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于振的結果 展開

于振

清朝雍正年間狀元

于振(1690-1750)字鶴泉,號秋田,一號連漪,江蘇金壇人,出身書香門第。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考中癸卯科恩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沒多久就進入南書房侍奉。雍正四年,他督察湖北學政。由於他擅自增添學額兩名,遭到參黜,被貶為庶人。但因他生平學問無所不窺,博覽內外典籍,研學精細,見解獨特,所以三年後,他又重新由秀才考取舉人,並調任行人司司副。

人物生平


清雍正元年癸卯科為慶祝雍正帝登極大典特設恩科。雍正帝以于振為慶賀他登極的首科狀元,恩賜有加。除按例授職翰林院修撰外,還讓他以修撰銜入值南書房。雍正二年,于振出任河南鄉試主考官。雍正三年,賜居澄懷園。雍正五年,于振提督湖北學院。后因事遭貶,降為行人司司副。
乾隆元年(1736),于振經戶部尚書史貽直薦舉,應博學鴻詞科考列一等。授職翰林院編修。乾隆三年,于振出任江西鄉試主考官。乾隆五年,于振以編修提督福建學院。累遷官至侍讀學士。
于振素來不阿諛逢迎,為人剛直公正。在典考和提督學政時,秉公選士,獎拔真才,享有知人之譽。雖曾遭貶,終為薦舉,復得起用。
于振自幼好學,以文章、書法聞名遠近。書法全然類似名家筆墨,后以書法造詣精深,被世人看重。收藏家視其書法為珍品。包世臣在《藝舟雙揖》中評于振的行書為上等佳品。他也能詩文。雍正十年,于振曾為《揚州鶴》傳奇作序。也曾參與修纂《子史英華》。他的書法、文章均為世人所推崇,頗有聲譽。

史籍記載


著有《清漣文鈔》二十卷、《清漣詩鈔》二十八卷。
從清漣社到復元堂
發布時間:2014-8-8
——金壇先賢于振朱一明金壇老縣城的南面,明代時有一座別墅花園,是閹黨官員周應秋所建。到明末清初,周氏族人中出了一位反清復明復社的領袖——周鑣,周應秋花園也就成了江南復社成員的燕集之地。因面臨南園之水,復社的人都稱此園為清漣社。南明朝,戶部主事周鑣遭奸臣馬士英阮大鋮構陷死於獄中;他的兄弟周鍾是崇禎朝的庶吉士,因投降李自成后又投靠清廷。順治三年(1646),順治皇帝福臨認為周鍾人性險惡,又無民族氣節,遂將周鍾收入天牢,秋天大辟於北京菜市口刑場,作為不守名節,不忠朝廷的逆賊以儆效尤。金壇周氏自此家道中落,遂將清漣社轉賣給金壇旺族於氏的後人居住。環境優美的清漣社大院正中有社齋5間,西南面有南樓3間面臨南園之水。南樓之東有一小橋與東面露台上名為貯霞居的2間斗室銜接。再住南有水草閣3楹題為綉佛軒。最南面有1室名為清軒。清軒之西為方齋,方齋的北面有3間議事的廳屋,門額上題了“宜晚”2字。園內假山奇峰屹立,並種植了薔薇、紫薇、楊柳和竹。竹徑之南是煙波浩渺的錢資盪。這裡的竹枝長得特別茂盛,大有萬個森立干雲拂霄的君子之風。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于振就出生於此。一于振(1690-1750),字鶴泉,號秋田又號漣漪,清代金壇人。于振的父親於天騏(字千英)、兄長於翥鳳皆有才名。康熙二十九年于振出生后,為了生活於天麒到京誠謀職,被朝廷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賞識,聘入家塾教育弟子,並幫助於天麒按例貢生捐了一個翰林院孔目的小官。於天麒曾賦詩:“洛陽少年不逢時,賴有吳公獨見奇。我亦欲談家國事,治安策恐謬時宜。”這年秋天於天麒在京思家心切,回憶往事寫了一篇《清漣社記》寄回家中讓家人收藏。康熙三十一年(1692),于振的哥哥於翥鳳讀了父親的文章深有感觸,又寫了一篇《清漣社後記》,追憶當年清漣社的盛況,現在看到的是台榭之遷,花竹的盛衰變化,心中感慨,並以《詩經》中“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的句子,來表達留戀衣胞之地的情懷。惜天不永年,在於振幼小的時候他的父兄相繼離世,對於于振的教育全靠母親及族叔於采等人從中指教督促,于振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時人稱讚他博覽群書,研學精細。康熙五十九年(1720),30歲的于振在順天府參加鄉試,以精通三場優異的成績一舉奪魁中了舉人,為進入仕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登基,這年春天為慶祝皇帝登極大典特設恩科,由吏部尚書朱軾、禮部尚書張廷玉為正副主考官開科考試。金壇貢士于振會試入列,10月雍正才親自主持廷試。于振的文章、學養、見識深得雍正青睞被列為一甲第一名進士,成為雍正皇帝登基后的首科狀元。按例授于振為翰林院修撰,並特例讓他以修撰的身份入值南書房奉侍,深得雍正信任。雍正二年(1724),于振出任河南鄉試的主考官,鄉試結束后,到河南任日講官。雍正三年(1725),雍正皇帝賜于振居澄懷園,參與朝廷經典《子史精華》的編纂工作。雍正五年(1727),《子史精華》100卷修成。是年秋,朝廷又讓于振出任湖北學政主持鄉試。朝廷對於每個省鄉試中舉的名額都有嚴格的規定,人口多的大省和直隸的省名額比其它省要多一些。這次于振主持鄉試多錄取了兩個名額,朝廷認為他工作失責而遭到彈劾,革去功名貶為庶人。于振失去官職回鄉,於母的身心受到了極大的刺激,是年鬱抑辭世。于振在家守孝,心情也很鬱悶。在這之後的二、三個月里,于振感到自己為了功名在外飄零,與家鄉的雲山阻隔太遠了,遂約了二、三知己高僧羽流春遊散心。他為自己和朋友們的詩寫了一篇《自序南樓草》的文章,成為人們交口稱讚爭相傳抄的妙文。雍正八年(1730),好友阮學浩見於振只因一個失誤而貶為庶人,深感官場之險惡,遂辭官回家奉母。正值阮學浩的母親劉氏夫人60大壽,于振感念阮學浩真摯的友情,為阮母寫了一幅壽幛專程到淮安勺湖草堂慶賀壽誕。壽幛內容為“春明退朝,錄官誥院,敕郡夫人。使金花羅紙七張,錦縹袋賜湯沐邑,乃奉親之榮也。杜少陵云:‘紫誥鸞回紙,清朝燕賀人’。紫誥者,蓋紫錦之誥也。鸞回,謂紙上之字有鳳舞鸞翔之勢。書祝,阮母劉大人六袞榮壽”。末署“良常于振”印鑒為“于振之印”、“廷試第一”。此賀幛一是寫明阮學浩辭官奉母,二是說雍正皇帝對阮學浩也是皇恩浩蕩。于振在淮安勺湖草堂為阮學浩寫了一個條幅,內容是一首絕句:“吾家小阮是君儔,今日吾來共勝游。只少清狂張長史,朝雲暮雨不勝愁”。署名于振。于振自幼好學,以文章、書法遠近聞名,書法全類名家筆墨。時人評他的行書“墨守跡象,雅有門庭”。因他的書法造詣精深而被世人看重。這二幅書法于振僅存的行書墨跡,險些被作為柴伙丟人灶堂。幸得阮氏後人阮寶珍在整理廚房燒火的書藉時發現,才得以保存。二 雍正十一年(1733),《江南坊曲錄要》一書告成。精通崑曲的江南才子于振為其中三原雙生所著的《揚州鶴》傳奇劇本寫了序言。也在這一年裡,于振秋闈又中了舉人,重新踏進入仕的門檻。調入行人司任司副。乾隆元年(1736),于振經戶部尚書史貽直薦舉考博學鴻詞科。武進劉綸為一甲第1名為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南城潘安禮、金壇于振、錢塘杭世駿殿試均為一等,授翰林院編修。于振復中進士后,遂回鄉在金壇縣前街西北端重建寓所,為紀念這失而復得的功名,遂取名“復元堂”。乾隆五年(1740),于振出任江西學政為主考官。以後又以編修提督福建學政。在潮州鶴隴為恩師蘇彤紹家的小宗祠堂牌坊題額,該牌坊系一門二進格局,在小宗祠的天井內建有3門4柱的石儀門。門匾額上書“敬宗收族”的楷書石刻。兩邊的印章是篆書,一為“詩禮”一為“傳家”鐫刻在匾額的下方。另一門匾額上也是楷書內容是“尊仁安義”。牌坊的楹聯將村名“鶴隴”二字嵌在聯首,上聯是:“鶴滿羽毛,九皋長鳴聲聞遠”;下聯是“隴綿瓜瓞,一本待發孳生昌”。楹聯也是楷書。這兩塊匾額和一副楹聯全出自學政于振之手。于振於學問無所不窺,素以博雅見稱。他的散文清新秀麗,這些題詞也極富文采不落俗套,雖受恩師之託,但無恭維語。于振的楷書出於歐陽詢而自有新意顯得凝重大方,突破了歐書難寫大字的局限。時人對他楷書的評價是:“詩學、楷法多不拘形似”這些匾額、楹聯上的字體正好應證了于振見解獨特不拘一格的品質。于振為人,不喜阿諛逢迎,為人剛直公正。在典考和學政督學時秉公選士,獎掖青年,享有知人之譽。雖曾遭貶,終為薦舉考試復得功名而被皇帝重新起用。福建督學結束后,回朝遷官翰林院侍讀學士。庄親王允祿奉乾隆皇帝之命主持編纂有關南曲、燕樂方面的經典《律呂正義》,于振因精於此道且有很深的造詣,入選編纂之列。該大典編成后,乾隆皇帝認為還不完善,又重新任命常熟周祥鈺、蘇州徐興華、朱廷鏐等編纂《九宮大成南北宮詞譜》。乾隆十一年(1746)該書編成后,于振為之作序:“方今聖人御世,禮樂修明,我王修是書,蓋亦黼黻昇平之意也……”(見清于振《新定九宮大成序》一文)。于振為這兩套崑曲、燕樂譜告成后,寫了一篇《日月合璧五星連珠賦》(見《皇清文穎》卷47)來表達他晚年愉快和喜悅的心情。乾隆十五年(1750),于振與世長辭,享年61歲,由其子於雯峻扶柩歸葬於祖塋金壇西鄉之袁家舍。留下了《清漣文鈔》20卷,《清漣詩鈔》28卷。他的書法成就被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列入佳品上和我們金壇的另一位書法家蔣衡排列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