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腕寄居蟹
寄居於螺殼內的動物
方腕寄居蟹,外形介於蝦和蟹之間,多數寄居於螺殼內。體形長,分頭胸部及腹部。頭胸部具頭胸甲,但不覆蓋最後胸節。頭胸部前部較狹窄,鈣化較強,後部擴展較寬,角質或完全膜質,有明顯的頸溝。腹部長,曲卷或直伸,少數種寬短,多不對稱。
黃海
海葵
海葵生活在淺海底部,一端固著在礁石或其他物體上,另一端是它的口,口周圍有許多觸手,伸展開后像一朵朵葵花,故此得名海葵。海葵與海蜇、水母為同一類群,屬腔腸動物門。海葵的觸手看似美麗,卻往往成為小魚、小蝦們的陷阱。海葵觸手上有許多刺細胞,當小魚、小蝦游近時,刺細胞會放出刺絲纏繞住活的小動物送入口中,美餐一頓。許多不諳世事的小動物無意之間就成了海葵美麗觸手下的犧牲品。海葵雖“陰險”,但它卻有個親密無間的好“鄰居”——寄居蟹。
寄居蟹為節肢動物門甲殼綱的動物。它的體型似蝦又似蟹,但它不能像蝦那樣快速游泳,又無蟹那樣堅硬的甲殼。寄居蟹有螯足和頭胸甲,腹部卻非常柔軟,所以它只能把無甲殼保護的腹部藏進貝殼里,把貝殼當做天然的保護所。隨著身體逐漸長大,原來的貝殼就會住不下了。這時寄居蟹就到大海里四處尋找合適的貝殼。找到空的螺殼后,先用螫足伸進去試一下,看看是否合適,合適就拋掉舊殼,鑽進新殼裡。如果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空螺殼,就尋找合適的活海螺發動突然襲擊,把活的海螺肉吃掉,自己則安然地鑽入殼內。當寄居蟹受到驚擾時,將身體縮入螺殼內,用大螯足擋住螺殼的口就會安然無恙了。寄居蟹與海葵的生活習性、形狀結構差異太大了,它們怎麼能成為好“鄰居”呢?
原來海葵屬固著生活的動物,它自己不會到處行走,所以海葵喜歡“落腳”在寄居蟹的殼上,讓寄居蟹馱著在海里四處遊覽,尋覓食物。一旦遇到敵害,海葵就用觸手上的刺細胞去迎敵,用螯刺侵擾者,來保護自己的“鄰居”——寄居蟹。寄居蟹也非常喜愛自己的“友鄰”,在轉移時,行動也緩慢下來,免得海葵受驚;海葵則收縮它的刺細胞,不致使寄居蟹受到傷害。像海葵和寄居蟹這樣,彼此依存,共棲共生,雙方互惠的現象在動物學上稱做共生。
在動物界中,還有許多動物常常結合在一起,共同生活,成為共棲共生的好“夥伴”。例如:沙蠶,喜歡寄居在甲殼動物體內,藉助甲殼來保護自己。藤壺則喜歡寄居在鯨魚身上,有時還躲到海龜的甲殼上過著定居的生活,這樣既可以彌補自己不能自由行動的不足,又能借大動物身體為保護傘,求得生存。像沙蠶和藤壺這樣,與其他動物生活在一起,只自己獲利,而對所寄居的動物無害的現象,在動物學上稱做共棲。
雖然成年的陸寄居蟹在陸上生活,但其幼體是在海裏生活的。陸寄居蟹交配後會把卵產在螺殼中,依附在腹肢「假足」上,卵很快便會成熟,變成蚤狀的幼體。陸寄居蟹成長后兩年便會成為成熟的雌蟹,大約長得像拇指第一節那樣大便能夠產卵,陸寄居蟹蟹群會在6月至8月期間聚集在海岸附近的森林,在滿月潮漲的夜晚到海邊放出蚤狀幼體。它們可以放出50,000顆幼體。成年的陸寄居蟹因不習慣長期沈在水中,所以這個時候很容易溺斃,甚至被海浪沖走,這個時候對它們來說是十分危險的。因此,它們會小心翼翼爬向海中,然後以後退的爬行方式離開水面,途中會改變方向,面向陸地,背向水面,把海浪的衝擊減低,然後放出幼體。還有些雌蟹會攀著石頭或崖邊放下幼體。放出蚤狀幼體的時間大約需要5至10秒。孵化后,幼體會暫時過著浮游生物般的生活。蚤狀幼體經過數次脫殼后,便會成為接近成體樣子的大眼幼體,再經過一次脫殼,便變成幼蟹。此時便會登陸海岸,寄居在螺殼裏生活。由這時開始便一直背著螺殼生活。
寄居蟹大的可以食用,特別是大螯的肉味很鮮美。小的可作家禽飼料或釣餌。寄居蟹可制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