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口運河,西晉初,杜預鎮襄陽,在先秦運河基礎上,利用江漢多湖盪的便利條件,開揚口(今湖北潛江境內),穿渠西至荊州(今湖北江陵)城下,連通江、漢二水,使零、桂(今湖南廣西一帶)地區物資北運免去繞行漢水下游的迂遠和風險。
揚口運河又稱揚水運河,西晉初,杜預鎮襄陽,在先秦運河基礎上,利用江漢多湖盪的便利條件,開揚口(今湖北潛江境內),穿渠西至
荊州市(今湖北省江陵市)城下,連通江、漢二水,使零、桂(今湖南廣西一帶)地區物資北運免去繞行漢水下游的迂遠和風險。中國歷史上建造最早的人工運河在哪裡?在
沙洋!即古揚水運河,它比著名的
京杭大運河要早一個世紀,它南面連接揚水,北面連接
漢江。
運河
揚口運河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雄據荊楚大地的
楚國的政治中心在郢(今湖北江陵,
沙市以西),而糧秣經濟依賴於襄陽到沙洋的廣大區域。物資運輸需從水路轉道
漢口,溯
長江而上,轉運到郢,路途長達900公里。為了爭霸中原,方便大軍調集糧秣給養,必須縮短這段運輸距離。因此,楚王命令令尹(宰相)
孫叔敖主持修築一條運河,孫叔敖遂勘察地形,組織開挖揚水運河。
揚水,又作楊水、陽水。
北魏酈道元所著《
水經注》里稱:“揚水上承接江陵縣赤湖。
江陵西北有紀南城。揚水又東出城西南。又東北,路白湖水注之。又東,歷天井北。又東北,得東赤湖水口。又東,入
華容縣。又東北,與柞溪水合(註:在
江陵縣北)。又北逕竟陵縣西,又北,納巾、吐拓水,即下揚水也...又北,注於沔(註:
漢代,將漢水鍾祥至
沔陽一帶稱為
沔水),謂之揚口,
中夏口也。”從這一記載,可以看出,揚水大致與今天的
長湖,田關河走向大概一致。
運河
今有許多學者認為,長湖的前身,與古揚水有關。揚水運河究竟哪裡是起點,哪裡是終點,史書記載不詳,今天有的學者認為,起點大致在江陵縣西北(今菱角洲),終點在潛江澤口(東荊河口)。而有的學者更傾向於終點在沙洋附近,但不能考證位於何處。揚水運河應從今天的
蝴蝶咀附近,往西北經今
積玉口鎮(作者註:我個人認為今天的積玉口鎮,就是
戰國時期的
竟陵縣治所在地。今積玉口鎮古城村還保存著巨大的土築城垣遺址。史書記載,
秦國大將
白起攻克楚國都城后,向東一直攻打至竟陵縣。方位應該與史書記載吻合)。揚水運河再向北,沿著今天
西荊河的大致方向,一直到沙洋或
新城,與漢水交匯。
之所以這樣推論,理由如下
1、西荊河在史書上,
清朝以前還未發現史書有明確記載。清
乾隆年間《
荊門州志》記載,白石港,州東南一百四十里,發源沙洋,由焉家口、郵遞橋、經鄧家洲出。”可以推論,白石港,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西荊河。清朝期間,西荊河為重要的漕運通道,多次進行疏浚。清朝還設官員在沙洋管理漕運事務,徵收
稅賦。西荊河的前身,只有兩個可能,一是漢水沖潰形成的自然支流,二是人工開挖的河道。如是第一種可能,那麼古人在修揚水運河時,可以藉助自然形成的河流,稍加疏浚即可。如是第二種可能,那麼歷史上有據可查的只有揚水運河。
運河
2、
江漢平原古代時擁有良田沃野、水鄉湖泊,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可以想見,在揚水運河與漢水入口的地方,必然要設置堡壘駐紮軍隊進行保護(因為此地,扼守漢水和揚水運河的咽喉)。首先從地形上看,沙洋至
潛江一帶,沙洋地勢明顯高些,有一些山(如瓊台山、新城山)可守,順江而下,多數為
沖積平原,無險可守。另外,在春秋戰國時期,潛江一帶還遍布很多湖泊沼澤(今四湖的前身),應為古
雲夢澤的一部分,交通不具備優勢。再從史書記載上看,有據可查的是,
唐朝在沙洋設置沙洋堡駐軍,
宋朝在沙洋設置沙洋堡、新城堡相距不遠的兩地同時駐軍,可見沙洋之戰略重要。但從沙洋往下至潛江澤口,沿江的集鎮,史書尚無駐軍囤堡記載。古人修運河,除了考慮走捷徑之外,軍事考慮應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其三,從今天的實際地理遺留看,沿西荊河一線,遍布許多湖泊,可以想見,在古代,很有可能這些湖泊更大更多,許多湖泊應是相連的。古人藉助這一便利條件,可以花很少的成本修人工運河。3、從沙洋的得名而推論。沙洋,不是沙的海洋的意思,應該“洋”通“揚、陽”,和揚水運河有關。史書記載,揚水運河由於連年戰亂,以及漢水發洪水泛濫,到
漢朝末,揚水運河的許多河道已被泥沙淤塞,不能發揮作用。《
晉書》記載,
晉朝大將軍
杜預向皇帝建言,疏通揚水故道。於是重開揚口,對運河故道進行了整治,並新開挖了運河到長江的河道(今
調弦河)。史稱杜預所開運河為揚夏運河。揚口,我認為即沙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