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齊安城樓
題齊安城樓
《題齊安城樓》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前兩句是登樓所見,后兩句轉為抒發苦念故鄉的思緒,表現了路程之長、宦遊人的離緒和詩人對故鄉的思念。全詩寫得語盡意綿,又灑脫自如。
題齊安城樓
嗚軋江樓角一聲,微陽瀲瀲落寒汀。
不用憑闌苦回首,故鄉七十五長亭。
⑵嗚軋(yà):象聲詞,形容號角吹響時的聲音。古時在城樓吹號角以報時。一作“嗚咽”。江樓:指黃州城樓。
⑶微陽:黃昏時光線微弱的太陽。晉潘尼《上巳日帝會天淵池詩》:“谷風散凝,微陽戒始。”,瀲(liàn)瀲:波光閃爍的樣子。這裡借指陽光。汀(tīng):水邊平地。
⑷憑闌:即“憑欄”,身倚欄桿。
⑸故鄉:指長安。長亭:古時於道路每隔十里設長亭,故亦稱“十里長亭”。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為送別之處。
江樓上響起了嗚咽的號角聲,殘陽的餘暉灑在寒冷的沙汀。
不必倚靠欄桿苦苦回頭眺望,這裡到故鄉有七十五個驛亭。
這首宦遊思鄉的作品,是唐武宗會昌四年(844年)杜牧在黃州城樓上思念遠方家鄉時所作。唐時每州都有一個郡名(因高祖武德元年改隋郡為州,玄宗天寶元年又改州為郡,肅宗時復改為州,所以有這種情況),“齊安”是黃州的郡名。杜牧於會昌(唐武宗年號,841—846年)初出守黃州。
此詩首句“嗚軋江樓角一聲”中的“一聲”兩字很有可玩味。本是暮角聲聲,斷而復連,只寫“一聲”也就是第一聲,這顯然是強調它對詩中人影響很大。他一直高踞在城樓,俯臨大江,憑欄回首,遠眺通向鄉關之路。正出神的時候,忽然一聲角鳴,使他不由驀然驚醒,這才發現天色已晚,夕陽已沉沒水天之際。這就寫出一種“苦回首”的情態。象聲詞“嗚軋”,用在句首,正造成似晴空一聲雷的感覺。
由於寫“一聲”就產生一個特殊的情節,與“吹角當城片月孤”一類寫景抒情詩句同中有異。嗚咽的角聲又造成一種凄涼氣氛,那“瀲瀲”的江水,黯淡無光的夕陽,水中的汀洲,也都帶有幾分寒意。“微”、“寒”等字均著感情色彩,寫出瞭望鄉人的主觀感受。
暮色蒼茫,最易牽惹鄉思離情。詩人的故家在長安杜陵,長安在黃州西北。“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宋張舜民《賣花聲》)“微陽瀲瀲落寒汀”,正是西望景色。而三句卻作轉語說:“不用憑欄苦回首”,似是自我勸解,因為“故鄉七十五長亭”,即使回首又怎麼能望盡這迢遞關山?這是否定的語勢,實際上形成唱嘆,起著強化詩情的作用。這首詩是宦遊思鄉之作,讚許者都異口同聲地稱引其末句。
按唐時計量,黃州距長安二千二百五十五里(《通典》卷一八三),驛站恰合“七十五”之數(古時三十里一驛,每驛有亭)。但這裡的數字垛積還別有妙處,它以較大數目寫出“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的家山遙遠的情景,修辭別緻;而只見歸程,不見歸人,意味深長。從音節(頓)方面看,由於運用數字,使末句形成“二三二”的特殊節奏(通常應為“二二三”),聲音的拗折傳達出憑欄者情緒的不平靜,又是一層妙用。
唐代有的詩人也喜堆垛數字,如駱賓王,卻不免被譏為“算博士”。考其原因,是因為他運用的數字多是為了屬對方便,過露痕迹,用得又太多太濫,也就容易惹人生厭。而此詩數字之設置,則是出於表達情感的需要,是藝術上的別出心裁,所以驅使而讓人沒有察覺,真可誇口“雖‘算博士’何妨”。
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復齋漫錄》云:牧之《齊安城樓》詩:“嗚咽江樓角一聲……”蓋用李太白《淮陰書懷》詩:“沙墩至梁苑,二十五長亭。”苕溪漁隱云:魯直《竹枝詞》“鬼門關外莫言遠,五十三驛是皇州”,皆沿襲也。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大抵牧之詩,好用數目垛積,如“南朝四百八十寺”、“二十四橋明月夜”、“故鄉七十五長亭”是也。
清代周詠棠《唐賢小三昧集續集》:言故鄉之遠,雖望而難即也。“不用”二字,下得直而妙。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注》:角聲初動,微陽將落,登樓盼望,能無故鄉之思?乃曰“不用憑欄苦回首,故鄉七十五長亭”,則別緒茫茫,不堪回首矣。
清代張文蓀《唐賢清雅集》:此詩須善會,若無渠氣骨,更是算博士。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情景俱遠。
近代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凡客子登高,鄉山遙望,已情所難堪。今言料無歸計,不用回頭,其心愈苦矣。
杜牧畫像
大和二年(828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歷任監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后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以濟世之才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