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倉
革命烈士
陳寶倉(1900—1950),河北遵化人,出生於北京,國民革命軍中將軍銜;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9期工兵科畢業。
1937年初任中央軍校武漢分校教育科長兼武漢城防指揮所主任,8月任崑山城防司令。1938年任第8集團軍參謀長。1939年春任第4戰區司令長官部副參謀長。1940年秋兼任第4戰區靖西指揮所主任。1945年8月任軍政部膠濟區接收特派員,後任第4兵站中將總監。1947年被免職。1948年春在香港加入民革。年底任國防部中將高參。1949年受中共指派赴台灣工作。1950年6月10日在台北被國民黨以間諜罪殺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陳寶倉
1923年畢業后即在國民黨晉隊中任職,后在張發奎將軍麾下服務。
1937年初任中央軍校武漢分校教育科長,兼任武漢城防指揮所主任,負責武漢防務。同年8月日軍向上海進攻,敵我軍力相差懸殊,受命擔任崑山城防司令。淞滬會戰中國軍隊堅持100多天,給日軍以迎頭痛擊,為上海及長江下游的百姓、物資轉移內地爭取時間。
1938年春參加安徽宣城戰役,遭日機轟炸重傷右眼失明。同年6月日軍以海空軍配合向武漢進攻,眼傷未愈即奉調參加武漢會戰,經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推薦,出任第二兵團總司令張發奎的參謀長,參加德安戰役,是役殲滅日軍2萬餘人,擊斃日軍聯隊長田中大佐。
抗戰伊始,張發奎在上海拜訪郭沫若,請求為其組建一個政治部,郭與上海共產黨組織商議,遵照周恩來指示,為張組建一個戰地服務隊,全隊30餘人有不少是共產黨員。陳在第二兵團頗多接觸共產黨人,政治上有明顯轉變。
禦敵廣西
1939年春張發奎調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陳任副參謀長,代理參謀長,負責兩廣軍事政務。司令部初設在韶關后遷廣西柳州。陳支持中共廣東省委主辦的《新華南》刊物,先後為刊物撰寫了《天寒歲暮敵的總崩潰戰》《我們怎樣擊退進犯粵北的敵人》《我對廣東青年的期望》《中國戰爭與反對妥協討擊汪派漢奸的鬥爭》等重要文章。在這期間陳有機會與共產黨人、文化人士廣泛接觸,成為共產黨的真誠朋友。同年秋,日軍為了封鎖中國出海口,截斷國際對中國的物資支援,以10餘萬之眾,從海南島暗渡,在廣西欽防沿岸登陸,沿邕欽公路攻佔南寧,直陷崑崙關。國民政府軍委會調集各路抗日名將及機械化部隊發起總攻,陳負責組織指揮靈山方面戰役。桂南會戰歷時一年,斃傷日軍4萬餘人,迫使日軍南撤。
1940年秋日軍佔領越南,中越邊境緊張,為了確保第四戰區側翼安全,及時掌握在越日軍動向,陳受命組建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靖西指揮所並出任主任,代表張發奎司令處理中越邊境地區軍事政務和越南方面的重要事宜。到靖西后即調整布防,推行經濟反封鎖,嚴禁、打擊武裝走私,改組國民兵團,創立通訊情報網,開展抗日宣傳,加強軍民聯防,取得岳圩戰役勝利,斃傷日軍三、四百人,民眾贈以“威揚塞外”的匾額。
1941年初皖南事變后,蔣介石又在全國掀起一次反共高潮。桂林八路軍辦事處被迫撤離,隸屬第四戰區的抗敵演劇隊第四隊也成了特務緊盯的對象。時任張發奎的上校侍從秘書左洪濤是中共地下特支書記,為了保存力量,建議陳寶倉出面,請求張發奎同意,把抗敵演劇隊從柳州調來靖西開展抗日宣傳工作。正是這個原因,陳也被軍統特務視為有赤化嫌疑人。
化險為夷
1942年初越共領導人胡志明等把工作重點移到中越邊境靖西,陳應越南民族解放同盟會的請求,幫助越盟培訓爆破技術及其他軍事項目人才。同年8月胡志明在天保(今德保縣)足榮被疑為日本間諜而被捕,專署呈報就地處決。后經張發奎、陳寶倉從中斡旋,把胡志明送柳州第四戰區政治部軍人拘留所,在共產國際的協調下。
1943年9月胡被釋放。
由於越共的積極活動和中共態度的明朗化,國民黨特務告發陳“放任越共四處活動”。不久,蔣介石密令追捕越共胡志明等領導人,但此時胡等已安全返回越南。為此,國民黨軍委法庭以胡志明等越共領導人脫逃一事認定陳在追捕中有瀆職嫌疑,傳訊陳前往重慶受審。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當蔣介石為派員去全國各地搶先接受日本投降感到要員不夠而著急時,陳誠深知陳寶倉在軍事和外交上都是難得人才,故向蔣介石推薦陳為軍政部山東膠濟區接收特派員——至此,陳這場法庭危機才化險為夷;10月25日受降典禮在青島匯泉路跑馬場舉行,由軍委會軍政部特派員陳寶倉中將和美國海軍第六師謝勃爾少將主持。接受日軍投降典禮台上的陳寶倉將軍身穿中將呢子軍裝,他身材魁偉,英俊威武,他那典範的中國軍人風貌使人感到揚眉吐氣,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嚮往光明
1948年春陳在香港加入地下民革,並得與中共中央香港分局饒彰風、方方等接觸,陳表示可赴台灣為實現祖國統一做工作的願望和決心。
是年底,陳嫌案撤消,調任國防部中將高參。1949年受中共華南局和民革中央(有資料表明是受李濟深委派)的派遣赴台灣工作。
慨然就義
1950年6月因“吳石案”,地下黨身份暴露,與吳石、聶曦、朱湛之四人被特別軍事法庭判處死刑,從容就義。陳寶倉將軍的骨灰從台灣通過教會人士運往香港又運至北京。
1952年毛澤東主席簽署頒發了《革命犧牲工作人員家屬光榮紀念證》,授予陳寶倉革命烈士稱號。
1953年舉行隆重公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主祭,宣讀長篇祭文《悼念陳寶倉同志》,經過千辛萬苦尋取回來的骨灰被安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文革”時期,陳家遭到抄家,就是有毛主席簽署頒發的“烈士證”也未能倖免。但巧的是抄家后沒多久,陳家人在造反派頭頭辦公室的紙簍里意外地發現了烈士證,於是又神不知鬼不覺地把它重新收藏了起來。
與烈士證的遭遇相比,陳寶倉在八寶山的烈士墓卻得以倖免。原來,當初豎立石碑時,陳家人要求從簡,沒有在碑後面鐫刻任何文字,造反派們吃不準烈士的背景,沒敢動手。而距陳寶倉烈士墓不遠的一位國民黨起義將領的墓地就遭到了破壞。
祭奠活動
陳寶倉烈士是最早在台灣犧牲、特別重要的隱蔽戰線人員,他們本身是高官,本有著很好的生活,但是為了黨的事業,逆行台灣,他們的精神更值得我們現在去緬懷和學習。
2020年6月10日一場由烈士後代發起的特殊祭奠活動在此舉行。年過七八十歲的老人們頂著北京六月的晴空烈日,只為在先輩英勇就義70周年的特殊時間節點,為至親敬獻花籃,以表哀思。
“江山浮碧血,日月照丹心。”陳寶倉將一腔愛國熱血全部傾注於抗日殺敵的戰場。1938年,他率部轉戰安徽宣城一帶,親臨前線衝鋒陷陣,在日軍飛機轟炸中,不幸身負重傷,右眼失明。當武漢危機時,他強忍傷痛,又奉調參加武漢會戰並擔任第二兵團總司令張發奎的參謀長,直接指揮德安戰鬥,殲敵2萬多,擊斃日軍聯隊長田中大佐。由於陳寶倉驍勇善戰,頗受上峰器重。當日軍以10餘萬之眾繞道南海攻戰廣西欽、防沿岸,截斷國際對中國的物資支援,封鎖中國出海通道的緊要關頭,陳寶倉奉調參加桂南戰役並負責組織戰略要地靈山方面戰役。歷時一年的桂南會戰斃傷日軍4萬多人,迫使日軍往南撤退。桂南戰役失利的日軍取道越南,直逼我西南中越邊境,形勢十分緊迫。“浮雲夜夜變,征戰古今同。”兵來仍需良將擋,陳寶倉還來不及抖落桂南征戰的硝煙,又奉命組建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靖西指揮所並擔任主任,全權處理中越邊境軍政事務和越南方面重要事宜。有道是兵貴神速,到任伊始陳寶倉就馬不停蹄調度布防,反經濟封鎖,打擊武裝走私,改組國民兵團,建立通訊情報網,開展愛國抗日宣傳,加強軍民聯防。當日軍喪心病狂地向靖西嶽圩方向發起猛烈攻擊時,胸有成竹的陳將軍沉著冷靜地指揮中國軍民頑強抵抗。戰場上槍聲大作,炮火連天,硝煙瀰漫,烈火熊熊,戰鬥空前慘烈。為捍衛祖國神聖領土不受侵犯,為挽救危難的中華民族,我邊防軍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浴血奮戰,英勇殺敵。裝備精良的日本侵略軍拋下400多具屍體狼狽逃竄。中國軍民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邊境軍民一片歡騰,當地百姓敲鑼打鼓,給陳寶倉送去“威揚塞外”的匾額,以彰其功。
然而,自古英雄多磨難。陳寶倉也不例外,他雖然軍功卓著,官至國防部中將高參。但是他一生主持正義,熱愛祖國和人民,接受進步思想。特別是他對蔣介石獨裁專權,培植親信排除異己,消極抗戰積極反共,背信棄義撕毀協定,發動內戰骨肉相殘的倒行逆施和國民黨明爭暗鬥相互傾軋,欺壓百姓腐化隨落,陽奉陰違特務暗殺等罪惡行徑早已憤恨在心。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思考和痛苦徘徊之後,他終於選擇了真誠與共產黨合作的光明道路。他多次冒險與周恩來指示而建立的戰地服務隊接觸。在擔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代參謀長駐防廣西柳州負責兩廣軍事政務時,積極支持中共廣東省委主辦的《新華南》刊物並多次發表支持抗日,反對妥協,打擊漢奸的進步文章。在擔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部靖西指揮所主任期間,他保護第四戰區抗敵演劇隊和越共領導人胡志明進行革命活動。陳寶倉因此屢遭國民黨蔣介石的懷疑、排斥和打擊、迫害。解放前夕,受中共華南局和民革中央的派遣,他懷著對祖國的一片赤膽忠心,赴台行使我黨愛國統一戰線的神聖使命。1950年6月,陳寶倉最終被台灣國民黨殘酷殺害。將星隕落,山河垂淚。陳寶倉以其強烈的愛國熱情走完了悲壯的人生道路,用高昂的革命旋律譜寫了光輝的愛國篇章。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將他追認為革命烈士。195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經多方努力,將其骨灰迎回大陸公葬於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一代愛國將領忠魂終歸故里,革命先烈英靈永垂青史。
陳寶倉不僅足智多謀,能征善戰,而且能文善詩,不愧為一代儒將。他用智慧和生命熔鑄的愛國詩作,至今仍閃爍著民族進步思想的光芒。他在擔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部靖西指揮所主任期間,熱愛邊疆,重視國防,體察民情,深入生活,以文會友,用詩歌抒發對邊疆大好河山的愛戀和立誓為國獻身的宏偉抱負。其創作的長詩《舊州行》超邁雄奇,意蘊深遠,傳頌不衰,表達了作者對壯鄉美好生活的讚美和厭惡戰爭嚮往和平的內心世界。“舊事漸隨歲月淡,忠魂長伴野雲眠。”語言鏗鏘,情意深遠,凝鍊深沉,使讀者自然而然地去追思宋朝義師將領順安峒(今靖西舊州)主張天宗開闢舊州,誅茅結廬,開疆課稼,設義田以養民身,立學校以淑民心等善舉的滄桑歲月。透過這凝重的詩行,我們不難領悟一位愛國將領精忠報國,視死如歸的博大情懷。
《龍潭秋月吟》六首中,充分表達了作者心懷祖國,熱愛生活,淡泊名利,清正廉潔,為民謀事的思想感情。“一樣中秋月,龍潭分外明。離塵天地凈,近水露華清。”“浮名身外事,應不愧蒼穹。”讀來那樣的清新明麗,纖塵不染,空明靈動,凝重精粹,自然中透露著情韻,平淡中寄寓著崇高,作者對人生況味如此深刻的感悟,與其說是詩,不如說是發自肺腑的心聲,是從血管里流出的熱血!
“劍鋒削骨峻,雲海盪胸清。”“鯨鯢猶未盡,鞍馬何能終。”作為戍邊將領,陳寶倉那坦蕩的心胸和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躍然紙上,這種強烈的思想衝擊力,完全足以啟迪讀者回溯歷史,以古為鑒,通古察今,居安思危,警鐘長鳴,固邊強國的思想意識。
《舊州行》
靖城南去十餘里,林壑漸深山漸起。
天外青峰列畫屏,岩間紅樹結霞綺。
縱橫溪水繞田園,遠近煙村雞犬喧。
野叟不談塵世夢,居民自比武陵源。
勝地初傳有峒主,偶因遁跡來斯土。
誅蛟驅瘴引流泉,斬棘披荊開藝圃。
春從霧裡采黃芩,秋向雲中射翠羽。
辛勤不記幾經年,方使兒孫延一縷。
青史他年溯故蹤,始知公號張天宗。
生逢胡馬窺神器,慨與文山倡大義。
毀家五嶺拒元兵,飛檄三江擎漢旌。
不意元戎成北虜,忍攜余甲任西行。
關河展轉迷南北,戰士流離半死生。
幸遇雙潭堪飲馬,且分五路暫屯營。
那知暫駐百經年,霧樹長封世外天。
洞裡衣冠從未改,人間國祚已再遷。
直至朱明光漢業,始與華夏通人煙。
舊事漸隨歲月淡,忠魂長共野雲眠。
只因一點孤臣淚,化作靖南萬頃田。
宋室雄圖畢竟終,張公遺愛永無窮。
天心似識州人意,長使山花照眼紅。
中華民國卅三年秋月
北平陳寶倉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