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孫叔敖的結果 展開

孫叔敖

春秋時期楚國令尹、歷史治水名人

孫叔敖[áo](約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羋姓,蔿氏,名敖,字孫叔,河南省淮濱縣人。春秋時期楚國令尹。歷史治水名人。

距今2600多年前,淮河洪災頻發,孫叔敖主持治水,傾盡家資。歷時三載,終於修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借淮河古道泄洪,築陂塘灌溉農桑,造福淮河黎民。後來又修建了安豐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過去,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孫叔敖受楚莊王賞識,開始輔佐庄王治理國家。孫叔敖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張以民為本,止戈休武,休養生息,使農商並舉,文化繁榮,翹楚中華。因出色的治水、治國、軍事才能,孫叔敖后官拜令尹(宰相),輔佐庄王獨霸南方,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約公元前593年,因積勞成疾,孫叔敖病逝他鄉,年僅38歲。

大事件

-630

出生

約公元前630年出生於河南省淮濱縣

-601

出任楚國令尹(楚相)

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國令尹(楚相),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持興修了芍陂(今安豐塘),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國力。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

-605

主持興修水利,建成中國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期思雩婁灌區(期思陂)

約公元前605年,孫叔敖在期思(今河南省淮濱縣境內地名),雩婁(今河南省固始縣史河灣試驗區境內)主持興修水利,建成中國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期思雩婁灌區(期思陂),相當於現代新建的梅山灌區中乾渠所灌地區。據記載他還曾主持修建芍陂(今安徽壽縣安豐塘),在今湖北江陵一帶也興修過水利。

-593

逝世

約公元前593年,因積勞成疾,孫叔敖病逝他鄉,年僅38歲。

人物生平


孫叔敖是楚莊王時為楚國令尹,以賢能聞名於世。
孫叔敖
孫叔敖
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國令尹(楚相),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持興修了芍陂(今安豐塘),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國力。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
及成年,因父親獲罪,他舉遷期思(今淮濱縣期思鎮)邑。受到了後人的傳頌和尊崇。期思城西南有埋蛇嶺系孫叔敖埋蛇處,也叫埋蛇冢,史志作敦蛇丘。后因期思縣治划入固始,《嘉靖固始志》把"寢野歧蛇"列為八景之一(今期思鎮划入淮濱縣管轄)。

主要成就


約公元前605年,孫叔敖在期思(今河南省淮濱縣境內地名),雩婁(今河南省固始縣史河灣試驗區境內)主持興修水利,建成中國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期思雩婁灌區(期思陂),相當於現代新建的梅山灌區中乾渠所灌地區。據記載他還曾主持修建芍陂(今安徽壽縣安豐塘),在今湖北江陵一帶也興修過水利。
荊州孫叔敖墓
荊州孫叔敖墓
庄王曾認為當時楚國的車子太小,遂命令全國一律改造高大的車子。孫叔敖勸諫,若以命令行事,會招致百姓反感,不如把都市街巷兩頭的門限做高,低小的車過不去,人們就會自覺改造高車了。庄王又嫌原來通行的貨幣太小,改鑄大幣,強令通行,人民使用不便,引起市場混亂。他認為“便民為要”,勸說庄王恢復通行小貨幣,市場又趨繁榮。孫叔敖還是傑出的軍事家,他選擇適合於楚國的條文,立為軍法,對各軍的行動、任務、紀律等都制定了明確規定,運用於訓練和實戰。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楚軍在訴地(今河南正陽一帶)修築城池,由於他用人得當,計劃周密,物資準備充足,30天就完成了任務。次年,楚與晉大戰於邲,他輔助庄王機智靈活地指揮了這場戰鬥,剛一出動戰車,他即鼓動楚軍勇猛衝擊,一鼓作氣,迅速逼近晉軍,使其措手不及,倉惶潰散,逃歸黃河以北,中原霸主的地位便轉向楚國。
孫叔敖
孫叔敖
由於行政、治軍有功,楚莊王多次重額封賞,孫叔敖堅辭不受。為官多年,家中卻沒有積蓄,臨終時,連棺槨也沒有。司馬遷《史記》中記為“循吏”第一。去世后,歸葬於江陵白土裡。另在沙頭鎮(今沙市區)有衣冠冢。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立有“楚令尹孫叔敖墓”石碑。墓在今中山公園東北隅。孫叔敖,姓蔿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春秋時楚國江陵人。父蔿賈任楚國司馬,戰功顯赫,後為楚將都越椒殘殺。楚莊王時,由前令尹虞丘推薦,任孫叔敖為令尹。司馬遷稱他“三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姦邪,盜賊不起”。任相期間,編修《仆區》(楚國刑書名),法制大振。又“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孫叔敖善於用兵,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率申息之師在(今河南省滎陽東北)大勝晉兵。任令尹前,曾在今商城縣境“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即利用大別山上來水,在泉河、石槽河上游修建水陂塘,形成水藤結瓜式的期思陂,既防下游水澇,又供上游灌溉,是中國最早見於記載的大型灌溉工程。三國時,曹魏的劉馥重加整治,明代維修擴充,嘉靖時固始縣境內陂塘、湖港、溝堰達932處。其遺址今又成為梅山、鯰魚山灌區的組成部分。他還開鑿“芍陂”(今安徽省壽縣城南安豐塘)。清朝夏尚忠追紀其事:“溯其初制,引六安百餘里之水,自賢姑墩入塘,極北至安豐縣折而東至老廟集,折而南至皂口,又南合於墩,周圍凡一百餘里,此孫公當日之全塘也。”《水經注》稱:“陂有五門,吐納川流”。東漢、三國、唐肅宗、元忽必烈均在此廣為屯田,大獲其利。建國后,又溝通淠河總乾渠,引來佛子嶺、磨子潭、響洪匐三大水庫之水,成為淠史杭灌區一座中型反調節水庫,效益得到更大發揮。除上述工程外,孫叔敖還興建安徽霍邱縣水門塘,治理湖北的沮水和雲夢澤,促進了楚國的農業發展,後人為紀念他,在安豐塘北堤建有孫公祠,在湖北沙市公園建有孫叔敖衣冠冢,在期思集立碑並建有楚相孫公廟。1957年毛澤東路過信陽,稱讚孫叔敖是水利專家。

政治成就

為官之道
孫叔敖
孫叔敖
孫叔敖是古代為官清正廉潔的典範。孫叔敖在任令尹期間,三上三下,升遷和恢復職位時不沾沾自喜;失去權勢時不悔恨不嘆息。孫叔敖作為令尹,權力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輕車簡從,吃穿簡樸,妻兒不衣帛,連馬都不食粟。成為《呂氏春秋》、《荀子·非相》中記載的聖人。楚莊王二十年前後(約公元前594年),孫叔敖患疽病去世。作為一位令尹,家裡竟窮得徒有四壁,連棺木也未準備。他死後,兒子窮得穿粗布破衣,靠打柴度日。
孫叔敖是楚莊王時的令尹,被後世視作列國名相。《列子·說符》記載:一位名叫狐丘丈人的隱士曾對孫叔敖說:“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孫叔敖問他何謂“三怨”,這位隱士回答說:“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逮之。”孫叔敖告訴他:“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於三怨,可乎?”爵位、權力和俸祿是一個人做官的三種伴生物,並且一般與官職的高低成正比,一個人希望獲得更高的官職,也正因為伴隨這種官職而來的,是更高的爵位、更大的權力和更厚的俸祿,他個人的尊嚴、價值和享受由是也會得到更大的滿足或更充分的實現。然而,事情也有另外一個方面:首先,愈高的爵位位數愈少。一個人獲得了更高的爵位,表明他佔據了更多的人所覬覦獲得的目標,堵塞了眾人企圖逐層晉陞、獲取尊榮的狹窄之路,必然招致眾人的嫉妒。其次,一種政權機構能夠施予社會的總權力具有一個客觀的限度,其中的一個人擁有了更大的權力,必使主上的權力減少,而且更大的權力也構成了對主上地位的威脅,因而他很可能招致主上的憎惡。另外,豐厚的俸祿會使一個人拉大他與眾人生活水平的差距,也極易促成他驕奢淫逸的生活習氣,從而招致眾人的怨恨:孫叔敖是當時楚王手下官職最高的人物,狐丘丈人告訴他高職位可能招致的嫉妒、憎惡和怨恨,這一誠懇的提醒包含著他對社會生活的全面觀察和深沉的思考。
孫叔敖
孫叔敖
孫叔敖並沒有否認這三怨的存在,他也不願蒙受三怨;作為一代名相,他向狐丘丈人闡明了自己居處高位而避免三怨的基本方法:首先,他的爵位越高,他的心氣越是卑下。低爵位和無爵位是高爵位存在的基礎,一個人佔據了榮耀顯貴的高爵之位,其顯貴本質上是以不曾顯貴的廣大民眾為存在基礎的,因而他絕不能對居處下位的民眾頤指氣使,盛氣凌人,而應當愈懷卑謙之心,常持尊崇之情,把生自於民眾的榮耀最大程度地還給民眾本身。孫叔敖正是保持了這種卑下心態,才在受妒的地位上免除了一些嫉妒。其次,他的權力越大,他處事就越是謹慎小心。在一定的權力位置上,他明白自己的權力界限,把自己的行為謹慎地控制於該界限之中,對於涉界的事情絕不擅權用事,留給上峰發揮意志的充分餘地,徹底免除其受威脅之感;與此同時,他也明白自己權力的分量,慎重地按照_一定的禮儀規範和各種現實要求去處事,力求處政的平穩和妥善。孫叔敖以這種謹慎小心的處事風格,在最高的權力位置上避免了主上的憎惡。另外,他的俸祿越厚,他對民眾的施予就越廣博。豐厚的俸祿在他手中不是自己安逸享樂的本錢,而是他周濟貧寒、施惠於民的資本,藉此他顯示了自己做官為民和厚施博愛的無私的高尚情操,民眾已失去了怨恨於他的基本理由。
孫叔敖以自己的為相三方打破了狐丘丈人關於高位三怨的世態斷言,表現了一位名相高超的處事方式。
治國之道
孫叔敖
孫叔敖
楚莊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孫叔敖拜為令尹(即國相),主張“施教於民”,“布政以道”。他極為重視民生經濟,制定、實施有關政策法令,儘力使農、工、賈各得其便。
當時的楚國通行貝殼形狀的銅幣,叫做"蟻鼻錢"。庄王卻嫌它重量太輕,下令將小幣鑄成大幣,老百姓卻覺得不方便,特別是商人們更是蒙受了巨大損失,紛紛放棄商業經營,這使得市場非常蕭條。更嚴重的是,市民們都不願意在城市裡居住謀生了,這就影響了社會的安定。
孫叔敖知道后,就去見庄王,請求他恢復原來的幣制。庄王答應了,結果三天後,市場又恢復到原來繁榮的局面。
當時,淮水流域常常會鬧水災,影響了農業的發展。孫叔敖為使百姓富足,國家強盛,就去親自調查,主持興修水利設施。最著名的就是芍陂。芍陂原來是一片低洼地,孫叔敖就發動農民數十萬人,修築堤堰連接東西的山嶺,開鑿水渠引來河水,造出了一個人工大湖。有水閘可以調節水量,既防水患又可以灌溉澆田,從而振興了楚國的經濟。楚國出現了一個“家富人喜,優贍樂業,式序在朝,行無螟蜮,豐年蕃庶”的全盛時期。
孫叔敖
孫叔敖
孫叔敖不但政治業績突出,他還在發展社會經濟方面做出了貢獻。不但重視農業,還注重牧業和漁業的發展。他勸導百姓利用秋冬農閑季節上山採伐竹木,再在春夏多水季節通過河道運出去賣掉。這樣使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也利於國家富足和百姓生活的改善。孫叔敖這種因勢利導的經濟觀點比司馬遷早了五百年,但卻和司馬遷的觀點相近。其經濟思想,發展經濟的措施也是值得稱道的。

治水業績

芍陂,今名安豐塘,位於壽縣城市30公里處,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是中國最古老而又著名的水利工程,曾被譽為“水利之冠”。自古至今,它對淮河以南地區的灌溉、航運、水產養殖、屯田濟軍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人們一提起它,就會聯想到這個水利工程的設計人和興造者——孫叔敖。
《史記·循吏列傳》云:“孫叔敖者,楚之處士也。虞邱相進之於楚莊王,以自代也。三月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姦邪,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孫叔敖,姓蒍,名敖,字孫叔,父親蒍賈,任楚國司馬,聰明過人,屢立戰功,后被楚將斗越椒殺害.孫叔敖奉母逃難,居於夢澤,力耕自給。公元前613年——591年,虞邱薦其賢於楚莊王,召拜令尹。
孫叔敖當政以後,根據當時外患內擾,連年混亂,令典荒廢,百業待興的狀況,把息兵安民,除患興利,發展生產,致富國民,當作治國之策上書楚莊王.當時,淮河以南的壽春,是楚國的主要糧食產地之一,這裡的糧食豐歉,對人民的安定和軍糧的供應關係極大,為此庄王便採納了孫叔敖的國策。生長在水鄉的孫叔敖,深知水患給農業帶來的損失,給人民造成的災難。乃考制度,立軍法,下膏澤,興水利。他在淮河以南,淠河以東,察看了大片農田的旱澇情況;又沿淠水而上,爬山越嶺,勘測了來自大別山的水源.於是便在淮南一帶,徵集民力,疏溝開渠,窪地除澇,高地防旱。韭選定淠河之東、瓦埠湖之西的長方形地帶,就南高北低的地形和上引下控的水流,合理布置工程、大規模圍堤造陂,周長120里許,上引龍穴山、淠河之水源,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之淠東平原,號稱灌田萬頃.因當時陂中有一白芍亭,故名“芍陂”。芍陂的興建,適合國情,深得民心,為繁榮楚國經濟和屯田積穀濟軍,起到了一定作用。正因為如此,孫叔敖在輔佐楚莊王的較短時間內,上下和合,世俗盛美,吏無姦邪盜賊不起,三軍嚴肅,百姓無擾,使楚國一躍而為春秋諸侯中的軍事大國。
母教蒍敖圖
母教蒍敖圖
孫叔敖清風惠政,節衣縮食,理國安民,肋精圖治,尤其是修造芍陂,竭盡其力,並耗盡了自己釣家業.筘非說他:“糲餅菜甍,枯魚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飢色”,他持廉至死,家無餘財,妻子窮困,負薪而食。楚莊王聽優孟之言,召孫叔敖之子,封於寢邱(今河南省固始縣)四百戶,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絕《皇覽》云:“孫叔敖家在南郡江陵故城中自土裡。民傳孫叔敖曰葬我廬江陂,后當為萬戶邑。”功施當時,澤及後世。兩千多年來,芍陂一直發展於生產,造福於人民。《地理志》載:西漢專業之官二十種,地區九十七處,惟九江郡有陂官、湖官,首要是治理芍陂。《後漢書·王景傳》載:建初八年(公元83年)王景“遷廬江太守……郡界有楚相孫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驅率吏民修起蕪廢,教用犁耕,由是墾辭倍多,境內豐給。”《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載,建安十四年,“置武州郡縣長吏,:開芍陂屯田。”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也載“芍陂……言楚相孫叔敖所造。”並記載了芍陂的規模。因此,歷代修治芍陂,其規模較大者就有20餘次。用于軍事上的屯田、爭戰,·禦敵,其次數也有不少。至於安豐塘之名,則始見於《唐書·地理志》:“壽州……安豐……縣界肓芍陂,灌田萬項,號安豐塘”。
但自唐至明,通常仍稱芍陂。孫叔敖的治水業績,古往今來一直受到人民的敬仰。早在漢代當地人民就在芍陂北堤建起孫公祠,每年春秋農民必到這裡致祭。因祠簡陋且又屢遭兵燹,明代監察御史魏障重建。后遭火焚,明嘉靖己酉年,壽州知州栗永祿重修。清代邑侯李大升,州佐顏伯殉和徐廷琳、鄭基等州官,也都作了修繕和增躇.祠內四周高牆,三進大院,松柏參天,有正殿、耳房、客堂、禪室、東西廡和崇報門僂.大殿正中供奉有二米高的楚相孫叔敖石刻像及其傳記,兩旁是明代知州黃克纘,清代州佐顏伯殉的碑文石刻像系明萬曆三十七年所鐫,衣冠雋秀,神態自若,刀法矯健,簡練清新.東西廡原設有遠自漢代,近自清代,歷代經修安豐塘的尚書、撫台按院、司馬、太守、劉史、壽州邑侯等50多個木主牌位,有篆刻,有書寫,古色古香,還有《春秋祭儀》。“饌,牲、蓮”和香案陳設圖,這些均不幸毀於戰亂。
崇報門樓前匣的客堂,至今還保存有十多面石刻的塘圖,塘志和歷代修塘紀事的牌文。雖幾經滄桑,但迄今仍然筆觸清新,稜角分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二米高的碉代石刻塘圖,上有安豐塘的位置、水源、斗門及其灌區概況,它在水利科學上確有一定價值。千百年來,到過芍陂的文人墨客,都為孫叔敖造陂之功績夕在讚歎中留下不少動人的詩篇。宋代王安石在《送公儀宰安豐》詩中有:“楚客來時雁為伴夕歸期祗待春沖夕雁飛南北三兩回,回首湖山空夢亂夕秘書一官聊自慰安豐百里誰復嘆夕揚鞭去去及芳時夕壽酒千觴花爛熳。”明代宜陽侍郎王邦瑞夕也有一首《過孫叔敖祠》詩:“百里塘峙楚祠,萬年伏臘動人思,愛存墮淚非殘,功似為霖豈一時。”清康熙年間,州佐顏伯殉在修治安豐塘時,專著《安豐塘志》。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夏尚志對安豐塘的歷史作了詳細調查,較為完備系統的編寫了《芍陂紀事》。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古芍陂,今日之安豐塘,已成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領導人和國內外專家,學者、新聞界、電影界先後來安豐塘參觀考察,留下了不少感慨釣篇章,美妙的畫面。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於1986年5月在考察芍陂之歷史時,興緻勃勃地吟詩讚道:“楚相千秋業,芍陂富萬家。豐功同大禹,偉業冠中華。”

軼事典故


殺兩頭蛇

孫叔敖
孫叔敖
古文
孫叔敖為青年時,出遊,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而泣。其母問其故,叔敖對曰:“聞見兩頭之蛇者死,向者吾見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其母曰:“吾聞有陰德者天報以福,汝不死也。”及長,為楚令尹,未治而國人信其仁也。
譯文
孫叔敖年少的時候,有一次出去遊玩,碰到了兩頭蛇,就把它殺了並且埋了起來。回到家中就哭泣起來。(孫叔敖的)母親問他哭泣的原因,孫叔敖說:“我聽說見到兩頭蛇的人一定會死,現在我見到了,恐怕(我)要拋下母親先死了。”母親說:“兩頭蛇現在在哪?”孫叔敖說:“我怕後來的人又會看見,就把它殺了並且埋了起來。”母親說:“我聽說暗中助人的人上天對他必定有善報,你一定不會死。”等到(孫叔敖)長大,出任楚國令尹,還沒有推行自己的治國主張而國人就已經信服他的仁義了。

二論憂患

古文
孫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聞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孫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問何謂三利?何謂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歸之,此之謂也。”孫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於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堯。其猶病諸。”
譯文
孫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說:“我聽說,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嗎?”孫叔敖驚訝地改變臉色說:“我不聰明,怎麼知道。請問什麼叫三利,什麼叫三害?”狐丘丈人說:“爵位高的,人們會嫉妒他;官大的,君主會厭惡他;俸祿厚的,怨恨會集中於他。這就是三利三害。”孫叔敖說:“不是這樣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於下層;我的官越是大,我的野心越小,只想著黎民百姓;我的俸祿越是多,布施越加廣泛。這樣可以免於害嗎?”狐丘丈人說:“說得好啊!這種事連堯、舜他們都感到患苦。”

為楚令尹

古文
孫叔敖
孫叔敖
孫叔敖為楚令尹,一國吏民皆來賀。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後來吊。孫叔敖正衣冠而見之,謂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盡來賀,子獨后吊,豈有說乎?”父日:“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孫叔敖再拜曰:“敬受命,願聞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孫叔敖對曰:“甚善,謹記之。”
譯文
孫叔敖作楚國的令尹,一國的官吏和百姓都來祝賀。有一個老人,穿著麻布制的喪衣,戴著白色的喪帽,最後來弔喪。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接見了他,對老人說:“楚王不了解我沒有才能,讓我擔任令尹這樣的高官,人們都來祝賀,只有您來弔喪,莫不是有什麼話要指教吧?”老人說:“是有話說。當了大官,對人驕傲,百姓就要離開他;職位高,又大權獨攬,國君就會厭惡他;俸祿優厚,卻不滿足,禍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孫叔敖向老人拜了兩拜,說:“我誠懇地接受您的指教,還想聽聽您其餘的意見。”老人說:“地位越高,態度越謙虛;官職越大,處事越小心謹慎;俸祿已很豐厚,就不應索取分外財物。您嚴格地遵守這三條,就能夠把楚國治理好。”孫叔敖回答說:“您說的非常對,我牢牢記住它們!”

論其相貌

楚之孫叔敖,期思之鄙人也①,突禿長左②,軒較之下③,而以楚霸。
註釋
①期思:地名,楚國之邑。鄙人:郊野之人。
②突禿:頭禿髮少。長左:左手長。
③軒較之下:指個子矮小。軒,古代車前的直木。較,古代車前的橫木。
譯文
楚國的孫叔敖,是期思這個地方的粗人,頭禿髮少,左手比右手長,身高不及車前的橫木,卻使楚國稱霸於諸侯。

人物納言

原文
賈誼著孫叔敖為楚令尹①,一國②吏民皆來賀。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後來吊③。孫叔敖正衣冠而見之,謂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盡來賀,子獨后吊,豈有說乎?”父曰:“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⑥。”孫叔敖再拜曰:“敬受命,願聞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⑦,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孫叔敖對曰:“甚善,謹記之。”

孫叔敖戒子

原文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可長有者,其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註釋
①寢之丘:含有陵墓之意。
②荊:楚國的別稱。
③禨(jī):迷信鬼神和災祥。

史籍記載


孫叔敖
孫叔敖
孫叔敖者,楚之處士也。虞丘相進之於楚莊王,以自代也。三月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姦邪,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
庄王以為輕,更以小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業。市令言之相曰:“市亂,民莫安其處,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幾何頃乎?”市令曰:“三月頃。”相曰:“罷,吾今令之復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幣,以為輕。今市令來言曰‘市亂,民莫安其處,次行之不定’。臣請遂令復如故。”王許之,下令三日而市復如故。
楚民俗好庳車,王以為庳車不便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數下,民不知所從,不可。王必高車,臣請教閭里使高其梱。乘車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數下車。”王許之。居半歲,民悉自高其車。
此不教而民從其化,近者視而效之,遠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地;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後世紀念


孫叔敖墓

孫叔敖墓位於荊州市中山公園東北角江津湖畔、春秋閣旁。其墓碑為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7)
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令尹]
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令尹]
所立,上刻“楚令尹孫叔敖之墓”。
孫叔敖是楚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輔佐春秋霸主楚莊王在宓(今河南滎陽東北大敗晉軍,奠定了雄楚稱霸的偉業。以任令尹(令尹)期間體恤民情,悉心國事。他鼓勵民眾上山採礦,使楚國的青銅冶鍊和鑄鐵工藝在當時處於領先地位;他重視水利建設,在河南固始一帶興修了歷史上第一個大型水渠工程期思陂,在楚都紀南城東北修建了大型平原水庫,即現今的海子湖;他嚴明法度,制定實施了許多有利於民生的政策法令。在他悉心治理下,楚國進入了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全盛期。
孫叔敖雖貴為令尹,功勛蓋世,但一生清廉簡樸,多次堅辭楚王賞賜,家無積蓄,臨終時連棺
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令尹]
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令尹]
槨也沒有。他過世后,其子窮困仍靠打柴度日。孫叔敖的高尚品格,備受後人讚譽。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其為“循史”第一。中國戲劇始祖、楚國當時的戲劇表演藝術家優孟,就曾裝扮成孫叔敖在楚莊王面前載歌載舞,楚莊王為此而大受感動,並採取憮恤措施厚待孫叔敖的兒子。歷代文人墨客瞻仰孫叔敖墓,寫下了不少詠贊的詩篇。

人物評價


諸葛亮:“昔孫叔敖乘馬三年,不知牝牡,稱其賢也。”

人物爭議


人物籍貫

孫叔敖的籍貫,歷史學者大都一致認為,是河南淮濱縣人,根據《荀子·非相》篇:“楚子孫叔敖,期思之鄙(郊野)人也。”東漢邯鄲淳《楚相孫叔敖碑》也提到:“楚相孫君,諱饒,字叔敖,本是縣人也,六國時期思屬楚”。孫叔敖去世后,其長子被楚莊王封在寢丘(今河南固始,西漢名寢丘,東漢光武帝改名固始)奉祀,後傳十代,有成語“寢丘之志”。據《史記·滑稽列傳》載;“庄王謝優孟,乃召孫叔敖子,封之寢丘四百戶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絕。”《淮南子·人問訓》:“孫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饒之地。其子辭而不受,請有寢之邱。”又,《隸釋》著錄之《楚相孫叔敖碑》雲:“父有命:‘如楚不忘亡臣社翟,··一而欲有賞,必於潘國,下濕僥鈞,人所不食.’遂封潘鄉,即固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