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原反應

熱原反應

臨床上在進行靜脈滴注大量輸液時,由於藥液中含有熱原,病人在0.5~1h內出現冷顫高熱、出汗、昏暈、嘔吐等癥狀,高熱時體溫可達40℃,嚴重者甚至可休克,這種現象稱為熱原反應。引起熱原反應的主要原因是注射液或輸液器中污染的熱原所引起的。熱原的致熱量因菌種而異,如革蘭陰性桿菌致熱能力最強;由於注射途徑不同,引起發熱的程度也有所差異。

致熱原理


1.熱原的理化性質①耐熱性:熱原在60℃加熱1h不受影響,100℃也不會發生熱解。但熱原的耐熱性有一定的限度,如120℃加熱4h能破壞98%,在180℃~200℃乾熱2h以上或250℃加熱30′可徹底破壞。但是,由於熱原的來源不同,其耐熱性也有差異,如從大腸桿菌產生的熱原對低溫(40℃~50℃)已不穩定,國內有用兩次熱壓滅菌可破壞熱原的報道。②濾過性:熱原體積小,約在1μm~5μm之間,故能通過除菌濾器而進入濾液中。③水溶性及不揮發性:熱原能溶於水。熱原本身不揮發,但因具水溶性,可隨水氣霧滴夾帶入蒸餾水中,故製備注射用水的重蒸餾水器有隔沫裝置。④其他:熱原能被強酸強鹼所破壞,也能被氧化劑如KMnO4H2O2或超聲波所破壞,能被活性炭石棉或吸附劑所吸附。熱原在溶液中帶有一定的電荷,因而可被某些離子交換樹脂吸附。(用強鹼性陰離子交換樹脂除熱原效果最好,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除去熱原能力很弱。藥液用離子交換樹脂除熱原時,必須注意對所含藥物的影響)。
2.熱原的生化特性及構造
熱原是高分子物質,其分子量在105~107之間,存在於細胞外膜與固體膜之間,當菌體細胞裂解時才能釋放出來。
熱原的化學構造是由蛋白質和磷脂多糖(LPS)組成的複合物,LPS是熱原的致熱活性中心。LPS為磷脂多糖,故具有耐熱性。G-桿菌產生的熱原致熱性最強,G+菌、黴菌病毒等也能產生熱原,但致熱活性較弱,也不耐熱。LPS由三部分組成:①0-特性側鏈;②核心多糖;③磷脂A。后兩者即LPS,是熱原的致熱活性中心。磷脂A為親脂性基團,能與血管壁細胞膜結合,改變血管通透性,使血壓下降導致休克。
3.熱原的致熱原理
熱原的致熱反應可被水楊酸類解熱劑所對抗,也可證明熱原是通過LP和前列腺素引起的機體發熱反應,因為解熱劑能減少LP的生成,並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催化作用,阻止前列腺素的增加,使LPS不引起致熱作用。
檢測方法
(1)家兔法〔2,7〕本法系各國藥典規定的檢測注射劑熱原的法定方法。其優點是經長期應用證明其檢測結果與臨床應用結果基本一致。但本法需要有一定條件,如飼養合格家兔應具備溫度比較恆定的動物室和試驗室,試驗操作要求較嚴格,應有熟練的操作技巧,才能使試驗結果可靠。
(2)鱟試驗法〔2,4,5,7〕本法是應用鱟變形細胞溶解物檢測熱原(內毒素)的生化方法。本法檢測內毒素特異性強、靈敏度高、操作方法簡便,美國藥典(USP)和中國藥典(CP)均已收載此法,CP規定有部分藥物可採用此法。其作用原理如下:
因藥物的pH值,溶媒及藥物中的附加劑(如表面活性劑、抗氧劑等)等的影響,鱟試驗法的假陽性反應較多,所以目前尚不能完全取代家兔法。近年來發展了用顯色基質〔1,6〕定量地測定熱原,由此,開創了熱原檢測從定性到定量的新時代。

疾病處置


1.立即停止輸注,改用其他廠或不同批號之輸液,並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作臨床處理。
2.認真填寫輸液反應登記表(一式兩份)寫明:①病人姓名、性別、年齡;②疾病診斷,藥物過敏史及輸液前的基本病情;③輸液名稱、生產廠家、批號;使用前對輸液的外觀檢查情況(按輸液標箋上的注意事項檢查);④加藥情況a.所加藥物名稱、生產廠家和批號;每種藥物的加入量;加藥后外觀檢查情況;b.何時加藥混合、何時開始輸注、輸注速度;一次性輸液器生產廠家、批號;c.輸液后發現病人發生輸液反應的時間;d.輸液反應引致的臨床癥狀;e.加藥及輸液操作人員、護理負責人。
3.將有反應的剩餘輸液、輸液反應登記表送藥劑科。
4.藥劑科接到登記表后,一方面認真審查,一方面即刻派出主管生產和質量的藥師到輸液反應的科室及全院各有關科室全面深入了解情況,根據了解的實情決定是否立即停用該批產品。同時,對該批產品和所加藥物進行抽樣,作熱原複檢,必要時送當地葯檢所複檢。對輸液器等也要作全面質量檢查。
5.檢查結果由藥劑科向有關科室、護理部及醫務科提供書面報告。
6.如涉及重大醫療問題,必要時召開院葯事委員會會議研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