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膏
生地黃膏
生地黃4兩,辛夷半兩,獨活(去蘆頭)半兩,當歸(切,焙)半兩,大黃半兩,芎藭半兩,黃耆半兩,白芷半兩,芍藥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續斷1兩,豬脂2斤,薤白27莖。組成:鮮地黃汁5升 當歸500克 芍藥250克 甘杞子250克 天門冬180克 川芎60克 麥門冬180克 蓮肉120克 丹皮60克 知母 地骨皮各90克 人蔘 甘草各30克。用法:上藥除地黃汁外,用水20升,煎至7升,去滓,入地黃汁同熬成膏。每服10~20毫升,每日二次。
地黃膏
生地黃(去蘆,洗凈)1兩,川升麻1兩,藍葉1兩,梔子仁1兩,大黃1兩。
生地黃
腎陽虛發病機理之所在,中醫認為五臟六腑的功能都與性機能相關,然而腎與性機能的關係最為密切,五臟之傷,窮必及腎。“腎藏精”,“夫精者,身之木也”。精是人體生長、發育、性功能的物質基礎。腎中所藏先天之精受之於父母,受後天之精的充養,主生殖。《諸病源候論》指出:“勞傷於腎,腎虛不能榮於陰器,故痿弱也。”因此,腎精充足,腎氣旺;腎精不足則腎氣隨之衰,其性功能也減退或消失。而治療此病應遵循中醫“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陽虛者補而兼暖”的原則,溫中寓補,補中寓溫,以補為主,補而兼暖,起腎陽之衰也。
生地黃
每用少許,塗瘡上。
上為細末,以豬脂8兩,同於銚內慢火煎色變,濾去滓,以瓷盒盛,放冷成膏。
地黃膏(《痘疹傳心錄》卷十八)。
生地黃10兩,白蘞10兩,白芷10兩,黃連10兩,升麻10兩,黃芩10兩,大黃10兩。
生地黃
熱瘡。
敷瘡,1日4-5次。
上(口父)咀,以豬脂1升半,微火煎成膏,絞去滓。
熱氣乘心作痛。
每服彈子大,紫蘇煎湯,食后調下。
上為末,蜜1盞,生地黃汁1盞,共研為膏。
生地黃
癰疽敗壞生肉,發背。
塗瘡,日2-3次。
上藥除豬脂外,並銼碎,光熬脂令沸,下諸葯,煎候白芷赤黑色,以綿絞去滓,瓷盒盛。
生地黃1兩,柏白皮2兩,苦竹葉1兩,甘草1兩。
小兒被湯潑火燒赤痛者。
日3度塗之。
上銼細,以豬脂1斤,煎令地黃色黑,以綿濾去滓,盛於不津器中,候冷。
漏瘡。
攤生絹上貼瘡。
上為細末,用生地黃1握,搗細和為膏。
結陰便血。
每服3匙許,空心米飲調下。
上用4味汁熬成膏,方入柏葉、地榆末和勻。
生地黃、藍青葉各等分。
生地黃
生地黃
口舌瘡腫。
每服半兩,井水煎,食后服。
上入蜜杵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