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蟄存

中國最早“新感覺派” 代表

施蟄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原名施德普,字蟄存,常用筆名施青萍、安華等,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教育家、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後轉大同大學、震旦大學。1932年起在上海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並從事小說創作,是中國最早的“新感覺派”的代表。1937年起,相繼在雲南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大同大學、光華大學滬江大學等校任教。1952年調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1993年被授予“上海市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代表作品有《施蟄存文集》《水經注碑錄》《詞學論稿》《歷代詞籍序跋萃編》等。

2003年11月1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9歲。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施蟄存先生(晚年時期)
施蟄存先生(晚年時期)
1905年12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水亭址(水亭子),原名施德普,字蟄存,常用筆名施青萍、安華等,浙江杭州人。
1913年隨家遷居江蘇松江(現屬上海市)。

教育經歷

1922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學。
1923年入上海大學。
1926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特別班,與同學戴望舒、劉吶鷗等創辦《瓔珞》旬刊。

工作經歷

1927年回松江任中學教員。
1928年後任上海第一線書店和水沫書店編輯。
1935年應聘上海雜誌公司。
1939年任教雲南大學,編撰《中國文學史》《散文源流》等教材。
1943年任教廈門大學,開設《史記》專題課,編撰《史記旁札》等教材。
1952年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授,參加中國作家協會。

寫作經歷

施蟄存先生人像集
施蟄存先生人像集
1923年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江干集》自費刊印,撰《蘋華室詩見》首次以施蟄存署名。
1927年翻譯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詩和奧地利作家顯尼志勒的《倍爾達·迦蘭夫人》。
1928年與戴望舒等合編《文學工場》《無軌列車》,發表《妮儂》《雨》等小說、新詩。
1930年與戴望舒等編《新文藝》月刊,刊載《鳩摩羅什》《鳳陽女》《阿秀》《花》等小說,心理小說《將軍底頭》。
1932年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發表《創刊宣言》、小說《殘秋的下弦月》、散發《無相庵隨筆》等。短篇小說集《李師師》出版。
1935年與阿英合編《中國文學珍本叢書》。主編《文飯小品》六期,編纂《晚明二十家小品》,譯德國小說家格萊賽《一九〇二級》,譯美國里德《今日之藝術》出版。
1954年《軛下》新版於北京作家出版社。
1961年編撰《後漢書征碑錄》《蠻書征碑錄》。
1963年編撰《雲間詞人姓氏錄》《三國志征碑錄》《隋書征碑錄》《魏書征碑錄》《北山樓碑跋》。
1964年編撰《雲間碑錄》等,續撰《北山樓碑跋》,輯錄《金石遺聞》《宋金元詞十遺》。
友人給施蟄存的書信手札
友人給施蟄存的書信手札
1974年撰作《浮生雜詠》,續撰《北山樓詞話》。
1978年撰著《唐詩百話》,續撰《北山樓詞話》。
1980年主編《百花洲文庫》,譯法國象徵派詩人龐維爾、達爾尚、馬拉爾美、孟代思、韓波散文詩編為《法國散文詩十篇》。
2001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施蟄存文集·文學創作篇》第二、三卷,《北山散文集》,以及《唐詩百話》《北山談藝錄續編》。
2002年《施蟄存日記》由文匯出版社出版。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2003年11月19日病逝於上海。

個人作品


短篇小說集

名稱/時間
《江干集》(1923年)《上元燈》(1929年)《李師師》(1931年)
施蟄存
施蟄存
《將軍底頭》(1932年)《梅雨之夕》(1933年)《善女人行品》(1933年)
《小珍集》(1936年)《四喜子的生意》(1947年)

散文集

名稱/時間
《燈下集》(1937年)《待旦錄》(1947年)《枕戈錄》(1992年)
《賣糖書話》(1997年)《沙上的腳跡》(1994年)《散文丙選》(1998年)
《雲間語小錄》(2000年)《北山散文集》(2001年)

編譯作品

名稱/時間
《匈牙利短篇小說集》(1936年)《波蘭短篇小說集》(1936年)《劫后英雄》(1939年)
《丈夫與情人》(1945年)《榮譽》(1952年)《征服者貝萊》(1957年、1958年)
《婦心三部曲》(1947年)《軛下》(1952年)《戀愛三味》
《外國文人日記抄》(1995年)

學術著作

名稱/時間
《唐詩百話》(1987年)《水經注碑錄》(1987年)《詞學論稿》《歷代詞籍序跋萃編》
《詞學名詞釋義》(1988年)《北山集古錄》(1989年)《金石叢話》(1991年)《文藝百話》(1994年)
《宋元詞話》(1999年)《北山談藝錄》(1999年)《北山談藝錄續編》(2001年)《唐碑百選》(2001年)
《品唐詩》(2015年)

詩集

名稱時間
《品唐詩》
《品唐詩》
《北山樓詩》(2000年)

人物評價


總評

施蟄存先生著作集
施蟄存先生著作集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之交的中國文壇,鄉土派、人生派等小說均已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施蟄存逐漸避開中國作家對他的近距離文化輻射,在對外國文藝的譯介中慢慢潛入了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內部,選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為指針,以修辭綿密瑰麗的的語言演繹情節開閡有致的故事,終於成為弗氏思想在中國文壇上的“雙影人”——這是中國文藝界現代主義運動的第一波浪潮。施蟄存和1940年代的“九葉詩派”共同構成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履痕不及西土而西風自然風行水上的獨特文化景觀。
施蟄存的小說,宛如身著華麗的中式旗袍,在傳統民樂的伴奏下跳著異國的華爾茲。施蟄存胸襟豪放超然,不耽於黨同伐異的文壇紛爭。當編輯,他便積極扶植新銳;當作家,他又能掙脫俗務(他曾在上海松江縣立中學當教員),黽勉力行,自當楷模,所作雖不多,但大都是精心策劃之作,決不像一般海派作家稍有題材便率爾操斛,所以能在1930年代的上海文藝界獨當一面,站穩腳跟。他不惟新文學,即古籍校勘亦從容做來,成績斐然(施編輯有《晚明二十家小品》等古書)。
施蟄存的小說成就在二十世紀的小說史上是被遮蔽的;他的為大眾注意,多半導源於1930年代他和魯迅關於《莊子》和《文選》的那場筆墨官司。施因此在文革中受到牽連,而關乎他崇高文學價值的小說創作則長期受到漠視,他的作品在圖書館里曾經備受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