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融資

氣候融資

國內氣候資金是指完全在國內市場籌集的資金,包括公共財政、碳市場、公益慈善事業、國內金融市場,以及企業直接投資等渠道資金。

氣候融資定義


目前全球尚未就如何明確界定“氣候融資”的範疇取得共識,對資金的統計、評估和管理帶來了諸多障礙。
廣義的氣候融資包括:(1)發達國家之間的資金轉移;(2)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資金轉移;(3)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資金轉移;(4)各國內部的應對氣候變化融資
狹義的氣候融資主要包括:(1)氣候資金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即國際氣候融資,且資金是從2010年開始,新的、額外的、可預計的、可靠的資金;(2)發展中國家內部的氣候融資,即國內氣候融資。
對中國而言,氣候融資分為國際氣候融資和國內氣候融資。其中,國際氣候融資是指中國從國際市場獲得的或者資金來源與國際市場有關的資金,具體包括來自發達國家公共資金、國際碳市場、慈善事業和非政府機構、傳統國際金融市場,以及外商直接投資的資金等。

中國現狀


中央財政對節能環保的投入迅速增長
自2008年開始,中央財政在節能環保領域投入的資金量增長迅速,2012年節能環保預算達到1796億元。由於沒有“氣候變化”相關科目,根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可粗略推算出,在較為明確指向氣候融資的領域內(如節能減排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等具體方向),“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共投入超過2200億元。2011年,中央財政節能減排支出606億元,比2010年增長17%。但與此同時,2008至2012年間節能環保支出占中央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並沒有明顯上升,近兩年還略有下降。
現階段,中國氣候融資發展已經面臨著多重難題,其中包括氣候融資管理體制與政策體系仍不完善,金融市場還未能在氣候融資領域承擔相應的角色等等。今年年初中央財經大學與氣候組織發布了一份關於中國氣候融資的報告,具體研究了中國氣候資金的空缺數量。其初步預估,2015年和2020年,中國每年氣候變化融資總量目標需要分別達到1.9632萬億元人民幣和2.4646萬億元,以實現中國既定的應對氣候變化目標。
氣候融資路上的碳市場和碳稅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碳交易市場或碳稅都可以成為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資金的來源。碳交易市場的收入指通過向總量限制交易體系的參與者(主要指承擔碳減排任務的企業)出售或拍賣配額而取得的收入。排放配額可以根據排放者歷史排放記錄以免費的形式發放,也可以採用拍賣的形式,讓排放者公開競拍。前者不在配額初始分配階段產生相應收入,而後者通過拍賣配額產生收入。目前,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是發達國家用於氣候變化領域的公共預算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據估計2010年排放配額拍賣的收入達到14億美元。
中國目前正在進行碳排放交易試點,通過市場手段促進減排,未來碳排放配額拍賣收入可能成為財政預算的收入來源。但由於碳市場建設周期較長,且根據國際經驗,早期碳市場的排放配額一般採取免費分配,在一定時期內碳市場為公共財政帶來的收入規模非常有限。
徵收碳稅的問題在“十二五”期間也已提上議程,將與碳市場手段相輔相成,推動社會節能減排。同樣,為了避免對經濟的衝擊,初期稅率將會較低。目前不同的研究提出了不同方案。例如有研究建議以10-20元/的標準開始徵收,逐漸增加至300-400元/噸;也有研究規劃了從2012年10元/噸開始,到2020年上升至40元/噸的路線。環保部碳稅課題組根據提出的稅率方案(2012年徵收碳稅稅率為20元/噸,2020年提高到50元/噸,2030年再提高到100元/噸),大致勾勒出碳稅收入的規模:2012年碳稅收入400億元左右,約佔中國GDP的0.1%;2020年碳稅收入則上升至1800億元左右。
金融市場正成為一個 愈加重要的氣候融資來源
國內碳市場作為一種市場化手段,對於中國形成長效減排機制、鼓勵企業參與碳減排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中國政府的積極行動和國際社會的支持下,2011年10月底,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於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等7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2012年6月,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與零碳中心的零碳信用置換平台完成了一筆碳交易,零碳中心購買了龍源(北京)碳資產管理技術有限公司位於黑龍江的風電項目2000噸碳排放量用作碳儲備,這在某種意義上拉開了國內基於“總量限制交易”的碳市場的序幕,國內碳市場將有望在未來為國內企業減排行動提供推動力。
隨著國內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支持政策不斷出台,氣候變化相關的企業和項目逐漸能夠吸引更多的資本投入,金融市場正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氣候融資來源。
國際金融市場資金介入,清潔能源境外IPO融資下降
傳統國際金融市場是中國利用外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國外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貸款買方信貸、對外發行債券、國際金融租賃、境外發債和境外上市等多種融資方式
“十一五”期間,中國借用國際商業貸款(不含外商投資企業“投注差”內境外貸款)約660.5億美元。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數據,2011年末中國外債規模為6940億美元,其中借用國外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貸款705億美元,中資企業對外發行債券餘額15億美元。近十年來,每年借用國際商業貸款已接近或超過同期外商直接投資,主要應用於交通、能源、原材料、金融等領域。2012年發改委召開的國際商業貸款工作會議也指出要鼓勵和支持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借用國際商業貸款。未來,國際商業貸款或將對推動氣候相關領域的發展起到更積極的作用。
在境外IPO市場上,2011年有4家清潔技術企業在境外上市融資,融資總規模14億美元,占當年中國企業境外上市融資規模的7.9%。但是,由於西方經濟普遍疲軟,加上歐債美債危機、中概股風波、VIE迷局等不利因素影響,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上市遇冷,其中清潔技術企業融資總規模也比2010年下降了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