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鄧國的結果 展開
鄧國
古國名
在殷商時期,國王武丁封他的叔父子曼為鄧侯,建立鄧國,故址在今河南鄧縣(今鄧州市)。春秋時,鄧國為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後代有的就用國名'鄧'作自己的姓氏。”兩周時期,鄧國是周王朝南方較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歷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了有六百多年,后鄧況徙居南陽新野。
魯庄公十六年(前678年),楚滅鄧後,楚公子被封到鄧陵,后稱鄧城,鄧城遺址位於湖北省襄陽市樊城北約6公里處團山鎮鄧城村。其封邑楚公子的後代,姓"鄧陵"。南近漢水,北接南陽盆地,地勢平坦,四周開闊,交通便利,戰略地位重要。
鄧國(前1264年—前678年):商王武丁時,大封諸侯,丁已年(公元前1264年,另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譜》推算為公元前1240年),在殷商時期,國王武丁封他的叔父為鄧侯,建立鄧國,故址在今河南鄧縣(今鄧州市)。春秋時,鄧國為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後代有的就用國名'鄧'作自己的姓氏。”兩周時期,鄧國是周王朝南方較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歷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了有六百多年,后鄧況徙居南陽新野。楚滅鄧後,楚公子被封到鄧陵,后稱鄧城,在今湖北襄樊市襄城郊區西北,其封邑楚公子的後代,姓"鄧陵"。
周朝時期,被封為子侯。成、康時代的盂爵銘有“王令盂寧鄧伯”之句,記述了周王派盂慰問鄧國君之事。西周中期開始,有關銘文上鄧君一律稱“公”,反映了鄧國權威的進一步提高。
春秋時期,鄧國依然活躍,鄧與鄭、楚等國保持有婚姻往來。《春秋》記載,魯桓公七年,鄧侯吾離千里迢迢到魯國訪問。魯桓公九年鄧國與楚、巴二國發生糾紛,引發楚巴聯軍伐鄧,結果鄧師大敗。魯庄公六年(前688年),楚文王伐申經過鄧國,受到了祈侯的招待,鄧國大夫提出藉機殺掉雄心勃勃的楚文王,鄧侯不聽。第二年,楚文伐鄧。魯庄公十六年(前678年),楚再次伐鄧,將其滅亡。
鄧公乘鼎
鄧國在周代諸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為第二等的侯爵,國土縱橫幾百里或百餘里是應有的規模,不會象今日的鄉鎮一樣縱橫只十里、八里那麼局促狹小。第四等爵位的巴國派使臣從幾百里遠的地方帶禮物來主動結好鄧國,可見當時鄧國的國勢與威望。
著名考古學者、歷史學家郭沫若在《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明確指明鄧國在河南鄧縣(今鄧州市)。童書業在《古巴國辨》,呂思勉在《先秦史》諸文獻中,均準確無誤的指明鄧國在今河南鄧縣(今鄧州市),而不是湖北的襄樊。
襄陽鄧城發掘卜骨
據襄陽內環線工程考古項目執行負責人王先福介紹,在王家巷遺址出土的卜骨是用牛的肩胛骨製成,該卜骨上的孔上下左右排列整齊。商周時期,人們在決定某件較為重大的事情時,將制好的卜骨放在火上灼燒,根據灼燒后孔產生的裂紋走向判斷吉凶,然後將整個占卜過程及其結果刻在卜骨上。此次出土的卜骨上沒有文字並且沒有灼燒過的痕迹,證明這兩塊卜骨沒有被當時的人使用過。“發現卜骨的遺址在鄧城城址以南約600米處,這裡很可能為古鄧城的作坊區。”王先福介紹,卜骨一般出土於較為重要的遺址,如都城殷墟、燕下都等地。該卜骨的發現為鄧國都城在鄧城又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證據。
春秋時期
鄧國依然活躍,鄧與鄭、楚等國保持有婚姻往來。《春秋》記載,魯桓公七年,鄧侯吾離千里迢迢到魯國訪問。魯桓公九年鄧國與楚、巴二國發生糾紛,引發楚巴聯軍伐鄧,結果鄧師大敗。魯庄公六年(前688年),楚文王伐申經過鄧國,受到了祈侯的招待,鄧國大夫提出藉機殺掉雄心勃勃的楚文王,鄧侯不聽。第二年,楚文伐鄧。魯庄公十六年(前678年),楚再次伐鄧,將其滅亡。
鄧國
鄧城土城牆略呈長方形,東牆長766米,南牆長896米,西牆長713米,北牆長858米。牆厚10至15米。牆殘高3米左右,四角稍高,最高處6.3米。四面均有城門。護城河寬40米左右,現為水田。城東南角外有高約8米土台,俗稱烽火台,也稱閱兵台。城內有十字街道,西北角有明代建的寧國寺。鄧城內外地下歷史遺存十分豐富。相傳城內偶有銅鏃、金粒可拾,城內有時殺雞還可取出金粒,故有“鄧城不賣活雞”之說。從新石器時代到西周、秦漢及以後朝代都有,是研究歷史的寶貴資料。離鄧城北約3公里的丘陵地帶,有兩周時期墓葬群,“鄧公乘鼎”和“吳王夫差”劍分別出於山灣和蔡坡墓地,出土大量青銅器。據考證,這些墓地與鄧城密切相關,其中鑄銘文的,就有鄧、楚、吳、上鄀、蔡、曾等國器物,是研究楚文化及鄧、楚和有關國家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鄧城城址外圍有西周至春秋早期(與鄧國同一時期)較大規模的村落、作坊遺址,又有高級貴族、平民墓地,它們組成了完整的都市中心聚落群。1981年,鄧城遺址被湖北省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通過發掘,發現了一些特殊遺存,出土了一批較重要的文物,為解決一些學術問題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特殊遺存有卞營遺址集中分佈的水井群、周家崗遺址春秋早期大壕溝及宋代火葬墓、王家巷遺址制陶作坊區的灰坑及窯址群、賈巷墓地一主一側室加祭台的墓葬等。這在本區域屬首次發現,填補了此類遺存的空白。
較為重要的文物有周家崗遺址新石器時代完整花瓣圈足陶碗、黑或紅彩紅陶杯,西周中期前段或西周早期後段陶鬲,宋代紅綠彩花卉紋瓷枕、影青釉小鼎式瓷香爐;王家巷遺址春秋早期卜骨;卞營遺址春秋晚期陶鳥形雙耳平底壺;賈巷墓地青銅小羽人等。
發掘成果進一步證實了襄陽歷史文化底蘊的深厚。一是發掘的新石器時代和周代遺存,佐證了鄧城至遲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為古鄧國都城、春秋中期至漢代為鄧縣縣治的史實,繼而將襄陽早期城市的中心圈定在了鄧城區域;二是周代文化內涵的複雜性和融合性為尋找早期楚文化的來源積累了資料;三是較多大中型墓葬在賈巷、卞營墓地的發掘反映了鄧城區域在東漢末年至西晉時期的繁榮程度,間接說明了襄陽當時所處地位的重要性;四是宋代火葬墓及具有北方窯系瓷器的發現,說明了宋代北方地區民眾可能大量南遷並定居襄陽,為本區域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本次發掘還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有來自美國哈佛大學及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的多位學者直接到發掘現場觀摩和指導,進一步提高了襄陽歷史文化的知名度。
國君之姓 | 曼姓 |
爵位 | 侯爵 |
國都 | 河南鄧縣 |
始封此國者 | 武丁 |
創始年 | 商朝中後期 |
始祖 | 曼 |
滅亡年 | 春秋時期 |
滅亡原因 | 被楚國滅亡 |
史書記載 | 《左傳·庄公六年》 |
(前1240—前678)
國君稱號 | 姓名 | 備註 |
鄧公 | 子曼 | 商代晚期人,封曼侯,字德陽 |
子晁 | 查無此人 | |
子征 | 查無此人 | |
子慶 | 查無此人 | |
子桓 | 查無此人 | |
子昆 | 查無此人。由於商王無道,擇周而事 | |
子忠 | 查無此人,周時被封為子侯 | |
子噶吉 | 查無此人 | |
子曰洛 | 查無此人 | |
子煦和 | 查無此人 | |
子杞 | 查無此人 | |
子朗喜 | 查無此人 | |
子怡 | 查無此人 | |
子沛 | 查無此人 | |
子璧 | 查無此人 | |
子淳 | 查無此人 | |
子衡 | 查無此人 | |
子略 | 查無此人 | |
鄧公午離 | 子吾離(又名子宣) | 即《左傳·桓公七年》中的“鄧侯吾離”,春秋早期人 |
鄧公牧 | 子牧(又名子尚) | |
鄧公乘 | 子乘(又名子粹) | |
鄧祈侯 | 子明淵 | 鄧國被楚所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