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尼安德特人的結果 展開

尼安德特人

歐洲古人類

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簡稱尼人,也被譯為尼安德塔人,常作為人類進化史中間階段的代表性居群的通稱。因其化石發現於德國尼安德特山谷而得名。

尼安德特人是現代歐洲人祖先的近親,從12萬年前開始,他們統治著整個歐洲、亞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但在兩萬四千年前,這些古人類卻消失了。

2010年,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發布,也基於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研究結果發現,除非洲人之外的歐亞大陸現代人均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貢獻。

2017年,3月3日美國《科學》雜誌3日發表題為《中國許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類頭骨研究》論文稱,人類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10多萬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許昌市靈井遺址的“許昌人”,可能是中國境內古老人類和歐洲尼安德特人的後代。

物種學史


尼安德特人(拉丁文學名homo neanderthalens,又譯尼安德塔人)是一種在大約12萬到3萬年前居住在歐洲及西亞的古人類,屬於晚期智人的一種。尼安德特人頭骨化石最初在1829年發現於比利時,但是直到1856年在德國的尼安德Neander山谷中的一個山洞發現了頭蓋骨和其他骨骼,並被命名為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后才廣為人知(Wolpoff,1996)。化石證據顯示,其比早期現代人稍矮但身體和四肢粗壯,平均腦量稍大,晚更新世廣佈於歐洲,在西亞和中亞也有分佈;至少在23萬年前就已經出現,由於冰期的興盛,約在3萬年前滅絕(Hublin,2009)。
發現尼安德特人化石的那個山洞裡沒有發現動物化石和石器,當時不能判斷人骨的年代,世人對於這個研究結論也是疑信參半。時間過了二十幾年後,1886年在比利時的斯彼地方又發現了兩個頭骨,形態與30年前在尼安德山谷出土的很接近,與現代人顯然不同。與尼安德的發現不同的是,這次還出土了大量動物化石與人骨相伴。動物化石中有屬於洞熊馴鹿披毛犀和古象等的骨骼和牙齒。由於當時古生物學已經認識到其中有許多動物早已絕滅,斯彼這些人骨代表古老的與現代人顯然不同的人類的看法得到大家的認同。而尼安德特人的形態特徵與之相同,尼安德特人在人類進化史中的位置也就站住了。
1908年在法國的聖沙拜爾村附近一個山洞裡發現了一副基本完整的男人骨架化石。其頭骨與已經發現的那些尼安德特人頭骨大同小異,所以科學家把這副骨架當作尼安德特人的典型代表,開始對尼安德特人身體各部分骨骼的構造和形態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
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在同一時空內共存了很長一段時間。對於尼安德特人是否是單獨物種還是智人的一個亞種,在20世紀和21世紀初長期存在爭議。

起源進化

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可以推溯至約40~60萬年以前的海德堡人。在德國、法國、比利時和義大利的許多地方都發現了確定是尼安德特人的下齶、牙齒和頭蓋骨部分。
尼安德特人的進化問題仍在爭論之中。一些人主張尼安德特人中的一些種群在玉木冰期時被隔離於西歐,發展成為適應於寒冷氣候的、特化了的所謂典型尼安德特人(Typical neanderthals),例如聖沙拜爾人、費拉西人和尼安德特人等。而另有一些種群被稱為進步尼安德特人(Progressive neanderthals)或一般化尼安德特人(Generalized neanderthals),如塔邦人、施泰因漢人和斯旺斯柯姆人等發展了現代人的特徵,成為現代智人類型的祖先,此即所謂“前尼安德特人說”(Preneanderthal hypothesis)。但提倡“前智人說”(Presapiens hypothesis)的法國學者 H.瓦盧瓦則主張,現代智人和歐洲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可以早到民德-利斯(Mindel-Riss)間冰期。這兩種學說雖然在追溯玉木時期的尼安德特人和現代智人類型的共同祖先的時間上有早晚之異,但都認為歐洲尼安德特人沒有後代。與之對立的學說是“單系說”(Unilinear hypothesis),它主張直立人之後只有一個系統,它是連續進化的,經過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階段”進化到現代人,換言之,尼安德特人是現代人的直接祖先。單系說的傳統觀點為G.施瓦爾貝、H.赫爾德利奇卡、F.魏敦瑞等人所持,為C.布雷斯和M.H.沃爾波夫等人所極力推崇。
至於典型尼安德特人的消失問題有兩種意見:一種說法認為尼安德特人受到氣候惡化的因素和進入其居住地區的現代人擁有人口數量、社會整體性、文明程度的優勢,使現代人在族群紛爭中取勝,代替了此前更加原始的文明。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尼安德特人被毀滅於快速的氣候變化。

發現始末

尼安德特人頭骨化石最初在1829年發現於比利時,尼安德特人但當時未被重視。1856年採石工人在德國杜塞爾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山谷石灰岩陡壁上的一個山洞中挖掘出來的一些人骨,,這一發現後來引起了激烈的爭論。由於當時對早期人類的存在缺乏認識,許多學者懷疑尼安德特人是人類化石,以致把它當作是現代人的病態類型、最低能的人或者是古代野蠻種族的骨骼。工人把這些骨頭交給當地一個醫生,後來這些標本被帶到波恩大學,該校教授沙夫豪森1858年發表文章認為這是歐洲比古日耳曼人還早的古代人骨。德國的病理學家微爾和則認為這個頭骨屬於一個白痴。另外還有人主張這些人骨的主人是一個佝僂病患者。然而幾年以後,一位姓金的愛爾蘭人體解剖學家仔細研究了這副人骨后,確信它們代表古代一種與現代人不同的人類,在1864年給他取了個生物學分類的新的物種名稱:尼安德特人。
因而尼安德特人在進化中的地位未得到肯定。爭論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後來在歐洲的許多地點又發現了更多的尼安德特人類型化石,尼安德特人作為介於直立人和現代人之間的一個階段的人類(有人稱之為“尼安德特人階段”)的地位才得以確立。繼尼安德特人化石發現之後最為重要的發現是1908年在法國聖沙拜爾發現的人骨骼化石。著名的法國人類學家M·步勒研究了該化石,於1913年發表專著,稱聖沙拜爾人化石為尼安德特人類型的典型代表。

命名緣由

尼安德特人名稱因其化石在1856年發現於德國杜塞爾多夫附近尼安德特山谷的一個山洞中而得名。
尼安德特人分佈很廣,西起歐洲的西班牙和法國,東到中亞的烏茲別克,南到巴勒斯坦,北到北緯53°線。年代最早的距今達20萬年左右,最晚的距今約4萬年。尼安德特人化石常與莫斯特文化共存。狹義的尼安德特人,僅指尼安德特河谷發現的人類化石。尼安德特山谷的尼安德特人化石包括顱骨和部分肢骨,其化石遺存比較豐富,主要有頭蓋骨和體骨等。

滅絕原因推測

尼安德特人的遺跡從中東到英國,再往南延伸到地中海的北端,甚至遠至西伯利亞。這些遺跡有骨骸、營地、工具,甚至藝術品。尼安德特人的遺跡消失的時候,大概正是在智人進入歐洲的時候。
劍橋大學考古系教授保羅邁拉爾斯等人,對法國南部擁有大量尼安德特人以及早期智人定居點遺址的地區進行了考古分析。他們觀察了從5.5萬年至3.5萬年前的3個界限清楚的考古時期,其中包括了尼安德特人到智人的過渡期。分析發現,在過渡期,早期智人數量約為尼安德特人的9倍到10倍,前者定居點面積、工具密度以及動物、食物遺跡數量也大於後者;此外,早期智人遺留的石器工具、首飾以及藝術品也表明,他們擁有更複雜的社會網路。研究人員認為,早期智人的壓倒性數量優勢迫使尼安德特人遷往更難發現食物和庇護所的地方,最終伴隨著4萬年前歐洲大陸的氣候惡化,尼安德特人逐漸滅絕。尼安德特人曾統治歐洲大陸十五萬年,卻被智人短短几千年的時間趕到了歐洲西部的一角直布羅陀,直到尼安德特人滅絕。
早期學說認為可能是由於氣候突然寒冷起來;尼安德特人為避寒而躲進山谷;群體之間缺乏聯繫,近親交配增多;加上智人與之的競爭,導致了尼安德特人的滅亡。
但根據discovery channel播出的節目表示,尼安德特人未必被智人滅絕,反而可能因為遺傳上居於劣勢,所以都被智人同化,例如在葡萄牙發現的一具4歲小童的屍骨,其中的解剖顯示了很多尼安德塔人的特徵,如提到的肱尺橈骨的比例和下頜骨的形狀。但是他配有裝飾品,下巴的強健構造,而且他生活在尼安德特人滅絕的3千年後,這說明他是智人。
但有些學者認為,尼安德特人成為智人的食物,因為有證據顯示其與智人發生過許多爭鬥,這一令人不可思議的結論是根據在萊斯·羅伊斯(Les Rois)發現的一塊尼安德特人齶骨化石得出的。據悉,齶骨化石是《人類學雜誌》在進行一項研究時於法國西南部的萊斯·羅伊斯發現的。齶骨上的切口與早期人類在石器時代獵殺鹿以及其它動物時留在骨頭上的切口類似。據信,尼安德特人的肉被智人吃掉,牙齒則用來製作項鏈。
環境變化
人類歷史上最迷人的奧秘之一,莫過於在歐洲繁榮了成千上萬年的尼安德特人的命運了。3萬多年前,隨著冰川蔓延過整個歐洲大陸,尼安德特人便滅絕了。英國劍橋大學地質考古學家特尹爾德-范-安德爾等出版了一本名為《歐洲末次冰川期的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的書,認為尼安德特人之所以走到末路,是因為不能適應在攝取食物方面的變化。
《歐洲末次冰川期的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的內容取自於一項氣候、環境、考古等多學科相結合的7年計劃的全部信息,該項目首次對6萬5千年至2萬年前期間進行了綜合研究,那時候,解剖學上的現代人逐漸佔據優勢,而尼安德特人則完全消亡了。
范-安德爾等報告說,歐洲冰河紀並非總是冰。在大約3萬年前的寒冷時期降臨之前,氣候還是相對溫和的。到了2萬年前,半個歐洲都籠罩在冰下。但按照范-安德爾等的說法,尼安德特人的衰敗並非天氣的原因,而是由於賴以生存的、溫順的成群野牛和龐大麋鹿等草食動物的減少。貧瘠土地上的動物變得非常稀少,而且為數不多的野獸不斷遷徙,從而必須奮力追趕才能捕獲獵物。這時候,尼安德特人顯然不能適應攝食環境的變化了。
與尼安德特人消亡處於相同時期的早期現代人“奧瑞那人”,則很好地適應了相同的環境和食物,范-安德爾等對此表示為“非常之驚奇”。范-安德爾等認為,這表明尼安德特人之所以在對環境適應方面失敗,更主要是由於文化方面的原因,而非大腦的解剖學緣由,尼安德特人其實與其他任何人一樣聰明。大約3萬5千年前,當一種處於更晚期文化的“格拉維特人”出現時,他們由於具有了笨重的矛與刀、以及嚴密的家庭組織,因此能夠有效地追趕並捕獲遷徙的野獸,從而得以生還下來。
美國波士頓大學考古學家邱提斯-拉奈爾斯認為,大多數考古學家都假設這一時期的歐洲都一致地寒冷。而范-安德爾等通過綜合研究既往5千年時間段中,整個歐洲的氣候和人類居住情況,表明尼安德特人在其生命的最後幾千年中因氣候變化而夭折。無論如何,攝取食物方面的變化導致安德特人滅絕的學說是個新思路,我們不能不對此予以充分的重視。
污染現象
參考消息網9月23日報道外媒稱,儘管沒有汽車、工廠和取暖設備,但史前時期就已經存在污染。這是一個國際考古團隊在對西班牙多個古人類遺跡進行研究后得出的結論。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9月22日報道,英國《科學報告》雜誌日前刊登的這項研究成果揭秘了人類最早期的污染現象,並將其歸咎於伊比利亞半島洞穴環境中存在的重金屬。專家認為這些重金屬很可能對生活在洞穴中的古人類的健康造成了負面影響。
報道稱,研究團隊對西班牙阿塔普埃爾卡的格蘭多利納岩洞、直布羅陀的戈罕岩洞、普列戈的皮魯累霍穴居人遺址等遺跡進行考察后撰寫了這份報告。
研究人員在格蘭多利納岩洞中發現的古人類環境污染證據與距今約45萬年的鳥糞和蝙蝠糞便有關。而在戈罕岩洞和皮魯累霍發現的受污染礦物層則與穴居人的活動有關。
此外,在戈罕岩洞還發現了處於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尼安德特人活動的證據,而在皮魯累霍則出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的痕迹,他們在喪葬儀式和冶金活動中都使用到了富含鉛的方鉛礦
報道稱,研究團隊認為對鉛的使用或許與伊比利亞半島南部的尼安德特人的徹底滅絕有關。考古學家們將在這個方向繼續展開研究。

形態特徵


尼安德特人獸皮
尼安德特人獸皮
尼安德特人身高1.5~1.6米。大腦皮層褶皺面積為1200~1750平方厘米,現代人的則為1700~2200平方厘米。身體的特徵為,額頭平扁(就是說眉弓到髮際線的距離比現代人短得多)。具有枕外隆凸上小凹。下頜骨大,在下頜枝與臼齒之間有比較大的空隙。門齒和犬齒特別大可能有特殊的功用,許多尼人門齒呈鏟形。許多牙齒髮育不良。沒有頦隆突。體骨粗壯,估計身高150厘米以上。四肢骨短,粗壯,稍彎,小腿,前臂的比例小,手和手指也短。原先以為頭向前傾。這是由於對拉沙拜爾頭骨的枕骨大孔的錯誤復原所致。牙齒髮育不良和身材短可能可能由於營養不良。有著耐寒的體格,具體就是肱骨與尺撓骨的比例,以及股骨與脛骨腓骨的比例比現代人大,這是典型的適應寒冷氣候的解剖特徵。他們生活在歐洲,膚色可能是淺色的。
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
由於身體較矮,脊椎的彎曲也不明顯,因此他們很可能是彎著腰走路,跑步時身體略微朝向地面。尼安德特人頭骨的特徵是:前額低而傾斜,好像向後溜的樣子,眉峰骨向前突出很多,在眼眶上形成整片的眉脊。尼安德特人使用較為進步的打制石器,過著狩獵和採集的生活。這表明,當時的人類在同大自然界的鬥爭中,自身已有了較大的發展。
根據對典型尼安德特人如聖沙拜爾人、費拉西人、肯納人、阿木德人和塔邦人的觀察,總結出尼安德特人的主要特徵有:頭骨低長和眉脊發達近似於直立人,但其枕骨較為圓隆,不似直立人的明顯的呈角狀轉折。腦量略大於現代人的平均值,但絕不意味尼安德特人的智力高於現代人,而可能與尼安德特人的肌肉較為結實有關。尼安德特人的面部較為特別,中面部尤其是鼻部明顯向前突出,許多人解釋為這是對寒冷氣候的適應。尼安德特人的牙齒的位置非常居前,以至於第三臼齒與下頜支之間出現較闊的間隙。顴骨傾斜地向後轉折,而非現代人之“高顴骨”那樣的角度。肢骨比現代人粗壯,關節面大,反映了尼安德特人龐大的身體結構和厚實的肌肉。現代的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的大腿和前臂呈略呈弓形的彎曲,但其步態仍類似於現代人,而非過去步勒所說的彎腰、屈膝和用腳外緣著地的姿勢。

生活習性


工具使用

尼安德特人[歐洲古人類]
尼安德特人[歐洲古人類]
尼安德特人看來是相當稀少的人類,已經在法國北部發現尼安德特人使用過的工具(在工具中發現一塊顳骨,通過研究發現,它屬於一個尼安德特人。該骨片的一端被切出一條溝,應該是為了方便用繩子綁起來的。而現代人的工具,則是在其中打洞,並將之用繩串起來)。在其營地出土的遺跡大多是工具。他們製造並使用各樣的石制工具和木製長矛。但是尼安德特人的工具數萬年都沒有改革。因此認為他們的智力比現代人低。他們沒有弓箭,要有特殊的策略去圍捕動物。

居住習性

尼安德特人是穴居者,但也偶爾在露天地建造營地。洞穴的入口有時用石塊砌小,岩穴也常常用這種方法加以改善。他們使用火,獵取一些小的和中等大小的動物(如山羊和小鹿),並且吃其他大型食肉動物吃剩下的獵物。他們會與熊等動物爭奪棲身的洞穴。

宗教祭祀

尼安德特人單獨或成群地埋葬死者,也照料生病或受傷的人。用作祭祀的動物常常和人的骨骼一起被發現,這表明他們已經開始奉行某種原始的宗教。

食人之謎

2000年,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的一處地下洞穴,出土了8具有4.3萬年歷史的尼安德特人骸骨。這8具骸骨中有4具是年輕人,兩具是青少年,另兩具分別是年齡更小的兒童和一個嬰兒。在這8具骸骨中,有許多骨頭都有被切割和撕扯下來吃肉的痕迹。此外,這些骸骨手臂和大腿上較長的骨頭,也曾被人為地斷開,可能是為了吸食骨頭裡含有營養的骨髓。
自從2000年以來,古生物學家一直在對這些尼安德特人的骸骨進行研究。認為尼安德特人曾遭遇一場嚴重的飢荒,而且他們當時還通過吃自己的同伴來活命。

文明習性

尼安德特人[歐洲古人類]
尼安德特人[歐洲古人類]
在人們的印象中,生活於冰河時期之前的尼安德特人是粗野和駑鈍的,日前科學家發現證據證明尼安德特人在5萬年前也“化妝”,從而揭示了尼安德特人智慧和細膩的另一面。
這一發現發表於美國的《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科學家認定一個帶有色素殘留的貝殼是尼安德特人的化妝品容器。這一貝殼是在西班牙南部省份穆爾西亞的考古遺址出土的。考古隊認為他們的發現使“尼安德特人很蠢的觀念”成為歷史,證明他們也有象徵性思維能力。
領導這項研究的考古學家Joao Zilhao教授說這是第一個尼安德特人使用化妝品的確定證據,他告訴記者,“這些配方是新的,不僅是人體繪畫而已“。科學家同時還發現了一塊黃色的色素塊,很可能是用來打底的。而另一些被雕出造型,並塗抹靚麗的貝殼也可能被戴在身上作為裝飾。倫敦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Chris Stringer教授同意這些發現有助於反駁尼安德特人缺乏智慧的觀點,但他認為要改變人們印象中尼安德特人的粗野形象很難。

分類地位


對尼安德特人在分類學上的劃分現仍處於爭論之中。最初他們被畫分為單獨的一個門類(即尼安德特人種,學名為H. neanderthalensis),後來,他們又被認為是智人的一個亞種(學名為H.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雖然基於化石的形態學研究早已表明尼安德特人與智人進行過雜交(Duarte et al.,1999;Trinkaus et al.,2003),但直至Green等(2010)利用古DNA信息證實尼安德特人與智人存在基因交流后,科學家們才達成尼安德特人是智人的一個亞種的共識。

物種關係


與人類祖先

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
外媒稱,現代人類所屬的智人和已經滅絕的尼安德特人之間的關係源遠流長且充滿離奇因素,其中也不乏性接觸和基因交換。
西班牙《阿貝賽報》2月17日報道稱,據英國《自然》周刊報道,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專家塞爾希·卡斯特利亞諾領銜的多國研究人員發現,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在10萬年前的中東地區就發生了性接觸。此前的最早記錄是在5萬年前。更令人驚訝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此次性接觸使所有歐亞人都帶有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痕迹。不過反過來,智人也將遺傳物質留給了尼安德特人。
報道稱,此項研究成果是基於對來自西伯利亞地區的尼安德特人和另一個現代人類祖先——丹尼索瓦人的完整基因組分析。研究人員還對分別來自西班牙和克羅埃西亞的兩個尼安德特人的21號染色體展開了研究。研究結果為進化人類學開啟了一扇新的窗口。可能因為氣候變化,智人在10萬年前離開非洲前往亞洲。他們很可能通過目前屬於埃及和以色列的地區、紅海地帶或者非洲之角抵達阿拉伯半島。
研究人員表示,科學界普遍認為這是一次失敗的遷徙——既沒有走遠,也沒能留下後代。然而,在阿拉伯南部和中國發現的遺跡表明事實並非如此。這些智人的外貌特徵和現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人類有著很多相似之處。
報道稱,就是在這次遷徙過程中,智人和尼安德特人有了第一次性接觸。而後帶著智人基因痕迹的尼安德特人遷徙到了現在的西伯利亞南部。但伊比利亞半島的尼安德特人並未與智人發生性接觸,因此並不攜帶智人基因。研究還發現,西伯利亞地區的丹尼索瓦人也沒有攜帶智人基因。
報道稱,人類學專家認為,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性接觸推動了人類的進化,同時還推測,或許二者在比10萬年前更早的時期就已經發生了性接觸。
現代人類祖先曾與尼安德特人混血
光明日報北京6月23日電(記者齊芳)在現代人類的進化過程中,並非只有與其他古人類的爭鬥,也有融合——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現代人類曾經與已經消失的古人類尼安德特人“混血”。如今,這一研究又出現新證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付巧妹與德國、美國、羅馬尼亞等國學者在22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稱:古DNA研究揭示,一名歐洲早期現代人的曾曾曾祖與尼安德特人“混血”。
2002年,科學家們在羅馬尼亞一處洞穴中發現了一個現代人類的下頜骨,命名為Oase 1。碳-14測年顯示,這具下頜骨的主人生活於距今約3.7萬年~4.2萬年。這是目前在歐洲發現的最早的有直接測年的早期現代人骨骼。
付巧妹介紹,他們對這具下頜骨進行了有目的性地大區域核DNA富集實驗。“研究發現,這個約4萬年前的歐洲現代人含有6%~9%左右的尼安德特人基因”,這大大超出了人們原有的認識——2010年,一項為尼安德特人基因組測序的研究結果表明,早期現代人和目前生活在歐亞大陸的人群的基因組中,有1%~4%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研究還顯示,與尼安德特人的“混血”發生在Oase 1的4~6代祖先,也就是說他的曾曾曾祖父母中有一個是尼安德特人。付巧妹說:“這次與尼安德特人發生的基因交流的年代可追溯到這個歐洲個體存在前的不到200年內,這意味著現代人祖先與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交流可能不僅僅局限於中東,很可能在之後的歐洲也同樣發生了。”
不過與現代人人群的關係表明,與非洲人相比,Oase 1所代表的群體更接近歐亞大陸群體。但科學家們無法勘出Oase 1與某一具體亞洲、歐洲或北亞古群體更接近。科學家們推測,Oase 1其所屬群體與歐亞大陸的共同祖先或為同祖。但在一定程度上,Oase 1似乎沒有直接後裔存在於歐洲,“很可能他所屬的群體是現代歐洲人密切與尼安德特人互動的早期移民的一部分,但最終滅絕了。”

與中國原始人

參考消息網7月9日報道美國趣味科學網站7月7日發表題為《通婚常見?原始人有類似尼安德特人的耳朵》的報道稱,一項新的研究顯示,中國境內的一具原始人遺骸雖然被認為不屬於尼安德特人,但其內耳很像人類這支已滅絕的最近的親戚。這一新發現可能是尼安德特人與中國境內其他原始人通婚的證據;然而,研究人員說,人類進化可能比通常認為的更複雜,因此這一新發現意味著什麼尚不清楚。
雖然現代人是人類族譜中唯一生存下來的成員,但有很多其他譜系的人曾與現代人的祖先生活在一起。這些所謂的原始人包括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是人類已滅絕的最近的親戚,約20萬-3萬年前生活在歐亞大陸。
為了更多地了解人類的進化,科學家對35年前在中國北部發現的有10萬年歷史的許家窯15號人類顱骨進行了研究,與其一起被發現的還有人類的牙齒和骨頭碎片。他們發現,從解剖學上說,這個顱骨以及在其旁邊發現的化石具有非尼安德特人的原始人特徵。
研究報告作者之一、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的人類學家埃里克·特林考斯說:“這顯然不是現代人的。”
然而,對顱骨的微型CT掃描發現,其內耳很像尼安德特人的。特林考斯說:“我們感到很意外。我說,‘天啊,它很像尼安德特人的。’”
內耳位於顱骨的顳骨內,包含耳蝸和半規管。耳蝸將聲波轉換成電信號,通過神經傳遞給大腦,而半規管幫助人們在移動時保持平衡。研究人員說,這種半規管在哺乳動物的顱骨化石中往往很好地保存下來。
CT掃描揭示,幾乎所有尼安德特人的半規管都比較特別,其大小和位置往往是區分尼安德特人與更早的人類以及現代人的標誌。
特林考斯說:“我們充滿期待地希望看到掃描結果顯示其內耳與現代人的很像,可我們看到的顯然與尼安德特人的如出一轍。”專家對來自中國不同地方的另外三個原始人顱骨進行研究分析后發現,他們都沒有這種內耳。
不過,雖然容易得出結論說,這些發現證明尼安德特人與中國的原始人之間曾通婚,但特林考斯與他的同事們則表示許家窯發現的影響仍不清楚。
特林考斯說:“不能依賴一種解剖特徵或一種DNA作為大膽推測原始人類從一個地方遷徙到了另一個地方的根據。”
相反,特林考斯說:“這些發現提示,古人類的特徵很可能比我們認為的更多種多樣。我們看到當今世界人口的特徵交叉混搭,所以我認為幾千年以來世界古人類的特徵也是變來變去。認為人類進化的這一階段是按照完全分開的不同譜系進行的觀點是沒有價值的。”
這項研究結果7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網站上。

混血後裔

尼安德特人消失之謎:或淪為現代人盤中餐
尼安德特人消失之謎:或淪為現代人盤中餐
尼安德特人是否能與智人混血是一個研究議題,2010年以前的研究大多以為不可能混血;但當時也有少數證據顯示有可能,因此尼安德特人可能因為在遺傳上居於劣勢,所以都被現代人同化,而不是單純地完全滅絕,例如在葡萄牙發現的一具4歲小童的屍骨,其中的解剖顯示了很多尼安德特人的特徵,如提到的肱尺橈骨的比例和下頜骨的形狀。
但是他配有裝飾品,下巴的強健構造,而且他生活在尼安德特人滅絕的3000年後,刷新了滅絕的時間記錄。

相關研究


理論顛覆

化石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滅絕比此前認為的要早得多。
科研人員使用一種在進行放射性碳測年之前去除樣品污染的技術,確定了來自伊比利亞南部的化石的修正後的年齡,並提出尼安德特人在這個地區堅持存在的時間可能與此前認為的時間長度不符。
科研人員篩選了此前從11個伊比利亞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出的215塊骨頭,從而尋找保留下來的膠原蛋白,膠原蛋白是骨頭上最適於進行放射性碳測年的部分。研究發現只有來自Zafarraya 洞穴和 Jarama VI這兩個地點的8塊骨頭帶來了足以進行放射性碳測年的膠原蛋白。其中一塊骨頭來自一隻野山羊,是在Zafarraya洞穴與發現尼安德特人化石類似深度的地方發現的,它此前被測定為距今(BP)大約3.33萬年,但是當研究有人使用清除可能減少樣本年齡的碳污染物的超過濾方法對樣本進行清理之後,他們發現它的年齡超過了4.67萬年。對剩餘樣本的分析揭示出了它們的年齡至少比此前確定的古老至少1萬年,接近或超過距今5萬年,這是放射性碳測年的上限。
該研究結果提示,此前對來自伊比利亞南部的舊石器時代材料的放射性碳測年可能是不準確的,除非使用了嚴格的除污程序。

祖先猜想

2014年,考古學家們公布了一項最新研究結果,也就是尼安德特人的全套DNA序列圖。通過對比可以清楚地發現,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和現代人類的DNA序列非常相似,因此很多考古學家提出猜想:人類的共同起源是尼安德特人。
在這次研究中,考古學家們發現,遠古時期的尼安德特人在生活習慣方面非常無憂無慮,悠閑自得的樣子,與後期進化的大多數人種相比,他們少了一份競爭意識。
考古學家們在研究報告中指出,尼安德特人不僅在生活習慣上與現代人十分相似,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在生理結構方面也與現代人有很多共同點,具體表現為患病方式上的類似。比如,尼安德特人經常會患上2型糖尿病、克羅恩病、狼瘡膽汁性肝硬化等,然而這些疾病都是現代人類面臨的威脅,報告中甚至還提到尼安德特人有“抽煙”的習慣。

克隆技術

北京時間2013年1月22日,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遺傳學家喬治·丘奇認為他能夠克隆已經滅絕的現代人祖先——尼安德特人。3.3萬年前,這種穴居人從地球上消失。與流行的觀點不同,丘奇認為尼安德特人是一種智商很高的種群,藉助於現代醫學手段,他能夠“再造”這種穴居人。

代孕媽媽

哈佛大學遺傳學家George Church在接受德國《明鏡周刊》採訪時表示,他已接近開發出克隆尼安德特人的必要技術,屆時他所需要的將是尋找到一位“願意冒險的女人”充當代孕媽媽,孕育出3萬年以來第一位尼安德特嬰兒。Church說,他的實驗室正在創造尼安德特人的細胞,想象一下健康正常的尼安德特人嬰兒,每個人都想看真正的尼安德特人嬰兒,他們究竟是超級強壯還是超級聰明?只有創造出才能揭示出真相。
這已不是Church說公開表示計劃克隆尼安德特人,或至少是接近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是早期曾統治歐洲大陸的古人類。後來早期現代人類走出非洲,其中遷徙至歐洲的現代人類逐漸佔據了優勢,尼安德特人則在距今約3萬年前滅絕。2009年2月12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公布了他們繪製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以紀念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誕辰200周年。
雖然“復活”尼安德特人的想法可能聽起來牽強,但此前已有一些生物學家克隆瀕危或滅絕動物的先例。2009年,Spanish ibex已經滅絕的亞種 bucardo,從冰凍的皮膚樣本被克隆出。雖然新生兒因呼吸衰竭當場死亡,但它的誕生表明,復活已滅絕的物種並非不可能。

電腦模擬

美國科學家參照化石構建出約3萬年前滅絕的尼安德特人發聲器官模型,利用電腦合成出他們“遙遠”的聲音。
英國《新科學家》網站說,美國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人類學家羅伯特·麥卡錫負責的科研小組以法國出土的5萬年前尼安德特人化石為模版,構建發聲器官模型,用電腦合成器模擬出他們的母音“e”發音。
模擬結果發現,尼安德特人的發音中沒有長母音。
麥卡錫說,尼安德特人的發音和現代人有很大差異,他們無法區分長母音和短母音,而這是現代語言的基礎。
麥卡錫打算通過進一步研究,讓尼安德特人“說”出一句完整話。
研究人員在美國《當代生物學》雜誌上撰文說,尼安德特人有與人類語言能力相關的基因,具備說話的基因先決條件。但研究人員難以判斷他們是否具有其他必需的生理結構,讓發出的聲音不僅僅是一聲聲咕噥。

全基因組

基因組草圖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日前完成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測序工作。他們將測序結果與來自世界5個地區的現代人基因組進行比較后發現。科學家意外發現,一點尤其讓人困惑,因為迄今東亞地區尚未發現尼安德特人的遺跡。
科學家提出的一個較合理的解釋是:尼安德特人在大約10萬年至5萬年前在中東地區與走出非洲的早期現代人發生過交配,之後現代人散居歐洲和亞洲各地。
完整基因組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萊比錫人類進化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的科學家們已經完成了對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測序,並將完整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數據公布在網際網路上,可免費獲得。
研究人員指出,在2010年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中,每個位點只進行了一次測序。如今完整版的基因組圖種,確定每個位點都進行了50次以上的測序。所以這個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與其父母基因之間即使有很小的差異,也能明顯區別出來。“這次的基因組測序質量非常高。能和去年提交的丹尼索瓦人基因組相比,和目前許多人類基因組數據一樣好甚至有所超過。”負責協調基因組分析的凱·普魯夫博士說。

利用海洋資源


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
一份新的報告詳細介紹了首個有關歐洲尼安德特人利用海洋資源的重大證據,展示了過去僅在其同時代生活在南部非洲的現代人中所見的對海洋的適應水平。這些結果進一步縮小了曾經被認為是將現代人類與其在演化上最接近的表親進行區分的行為差距。

延伸閱讀


自從1856年人們第一次發現尼安德特人的化石以來,尼安德特人一直是一個吸引公眾興趣的謎,對尼安德特人的各種猜測一直不斷。從許多方面來看,尼安德特人都可稱得上是原始人類研究中的恐龍。與恐龍一樣,尼安德特人也是突然之間銷聲匿跡的,它們消亡的原因也一直是學者們爭論不休的話題。同時,恐龍和尼安德特人都是大眾文化的寵兒,經常在漫畫中一同出現。
但是,大眾文化對尼安德特人有許多的誤解。尼安德特人往往被看作陳舊過時的化身,被誹謗為因智力不足以應付環境的變遷而導致滅亡的低等人種。而實際情況是尼安德特人非常成功地面對氣候挑戰的時間至少有20萬年,比延續至今的現代智人還要長12.5萬年到15萬年。

有害基因

中新網2月13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抑鬱、肥胖、吸煙習慣等看似是現代人的問題,實際都是遺傳自史前人類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所引發。這項研究結果刊登在《科學》期刊上。
范德堡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類繁衍後代時,留下了有害的基因傳承。事實上,尼安德特人的脫氧核糖核酸(DNA)似乎影響許多疾病特徵,提高中風、心臟病發與抑鬱症風險,甚至增加染上煙癮的幾率。
科學家2010年就發現有著歐亞血緣的現代人,遺傳了約2%尼安德特人的DNA,但不確定帶給現代人多少影響。
然而,第一項直接比較尼安德特人DNA與2.8萬人健康記錄的研究顯示,前者在生物學上對現代人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尼安德特人一個特定的DNA,顯著提高染上煙癮的幾率,還有幾個DNA能提高或減少罹患抑鬱症的風險。

最早首飾

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
參考消息網4月5日報道埃菲社4月3日報道稱,根據克羅埃西亞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人類學家達沃爾卡·拉多夫契奇的最新發現,尼安德特人在13萬年前就使用鷹爪製作了人類最早的首飾,比現代人類在歐洲出現還要早數萬年。
此項研究表明,10萬年前的智人並非最早製作有裝飾價值物品的人類。相關結果已發表在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卷》雜誌上。
拉多夫契奇表示:“此前人們一直認為人類最早的首飾是智人在10萬年前製造的,這些首飾發現於現在的以色列和非洲南部,但新的研究將這個門檻向前推了兩萬到三萬年。”但她認為,最重要的在於,最早的首飾與尼安德特人有關。
有些專家認為,尼安德特人缺乏符號思維能力,因此上述發現是證明尼安德特人具有製作首飾的較高認知能力的有力證據。
這些鷹爪來自白尾海雕,上面的痕迹表明,尼安德特人曾將它們串在一起製作成項鏈和手鐲等飾品。
這些鷹爪化石是115年前在克羅埃西亞北部的克拉皮納尼安德特人遺址發現的,隨後一直收藏在克羅埃西亞自然歷史博物館。克拉皮納遺址是世界上發現尼安德特人化石最多的地點之一。
尼安德特人往往與粗野、野蠻和智力低下的形象掛鉤,但此項最新發現表明,這些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比我們想象的更接近現代人類。
拉多夫契奇表示,能製造這樣的首飾表明尼安德特人的抽象認知能力已達到一定水平,很可能具有符號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
對尼安德特人而言,翼展長達兩米的白尾海雕很可能具有某種特殊意義。
拉多夫契奇組建的專家組對克拉皮納遺址中的所有鷹爪化石展開了研究。她說:“我們在鷹爪化石上發現了人類留下的切割和打磨的痕迹。”
專家組還在總共8件鷹爪化石上發現了曾暴露於酸性環境(如人體的汗液)而留下的痕迹。這再次印證了拉多夫契奇的觀點。
鷹爪自身的形狀使尼安德特人無需鑽孔就可以將它們串在一起。拉多夫契奇表示:“我們並不確定這是一條項鏈,但我們認為這是某種裝飾品,可以佩戴在身上。”
這8件鷹爪化石來自至少3隻白尾海雕,科學家據此認為製作裝飾品在當時應該是一項範圍廣泛的群體行為,而不是個體的偶然行為。

最新發現


2020年4月10日,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最新一期發表的一篇考古研究論文稱,考古學家在法國中南部阿爾代什河附近一處遺址中,發現約4.1萬至5.2萬年前的一段6毫米長細繩。這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關於纖維技術——使用天然纖維制紗的直接證據,也增進了人們對於舊石器時代中期(3萬至30萬年前)尼安德特人認知能力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