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刺蝟

哺乳綱蝟形目的動物

遠東刺蝟(學名:Erinaceus amurensis Schrenk),別名東北刺蝟 、黑龍江刺蝟、刺球,為蝟科刺蝟屬動物。體大而粗壯,尾短;體背和體側滿布棘刺,棘刺環為白色和棕色相間。

遠東刺蝟晝伏夜出,常出沒於農田、瓜地、果園等處。廣泛分佈於灌叢、草叢、荒地、森林等多種環境中。在中國大陸分佈於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等地,中國以外分佈於俄羅斯和朝鮮。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形態特徵


外形

遠東刺蝟
遠東刺蝟
遠東刺蝟體重360~750g,體長215~275mm,尾長20~26mm,後足長36~54mm,耳長20~26mm。體型較大,粗壯、肥滿。體背及體側被以粗而硬的棘刺,頭頂棘刺或多或少分為兩簇,在頭頂中央形成一狹窄的裸露區域。身體余部除吻端和四肢足墊裸露外,均被細而硬的毛,,頭寬,吻尖,眼小,耳短且不超過周圍棘長。四肢短健,各具五趾,爪發達。尾甚短,不及後足長。乳頭5對,胸部3對,腹部2對。睾丸不下垂,但在皮膚中突出膨大明顯。

毛色

遠東刺蝟硬棘有兩種類型。一種純白色;另一種基部和次端部白色或淺棕色,中間部和棘尖棕色或深棕色。兩種棘刺的多少在不同個體中差異較大,使背部及體側呈淺土棕色到淺沙黃色,硬毛污白色或淺棕黃色,面頰和四足背面棕褐色較著。

頭骨

遠東刺蝟
遠東刺蝟
遠東刺蝟顱全長55.4~57.0mm,顱骨粗壯、寬闊。吻部短,前頜骨上端寬而圓鈍。鼻骨甚狹,後端削尖,額骨背面隆起,在兩側額骨之接縫處形成一明顯凹溝。矢狀嵴明顯,人字嵴頗突出。弓粗壯完整。頜關節窩后突短於顳乳突,且不向內彎進。

牙齒

齒式=36。上頜第1門齒細長。第2上門齒甚短小,不及前者之半,且與前者之間有一狹小空隙相隔。第3上門齒較第2仁門齒略大。上犬齒不發達,幾乎與第3上門齒等大,二者間有一較寬的空隙。第1、2上前臼齒短小,第3上前臼齒較大,前尖明顯高出,並高於臼齒齒尖。第1、2上臼齒齒冠方形,除具4個大小相近的齒尖外,中間尚有1個小齒尖。第3上臼齒小,冠面具一向後內側斜走之齒嵴。下頜第1門齒粗長,第2下門齒、下犬齒和第1下前臼齒均小。第2下前臼齒較大,臼齒狀,齒尖明顯高出。第1、2下臼齒大,第3下臼齒小,均具高而尖銳的齒尖。

生活習性


遠東刺蝟
遠東刺蝟
遠東刺蝟晝伏夜出,常出沒於農田、瓜地、果園等處。在灌木叢、樹根、石隙等處穴居。冬眠期較長,從10月初至次年3月底,共約6個月。
遠東刺蝟反抗天敵的能力弱。受驚時即向腹面蜷曲,棘刺豎立在外,呈刺球狀,以此禦敵。遠東刺蝟一生中能消滅大量有害昆蟲,同時也食鼠類,因而對農、林、牧業以及人體健康有益。
遠東刺蝟食性甚雜。主食昆蟲和蠕蟲,兼食小型鼠類、幼鳥、鳥卵、蛙、蛇以及蜥蜴等小動物,亦喜食瓜果、蔬菜、豆類等農作物,以及野果、樹葉、草根等植物性食物
遠東刺蝟巢多建於老樹根、倒木、灌叢、石隙、牆角等處的洞穴中,窩內鋪以樹葉、乾草苔蘚及各種植物碎屑。

繁殖方式


約90%的雌刺蝟在出眠后即可進人動情期,且第1次交配時即可受孕,妊娠期34~37天,平均35天左右。哺乳期約40天。幼蝟斷乳后,母刺蝟可再次進入動情期,因此少數雌刺蝟一年可繁殖兩次。每胎l~7仔,多為3~6仔,平均4.5仔。幼刺蝟雌雄約各半.但也有個別同胎全為同一性別的情況。第2次哺乳期后,冬眠季節又逐漸開始,生殖季節和冬眠季節交替出現,各約持續半年。

棲息環境


遠東刺蝟廣泛分佈於灌叢、草叢、荒地、森林等多種環境中。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俄羅斯、朝鮮和韓國。中國分佈於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山西、安徽、江蘇、陝西和甘肅。
遠東刺蝟
遠東刺蝟

亞種分化


據科伯特和希爾(Corbet&Hill,1992)的意見,該種共3個亞種,均分佈於中國。
序號中文名學名命名人及命名年
1遠東刺蝟指名亞種Erinaceus amurensis amurensisSchrenk, 1859
2遠東刺蝟北方亞種Erinaceus amurensis dealbatusSwinhoe, 1870
3遠東刺蝟華東亞種Erinaceus amurensis kreyenbergiMatschie, 1907

種群現狀


在中國北方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很常見。種群數量趨於穩定。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