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斑龍的結果 展開
- 蜥臀目斑龍屬動物
- 巨齒龍
- 中南卡通創作動畫《魔彈王》中的動畫人物
斑龍
蜥臀目斑龍屬動物
斑龍(屬名:Megalosaurus)又名巨龍、巨齒龍,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巨大的蜥蜴”,斑龍是種大型肉食性恐龍,生存於中侏羅紀巴通階的歐洲(英格蘭南部、法國、葡萄牙)。斑龍是侏羅紀晚期一種體型龐大的肉食性獸腳類恐龍,其遺骸非常破碎,裡面可能還混雜其他獸腳類骨骼的破片。斑龍這個名字希臘文的意思是“巨大的蜥蜴”,研究者們就曾一度把食肉牛龍的化石劃到了斑龍類裡面。
斑龍
斑龍於1824年被命名,是第一隻被正式命名的恐龍。然而,遺憾的是,因為沒有完整的骨架化石,科學家對它的了解並不全面。就目前所知,斑龍是一種體型中等的恐龍。
食鱷斑龍
這個Cornwell骨頭由理查德·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es)在1763年再度敘述。他將這些骨頭命名為Scrotum humanum,因為它們看起來類似人類的一對睾丸。在當時,這名稱被認為並不適合用在仍有爭論的動物上,而且並未在後來的科學文獻中使用。Scrotum humanum是在雙名法開始採用后公布的,根據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的規定,理論上應該比斑龍(Megalosaurus)還具有優先權,但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宣稱如果一個分類名詞在公布后遭到廢棄達到50年,這名詞將不再擁有優先權。所以,Scrotum humanum成為一個遺失名(Nomen oblitum)。從1815年開始,在Stonesfield的採石場發現了許多斑龍化石。牛津大學的地理教授威廉·布克蘭(William Buckland)取得了這些化石,他同時也是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的院長。在當時他並不知道這些骨頭屬於何種動物;但在1818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后,法國比較解剖學專家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拜訪了牛津大學的布克蘭,他發現這些骨頭屬於一種巨大、類似蜥蜴的動物。在1824年,布克蘭在“Transactions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一書公布了關於這些化石的敘述。但詹姆士‧帕金森(James Parkinson)已在稍早的1822年,在一篇文章中敘述了這些骨頭。
斑龍的右下顎繪畫,取自於威廉·巴克蘭1824年的書籍“Notice on the Megalosaurus or great Fossil Lizard of Stonesfield”在1824年以前,布克蘭僅擁有斑龍的部分下顎與牙齒、一些脊椎骨、骨盆與肩胛骨的碎片、以及後肢,這些化石可能來自於不同的個體。布克蘭認為這些骨頭屬於一隻與Sauia有關的巨大動物,他建立一個新屬斑龍(Megalosaurus),並估計這動物的身長為12米。在1826年,Ferdinand Ritgen將斑龍命名了完整的學名Megalosaurus conybeari,但這名稱並不被後來的學者所使用,則被認為是個遺失名。在1827年,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l)將斑龍列於他的英國東南部地理測量當中,並將這個動物歸類於巴氏斑龍(Megalosaurus bucklandii),也是至今所使用的學名。直到1842年,理查·歐文才建立恐龍這個分類項目。
在1997年,英國牛津市東北20公里處的阿德利石灰岩採石場發現了一個著名的足跡化石。這些化石被認為屬於斑龍,而其中某些屬於鯨龍。這些足跡化石部分被複制下來,並送到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展示中。
自從首次被發現之後,到已挖掘出許多斑龍化石,但沒有發現完整的骨骸。所以,斑龍的外表細節仍未確定。
斑龍
矮斑龍
斑龍生存於侏儸紀的歐洲,約1億8100萬年前到1億6900萬年前。斑龍可能獵食劍龍類與蜥腳類恐龍為食。過去曾有敘述認為斑龍在森林中獵食禽龍(禽龍是另一種早期命名的恐龍),但因為禽龍的化石發現於早白堊紀地層,而斑龍生存於中侏儸紀,所以斑龍不可能以禽龍為食。非洲沒有發現任何斑龍化石,與某些過時的恐龍書籍狀況相反。
雖然斑龍是種強壯的肉食性恐龍,它們也許可以攻擊最大型的蜥腳類恐龍,但它們也有可能如清道夫般搜尋食物;但這無損於斑龍獵食者的形象,暴龍可能也是搜尋食物者。要維持如此大型的體型,進食時的效率是必要的。在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展示了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斑龍骨骸。
斑龍是第一個被科學地描述和命名的恐龍,頭部很長,上下頜強健有力,嘴裡長著巨大彎曲的牙齒,頸部很厚實,前肢短小健壯,後肢強壯有力,手指和腳指頭上都長著尖利的爪子,它平時用後肢行走,一旦發現獵物,就會快速奔跑,尾巴也會抬起來,以保持身體的平衡
斑龍的身體比較長,也比較強壯,頭部長近1米,它還有厚實的頸部、健壯的短前肢及強而有力的後肢。古生物學家根據發現的斑龍足跡的兩足間距推算,認為斑龍的後肢長應將近兩米,它的“手指”和“腳趾”上長著尖利的爪,具備了這樣的武器,斑龍能夠隨時攻擊大型的食草恐龍。
斑龍的頭部很大,其強有力的上下領中長著彎曲的牙齒,像切牛排的餐刀一樣,頂端有鋸齒,用於咬食新鮮的獵物。我們對於斑龍頜部的這些了解全來自於第一塊出土的斑龍下頜骨化石,其上長著巨大的彎曲牙齒,古生物學家由此推知斑龍頭部很大,上下頜強健有力。從這個化石上,人們甚至還可以看到舊牙脫落的地方已經有新牙要長出來。
依斑龍的步行距離判斷,其行進速度約為7km/h,但當它發現溫和的草食性恐龍,準備捕食獵物時,就會改走為跑,它的腳趾不再朝內彎縮,反而伸展開來,其骨骼、腱與肌肉瞬間發生變化。正是由於這個變化,其後肢及腳趾才能立刻調整,並出現一足置於另一足前方的敏捷跑姿,同時尾巴也會舉起來以保持身體平衡。但斑龍的體形不適宜進行長時間的追蹤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