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南村
廣東省普寧市燎原街道下轄村
光南,元末建鄉於練江一支流南岸,遂名江南鄉,距今六百餘年;現改光南鄉。是廣東省普寧市燎原街道轄區內的一個行政村,位於省道S236燎原路段東側,市區西北;與泥溝、烏石,果隴,新寨,流沙西隴為鄰。光南鄉由王厝,光南門,老寨,溝尾,上宅,下尾六個自然村組成。姓氏有陳90%,王10%。主要產業有服裝、竹帽、塑料製品、體育器材等。
光南是廣東省普寧市燎原街道轄區中的一個行政村,位於普寧市區西北,省道S236燎原段東側,環市北路北側。西側有泥溝村、烏石村,北面和東面是果隴村,新寨村,南面有流沙北街道西隴村。
光南是由六個自然村組成,分別為王厝(一聯),光南門(二聯),老寨(三聯),溝尾(四聯),上宅(五聯),下尾(六聯);聚落呈塊狀分佈。
光南衛星圖
光南老寨
自然村 | 名稱 | 厝局 | 人口 | 姓氏 |
一村/一聯 | 王厝 | 十二座 | 王 | |
二村/二聯 | 光南門 | 陳 | ||
三村/三聯 | 老寨 | 陳 | ||
四村/四聯 | 溝尾 | 陳 | ||
五村/五聯 | 上宅 | 陳 | ||
六村/六聯 | 下尾 | 寨內,寨外,東溝,后坡仔 | 陳 |
光南建村
光南鄉門
普寧豆乾
來源
元朝末年,群雄四起,中原戰亂。後來,陳友諒被朱元璋打敗,其軍師何野雲(人稱虱母仙),何野雲懂科學,精通地理,流落於普寧一帶,幫助普寧先祖們選地建房、造寨門、修墳墓。陳氏二世祖媽北山許氏逝世后,適逢地師何野雲流落於此,子孫們便請其為祖媽點地修墓,后遂擇地於鐵山砰硼地山上,名曰“美人獻花”。因為主人家熱情招待。有感於主人的盛情款待,很想再報答主人家。完工之後,何野雲便神秘的問主人:“按貴鄉的地理特點和祖墳的風水靈氣,貴鄉子孫將來定會官貴成群。未知你們想日出千官,還是三年一貴?”主人未經思索,隨口答道:“當然是一日出千官為好。”何野雲扳指一算,知是天機,惋惜萬般地嘆了嘆氣。於是,他根據本地的資源、水土特點,便教給光南村民製作豆乾(潮音“干”與“官”音同)的技術,以圓“日出千官”之說。
製作
豆乾的主要原料是大豆、薯粉、石膏、滷水。工藝流程為:浸豆,磨漿,除渣,煮漿,試粉,摻石膏粉,灑滷水,包塊,蓋印,壓塊雲酸水,煮熟等。其中浸豆時間要適時,不然會影響豆乾的質量;豆漿試粉,摻石膏溫度一定要准,應根據不同的粉質,掌據不同的溫度,否則全盤皆毀;灑滷水也要適時;而水質是決定了豆乾質量的最重要因素。大概這就是奧秘,即科學道理之所在。有趣的是,正宗的光南豆乾,製作完畢后,每一塊豆乾中間皆有一個內凹方形小印,以此象徵官印。
傳承
豆乾製作成功后,便如雨後春筍在光南傳承發展起來,不僅成為光南村幾百年來的主要副業,並逐步傳播到普寧各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也從普寧廣泛流傳至整個潮汕,乃至中國的許多地方及海外。光南豆乾製作工藝是普寧光南人數百年的長項。如今,普寧豆乾已成了光南豆乾的代名詞。
光南英歌
光南英歌
普寧英歌有二大流派:單槌(死槌)和雙槌(活槌)。光南英歌屬於雙槌。光南英歌現存有三支英歌:一連王厝英歌,四連光南英歌,五聯新順興英歌;。
光南新順興英歌,傳統服裝,鼓樂節奏等從舊年代至今基本一直保持不變。特點是:身著白色短袖,藍色短褲、頭帶草帽,扎領巾;傳統一直不變。扣槌在下,從下而上,雙提臂,單踢腿,幅步大。雙槌起落,扣擊對舞,手腕轉動打活槌,產生漂亮的槌花。槌的下上扣擊與腳部自然晃動,加上強有節奏感的英歌鼓配樂,極富舞蹈感。
光南營佛祖
光南龍年營佛祖
三月初一,村中六個片區各代表集合,往大聖廟請佛祖等諸神出宮,移駕至陳氏新祠前佛祖神廠(巡宮),由族老鄉紳主持,於神前卜杯擇吉。
三月初二,佛祖出巡遊遍全鄉新老厝局及寨圍,參加遊行隊伍由光南小學儀仗隊,光南英歌,光南遊龍隊,標旗,十二生肖,潮州大鑼鼓,老人代表。
三月初三,為大聖佛祖誕辰,各聯眾集體奉拜。
金龍大聖
光南佛祖宮 齊天古剎
光南營老爺
光南營老爺
三山國王
據清同治三年的《廣東通志》稱,獨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對峙,「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於天鎮三山,托靈於王峰之界石,廟食一方」。鄉民遂於巾山之麓置祠合祭,水旱疾疫,有禱必應。宋太祖趙匡胤開基以後,劉拒命,王師南討,潮守侍監王某訴於神,天果然雷電以風,助王師之討伐,劉?兵敗,南海以平。宋太宗征太原時,在城下見金甲神三人,操戈駛馬,衝鋒在前。凱旋后,觀三金甲神在城上。人以潮州三山神奏告太宗。宋太宗即詔封明山神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神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神為惠威宏應豐國王。賜廟額為「明貺」。歲時合祭。另據《潮州府志》,三山國王之事迹略異。府志稱,宋代末年,恭帝被北擄去。文天祥立端帝於福州,改元景炎。元兵壓境時,張世傑奉帝南奔潮州,至揭陽縣境,又被圍。情勢危急之中,忽見天氣驟變,風雷晝晦,有兵馬三支,從三面山中,由三位將軍率領,衝殺而出,驅退元兵,斯圍即解。帝與眾臣正欲向三支兵馬致謝,兵馬迅速按原路退去,頃刻間不見蹤影。風雷過後,細視周圍,三面環山,一為綠樹蒼蒼,一為白石峨峨,一為土色赭赭。於是封三山為三山國王。邑人立廟祀王,所塑神像則一為青面,一為白臉,一為赭顏。此三山即為獨山、巾山和明山。
光南陳氏宗祠
光南陳氏一世祖公,陳羽皇,是福建莆田縣首任縣令陳邁二十一世孫,諱學韜,字用略,錡之子。官司將仕郎。生於元仁宗延祐四年丁巳歲(1317年),卒於元惠帝至正十九年己亥歲(1359年)。因趙普勝,趙忠攻入池州,馬仆被擒,隨太平守御友仁往救時,被流矢射中身亡。
一世祖嬤
光南陳氏一世祖嬤,潮陽鶴洋倪氏,遂終於明朝年間,安葬於普寧鐵山,生有三子,長子南嶽,名信瀧,字斯淮,遷居於今汕頭市潮陽區和平鎮鋪前仔(現為和鋪社區);次子南崇,名信治,字斯淙,與一世祖嬤遷居於今普寧市燎原街道光南村;三子南疇,名信濋,字斯洧,其後裔播遷惠來岐石村,海豐,陸豐等地,其中十六世孫登貴遷居陸豐甲西鎮青林村,十七世孫觀榮,由青林村分居南塘鎮舊南塘村。
潁川舊家
潁川舊家
光南陳氏輩序 | |||
學信惟所宏 | 朝良嘉日王 | 天際文明日 | 登觀上國家 |
欽淑樹烔祈 | 錫汝懋煥其 | 錦清桐熙杜 | 鑾鴻梓烈時 |
普寧陳氏輩序 | |||
宏廣永繼仁禮詩 | 欽尊倫紀正典儀 | 毓秀騰芳萃蔚起 | 用昭厚實信維祺 |
丕創鴻圖恢前列 | 平章柔睦際涌時 | 奕載貽謀垂統澤 | 衍慶麟英振家基 |
光南陳氏世系,屬莆田邁公之玉塘派糸,與軍埠鎮大長隴鄉、占隴鎮垾塘鄉,等為同一派糸。 | ||||||
58世陳邁 | 59世陳臨 | 60世陳懷琳 | 61世陳浴常 | 62世陳公兒 | 63世陳兗 | 64世陳真 |
65世陳堯 | 66世陳齊 | 67世陳嶰 | 68世陳淮 | 69世陳德應 | 70世陳允 | 71世陳風從 |
72世陳嘉邵 | 73世陳膏 | 74世陳雅 | 75世陳松 | 76世陳燁 | 77世陳寧孫 | 78世陳錡 |
79世陳羽皇 |
光南陳氏宗親族親 | |||
潮陽鶴洋倪氏老表親 | 普寧北山村許氏老表親 | 潮陽和平鎮鋪前仔陳氏 | 惠來岐石鎮岐石村陳氏 |
陸豐城東鎮水墘村陳氏 | 普寧占隴鎮橋柱陳氏 | 普寧流沙東街道新壇村陳氏 | 惠來隆江鎮陳隴村陳氏 |
普寧池尾街道山湖村陳氏 | 普寧梅塘鎮安仁村陳氏 | 普寧大南山鎮益嶺村陳氏 | 普寧洪陽鎮洪山村陳氏 |
普寧大壩鎮橫山村陳氏 | 普寧燎原街道烏石村陳氏 | 普寧占隴鎮垾塘下寨陳氏 | 普寧池尾街道高埕村陳氏 |
普寧大壩鎮寨河村陳氏 | 普寧南溪鎮平定橋村陳氏 | 普寧流沙北街道大楊美村陳氏 | 潮陽河浦街道陳氏 |
光南陳氏宗祠 | |||
陳氏宗祠(老祠) | 烈祖公室(老寨) | 嚴祖公室(老寨) | 奕雲公室(老寨) |
陳氏祖祠(德祖祠) | 房祖祠(二聯) | 泉祖祠(三聯) | 士祖祠(三聯) |
友祖公室(上宅) | 房祖祠(三聯下家祠堂) | 溪林公室(上宅) | 禰太祖公室(上宅) |
添祖祠(上宅) | 創祖公室(在下尾屬二聯) | 聚祖祠(下尾大房) | 萬祖祠(下尾二房) |
聚祖公室(下尾) | 千祖祠(二聯) | 德祖分支佔三分之二 |
王氏祖祠
王氏輩序
世有明德家邦永昌瑞宗和順秉正啟綱
郡高網嗚鳳凰大宋垂統緒貽謀世澤長
王厝十二座
此厝局為清末旅居越南的王氏裔孫王成雙,號召鄉親回鄉所建。其坐南朝北偏東,原為三街四坐落,前三座為四點金厝,后九座為下山虎厝,同時興工又同時竣工,共十二座,故名“王厝十二座”,一時間可謂遠近聞名。爾後,在十二座東側及後方又繼續拓建新厝,如今該處為五街八坐落並左右厝包之格局!
光南陳氏一世祖陳羽皇公,因參加明軍抗元,屢建戰功,爾後明朝特賜池尾馬山以南至寒媽徑十八輦山予光南陳氏。十八輦山雖然不在光南村內和不在燎原街道轄區內,但光南村從明初建村開始,光南人就是此山的主人。十八輦山因有十八個山頭而得名。后在清朝期間有十八寨遷入此山腳下,就想以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方法分佔十八個山頭。光南人去巡山時發現他們的野蠻霸佔后回鄉報到,光南馬上做出回應以武力收回山地,十八寨聯盟對抗光南。光南以一對十八,勝奪回山權至今。它是光南的先祖們用血和生命換回的,無論在哪裡我們生作光南人就要保護它。是光南人的精神所在。
光南村在大南山內山地,在5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有十幾戶居住,現有廢棄民居十幾間,光南鄉政府定期會組織人員去巡山!
光南村
時至文化革命期間,破除迷信,寺尼被逐,無處棲身,故暫居於村內之民宅。寺院被改為農業生產隊之倉庫。改革開放后,盛世昇平,古寺歸還,但已面目皆非。至1992年,由比丘尼新應、光徉,出遊泰國,博得華僑原光村下尾社鄉眾誠心解囊資助。在海內外眾多虔誠善男信女齊心協力支持下,重修古寺,舊貌煥新顏,佛光普照,慈航普渡,福庇黎庶。今釋光祥師為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