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南村

廣東省普寧市燎原街道下轄村

光南,元末建鄉於練江一支流南岸,遂名江南鄉,距今六百餘年;現改光南鄉。是廣東省普寧市燎原街道轄區內的一個行政村,位於省道S236燎原路段東側,市區西北;與泥溝、烏石,果隴,新寨,流沙西隴為鄰。光南鄉由王厝,光南門,老寨,溝尾,上宅,下尾六個自然村組成。姓氏有陳90%,王10%。主要產業有服裝、竹帽、塑料製品、體育器材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光南是廣東省普寧市燎原街道轄區中的一個行政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北,省道S236燎原段東側,環市北路北側。西側有泥溝村、烏石村,北面和東面是果隴村,新寨村,南面有流沙北街道西隴村。
光南是由六個自然村組成,分別為王厝(一聯),光南門(二聯),老寨(三聯),溝尾(四聯),上宅(五聯),下尾(六聯);聚落呈塊狀分佈。
光南衛星圖
光南衛星圖
光南鄉地勢為平原,屬南亞熱帶溫濕性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受海洋性氣候影響,空氣溫和濕潤,夏熱時間較長,冬寒時間稍短,終年無雪少霜,宜農作物生長。鄉門兩個,分別為光南鄉北門,光南西鄉門。光南華僑小學一所,河流有練江支流,引榕溪流;山權有鐵山象地,網地;祖山寒媽徑十八輦山、大南山頭倒柯。

人口

光南老寨
光南老寨
光南,元末建鄉於練江一支流南岸,遂名江南鄉,距今六百餘年;現改光南鄉。光南全鄉有兩個姓氏,六個自然村,衛生站一個,王厝自然村為王姓。其他五個自然村為陳姓,人口當前約有萬餘人,是普寧鄉村60個人口萬人村之一。毗鄰光南的鄉村都是普寧的人口萬人村(泥溝,果隴,烏石,西隴),光南在燎原街道中人口排第4位、面積排第6位;地勢為平原江河地帶,地少人多,人口密度大。光南的農業主產稻穀、甘薯、花生等。工業主要以生產服裝,竹帽、塑料製品、體育器材等。
自然村名稱厝局人口姓氏
一村/一聯王厝十二座
二村/二聯光南門
三村/三聯老寨
四村/四聯溝尾
五村/五聯上宅
六村/六聯下尾寨內,寨外,東溝,后坡仔

文化


光南建村
光南鄉門
光南鄉門
光南村建村始於元末;元末明初,光南陳氏一世祖嬤和次子陳信治(光南二世祖南崇公)從福建省泉州搬遷到鐵山腳下創村,初居住於鐵山腳下的埔上寮村陳厝巷,后遷居於鐵山腳下練江支流的平原地帶,因地處練江一支流南岸(即光南人熟知的“老溪”,後來為了減少洪澇災害,裁彎取直,於是有了後來的“新溪”),得名江南,而為別名於長江流域的“江南”,改為溝南。後果隴村的王厝併入光南村;在美化村名中將“溝”改為“光”,就是現在的光南村。潮音仍以溝南為讀音。
普寧豆乾
普寧豆乾
美譽普寧小食珍品的普寧豆乾,就是源於光南村。光南生產豆乾始於公元1426年,明宣德元年;至今已有570多年的歷史。
來源
元朝末年,群雄四起,中原戰亂。後來,陳友諒被朱元璋打敗,其軍師何野雲(人稱虱母仙),何野雲懂科學,精通地理,流落於普寧一帶,幫助普寧先祖們選地建房、造寨門、修墳墓。陳氏二世祖媽北山許氏逝世后,適逢地師何野雲流落於此,子孫們便請其為祖媽點地修墓,后遂擇地於鐵山砰硼地山上,名曰“美人獻花”。因為主人家熱情招待。有感於主人的盛情款待,很想再報答主人家。完工之後,何野雲便神秘的問主人:“按貴鄉的地理特點和祖墳的風水靈氣,貴鄉子孫將來定會官貴成群。未知你們想日出千官,還是三年一貴?”主人未經思索,隨口答道:“當然是一日出千官為好。”何野雲扳指一算,知是天機,惋惜萬般地嘆了嘆氣。於是,他根據本地的資源、水土特點,便教給光南村民製作豆乾(潮音“干”與“官”音同)的技術,以圓“日出千官”之說。
製作
豆乾的主要原料是大豆、薯粉、石膏、滷水。工藝流程為:浸豆,磨漿,除渣,煮漿,試粉,摻石膏粉,灑滷水,包塊,蓋印,壓塊雲酸水,煮熟等。其中浸豆時間要適時,不然會影響豆乾的質量;豆漿試粉,摻石膏溫度一定要准,應根據不同的粉質,掌據不同的溫度,否則全盤皆毀;灑滷水也要適時;而水質是決定了豆乾質量的最重要因素。大概這就是奧秘,即科學道理之所在。有趣的是,正宗的光南豆乾,製作完畢后,每一塊豆乾中間皆有一個內凹方形小印,以此象徵官印。
傳承
豆乾製作成功后,便如雨後春筍在光南傳承發展起來,不僅成為光南村幾百年來的主要副業,並逐步傳播到普寧各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也從普寧廣泛流傳至整個潮汕,乃至中國的許多地方及海外。光南豆乾製作工藝是普寧光南人數百年的長項。如今,普寧豆乾已成了光南豆乾的代名詞。
光南英歌
光南英歌
光南英歌
英歌,是潮汕大地傳統民間舞蹈之一,它被認為是揚正壓邪、吉祥平安的象徵,深受群眾喜愛和推崇,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
普寧英歌有二大流派:單槌(死槌)和雙槌(活槌)。光南英歌屬於雙槌。光南英歌現存有三支英歌:一連王厝英歌,四連光南英歌,五聯新順興英歌;。
光南新順興英歌,傳統服裝,鼓樂節奏等從舊年代至今基本一直保持不變。特點是:身著白色短袖,藍色短褲、頭帶草帽,扎領巾;傳統一直不變。扣槌在下,從下而上,雙提臂,單踢腿,幅步大。雙槌起落,扣擊對舞,手腕轉動打活槌,產生漂亮的槌花。槌的下上扣擊與腳部自然晃動,加上強有節奏感的英歌鼓配樂,極富舞蹈感。
光南營佛祖
光南龍年營佛祖
光南龍年營佛祖
每逢龍年三月初,光南鄉將舉行十二年一屆的營佛祖活動。營佛祖,是光南人最大的慶典!所有鄉人均在這幾天停下忙碌,期間,出巡神祇為金龍大聖(孫悟空)、神農帝君(五穀爺)、仙師爺(張果老)。活動為三月初一至初三。
三月初一,村中六個片區各代表集合,往大聖廟請佛祖等諸神出宮,移駕至陳氏新祠前佛祖神廠(巡宮),由族老鄉紳主持,於神前卜杯擇吉。
三月初二,佛祖出巡遊遍全鄉新老厝局及寨圍,參加遊行隊伍由光南小學儀仗隊,光南英歌,光南遊龍隊,標旗,十二生肖,潮州大鑼鼓,老人代表。
三月初三,為大聖佛祖誕辰,各聯眾集體奉拜。
金龍大聖
光南佛祖宮 齊天古剎
光南佛祖宮 齊天古剎
即為齊天大聖斗戰勝佛-孫悟空,中國神話傳說中人物,太乙散仙,法號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豬八戒、沙僧的大師兄。會七十二變、騰雲駕霧。有一雙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的偽裝;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隨心變化。他占花果山為王,自稱齊天大聖,與如來佛祖鬥法,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經觀世音菩薩點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終成正果,被封為斗戰勝佛。孫悟空代表了古代中國人善良、正義、不阿的情懷和追求。
光南營老爺
光南營老爺
光南營老爺
老爺,在潮汕地區即為“三山國王”。光南在舊社會年代,每年正月十三將舉行隆重營老爺,然因歷史因素,在上世紀50年代,停止了營老爺習俗。時隔六十年後,光南營老爺的活動重新重起旗鼓恢復營老爺傳統!營老爺當天,光南全鄉熱鬧,活動將會走進光南村每條大街小巷,街上插著彩旗,滿地紅通的鞭炮,擠滿圍觀的群眾,場面極為壯觀。
三山國王
據清同治三年的《廣東通志》稱,獨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對峙,「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於天鎮三山,托靈於王峰之界石,廟食一方」。鄉民遂於巾山之麓置祠合祭,水旱疾疫,有禱必應。宋太祖趙匡胤開基以後,劉拒命,王師南討,潮守侍監王某訴於神,天果然雷電以風,助王師之討伐,劉?兵敗,南海以平。宋太宗征太原時,在城下見金甲神三人,操戈駛馬,衝鋒在前。凱旋后,觀三金甲神在城上。人以潮州三山神奏告太宗。宋太宗即詔封明山神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神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神為惠威宏應豐國王。賜廟額為「明貺」。歲時合祭。另據《潮州府志》,三山國王之事迹略異。府志稱,宋代末年,恭帝被北擄去。文天祥立端帝於福州,改元景炎。元兵壓境時,張世傑奉帝南奔潮州,至揭陽縣境,又被圍。情勢危急之中,忽見天氣驟變,風雷晝晦,有兵馬三支,從三面山中,由三位將軍率領,衝殺而出,驅退元兵,斯圍即解。帝與眾臣正欲向三支兵馬致謝,兵馬迅速按原路退去,頃刻間不見蹤影。風雷過後,細視周圍,三面環山,一為綠樹蒼蒼,一為白石峨峨,一為土色赭赭。於是封三山為三山國王。邑人立廟祀王,所塑神像則一為青面,一為白臉,一為赭顏。此三山即為獨山、巾山和明山。

陳氏

光南陳氏宗祠
光南陳氏宗祠
一世祖公
光南陳氏一世祖公,陳羽皇,是福建莆田縣首任縣令陳邁二十一世孫,諱學韜,字用略,錡之子。官司將仕郎。生於元仁宗延祐四年丁巳歲(1317年),卒於元惠帝至正十九年己亥歲(1359年)。因趙普勝,趙忠攻入池州,馬仆被擒,隨太平守御友仁往救時,被流矢射中身亡。
一世祖嬤
光南陳氏一世祖嬤,潮陽鶴洋倪氏,遂終於明朝年間,安葬於普寧鐵山,生有三子,長子南嶽,名信瀧,字斯淮,遷居於今汕頭市潮陽區和平鎮鋪前仔(現為和鋪社區);次子南崇,名信治,字斯淙,與一世祖嬤遷居於今普寧市燎原街道光南村;三子南疇,名信濋,字斯洧,其後裔播遷惠來岐石村,海豐,陸豐等地,其中十六世孫登貴遷居陸豐甲西鎮青林村,十七世孫觀榮,由青林村分居南塘鎮舊南塘村。
潁川舊家
潁川舊家
潁川舊家
光南陳氏每家每戶的內大門上的牌匾都刻有“潁川舊家”,其來歷是當年周武王滅商之後,封舜的後裔媯滿在陳國,即現在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區域。媯滿的子孫以國為姓,於是有“陳”這個姓。媯滿本支繁衍,傳到了25世孫媯健,生了三個兒子升、桓、軫。陳國為秦始皇滅亡后,軫到楚國做了丞相,被封為潁川侯,遷至河南潁川郡,成了後世陳姓漢族人的共同祖先。這就是“潁川舊家”、“潁川世澤”的來歷。潁川即潁河,發源於河南登封,流進安徽注入淮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
光南陳氏輩序
學信惟所宏朝良嘉日王天際文明日登觀上國家
欽淑樹烔祈錫汝懋煥其錦清桐熙杜鑾鴻梓烈時
普寧陳氏輩序
宏廣永繼仁禮詩欽尊倫紀正典儀毓秀騰芳萃蔚起用昭厚實信維祺
丕創鴻圖恢前列平章柔睦際涌時奕載貽謀垂統澤衍慶麟英振家基
光南陳氏世系,屬莆田邁公之玉塘派糸,與軍埠鎮大長隴鄉、占隴鎮垾塘鄉,等為同一派糸。
58世陳邁59世陳臨60世陳懷琳61世陳浴常62世陳公兒63世陳兗64世陳真
65世陳堯66世陳齊67世陳嶰68世陳淮69世陳德應70世陳允71世陳風從
72世陳嘉邵73世陳膏74世陳雅75世陳松76世陳燁77世陳寧孫78世陳錡
79世陳羽皇
光南陳氏宗親族親
潮陽鶴洋倪氏老表親普寧北山村許氏老表親潮陽和平鎮鋪前仔陳氏惠來岐石鎮岐石村陳氏
陸豐城東鎮水墘村陳氏普寧占隴鎮橋柱陳氏普寧流沙東街道新壇村陳氏惠來隆江鎮陳隴村陳氏
普寧池尾街道山湖村陳氏普寧梅塘鎮安仁村陳氏普寧大南山鎮益嶺村陳氏普寧洪陽鎮洪山村陳氏
普寧大壩鎮橫山村陳氏普寧燎原街道烏石村陳氏普寧占隴鎮垾塘下寨陳氏普寧池尾街道高埕村陳氏
普寧大壩鎮寨河村陳氏普寧南溪鎮平定橋村陳氏普寧流沙北街道大楊美村陳氏潮陽河浦街道陳氏
光南陳氏宗祠
陳氏宗祠(老祠)烈祖公室(老寨)嚴祖公室(老寨)奕雲公室(老寨)
陳氏祖祠(德祖祠)房祖祠(二聯)泉祖祠(三聯)士祖祠(三聯)
友祖公室(上宅)房祖祠(三聯下家祠堂)溪林公室(上宅)禰太祖公室(上宅)
添祖祠(上宅)創祖公室(在下尾屬二聯)聚祖祠(下尾大房)萬祖祠(下尾二房)
聚祖公室(下尾)千祖祠(二聯)德祖分支佔三分之二

王氏

王氏祖祠
王氏祖祠
光南王氏開基祖南畝公,於明初自潮陽臚崗港頭遷此定居,距今已有600餘年,共25代人,海內外裔孫有近4000人。清末王氏分出一支到毗鄰烏石村創業,今為該村盛族。光南王氏本是果隴村人,舊稱果隴西面王,是一方豪族。果隴村原住洪、陳、卓、林、王、李、方、柳、張、蘇、黃、蔣等十多姓氏,自庄氏落戶於此,他們自感生活不景氣,繁衍不及庄氏,遂陸續遷移,僅存庄氏一族,而造就了當今果隴村只有庄氏獨居的格局,原有的杜氏遷居今流沙西隴村,洪氏遷居烏石洪厝寨等。王氏則是最遲分出,在清末民初併入光南,與陳氏和睦共居。
王氏輩序
世有明德家邦永昌瑞宗和順秉正啟綱
郡高網嗚鳳凰大宋垂統緒貽謀世澤長
王厝十二座
此厝局為清末旅居越南的王氏裔孫王成雙,號召鄉親回鄉所建。其坐南朝北偏東,原為三街四坐落,前三座為四點金厝,后九座為下山虎厝,同時興工又同時竣工,共十二座,故名“王厝十二座”,一時間可謂遠近聞名。爾後,在十二座東側及後方又繼續拓建新厝,如今該處為五街八坐落並左右厝包之格局!

旅遊


寒媽徑十八輦山

光南陳氏一世祖陳羽皇公,因參加明軍抗元,屢建戰功,爾後明朝特賜池尾馬山以南至寒媽徑十八輦山予光南陳氏。十八輦山雖然不在光南村內和不在燎原街道轄區內,但光南村從明初建村開始,光南人就是此山的主人。十八輦山因有十八個山頭而得名。后在清朝期間有十八寨遷入此山腳下,就想以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方法分佔十八個山頭。光南人去巡山時發現他們的野蠻霸佔后回鄉報到,光南馬上做出回應以武力收回山地,十八寨聯盟對抗光南。光南以一對十八,勝奪回山權至今。它是光南的先祖們用血和生命換回的,無論在哪裡我們生作光南人就要保護它。是光南人的精神所在。

大南山頭倒柯

光南村在大南山內山地,在5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有十幾戶居住,現有廢棄民居十幾間,光南鄉政府定期會組織人員去巡山!

下尾觀音寺

光南村
光南村
觀音寺位於光南下尾村,由比丘尼亞詩、隆智發起,博得善士陳自明、陳久和、元達、之德鼎力支持,聘請高明地師傅擇“釘螺迎水”之吉地興建,於光緒乙末年(1895)竣工。
時至文化革命期間,破除迷信,寺尼被逐,無處棲身,故暫居於村內之民宅。寺院被改為農業生產隊之倉庫。改革開放后,盛世昇平,古寺歸還,但已面目皆非。至1992年,由比丘尼新應、光徉,出遊泰國,博得華僑原光村下尾社鄉眾誠心解囊資助。在海內外眾多虔誠善男信女齊心協力支持下,重修古寺,舊貌煥新顏,佛光普照,慈航普渡,福庇黎庶。今釋光祥師為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