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寶通禪寺的結果 展開

寶通禪寺

三楚第一佛地

寶通禪寺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南麓,為歷世清凈佛剎,是三楚第一佛地,是武漢市佛教四大叢林之一,也是武漢現存最古老的寺院。

寶通禪寺歷來是皇家寺院,在各個朝代都得到了皇家的維護和保養,如今的寺院建築明顯有皇家氣派。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同年列為國務院確定的全國漢傳佛教重點開放寺院,1992年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初建

寶通禪寺
寶通禪寺
420年-479年,南朝劉宋年間,寶通禪寺始建,初名東山寺。
627年-649年,唐貞觀年間易名彌陀寺。時任鄂國公的尉遲敬德擴建東山寺,同時更名為彌陀寺,使其成為“邃殿正門,重軒復欄,高牆虯轉,修廊翼舒,香廚旁開,僧房內辟”的安禪之所,並製造巨型鐵佛一座,盛極一時。
742年—756年,唐天寶年間,唐鑄鐵佛高4米,底座寬8米,重膝盤坐,形象生動。
826年,唐代寶曆二年,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開元寺善慶和尚雲遊到隨州大洪山修建了“靈峰寺”。
835年,善慶和尚圓寂前,毅然割下了自己的雙足留在寺內,表示自己升天之後還要為鄉人利益而奔走。當時的唐朝皇帝文宗李昂為此賜給善慶“慈忍大師”的法號,敕雙足為佛足,留鎮山門,還御書了“幽濟禪院”的匾額送給靈峰寺。這雙“佛足”成為了靈峰寺的鎮寺之寶。
1119年左右,北宋末年,改名為“崇寧萬壽禪寺”。
1134年—1141年,岳飛投身於抗金戰爭,曾在這裡種植松樹。
1234年-1236年,南宋端平年間,孟珙將隨州大洪山幽濟禪院的多尊佛像和靈濟慈忍大師“佛足”及歷代朝廷告敕安放寺內,佛足及靈峰寺僧人到彌陀寺后,兩寺合併。理宗皇帝趙昀賜寺名為崇寧萬壽禪寺。
1240年,南宋嘉熙四年,宋代“萬斤鍾”鑄造。鐘身為鐵制,邊口鑲上青銅,鐘體龐大、沉重。可見宋代人對音律和冶鍊鑄造技術的研究都達到一定水平了。萬斤鍾鐘身高大,造型古樸,四周有“皇帝萬歲、重臣千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銘文,字體清晰。
1280年—1291年,洪山寶塔興建。塔為七級八方,磚石疊成,身高十三丈三尺,基寬十一丈二尺,頂高一丈三尺。
1271—1285年間,寺院在戰火有很大損毀。
1272年—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發現佛足。待到班師回朝時,他命當時崇寧萬壽禪寺的方丈則翁實禪師函佛足扈從至京師,特命安置於秘宇,嚴加供奉。
1332年,由住持籌資再建、大興土木,夷山填壑,歷經二年,復興該寺。
1351年—1367年,元末農民起義,萬壽禪寺毀於戰火。
1370年—1425年,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楨建藩時重建。
1465年-1510年,楚靖王朱均大修大雄寶殿,頓顯氣度不凡。
1485年,明成化二十一年改名為“寶通禪寺”,成為武漢四大叢林之一。
1635年—1644年(崇禎八年到崇禎十七年),張獻忠農民起義,寶通寺又遭毀壞。

修繕重建

1661年—1722年,清康熙年間對寶通寺進行重修和增建,規模宏大。
1676年—1691年,清康熙十五年至三十年,清政府多次撥銀兩對寶通寺進行重修和增建,規模宏大,時人稱其為武昌諸佛剎之首。
1856年左右(清朝咸豐末年),太平天國運動,寶通寺被毀壞。
1865年—1879年,清同治四年到光緒五年間多次維修。
1871年—1874年,清朝同治十年至十三年,洪山寶塔進行了大規模的重修工程。
1911年4月,蔣翊武、孫武曾邀集一些標、營代表到洪山寶通寺開會,商討舉黎元洪為臨時都督。
1911年,辛亥武昌起義時,革命軍曾設司令部於該寺。
民國年間,程潛出資進行維修,未及竣工即被駐軍破壞。
1924年,寶通寺住持持松法師建佛教密宗壇城——法界宮。法界宮是持松回國后仿唐朝密宗金剛部“五曼荼羅”形式建造,殿內為了修習密法,原設木質密宗壇城,雕刻樓空,玲成別緻,可惜早廢。現屋面覆以黃琉璃瓦,並以五亭結頂,藉以表示東西南北中五佛方位。各亭均為鏤空大屋脊,飛檐蟠爪,富有民族特色。殿前廊柱,刻有法輪十字羯摩杵,殿基四周刻有雙層蓮瓣,殿前階下為三孔拱橋,橋外雙亭侍立,殿亭相映,景色別緻。這是武漢地區唯一的佛教密宗建築物,它獨特的設計,成為研究建築學的參考資料。
1924年5月中旬,太虛法師曾專門邀請持師去武昌佛學院開壇傳密。
1925年春,直系軍閥首領、兩湖巡閱使吳佩孚(字子玉)將軍在岳州的軍艦上避禍,特地派副官黃澹供到洪山寶通寺,邀請持師前去給他講解《金剛經》大意。武漢大學校長陳叔蘊其時也邀請持師到該校演講,持師就以《緣經》為題,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結合密教六大緣起的原則,闡述宇宙萬有實質問題,並詳為解析,頗得師生們的信服。持松法師在此不斷講經、修法、傳戒,廣播菩提種子。
1925年秋,因赴日本出席東亞佛教大會,持松法師離開武漢東渡。
1927年春回到國內時,寶通寺及法界宮已在炮擊中被毀壞,密法壇場已無法恢復,他只好應眾居士所請來到上海,此後不斷應邀到全國各地講經、傳戒、修法、灌頂,極一時之盛。
1932年,方丈問賢法師以同鄉關係請時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夏斗寅支持和援助該寺的復產重建工作,使寺中所失去的全部房產收回。當時該寺範圍甚大,山門設於岳王台(今傅家坡附近)。並在城內龍神廟(今古樓洞民主路東打火機廠附近)設立下院,作為寶通寺行館,專供進城辦事僧人食宿。此時可能是該寺鼎盛時期,香火十分旺盛。
1935年11月24日,已故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國葬禮在這裡舉行超度儀式。
1952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款修建,使寶通寺面貌煥然一新。
1953年政府撥款維修寶塔及備殿堂,培植園林花卉,使其恢復舊觀,並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1954年班禪大師、喜饒嘉措大師先後來過寶通寺,在這裡舉行了密宗的“灌頂法會”。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迫遷往它處。
1983年列為全國重點寺廟之一,翌年即由國家撥款全面維修,並召回僧眾,恢復佛事活動,接待海內外僧俗各界人士,還設有僧伽培訓班,培訓各地來的青年僧眾。
1994年,在昌明等高僧大德的迫切要求下,在湖北省和武漢市民族宗教局的支持下,由湖北省和武漢市佛協具體籌備,終於恢復重建了武昌佛學院,院址選定在洪山寶通禪寺內。
2002年初,民國19年所建大雄寶殿因殘破被僧人拆除。
2005年4月寶通禪寺新建大雄寶殿落成、佛像開光並舉行隆醒方丈升座慶典法會。

規模建制


寺院大小

寶通禪寺
寶通禪寺
寶通禪寺,歷史悠久,馳名中外,有1600多年的歷史。寺院佔地11萬平方米,是中南地區城市中佔地面積最大的寺院,始建於南朝劉宋年間(420-479),初名東山寺。唐貞觀年間(627-649)易名彌陀寺;南宋端平年間(1234-1236)更名為崇寧萬壽禪寺,是武漢現存最古老的寺院。凈土宗、禪宗、密宗,多宗會聚,在歷史上曾得到唐文宗等十位皇帝和六位王侯的大力護持,是最具典範的皇家寺院。寺內殿宇樓閣依山而建,層疊有致,隱現自然,古樸莊嚴,方圓165畝,面積最大。

建築風格

如果把長江、漢水東湖、南湖以及星羅棋布的湖看成是連綿的水域的話,城市陸地則是點綴在水面上的浮島,武漢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在這個壯闊的水面上,有一條中脊顯得格外突出。從西向東,依次分佈著梅子山、龜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這一連串的山脊宛如巨龍卧波,武漢城區第一峰喻家山是龍頭,在月湖里躺著的梅子山則是龍尾。這就是武漢的地理龍脈。洪山恰好位於巨龍的腰上。騎龍在天,乘勢而為,寶通禪寺的這種選址似乎透露出某種玄機。
其規模之大、殿堂之宏偉為武昌諸剎之首。寺內現有放生池、聖僧橋、接引殿、東西廳、大雄寶殿、祖師殿、禪堂、佛學院等建築,整個寺廟建築隨山勢而起伏,隱現自然,層迭有致。寺後有洪山寶塔、法界宮,另有小亭、層石、奇石、幽徑、華嚴洞、白龍泉等勝跡,碑光塔影,林密花茂,讓人留連忘返。文物古迹有宋朝古鐘、明朝石獅、宋朝壽雲石刻摩崖、古石刻須彌座、清朝藏經等佛教文物珍品。

主要景觀

寶通禪寺遠景
寶通禪寺遠景
文物薈萃,宋鍾、元塔、須彌座、明獅;古迹繁多,摩崖石刻,洪山八景,最具佛教文化內涵。我國近代佛學泰斗太虛大師創辦的武昌佛學院1994年在寶通禪寺復辦,是近現代最重要的僧伽教育基地。
唐代寶曆二年(826年),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開元寺善慶和尚雲遊到隨州大洪山修建了“靈峰寺”。善慶和尚圓寂前,毅然割了自己的雙足留在寺內,表示升天之後也要為鄉人利益奔走,這雙“佛足”成為靈峰寺歷代相傳的鎮寺之寶。皇帝為此賜給善慶“慈忍大師”的法號,還御書了“幽濟禪院”的匾額送給靈峰寺。
北宋末年,改名為“崇寧萬壽禪寺”。元末萬壽禪寺毀於戰火。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改名為“寶通禪寺”,成為武漢四大叢林之一。明朝末,寶通寺又遭毀壞。
清康熙年間對寶通寺進行重修和增建,規模宏大。咸豐末年毀於戰火。現存建築大多是清末保存下來的建築。
寶通禪寺
寶通禪寺
寶通禪寺歷來是皇家寺院,這是武漢寺院中非常獨特的一點。也正因為如此,它的寺院建築都和北京故宮的建築非常類似。它是武漢現存年代最早、佔地面積最大的廟宇,為武漢四大叢林之一。
在歷史上還曾得到過10位皇帝和6位王候的護持,是一座典型的皇家寺院,對於研究中南以至全國的宗教文化歷史活動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寺院的後山上有“洪山八景”的摩崖石刻“棲霞”、“雲扃”等、岳飛手植松等古迹。
施洋墓
在洪山南麓,還有施洋墓。施洋曾先後擔任武漢工團聯合會和京漢鐵路總工會的法律顧問,為“二七”大罷工領導人之一,被捕就義后,原葬洪山西麓,1953年遷此。墓前就山勢築成磴道,層台中間立有高約20米的石碑,碑前塑烈士半身像,像下石座正面鐫有董必武悼念烈士的詩篇。
興福寺塔
在洪山西南麓,建有興福寺塔,又名無影塔。此塔為石徹仿木結構,四層八角,重檐樓閣式,高11.25米,底部為須彌座,直徑4.25米。四面砌假門,其上浮雕佛祖、菩薩、羅漢、力士、供養人等造像,刀法曲折隱現,變化多端,姿態瀟酒,極為生動。
庚子烈士墓
在洪山北麓,還有庚子烈士墓。這是埋葬反對慈禧專政而被殺的自立軍著領唐才常、傅慈祥等7人的墳墓。1900年只是草葬,1929年在此建陵園,1935年予以整修。墓建在長方形平台之上,內用磚砌,外以水泥澆灌。墓前建有四柱三門的牌坊,橫額上書“庚子革命先烈墓道”8字。墓與牌坊之間建有小亭,亭內立有敘述庚子革命史實的碑記。在洪山東段南麓,建有北伐軍官兵公墓。這裡是1926年北伐軍攻武昌城犧牲的191位烈士的埋骨處。墓為長方形,磚石砌成。墓前正中嵌有當年所立墓碑,碑額鐫“精神不死”四個大字,中刻“國民革命第四軍獨立團北伐攻城陣亡官兵諸烈士墓”,左刻烈士姓名,右刻多條口號。墓四周環以垣牆,牆內松柏成林,象徵烈士浩氣長存。
洪山寶塔
寶通禪寺
寶通禪寺
原名臨濟塔,為該寺住持贈緣寇所建,元代竣工。塔為七級八方,磚石疊成,身高十三丈三尺,基寬十一丈二尺,頂高一丈三尺。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寺廟和文物的保護工作,1953年對洪山寶塔進行了全面維修。十年動亂中,洪山寶塔無人保護又遭新的破壞。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貫徹落實。洪山寶塔修繕一新,每日吸引著不少遊客登高眺望。洪山寶塔有45.6米高,塔坐北向南,共有七級。由基層小圓門入內,拾級盤旋而上,直達頂層。登高遠望,武漢三鎮景色盡收眼底:東湖似鏡,長江若練;武鋼高爐,噴吐紅雲,九峰層巒,堆青疊翠;長江大橋飛架龜山蛇山之間,江漢關的鐘樓矗立,黃鶴樓的黃鶴翱翔。還有那煙波浩翰的長江,真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寶通寺內文物有唐鑄鐵佛,宋朝“萬斤鍾”及明石雕獅等。唐鑄鐵佛是唐天寶年間(742—756年)鑄造的一尊大佛,高4米,底座寬8米,重膝盤坐,形象生動。宋代“萬斤鍾”鑄造於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鐘身為鐵制,邊口鑲上青銅,鐘體龐大、沉重。可見宋代人對音律和冶鍊鑄造技術的研究都達到一定水平了。萬斤鍾鐘身高大,造型古樸,四周有“皇帝萬歲、重臣千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銘文,字體清晰。
洪山寶塔
洪山寶塔
寶通寺里還有一口清光緒年間鑄造的鐵鐘,比“萬斤鍾”略小而薄,體型莊重而秀麗,上部飾以生動的花紋線條,鐘口四周鑄有“皇圖鞏固、帝道假昌、河清海宴、天地承平”的銘文,字體剛健遒勁,吸引不少金石銘文愛好者。
寶通禪寺
寶通禪寺
洪山寶通寺正院後面還有一座佛教密宗的壇城——法界宮。法界宮是持松回國后仿唐朝密宗金剛部“五曼荼羅”形式建造,殿內為了修習密法,原設木質密宗壇城,雕刻鏤空,玲成別緻,可惜早廢。現屋面覆以黃琉璃瓦,並以五亭結頂,藉以表示東西南北中五佛方位。各亭均為鏤空大屋脊,飛檐蟠爪,富有民族特色。殿前廊柱,刻有法輪十字羯摩杵,殿基四周刻有雙層蓮瓣,殿前階下為三孔拱橋,橋外雙亭侍立,殿亭相映,景色別緻。這是武漢地區唯一的佛教密宗建築物,它獨特的設計,成為研究建築學的參考資料。1954年班禪大師、喜饒嘉措大師先後來過寶通寺,在這裡舉行了密宗的“灌頂法會”。1996年5月22日,武昌寶通禪寺隆重舉行了玉佛殿落成、佛像開光、方丈升座慶典法會。來自國內外的諸山長老及武漢市佛教四眾弟子數千人參加法會。湖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歸元禪寺方丈昌明法師主持了慶典法會。
近些年來,先後在方丈道根、悟緣的領導下對寺廟進行了維修,並辦起了素餐館等服務事業,為遊人香客服務,也做到了自養。寶通素菜,歷史悠久。建寺以來,素食至今,約一千五百年。六七十年代,寶通素菜聲名鵲起,憶往昔,寶通素菜獨樹一幟,銷售盛況喜空前;看未來,烹調技藝定有傳人,發展前景更樂觀。
山門
來到寶通寺,可見山門整飾,門額上書“寶通禪寺”四個鎏金大字,雄渾有力,氣勢不凡。為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著名書法家趙朴初先生手筆。進入山門,可見“放生池”、“聖僧橋”,數畝院落的蒼翠樹和覆蔭數丈的古木。寶通寺不僅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剎,在寺內近周,也有許多頗具魅力的勝跡。諸如有以泉水清冽、常有乳峰湧起而著名的乳泉(又稱白龍泉)等名泉數處,有傳為南宋愛國名將岳飛親手栽植的岳飛松,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鑿刻、命名的洪山八景及其他古刻摩崖,以及南宋時鑄造的大鐵鐘、明代雕塑的大石獅、建於元代初年的洪山寶塔,等等。
勝跡
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
穿彌勒殿,越大雄寶殿,繞祖堂,經華嚴洞,上華嚴亭,登洪山塔,一路勝跡有些早已湮滅,或難以辨認,但那巍巍殿宇,幽幽廊廊,參天古木,蔥蘢山林,嶙峋怪石就能給人以極大的樂趣。
最值得一提的是洪山寶塔。該塔屹立於洪山之巔,原名寶通塔、靈濟塔,后更名為洪山寶塔,系1280年前後為紀念開山祖師慈忍法師募建。塔高45.6米,磚石結構,分七級八方,設計精妙,為荊楚之最;塔頂系6. 5噸紫銅鑄就,可見建築者之立意久遠,企盼永恆。由基層拱門而入,拾級盤旋而上,登頂遠眺,楚天風光盡收眼底。
奇樹
特別是在洪山寶塔附近有一些生長奇特的樹木:有的完全像生根於整塊沒有任何縫隙的岩石之中,有的根部整個被巨石叉開,岔開的樹榦如同雙腿跨騎在大石背上,簡直是天公的神奇造化。寶塔東面古木參天,相傳岳飛駐軍武昌時於此地親植松樹,因而得名“岳飛松”,后明末被砍伐,尚存8株,形如華蓋或欲飛之蒼龍,清同治年間又在原地補植松樹多株,長成后仍稱“岳飛松”,以示人們對這位民族英雄的紀念。“洪山之巔多奇石”寶通塔四周怪石林立,形態迥異,據史記載,南宋荊南參軍趙淳建東岩洞于山下時以各種書體鑿於石上,依山石之形而得名,即為今日洪山之八景:東岩、雲扃、杯樽、翠屏、棲霞、獅子峰、仙人石、壽泉。今日觀之八景,我們不僅感嘆自然之鬼斧神工,更為古人開山鑿地的勇氣和銳利的洞察力、深厚的書法功底所折服。寺內還有三泉:黃龍泉、白龍泉、乳泉。今人取泉水以沏茶,清碧甘洌,湯香醇怡,為該佛寺一道獨特的飲食文化。
寶通禪寺
寶通禪寺
尉遲恭(公元585年 — 658年),字敬德,朔州鄯陽(今山西朔縣)人,唐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作為唐初大將,尉遲恭自歸附李世民后,憑藉高超的武藝和睿智的謀略,多次救李世民於危難之中,為大唐盛世的開啟立下了不世之功。唐代貞觀年間,也就是公元627到649年間,時任鄂國公的尉遲敬德擴建東山寺,同時更名為彌陀寺,使其成為“邃殿正門,重軒復欄,高牆虯轉,修廊翼舒,香廚旁開,僧房內辟”的安禪之所,並製造巨型鐵佛一座,盛極一時。
唐文宗
唐文宗
到了唐朝寶曆二年,也就是公元826年,現在的江西南昌市開元寺善慶和尚雲遊到隨州大洪山修建了“靈峰寺”。九年後,公元835年,善慶和尚圓寂前,毅然割下了自己的雙足留在寺內,表示自己升天之後還要為鄉人利益而奔走。當時的唐朝皇帝文宗李昂為此賜給善慶“慈忍大師”的法號,敕雙足為佛足,留鎮山門,還御書了“幽濟禪院”的匾額送給靈峰寺。這雙“佛足”成為了靈峰寺的鎮寺之寶。
到了南宋端平年間,也就是公元1234到1236年左右,金兵南侵,隨州一帶淪為戰場,靈峰寺也時時處於戰火的邊緣。兵荒馬亂的年月,一個名叫孟珙的人為隨州大洪山的靈峰寺和武昌東山的彌陀寺牽連了一段曠世的佛緣。
孟珙(公元1195—1246年),字璞玉,原籍絳州(今山西新絳),南宋名將。出身將門,他的曾祖父孟安曾服役於岳飛軍中,有戰功。自宋寧宗嘉定十年,也就是公元1217年,孟珙隨父孟宗政出入行陣,屢敗金軍。當時的地方官荊湖制置使孟珙上奏理宗皇帝趙昀,奏請頒發帑幣,遷慈忍大師佛足及隨州大洪山靈峰寺僧人到武昌東山彌陀寺。所謂帑幣,就是國庫每年撥給宮室支用的經費。用宮室的費用來辦理佛足的遷移,足見,當時朝廷對這件事情的重視。
佛足及靈峰寺僧人到彌陀寺后,兩寺合併。理宗皇帝趙昀賜寺名“崇寧萬壽禪寺”,同時改東山為洪山。儘管戰亂頻仍,但是,崇寧萬壽禪寺香火仍然鼎盛一時。
忽必烈
忽必烈
世事滄桑,宋代以後,由於戰爭,崇寧萬壽禪寺供奉的佛足又經歷了一番遷移。這次的遷移與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有關,他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相傳,忽必烈繼位前,在潛邸興師南伐,曾在武昌元興寺駐紮。一天,他登高東望,遠遠看見洪山山頂華光籠罩、異彩紛呈,似有神人立於雲端。詢問左右,才知是存放慈忍大師“佛足”的崇寧萬壽禪寺。
元世祖忽必烈帶頭崇佛,他於“萬機之暇,自持數珠,課誦,施食。”元朝雖以藏傳佛教為國教,但對其他宗教如漢地佛教、儒教、道教,乃至外來的回教、基督教等,也不予排斥,採取寬容態度。
當忽必烈聽說崇寧萬壽禪寺有“佛足”時,非常驚喜。待到班師回朝時,他命當時崇寧萬壽禪寺的方丈則翁實禪師函佛足扈從至京師,特命安置於秘宇,嚴加供奉。
寶通禪寺
寶通禪寺
等到他登上九五之尊,便下旨遣使陪則翁實禪師護送“佛足”還山。路經許州,也就是今天河南許昌,“佛足”突然變得重如千斤,抬都抬不動,好像“佛足”不願意再往前走了。於是則翁實禪師派人向元世祖回報,元世祖即命令在許州建寺,供奉“佛足”,由則翁實禪師主持。這就是許州大洪山的由來。
戰亂使“佛足”南遷北徙,奔走異鄉,也客觀上導致了隨州、武昌、許昌三座洪山的產生,成為中國人文地理上的一段佳話。“佛足”雖然最終也沒有歸還到崇寧萬壽禪寺,但是卻成就了一段歷史傳奇,為佛教在中原大地上的傳播與弘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文化交流


1994年,在昌明等高僧大德的迫切要求下,在湖北省和武漢市民族宗教局的支持下,由湖北省和武漢市佛協具體籌備,終於恢復重建了武昌佛學院,院址選定在洪山寶通禪寺內。
2005年4月寶通禪寺新建大雄寶殿落成、佛像開光並舉行隆醒方丈升座慶典法會。
2015年5月5日,參加武漢寶通禪寺釋迦牟尼佛聖誕法會活動。

交通信息


公交路線
可以乘坐地鐵二號線寶通寺站,公交715路、593路、503路、413路、66路、521路、618路401路、576路、59路、728路、518路、596路、811路、804路、702路、510路、703路到武珞路地鐵寶通寺站下車,既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