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後子河門宦的結果 展開

后子河門宦

戛迪林耶學派支系門宦之一

后子河門宦,即中國伊斯蘭教蘇菲主義戛迪林耶學派支系門宦之一。由清朝楊保元創建。

學派創建人


楊保元 (1780~1873),經名塔吉丁,回族,青海大通良教溝人,出身農民家庭。以拱北所在地后子河取名。
1672年自稱穆罕默德29世後裔的和卓·阿卜杜拉在甘肅、寧夏、青海傳教時,收雲南馬(雲南碧江縣人)為門弟子。雲南馬又六傳至安裕和后,由弟子楊保元接替為第七代傳教人。
楊保元早年在民和大灘牙河清真寺阿訇王通之處攻讀阿文。1798年經王通之推薦,楊保元拜陝西邠州北吉原安裕和為師。從此,在安裕和與劉邠州的培育下,出家修道,專心探求性命之學。1800年隨劉邠州去麥加朝覲,遊歷了西域各國,訪賢求學,獲益匪淺。回國后,曾在玉門昌馬爾石洞坐靜3年,繼到陝西北吉原坐靜達6年之久。1812年繼安裕和成為雲南馬一支的第七輩老人家。1831年楊保元遵師命,漫遊甘肅、陝西、四川、貴州、廣東及新疆南北等地,他不拘民族之別,亦不避教道之殊,只要是名人賢哲,不辭艱辛以登門求教。1841年他返回西寧,開設“中和堂”,憑經宣道,教人為善,回、漢、藏族人士慕名來訪者絡繹不絕,改宗歸信者為數不少。於是受到華寺上層馬桂源等的干預,被甘肅按察使蕭某以“邪法惑眾,圖謀不軌”罪判處死刑,遂激起教眾反對。后改判充發山西林石縣。1855年刑滿返家,繼續潛修。1861年隱居后子河。1872年劉錦棠進軍西寧,鎮壓回民起義時,他以全家性命擔保具結,保全了北川回漢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河湟人民的擁護。
他逝世后葬於後子河,教眾為他修建了墓廬,名曰“后子河拱北”。1895年河湟事變中,被清軍縱火焚燒。楊保元臨終時遺言,在他之後不再續傳,故其後雖有出家守護拱北者,也有稱師收徒者,但都沒有成為公認的老人家。后子河楊門遵奉《古蘭經》、聖訓為信仰的基本準則,主要教義和禮儀有:
(1)主張“道”中有“教”。認為伊斯蘭教有表有里,“表”是教,“里”是道。所謂“教”,是指念、禮、齋、課、朝。所謂道,就是本然獨一、真一,就是動靜、呼吸、性命和陰陽,從里及表。
(2)在修持形式上與其他蘇菲派有不同之處。
(3)要求童子出家,也允許半路出家,但必須與妻室割斷聯繫。
(4)重視漫遊,訪師求道。
(5)道統實行師徒傳授制,倡導傳賢,反對父傳子受。
(6)遇婚喪事須先去拱北做“祈求”,盛行敬香
楊門的道統傳系及歷代老人家為:第一代盤龍山道祖(即和卓·阿卜杜拉);第二代雲南道祖(即雲南馬);第三代鞏昌北山周道祖,第四代西寧馬道祖(廣德門);第五代西安疙瘩山馮道祖;第六代陝西邠州北吉源安道祖(安裕和);第七代青海大通后子河楊保元。教眾萬餘人,主要分佈於青海民和、大通,寧夏海固以及甘肅河州等地。

門宦人員規制


1、教團首領、領導人即是聖徒
2、等級制度:
依禪(導師)——海里凡(高足弟子)——蘇皮(修道弟子)——阿皮孜(論經弟子)——布維(女弟子)——穆勒提(信徒)

拱北照壁


后子河拱北
后子河拱北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后子河鄉孫家寨寨村的拱北,是嘎的林耶門宦系統的第七輩楊 道祖的墓廬。后子河拱北所排列的嘎的林耶道統表中,將道祖列為八輩12人,第七輩是后子河楊道祖。后子河楊門門宦創建於乾隆年間,楊道祖在西安廣德門接受了廣門嘎的林耶教理,在青海后子河等地傳教,有教徒千餘戶,5000多人,楊道祖去世,其教徒在後子河建立了拱北。
后子河拱北佔地約3畝,坐北朝南。南面圍牆有起脊照面一面,是清代建築遺存。照壁由水磨青磚修築,有大幅梅花圖案磚雕,精美逼真。拱北的中部和北面為1983年重建。中部立有兩塊石碑,記載了嘎的林耶的授傳及拱北的修建狀況。北面是楊道祖的祭殿。祭殿融合了汗回兩族的建築風格,充滿肅穆和神秘的氣氛。青海省政府於1990年11月28日將后子河拱北照壁列為大通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