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風
唐代王勃的詩作
《詠風》是唐代詩人王勃的作品。這不僅是王勃詠物詩的代表作,也是歷代詠風詩中的佳作。此詩採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以風喻人,借風詠懷,讚美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抒寫了詩人普濟天下蒼生的情懷。全詩立意新穎,構思奇巧,抓住了秋風涼爽、令人愉悅、無所不在的特點,以擬人化的手法,把風寫得慷慨無私,獨具性靈。
宋玉的《風賦》云:“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下而加焉。”此篇所詠的“涼風”,正具有這種平等普濟的美德。炎熱未消的初秋,一陣清風襲來,給人以快意和涼爽。那“肅肅”的涼風吹來了,頓時吹散濁熱,使林壑清爽起來。它很快吹遍林壑,驅散澗上的煙雲,使詩人尋到澗底的人家,捲走山上的霧靄,現出山間的房屋,詩人情不自禁地讚美它“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這風確乎是“有情”的。
首聯“肅肅涼景生”,首句平直輕快,習習涼風飄然乍起。以“肅肅”狀風勢之速。風勢之緩急,本來是並無目的的。“加我林壑清”,是緊承上句,用了一個“加”字,就使之化為有意的行動,彷彿風疾馳而來,正是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概寫風不管深溝還是淺壑,不分高低貴賤,北風都遍施恩惠。“我”字的運用,加強了主觀情感,表現了詩人胸襟的開闊。
頷聯“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描寫風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體情態。風,驅散了煙雲,捲走了霧靄,穿行於澗戶山舍將清爽帶給人們。
頸聯是讚揚風的品格。“去來固無跡”,指它行蹤不定,似乎施惠於人們沒有所圖,不求回報。“動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暢玄篇》“動息知止,無往不足”之意,形容風慷慨惠施,不遺餘力,來去彷彿一個有情有義之人。這兩句詩,夾敘夾議,巧妙地承前啟後,自然地引出下聯。
尾聯“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白天,風為勞作的人們送來清涼,寧靜的傍晚,又為歇息的人們吹奏起悅耳的松濤聲。欣賞松濤的大多是士子或隱者,當然也包括了詩人自己。這裡與“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樣加深了主觀意趣。
詩人以風喻人,托物言志,著意讚美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風不舍晝夜,努力做到對人有益。以風況人,有為之士正當如此。詩人少有才華,而壯志難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閣序》中充滿激情地寫道:“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在這篇中則是借風詠懷,寄託他的“青雲之志”。
根據作者生平,這首詩當作於唐高宗乾封至上元年間,但因資料缺失,其具體創作年份和創作動機難以確證。
宋人計有功《唐詩紀事》:最有餘味,真天才也。
清人屈復《唐詩成法》:此首本五言古,然氣味純乎是律,姑錄於此,識者味之。“加”字有斟酌,“尋”字妙,“君”字遙應“我”字,有情。
王勃聰敏好學,六歲能文,下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秘書監顏師古《漢書注》,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賢)府文學。寫作《鬥雞檄》,坐罪免官。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后,授虢州參軍,私殺官奴,二次被貶。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年二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