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家族

中國陶姓民眾的統稱

徠對中國陶姓民眾的統稱,據史料分析陶姓在血緣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堯舜,在來源方面,陶姓祖先最初是來自山東定陶、河北唐縣和河南虞城縣。

陶氏家族簡介


簡介
陶氏家族
陶氏家族
陶姓姓源有二支,一支出自唐堯,一支出自虞舜。
關於陶姓的姓源,《姓纂》上是這樣說的:“陶唐氏之後因氏焉。虞閼為周陶正,亦為陶。”陶唐氏就是帝堯,虞閼則為舜的後代。
人們稱熟知的帝堯為陶唐氏原因是: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堯是帝嚳的次子,也就是黃帝的玄孫。因為他最初封在“陶”,後來又徙到“唐”,所以才稱為陶唐氏。至於“堯”,則是他的號,是他生時臣民用來稱呼他的,而不能算是他的姓氏。因此,堯的子孫後代才會有的以陶為姓,有的以唐為姓。
堯的最初封地在陶丘,據《說文》上的考證,就是現在的山東省定陶縣;後來所徙的唐地,則是現在河北省的唐縣,所以出自帝堯的這一支陶姓,最初應該就是發源於這兩個地方。
虞舜的後代之所以也姓陶,則是由於他的一個後代虞閼,在周朝的時候做了“陶正”的官。所謂“陶正”,就是專管治陶之事的官,後來虞閼的子孫就以官為姓,全部改姓了陶。
至於舜的後代之所以以虞為姓,則是因為他把君位禪讓給禹之後,他的兒子商均就被禹封在“虞”,子孫也依照當時的習慣以國為姓,就此姓了虞。當時虞地的位置,就是現在河南省虞城縣。因此,出自虞舜的陶姓,最初的發源地,也應該可以追溯到河南的虞城縣。
另外,據《姓氏考略》的記載,陶姓繁衍到後來,是丹陽和潯陽兩地的望族。丹陽,是在今江蘇省,位置在鎮江的南方,是自唐代天寶年間以來就有的縣治。潯陽,則是現在的江西省九江縣。

起源


陶姓來源有六

據《元和姓纂》和《姓苑》所載,堯擔任部落首領之前,以製作陶器為業,其後子孫有以其職業技藝命氏,稱陶姓。

陶唐堯

據《辭源》所載,相傳堯帝初封於陶(故城在今山東定陶西南),后徙封於唐(故城在今河北唐縣),其後子孫以封地為氏。

虞舜

據《元和姓纂》所載,西周初年,舜之裔孫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質器物製作的官職),其子虞閼承襲父職,其後子孫以官為氏。

以職業為姓

據《風俗通》所載,商朝七族中有陶姓,都是以陶冶(陶工和鑄工)為職業,從事制陶的庶民也有以“陶”技為姓的。

因避諱而改姓

據《宋史本傳》所載,宋有陶谷,原姓唐,避晉祖諱,改姓陶。

他族改姓

滿族陶佳氏、托和羅氏、達斡爾族吐欽氏、古隆氏,錫伯爾族托庫爾氏漢姓均為陶;今白、傣、京、苗、瑤、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歷史變遷


唐堯。上古聖帝。在其擔任部落首領之前,曾在今山東定陶西北居住,以製作陶器為職業,其地世稱為陶丘。另說堯帝少年智慧,十三歲時就助其兄摯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歲時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稱陶唐氏。堯開創了禪讓制,死後把帝位禪讓給了沒有一點血緣關係的舜。堯賢明民主,為世所敬重。後世子孫或以技藝為氏,或以封地為氏,稱陶姓。他們尊唐堯為陶姓的得姓始祖。
由上可知,陶姓最初是以山東定陶為發祥地。周以前,陶姓於史書不顯。春秋時才出現了第一位名載史冊的人物,即以節義傳論千古的女性陶嬰。春秋戰國時期,陶姓逐漸南移到今河南蘭考一帶,后經繁衍發展,形成了陶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濟陽郡。西漢時,有陶舍、陶青出仕長安,而陶青功封開封侯,子孫世襲其職並家於當地。兩漢時期,陶姓人逐漸南遷於江蘇、安徽一帶,並在長江之南落籍,如東漢徐州州牧、溧陽侯陶謙即為丹陽(今安徽宣城)人。魏晉南北朝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河南、山東陶姓開始南遷江浙,而原居蘇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贛。此期在江南一帶湧現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東晉侍中太尉、鄱陽(今江西鄱陽)人陶侃,其後遷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詩人陶淵明即為其重孫。南朝宋孝昌相陶貞寶,晉安侯陶隆均為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后經不斷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眾,子孫昌盛的局面,於是後世陶姓以丹陽、潯陽為其郡望堂號。宋代以前,陶姓發展依舊以上述兩地為主源,在江南各地緩慢播遷,並有陶姓一支進入湖南。宋代時,陶姓在北方得以發展,陝、豫、魯、晉、冀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帶狼煙四起,陶姓有播遷於湘、鄂、閩、粵、桂之地者。明初,陶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安徽、河南、河北、山東、北京等地,而兩湖之陶姓則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進而播遷雲貴高原。清時,陶姓已廣布全國,並有渡海赴台,進而播遷海外者。據統計位列全國83位,人口近280萬。安徽最多,其次是雲南和江蘇。具體人口數字根據2007年公安部戶籍系統的統計,如下:
省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
人口數(人)146981036049114156892754765753363686198767489
省份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江蘇湖北湖南
人口數(人)147176396595805010541894991128263276663166245122209
省份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
人口數(人)34063139556338911586317569311250026592718035056
省份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人口數(人)447038639742215497
全國人數2753103

陶姓故事


撰有自稱“不知何許人也”的《五柳先生傳》的陶淵明,其家世記敘不詳,引起後人無數文士史家無限的好奇、追溯。無獨有偶,在廣西平樂縣生活著數萬陶姓人家,由於移居始祖陶英公以上的世系不清,也成了“不知何許人也”的一族。雖然,在他們家譜中清晰地記載先祖“陶淵明”的名字,卻沒有了祥細的世系序齒。他們獨特的生活習慣、語言特點和祭祀習慣、家史資料,似乎總與陶淵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是巧合,還是附庸,他們來自何方,是否就是晉朝赫赫有名的大詩人、大思想家陶淵明的後裔,引起了許多知名專家學者的廣泛興趣。
廣西平樂縣位於桂林市南部,距桂林118公里。唐朝時,始稱“昭州”,為歷代州府之地,桂林南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一條美麗丰韻的桂江匯灕江、荔江、茶江之水,上朔桂林,下至梧州、廣州,通達兩粵。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嶺南古城,居住著一個古老的姓氏人群“陶姓人家”。平樂縣陶氏家族,人口約2.5萬人,大多居住平樂縣南部與賀州市昭平、鐘山交界的陽安、青龍、張家、同安、源頭等鄉鎮村屯,陶姓人家大都是一姓獨居,有點村屯人口達六至七千人,且大都居住之地大都為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走進這些陶家村屯,只見民居錯落有致,石板街巷,門樓祠堂,古風猶存。家家戶戶的廳堂上供台,純一色寫著“五柳堂”或“潯陽郡”,並有一副對聯為“百門望重書香遠,五柳名高世澤長”。
特別是他們講的一口獨特的語言,在南方各地極為少見,當地人稱為“土話”或為“百姓”。這種方言與目前的平樂縣城和北部鄉鎮居民通用的語言“官語”(西南官話語系)大相徑庭。與兩廣的粵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湘方言等南方語種均無聯繫,也與漢藏語系的苗瑤語族(瑤話)及壯、侗族(壯話)毫不相干。這種方言的範圍不大,在平樂縣只有陽安、青龍、張家、同安的大部份以及源頭、二塘橋亭鄉的一部份人口使用,使用範圍方圓不足二十公里。在這些地區又以陶、李、莫、翟、賓、歐姓的語言為正宗。在這南國一隅有這種獨特的語種的原因是方言研究中的一個不解之謎。
根據陶氏族譜記載,平樂的陶姓人家是唐朝後期從山東遷至而來的。始祖陶英系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後裔。進士出身,唐昭宗時立戰功奉命職守青州府,后升兵部侍郎封太尉。唐天佑2年(公元905年)昭州發生動亂。時任山東青州留守的太尉陶英和李梁(平樂縣李氏家門始祖),受朝庭封為征南大將軍,率莫、翟、賓等將校遠征昭州。大軍兵不刃血,平定了動亂。後來,唐天佑4年(公元907年),朝庭變故,朱溫易唐為梁。陶英等將士奉命留守昭州。陶李將士不願為梁作臣,遂辭官解甲歸田,隱居於昭州南部的“蓮塘村”(今陽安鄉的陶村),成為平樂這個嶺南古城的第一代大規模的中原移民。此後,五姓人家相互聯姻,世代繁衍。他們從北方帶來的語言也就在南方一隅保留了下來,經與當地語言的相互同化,並經歷史演變而形成現在獨特的地方語言。后經有關專家考證,這種方言屬我國唐宋朝時北方方言的華北、東北方言的一個次方言。只不過由於先祖們南遷隱居平樂后,使它也遠離了外界,而“不知魏晉,更不知有漢”罷了。
同時,考察陶氏家風的特徵也另有一番情趣。平樂縣陶氏家族從始祖英公起,至今序齒分明,輩分不亂。論及排輩,少輩必尊長輩。觴酒敬茶,皆有先後次序,自成禮俗。村民秉承前人遺風,淡泊名利,勤耕作,守本分,在這南國一隅,生息繁衍,自得其樂。並特別酷愛桃、柳樹,把這兩種樹當作本姓的標誌。“遊子千里,不改鄉音;立舍居家,不忘桃柳”,是村民們千古遺訓。更有趣的是,許多陶姓人家並不知道自己是陶淵明後裔,但相互口頭詢問對方姓氏時,常常不稱自己為陶姓,而說是“五柳”。斗轉星移,世事滄桑。當年陶英率軍南征隱居平樂,一千多年過去了,陶氏後裔生機勃勃,人丁興旺,枝繁葉茂。目前,人口達十餘萬人,撒落在八桂大地和湘、粵、港、澳、台以及海外。>在平樂的陶姓人家私存的“族譜”序言中,基本上都記載始祖陶英,祖籍山東。位於平樂縣張家鎮的樂加村樂山南簏,於清朝雍正六年所立,由陶英公第32世嫡孫,時任甲午科武舉陶鉦等人撰寫的陶英墓的“墓后碑正碑文”記載:公諱英字世民,江州人也,乃澎澤令淵明諱潛之後,唐昭宗朝有平賊,公奉命守青州,累官太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建隆四年(公元963年),由時任朝庭奉直大夫的陶英公第四世嫡孫陶濬撰寫的《宗譜序》記載“我南郊之有陶姓,自我曾太父英公始。曾太父系山東人,其先人江西人也,潯陽嫡派,世居密州。”陶濬生於後唐天成元年(明宗號)(丙戌年公元926年),曾太父陶英逝世時(公元931年),濬已四歲。從這些序言里記述始祖陶英的籍貫和生平,確認平樂陶氏家族為陶淵明的後裔當屬無疑了。然而,在所有平樂陶姓人家目前存的族譜中,有關始祖陶英公以上至陶淵明段各代世系均無祥細記載。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據平樂陶氏族譜序言稱,因年代久遠,家譜多次毀於兵亂或火災,後人只能根據墓碑文進行重修。因此,平樂陶姓人家的族譜,只能從始祖陶英公開始,世系排列也從此開始。這一族譜上的殘缺,成為向來以先祖為榮的平樂陶姓後裔們的千年之痛。近年來,和全國各地的各姓氏人家一樣,平樂陶姓人家為了續編家譜,弘揚陶家文化,掀起了一股“尋根熱”。他們派人千里迢迢到江西、湖南、山東等地考察,或寫信到各地陶姓人家聯繫,甚至在網上發貼求證,尋找遺失族譜內容的點點滴滴。
平樂陶姓人家尋根的熱情,深深打動了中國陶淵明研究會的專家學者。2002年,學會常務副會長凌誠沛從江西省宜豐縣趕赴平樂縣考察。凌先生通過查閱陶氏族譜、石碑,考察了陶氏人家的生活習慣、語言變遷以及祭祀方式、輩分排列等特點,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之後,他又先後通過2年時間,親自走訪了全國20多個省市,查閱大量在關的文獻檔案,基本認證了平樂縣陶姓人家確為陶淵明後裔。今年清明時節,現年已72歲的凌誠沛先生親自攜自己從江西等地考察整理《昭州(平樂)陶氏歷代流源世系》再次前往平樂求證。根據凌誠沛整理的《昭州(平樂)陶氏歷代流源世系》,平樂陶氏始祖陶英乃陶淵明長子儼的後裔,為陶淵明的第10代嫡孫。然而,平樂陶英後裔們卻對該《世系》存有疑點。他們認為,世系中陶淵明至陶英段的代數不夠。陶淵明生於公元365年,而陶英則生於唐大中三年(己已年公元849年),二者相距484年,按每20年一代的計,二者之間應該相距24代。而《世系》里二者之間僅為10代,這要比正常的代差整整少了十四多代,明顯不符合正常的代差規律。對此,凌誠沛先生也表示,他先後考察了江西的宜豐縣奉新縣、安徽省丹陽、湖南的瀏陽等三省五縣的陶氏家譜,這些家譜都是從三國時期的吳開始,記錄陶氏家族的各代世系。其中有兩個近似平樂始祖陶英身份的人物,一個是“陶瑛”,經查,這是另一支陶姓世系的;另一個叫“陶英”為“唐朝太尉,征南軍”這與平樂縣陶氏家譜以及平樂縣陶英墓碑的記載相吻合。通過對平樂縣的考察和江西等地陶氏家譜的認證,“陶英是陶淵明長子儼的後裔”這個史實是可靠的。但由於年代久遠,中間有斷代遺漏,這是有可能的。並表示,將再次前住山東考察,反覆論證,幫助平樂陶氏人家繼續尋宗,找出準確的陶氏世系排列。

陶氏名人


早在春秋時代,就出了一位被列入《烈女傳》,以節義傳論千古的陶嬰。人人知名的陶淵明,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被傳誦了千百年而不衰。另一篇《桃花源記》,也被歷代列為學子必讀之作。他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被傳為千古美談,為後世志趣高潔的讀書人,奉為座右銘。陶氏名人,還有一代名將陶侃;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山中宰相陶弘景;南唐畫家陶守立。
著名人物簡介
陶謙:[揚州]丹陽[今安徽省宣城市]人,東漢末年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字恭祖,132—194(63歲)。
陶侃:(今)江西都昌人,東晉名臣,為侍中太尉,封長沙郡公。性聰敏,筆翰入流,為政慎密。人稱其書法肌骨相媚。
陶淵明:陶侃曾孫,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東晉大詩人、文學家。其文章不群,詞采精拔;其詩更卓然高標,獨樹一幟,影響深遠。代表作有詩歌《讀山海經》、《詠荊柯》、《歸園田居》,散文《桃花源記》,辭賦《歸去來辭》等。有《陶淵明集》。
陶弘景:秣陵(今江蘇南京)人,陶隆之孫,南朝梁道教思想家、畫家、醫學家、書法家。入梁不仕,武帝禮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輒就諮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善琴棋,工草書,精圖畫,隸書不類常式,骨體遒媚。著有《圖象集要》。
陶蠻朗:丹陽(今安徽當塗東北)人。齊戎招將軍,因平定侯景之亂有功.被齊主授封袁水、澠池兩縣敕授平趙將軍。
陶守立:池陽(今安徽貴池)人,五代時南唐畫家。長於釋像鬼神、庭園殿閣、子女奴隸、車馬山水、靡不精妙。
陶弼:永州祁陽(今屬湖南)人,宋代詩人,以功授陽朔縣主簿,後任邕州東上閣門使。有《陶邕州集》。
陶裔:京兆戶(今陝西戶縣)人,宋代畫家。精於花竹翎毛,選翰林待詔,其筆法與黃荃相似。
陶復亨徠:新昌(今屬浙江)人,宋末元初詩人。元初充興國軍教授。以文行名,有《梅花百詠》。
陶宗儀:浙江黃岩人,元末明初書學理論家、文學家,號南村。能詩工書,工小篆,著有書學理論書《書史會要》。另有《南村輟耕錄》、《南村詩集》。
陶成:江蘇寶應人,明代畫家。多才藝,詩文古樸,書善四體,擅畫花鳥人物,芙蓉稱神品,為世所珍。
陶澍:湖南安化人,清代大臣。嘉慶進士,道光時官至兩江總督加太子少保兼管鹽政。
陶窳:湖南湘潭人,清代書畫家。工詩文,精書法及篆刻,尤長畫花卉。
陶峙岳:湖南寧鄉人國民黨愛國高級將領,一九四九年在新疆起義,一九五五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上將軍銜,一九八八年逝世。
陶鑄:湖南祁陽人,中共高級領導人,解放後任廣東省委書記,文革中為文革小組成員,因不願與林江反革命集團同流合污,被迫害致死。
陶行知:安徽歙縣人,近代教育家。最早注意到了鄉村教育問題,要求教育與實際結合,為人民大眾服務。著有《中國教育改造》、《齋夫自由談》、《行知書信》、《行知詩歌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