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3條詞條名為千佛寺的結果 展開
千佛寺
江西廬山境內寺院
千佛寺,在將軍河東上的金竹坪中。金竹坪背枕九奇峰,面對鐵船峰,地勢平敞開闊,繁松茂竹,奇花異卉,遍布其間,景色幽絕。明清以來大凡游觀過的文人都對這裡的風景讚不絕口。明代禮部侍郎蔡毅中在他的詩中描述道:“細細爐煙飛,冉冉山雲霽。萬竹動秋聲,金花滿幽砌,散步出林皋,草莽生屏翳。山僧莫漫除,恐有草中蔥。”在“峰巒四周如蓮花蕊”似的廬山之頂可謂首屈一指,是不可多得的理想隱居安禪之地,古人有“此居其中最為深穩”之說。因之故,千佛寺又名九奇寺。當年明僧仁敬尋至此地,“見其寬衍”,嘆為觀止,自語道:“此五百人安居處也。”由是,他“誅茅縛廬弔影”以居,開千佛寺初基和於此建寺之先河。
千佛寺
千佛寺,在將軍河東上的金竹坪中。金竹坪背枕九奇峰,面對鐵船峰,地勢平敞開闊,繁松茂竹,奇花異卉,遍布其間,景色幽絕。明清以來大凡游觀過的文人都對這裡的風景讚不絕口。明代禮部侍郎蔡毅中在他的詩中描述道:“細細爐煙飛,冉冉山雲霽。萬竹動秋聲,金花滿幽砌,散步出林皋,草莽生屏翳。山僧莫漫除,恐有草中蔥。”在“峰巒四周如蓮花蕊”似的廬山之頂可謂首屈一指,是不可多得的理想隱居安禪之地,古人有“此居其中最為深穩”之說。因之故,千佛寺又名九奇寺。當年明僧仁敬尋至此地,“見其寬衍”,嘆為觀止,自語道:“此五百人安居處也。”由是,他“誅茅縛廬弔影”以居,開千佛寺初基和於此建寺之先河。
恭乾禪師
廬山千佛寺
仁敬在廬山幽居三年,潛心於賢首宗宗義的研究和傳承,為賢首宗在廬山建立根基,綿延相續,宗風振起作出了貢獻,成為名符其實的賢首宗第二十六代嫡系傳人。
賢首宗,中國佛教之一宗。因實際創始人法藏被武則天賜號“賢首”,故名。又因以《華嚴經》為主要經典,亦名華嚴宗。該宗早期創始人有陳隋間的杜順和智正,杜順被追認為初祖。在判教上,分五教十宗,以《華嚴經》為最高教典,自稱“一乘圓教”,“圓明具德宗”或別教一乘。在思想上,把“一真法界(即真如佛性)”視為世界一切現象之本源,用法界緣起說明現象間的關係,其中包括四法界說、六相圓融說、十玄緣起說等。唐德宗時四祖澄觀受封“清涼國師”,憲宗時任全國“僧統”,發揮賢首教義。其弟子宗密進一步調和佛教內部各派和儒道各家思想,使該宗形成龐雜的體系。武宗滅佛后,一蹶不振。該宗在隋唐之際傳入朝鮮和日本,開創了海東華嚴宗和日本華嚴宗,影響極大。
仁敬身後,其徒智聯和再傳弟子們繼續以千佛寺為基地,致力於闡化張揚賢首宗,使該宗在廬山的聲勢和影響進一步擴大。據記載,仁敬有高足弟子9人,其後繁衍壯大,“孫五輩若慧元等200餘人,多守山居,亦有分化一方者”,勢力頗為雄厚。
萬曆十年(1582年),黃梅五祖寺邀請仁敬下山開演《法華經》,他尊黃梅為禪宗第五祖弘忍法師的生長地而慨然應允,下山赴法華期。三年後,又赴興國大參吳國倫期。已而與南昌少宰鄧以贊互相倡導,大力開講《法華經》,“功未及半,即示微恙而遷化”,是時為萬曆十九年(1591年),世壽五十一。
仁敬去世后,他在廬山的弟子智聯聞耗趕往南昌奔喪,弔唁遺靈,哀痛旬日。“幾不欲生”。不久,智聯奉仁敬靈骨還千佛寺,葬於寺后,並精雕仁敬法像立於寺內作為永久紀念,彰其功德。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仁敬在山門徒為其建(上宀下卒)諸波(即佛塔),請名僧憨山德清撰寫塔銘。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眾門徒又捐資重修塔院,並請憨山大師法門弟子撰寫塔銘,表達對仁敬大師的無限景仰和追思。該塔院佔地面積二百二十八平方米,以塔為主體,周圍建有雕花石坊、花飾欄桿、碑亭和堅固圍牆,拜庭寬敞,雕刻精美,是一組風格獨特、緊湊嚴密的佛教建築,保存較完好,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為全省所罕見。1959年列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革”中遭破壞。1981年以來,漸次修復,還其原貌。現塔院掩映於萬杉叢中,顯得格外靜謐肅穆,成為廬山重要風景點之一。
江西廬山恭乾禪師塔
與此同時,千佛寺的大名也傳入了明朝宮廷里,受到了一向崇佛的慈聖皇太后的垂青。她專門遣使致香,送滲金佛像奉藏寺中,以為安撫。不久又恩賜紫袍給智聯,大彰其高古禪風。明神宗受太后影響,對寺亦有好感,嘗下旨指定劉太監築室於此,頤養天年。在靜室之後,有泉名活潑。泉水極甘冽,是當年寺僧用“竹筧引溪數裡外以供香積”之用的。泉上圍有石欄,覆以竹亭,可閑適觀景。
千佛寺自仁敬開基以來,一度成為廬山為數不多的興盛寺宇之一,對日趨衰微的廬山佛教有所復興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入清以後,千佛寺江河日下,殿荒塔塌,殘破不堪。光緒初年,竟易僧為道。道人尉自明將寺改建成為玄妙觀,變得面目全非。當時,觀前有菜園和牛奶棚,後有殘碑斷塔,極其零亂和凋敝。雖后經尉自明之徒江純靜“漸廓之”,仍規模不大,有悖尉自明真人墓上橫批“宗風丕振”之旨。該墓外表石結構,墓頭飾有花紋,碑上刻有對聯:“靈台明了了,妙道入玄玄。”是廬山現存完好的古墓之一。
恭乾禪師塔院牯嶺西南8里的金竹坪,建於明代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明萬曆七年(1579),恭乾法師在廬山金竹坪建千佛寺傳燈弘教,39年後,恭乾圓寂痊葬於此。墓塔高3.5米,3級,石結構。基座為仰覆蓮承托圓形6角石鼓。鼓石上有仰覆蓮承托六角石柏。柱六面刻有“皇圖永固,帝道遐昌,法輪常轉,佛國增佛,阿彌陀佛”等禪語。柱上有石檐,檐上有葫蘆形寶頂。此塔集經幢與喇嘛塔的特點於一體,頗為少見,是廬山現存最大的一座僧塔。墓塔周圍有石欄形成塔院,佔地228平方米。院內有多處石碑。
據《廬山志。續志》記載,恭乾禪師在萬曆七年創建九齊寺,后九齊寺香火日盛。恭乾禪師死後其弟子為他興建了墓塔。禪師塔分為三級,由八塊花崗岩組成,高3.5米,基座直徑1.3米。基座上有六角形石墩,墩上用仰覆蓮承托圓鼓石,石上刻有“圓寂禪和尚鼎塔”等字。塔前有祭坪,左右兩側分別立有石碑,字跡已經模糊不清。而祭坪四周的護欄保存較為完好。
廬山文物管理局李革民:“一是從規模上比較大,第二個它的製作方法完全是明代的製作方法,象我們明朝通常用的纏枝牡丹、丹鳳朝陽、喜鵲報春這一系列的圖案都有,而且採取的都是這種比較深的透雕。”
恭乾禪師塔實為衣缽塔,存放的是恭乾禪師的法器,在塔的左側一船形石頭上還立有船塔,恭乾禪師的骨灰就存放在船塔下。據了解,恭乾禪師塔曾多次出現坍塌,1986年經全面維修后,文物管理部門一直定期對它進行維護。
祭合左前方有天然卧石,上書“卧碑”二字。卧碑上方有巨石為船,船頭有一座三級六面石塔,古樸優美,人稱船塔。船頭翹仰,似欲騰空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