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梁公街
狄梁公街
傍臨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和三晉名剎崇善寺的狄梁公街,並不為大多數人所熟知。它全長不過二百米,寬也就八米左右,是一條地地道道的小街。狄梁公街,原名狄公祠街,顧名思義,因該街有奉祀唐初名相——梁國公狄仁傑的祠堂,故名。據地方史料記載,當年的狄公祠並不在太原城中,也不在今天的狄梁公街。“舊祠在(城南)狄村”,即南距太原城十里之遙的狄仁傑故里。隨著時代的推移,狄村的狄氏人家先後遷徙,不知所處,狄公祠亦因無人祭祀、維修,逐漸頹壞。一直到明代為續祀狄公,才將狄公祠由狄村的廢址上遷入城中崇善寺北端東側,仍用舊名。
![狄仁傑畫像](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e/mbea92be01828ac9b0994c409a7b908a1.jpg)
狄仁傑畫像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傑再次拜相,任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納言、右肅政台御史大夫。他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封內史,並於同年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后又追贈司空、梁國公。
任官期間,剛正廉明,明察善斷,多平冤獄,扶善除惡,以不畏權貴著稱,倍受世人稱讚。在武氏則天執政時代,仁傑數次被佞官酷吏誣陷,被謫被貶,甚至落入牢獄,幾喪性命。但是,每次都智破羅網,安度險關。後來,他的聰明才智和公正無私得到武氏的賞識,遂成為武周時期的肱股之臣,官拜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成為初唐至盛唐之際的風雲人物。仁傑為官,知人善任,為唐王朝連連舉薦德才兼備的良臣,被朝野公認為“唐祚送俊之臣”,武則天也尊稱其“國老”。死後,追進梁國公,世稱“狄梁公”,有“北斗之南一人而已”之譽。關於狄仁傑的傳奇故事,千百年來流傳不絕。尤其是描述他神機妙算、斷案如神的奇聞軼事,更是風靡海內外,享有“東方福爾摩斯”的美譽。
![崇善寺](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5/3/m53be911a8af88aa92c048347f8960a9d.jpg)
崇善寺
![崇善寺大悲殿](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d/m0d88233a77ca1a1ab444ce17dd1bd6bd.jpg)
崇善寺大悲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