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識

詞語

心識,讀作xīn shí,指心志;才智等。出自《為貞陽侯答王太尉書》,在句中作名詞使用。

引證解釋


(1)心志。三國魏嵇康釋私論》:“然斯數子,皆以投命之禍,臨不測之機,表露心識,猶以安全;況乎君子無彼人之罪,而有其善乎?”
(2)才智。隋薛道衡《隋高祖頌》:“至於入穴登巢,鶉居鷇飲,不殊於羽族,取類於毛群,亦何貴於人靈,何用於心識?”
(3)心智。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白馬寺》:“有沙門寶公者,不知何處人也,形貌醜陋,心識通達,過去未來,預覩三世。”舊題宋蘇軾艾子雜說》:“數日,復又聞彼二人相謂曰:‘吾自食肉后,心識明達,觸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窮理。’”
(4)神志。唐韓愈進撰平淮西碑文表》:“聞命震駭,心識顛倒。非其所任,為愧為恐。經涉旬月,不敢措手。”
(5)意識。明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誌銘》:“(袁可立)公嘗查盤海上兵餉,一武弁遺公三倭刀。不納,然心識其為琉球物也。”許地山《綴網勞蛛·換巢鸞鳳》:“和鸞和祖鳳雖有主僕底名分,然而在他們底心識里,這種階級的成見早已消滅無餘。”
(6)道家指與實體相對的精神。南朝梁江淹丹砂可學賦》:“輟陰陽於形有,傳變化於心識。”

其它概念


心識,指心與識。心梵語是質多,集起為義,指阿賴耶識所含藏積集的善惡種子;識梵語是毗若南,主要的意義是了別為性,是指依意根生起的前六識,了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