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觀音山寺的結果 展開

觀音山寺

江蘇省揚州市觀音山寺

觀音山寺位於江蘇省揚州市瘦西湖的蜀岡東峰觀音山,故名“”觀音山寺”。觀音山寺宋朝名為“摘星寺”。明至元年又開山建寺。

簡介


明朝洪武年間重建,名“功德山”,亦名“功德林”、“觀音閣”。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重修。咸豐時毀於火。現在的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山門等建築,乃清朝末年及以後所建。

特色


登上觀音山頂,“江淮南北,一覽可盡”,唐城遺址子城”和瘦西湖盡在眼中。觀音山上原有隋煬帝的“迷樓”。這種樓結構複雜。幽深曲折,人們進去后往往走不出來,故名為“迷樓”。相傳隋煬帝曾在此建窯享樂,後人多以此事諷世,唐朝詩人中,就有不少詠嘆迷樓的。李紳在《宿揚州》詩中道∶“今日市朝風俗變,不須開口問迷樓。”白居易在長篇敘事詩《隋提柳》中,也鞭撻了隋煬帝大造龍舟、開挖運河,“南幸都(今揚州)恣佚游”的殃民誤國行徑。詩中“紫髯郎將護錦纜,青娥御史直迷樓”,就是描寫武官郎將保護著南下龍舟纜繩,美麗的宮女在揚州的迷樓等待隋煬帝到來的情景。隋煬帝驕奢淫逸,使得“海內財力此時竭”,終於導致了農民大起義,“義旗已入長安宮”,“晏駕不得歸秦中”。后隋煬帝被殺,埋葬在揚州的吳公墓下。“二百年來汴河路,沙草和煙朝復暮。后王何以鑒前王?請看隋堤亡國樹。”白居易借隋煬帝的迷樓、龍舟寓情於景,道出了隋朝覆滅的原因,警告後人以史為鑒,不要再重蹈覆轍。
杜牧在《揚州》三首中,也有“煬帝雷塘(隋煬帝死後葬於雷塘)土,迷藏有舊樓”之句。據說隋煬帝在長安也建有供他艷游的迷樓。觀音山上的迷樓雖已無尋,但隋煬帝的歷史教訓卻深印在人們腦中。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平山路觀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