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獨坐的結果 展開

獨坐

明代李贄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

《獨坐》是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李贄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首聯泛寫獨居生活,頷聯寫季節轉換展現終年獨坐的情景,頸聯寫獨坐的原因,尾聯點題寫獨居生活的寧靜與心境的淡遠。全詩表現了作者心靈與自然的契合,詩句對仗工整,沉鬱頓挫。

全詩表現了李贄晚年“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寂寥之感,回想其坎坷的一生,頓生“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之慨嘆,是其晚年真切感情的流露。

作品原文


獨坐
有客開青眼,無人問落花。
暖風熏細草,涼月照晴沙。
客久翻疑夢,朋來不憶家。
琴書猶未整,獨坐送殘霞。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1、青眼:以眼睛正視(眼珠子在中間)友人,示意喜迎。
2、問落花:指獨自春遊。問,可作慰惜解。
3、暖風:和暖的風。熏:熏蒸
4、涼月:秋月。睛沙:明亮月光照耀下的沙灘。
5、“客久”句:為客他鄉久了,懷疑自己是不是身在夢中。翻,反而。
6、未整:未曾整理的書籍。
7、殘霞:晚霞。全詩說一年到頭,一天到晚,往往獨坐。

白話譯文

離家在外久了反而懷疑自己是在夢中出遊,有朋友來訪,暫時減少了思家的念頭。
有客人的時候就興高采烈,無人來訪之時,只能與落花對話。
微醺如酒的春風拂弄著細細的草葉,皎潔的月光映照著廣闊的沙灘。
琴和書也懶得去整理,看見天邊絢麗的晚霞,竟然不覺陶醉其中。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為僧以後之作。詩人長期在外漂泊,自二十九歲中舉人仕后,只有嘉靖四十二年(1563)祖父去世時曾回福建家鄉安葬祖先在家鄉待過三年,和家人長期分離,這三年中妻兒留在河南,待及聚首,兩女兒已因飢餓死;萬曆八年(1580),他姚安知府任滿,到湖北麻城芝佛院削髮為僧,妻子便回到家鄉泉州,至死不曾再晤面,而李贄雖身居佛院,卻並未受戒,對於家人他是始終懷念而寫下這首詩。

作品鑒賞


“有客開青眼,無人問落花”,寫的是他卜居山林的日常生活狀態。有客人的時候就興高采烈,歡喜無已;無人來訪之時,沒有人可以與之排遣寂寞、交流思想心得,就只能與落花對話,寂寞之情油然而生。僅僅依據這首詩的行文風格,從詩面上來分析,“有客”是襯“無人”的,而寫“開青眼”的短暫喜悅,正是為了更好地表現“問落花”的孤獨。實際上,在李贄的獨居過程中,“有客”確是極少數,更多的時候是寂寞一人。當然這裡的“客”並非指任何來訪者,而是與李贄志同道合、思想統一的人,只有這樣的人在李贄看來才能稱之為“客”,否則他是閉門不見的。在《高潔說》中,李贄對這一點有很明確的解釋:“謂予自至黃安,終日鎖門,而使方丹山有好個四方求友之譏;自住龍湖,雖不鎖門,然至門而不得見,或見而不接禮者,縱有一二加禮之人,亦不久即厭棄。是世俗之論我如此也。殊不知我終日閉門,終日有欲見勝己之心也;終年獨坐,終年有不見知己之恨也。”其實不著手於此,僅僅從詩面“有客開青眼”,亦可略見一斑。一個“開”字寫出了驀然驚喜的心情,同時表明了更多的時候他是像阮籍那樣,“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的。“無人問落花”一句中,“落花”是古典詩詞里的常見意象,落花暮春,象徵著美好事物的消逝和時光無可挽回地流淌。沈周因傷其子之逝,賦《落花詩》十首;林黛玉有葬花之哀;王維細數落花,心有所感而獨坐良久,皆有此意。究竟李贄有沒有“問落花”類似的舉動,其實不必坐實,作者只是借這樣一個常見意象來借代自己獨處時的寂寞心情,或亦有嘆老之感。這樣,首聯就為全詩營造了一種傷感落寞的氣氛。
“暖風熏細草,涼月照晴沙”一句,前為春,後為秋;前為白天,後為夜晚,是通過四季轉換、晝夜交替來表現終年獨坐的狀態。這兩句沒有用常見的藝術手法,通過主觀感覺把自然景緻極端化,從正面或反面表現內心的情感。而是用很輕柔的筆觸,描繪了山間淡雅平靜的氛圍。如果把“涼月照晴沙”試寫成“涼月照寒沙”,其透骨冰涼,就完全是另一種意境了。你看微醺如酒的春風拂弄著細細的草葉,皎潔的月光映照著廣闊的沙灘。這種生活很容易讓我們想起王維的“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夜深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雅趣。然而李贄是嚮往激烈快意的生活、要高舉大旗,領導社會風氣變革的時代先驅,這種山林野逸之樂,是難以使他心情平靜的,只是越發使他覺得寂寞。
“客久翻疑夢”,客居在外久了,使得他反而有了一種不真實的錯覺,像是夢境里一樣飄忽不定,夢醒時又能回到家中安穩度日的時光。一般詩詞文賦中的“家”都指故鄉,即在父母身邊從小長大的故居。而李贄不到二十歲就外出宦遊,其後更是一生輾轉遷徙、漂泊無依,沒有所謂的“家”,故此處的“家”更應該的鄉居故里。雖然李贄“平生不愛屬人管”,少年居家讀書的經歷亦未必盡其所願,但人在漂泊不定、受盡艱辛時有倦鳥歸巢之感,是很正常的心理。“朋來不憶家”,只有朋友來的時候,高談闊論,一抒心臆,才能暫時放下思鄉的愁懷。但是正如第一句所分析的,朋友散落在天涯,要來訪一次,實在是太難了。所以更多的時候,李贄還是獨自在鄉愁的煎熬中寂寞著。這一句的對比手法,其實和首聯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反襯之句,一個在前面,一個在後面,是文章變換法。這裡點明了的“朋”,即首聯的“客”。變換字法,亦是使文勢跳脫之意。
“琴書猶未整,獨坐送殘霞。”一天又在這樣的疏懶遐思中過去了,準備收拾琴和書回去了,不經意回頭,看見天邊絢麗的晚霞,竟然不覺陶醉其中。然而晚霞雖美,卻無人分享,只有自己獨看,是否有寂寥之感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這兩句寫得極妙,琴以娛情,書以勵志,古人攜琴帶蕭是很普遍的風尚,尤其是明代以後。在早期山水畫里,常常能看到高士拾階而上,童子負劍后隨的形象,而漸漸就演變成童子攜琴了。這說明士人的社會習慣已經從李白“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的追求轉變為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琴棋書畫”的雅趣了。一天已經告終,詩句就順勢收尾,恰到好處,夕陽的冉冉落下還給人意猶未盡的回味餘地,不知作者如何想來。青眼,《晉書·阮籍傳》:阮籍不拘禮教,能為青白眼,見凡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嵇康齎酒挾琴來訪,籍大悅,乃對以青眼。后因謂對人重視曰青眼,對人輕視曰白眼,了引申為青睞、垂青。從這首五律所表現的情愫看,諒為李贄客居北京期間所寫。首聯“有客開青眼,無人問落花”,用阮籍能為青白眼的典故,說有的客人能對人垂青,但卻無人關心、過問落花之事。寓有“落花流水春去也”這被世俗冷落和垂老的慨嘆。頷聯“暖風熏細草,涼月照晴沙”,承上聯的“落花”看,寫的可能是暮春景色,風有暖意,吹拂著小草,晚上卻尚有“春寒料峭”的涼意,故曰“涼月”,涼月照著晴空下的沙地。此聯看似純寫景,但一“暖”一“涼”卻隱含著“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之意。頸聯“客久翻疑夢,朋來不憶家”,客居久,反而以為是在做夢(這裡“翻”作“反”解),有朋友來訪,座談聊天,就會沖淡思家的情緒。此聯也有慨嘆人生如夢之意。尾聯“琴書獨未整,獨坐送殘霞”,“獨坐”照應標題,百無聊賴地獨坐,送走殘餘的晚霞,意即打發餘生的時光,連琴棋書畫都懶得打理了。
文學賞析
首二句以有客襯無人,托出獨坐時的心境。有客時,詩人興高采烈,眼神中閃爍出歡欣和喜悅;無客時,詩人愁悶無遣,只能與花為伴,向飄零的落英傾灑心頭的孤苦。“開青眼”,傳出意外的驚喜,呈示熱切的企盼;“問落花”,透出沉摯的情愫,表現豐富的情感波濤。“無人問落花”,意蘊豐厚。其中,有“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五代·翁宏《春殘》)時的孤獨感,更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曉》)般的感傷情。落花暮春,象徵美好時光的流逝,正與詩人風燭殘年的境況相似。詩人向落花詢問,這份痴情中積澱著多少人生凄楚,又有誰說得清、猜得透呢!詩人惜花,實則是自悲自憐。
“暖風熏細草,涼月照晴沙。”寫春風駘蕩,溫暖細弱的嫩草;秋月皎潔,朗照平曠的沙灘。這兩句寓理於景,把獨坐時涼暖自知的人生體驗和細微深廣的思想活動具象化,給人以清新的藝術感受。暖風細草,體察專註,恰能排遣孤寂無聊;涼月晴沙,視野廓大,正可驅使思想馳騁。詩人在與傳統思想的鬥爭中孤軍作戰,勢單力薄,就像柔弱的細草,幸有客人帶來友情的暖風,溫熱孤獨的心。詩人尋尋覓覓,上下求索,幸有明月灑下真理的光輝,照亮黑暗的路。“客久翻疑夢”寫客居他鄉久了,反而疑心自己身在夢中。這一句化用南唐後主李煜浪淘沙令》詞中“夢裡不知身是客”句,意謂“客里不知身在夢”,是人生如夢的深長感喟。“朋來不憶家”,這一句措語灑脫,卻浸滿人生酸辛。表面看,親朋好友來了,就不思念家鄉;實則是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家鄉,只是在朋友來時,海闊天空,暢談社會和人生,詩人才暫時中斷無窮無盡的思家情。側面著筆,把刻骨銘心的思情表現得酣暢淋漓。
“琴書猶未整,獨坐送晚霞。”尾聯攝取獨坐黃昏的即景,表現烈士暮年、壯心未已的情志。琴以娛情,書以勵志.琴書為伴,是詩人晚年客居生活的主要內容。說明詩人剛撫過琴,剛讀過書,只是被滿天璀璨絢麗的晚霞吸引,他才拋開琴,丟下書,獨坐觀賞晚霞。“獨坐”二字點醒題面,是全詩之眼,全詩之神,也是全詩之魂。詩人對晚霞是充滿感情的,他等不及整理琴書.正是為了這紅透天邊的晚霞。“送”字別情依依,尤為詩人傳神寫照。在詩人的精神世界中,自然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唐李商隱《登樂游原》)的哀嘆和感傷,但更多的則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唐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的樂觀和豪情。
李贄不以詩擅勝場,但這首詩卻寫得沉鬱頓挫,錘鍊精緻。他抓住客居他鄉極平常的獨坐情景,展示意象豐贍而富象徵意味的“落花”、“晚霞”、“暖風”、“涼月”、“細草”、“晴沙”,深刻地抒寫了自己對來客的渴望,對朋友的思慕,對家鄉的懷念,對生活的信心,是詩人晚年生活的真實記錄。整首詩內涵豐富,詩情深至,是李贄詩中少有的佳制。 

作品評價


名家點評
貴州省古典文學學會副秘書長鄭國周《中國古典詩詞賞析》:“李贄作為一個思想家,寫詩並不是很多。這首詩寫了晚年的寂寞、思鄉的傷感、悠然的心緒,展現了一個能戰勝孤獨痛楚而孤高自得的思想家的形象。”

作者簡介


李贄(1527~1602)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初姓林,名載贄,后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舉人,不應會試。歷共城知縣、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麻城。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被誣,下獄,自刎死。李贄著有《焚書》、《藏書》等。
李贄
李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