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曾沂
潘曾沂
潘曾沂,清代醫家,江蘇吳縣人,嘗輯《豐豫庄便農藥方》一書行於世。
潘曾沂,江蘇吳縣人,生平欠詳,嘗輯《豐豫庄便農藥方》一書行於世。
潘曾沂(1792-1852)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初名遵沂,改名曾沂,字念祖、功甫,號春泉、小浮、小浮山人(因夢前身為浮渡山僧)、船庵、蔓庵、護生庵、瑟庵。室名豐豫庄、東津館、東洋館、鳳池園、三十六夢龕。出身於世宦之家。工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潘世恩長子。年二十一中秀才。嘉慶二十一年(1816)中舉人。五應禮部試不第。道光元年(1821)援例得內閣中書。五年,患肺病辭官歸里,遂不復出。長齋禮佛,究心佛典,亦以濟世利民為務。佐其父經營豐豫義莊,豐年買進糧食,荒年施捨賑濟貧苦農民。十餘年間,賑濟大米四、五萬石。又創放生會。后以賑災敘功得光祿寺卿銜。
其詩語言通俗質樸,常有潛心悟道之語。林則徐稱其“《楚游》一集,皆超悟懸解之作”(《桐江集跋》)。吳嘉洤稱其詩“沖淡蘊藉,有樊榭遺響,誦之者翛然自得弦外之音。中年以後,耽味禪悅,時多妙語,有未易驟解其意趣者”(《重刻功甫小集·序》)。
著有詩集《放猿集》、《桐江集》、《江山風月集》、《船庵集》、《閉門集》、《功甫小集》。生平事迹見《清史列傳》卷四(附潘世恩傳后)。馮掛芬《功甫潘先生墓誌銘》(《碑傳集補》卷一一)、潘曾沂《小浮山人自訂年譜》(載《功甫小集》)。
【與王別後晚止小五台】
江上客不發,遲君七日思。愁中況有別,春后欲無詩。
水鳥歸前渡,漁煙帶廢祠。寄懷官閣伴,正及詠潮時。
【房庄獨坐樓上望蔣生舟至涌金門】
望爾扁舟里,蒲帆帶雨間。破窗秋在菊,終日坐看山。
引氣猿攀檻,收心馬就閑。夢時曾結襪,渴想十年間。
【春日雜感】
吳根越角路綿綿,自別西湖十二年。一塔送柳來往棹,四山出沒雨晴天。
荷亭翦燭縈愁夢,茅屋題詩結凈緣。獨有北山荒館在,不堪寫入昔游篇。
【船庵八鶴詩】
一鶴戛然鳴且走,一鶴喉間得其偶。一鶴低昂熊嫻雅,愛惜羽毛臨水久。
一鶴張翼思高奔,雖舞未暢神抖擻。一鶴局促飢啄泥,呼立座隅忘其棲。
一鶴側睨常畏群,階除得食甘排擠。一鶴凝然獨足立,一足深藏滅盡跡。
以首入毛神入睡,有時動搖醉兀兀。七鶴先後來海濱,二鶴習熟五鶴新。
天然不肯食白小,豈竟長齋學主人。主人愛鶴世無比,每日未明先鶴起。
一童自願司七鶴,新得頭銜寒院使。飢來與米渴與泉,過午常靜朝常喧。
如往而復若閑步,難進易退知渠然。前日東鄰說聞鶴,不見其形在高木。
翰音登天何可長,鵲占燕睇於誰屋。冥冥氣感吾先知,中心愿和會有時。
向來人道凌霄姿,不圖世有焚琴嘆。養翮俱成使速飛,俯窺仰察兩忘機。
到門不敢高聲價,買鶴門前自古稀。
清藏書家。原名遵沂,改名曾沂,字企曾,號功甫,又號小浮山人,江蘇吳縣人。潘世恩長子,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道光元年(1821)官至內閣中書,國史館分校。五應禮部試不第。道光四年患肺病辭官歸里,遂不復出。究心佛典,亦以濟世利民為務。創放生會。后以賑災敘功得光祿寺卿銜。能詩,其詩語言通俗質樸,常有潛心悟道之語。他曾擬在蘇州建一公共藏書樓,嘉惠鄉里,聚集圖書有數棟之多,可惜後來毀於火災。他與潘世恩與黃丕烈關係密切。潘世恩回鄉時主持過《蘇州府志》的纂修,與黃丕烈至虞山訪書,留下《四無唱和集》;他亦參加過黃丕烈父子的吟社,唱和題詠,傳為文壇佳話。黃丕烈亦常至潘宅“鳳池園”,為座上賓,園中楹聯、匾額皆出黃氏手筆,去世后,馮掛芬為之撰《功甫潘先生墓誌銘》。著有詩集《放猿集》、《桐江集》、《江山風月集》、《船庵集》、《閉門集》、《功甫小集》、《東津館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