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過飾非

漢語成語

文過飾非,漢語成語,拼音是wén guò shì fēi。意思是掩飾自己犯下的過失和錯誤。 出自唐·劉知幾史通》。

解釋


文、飾:掩飾;過、非:錯誤。用漂亮的言詞修飾,意圖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成語出處


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
《莊子·盜跖》:“辯足以飾非。”
唐·劉知幾《史通·惑經》:“豈與夫庸儒末學,文過飾非,使夫問者緘辭社口,懷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成語示例


鄒韜奮《論文、雜感、隨筆·硬吞香蕉皮》:“其實錯了就老實自己承認,倒是精神安泰的事情;文過飾非是最苦痛的勾當。”
魯迅《中國小說歷史的變遷》:“文過飾非,差不多是一篇辯解文字。”
丁玲丁玲散文集》:“我看見過去有的人在生前盡量為自己樹碑立傳,文過飾非,打擊別人,歪曲歷史,很少象秋白這樣坦然無私、光明磊落、求全責備自己。”

成語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用華麗的言辭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示例
其實錯了就老實自己承認,倒是精神安泰的事情;~是最苦痛的勾當。鄒韜奮《論文、雜感、隨筆·硬吞香蕉皮》

成語典故


陳慶鏞(?-1858年),字頌南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進士,選庶吉士(練習辦事),累升至御史,有直諫名聲。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及外交上喪權辱國的官員又重新起用。陳慶鏞上奏認為不應起用有罪官員,希望皇帝收回成命。這本奏章呈上,宣宗道光帝嘉獎了他,並指示說:“我沒有了解人的英明,以致於琦善、奕經、文蔚等人戰敗,出師失利,只有反回來檢查責備我自己,不想推罪過給群臣。現在御史陳慶鏞呈請我收回已經發布出去的命令,我不是用好聽言詞來掩飾自己錯誤的君主,我怎能袒護包庇他們呢?”又革去琦善等人已經新任命的官職,命令這些有罪官員在家裡關起門來反思自己的過失。於是陳慶鏞直言規勸皇帝的聲譽震動了國內。
【出典】:
清史稿》卷378《陳慶鏞傳》11591、11593頁:“慶鏞上疏論刑賞失措,……疏上,宣宗嘉之,諭曰:‘朕無知人之明,以致琦善、奕經、文蔚諸人喪師失律,惟有反躬自責,不欲諉罪臣工。今該御史請收回成命,朕非文過飾非之君,豈肯回護?”復革琦善等職,令閉門思過。於是直聲震海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