年後成為普羅大眾的食品。
2009年,娃娃魚主要聚居地之一的張家界大鯢自然保護區,正擬提供娃娃魚給香港海洋公園作科普宣傳及科學研究之用。此前香港有兩條娃娃魚,屬1990年代尾非法偷運入境,漁護署搜出后交由嘉道理農場照料,2001年養于海洋公園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