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曉松

北京畫院副院長

莫曉松,男,1964年生於甘肅隴西,1986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美術系。現為北京畫院副院長。出版有個人畫冊和技法書十多種。

社會任職


藝委會副主任、創作室主任,教育委員會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理事,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中國畫學會理事,北京美協理事,熱帶雨林藝術研究院常務理事,北京黨外高級知識分子聯誼會理事,北京高級職稱評審委員,中國美協會員,全國美展評委。

主要成就


1989《石痴米芾》參加全國第七屆美術作品展覽,獲甘肅美展金獎。
1994《荷塘》參加全國第八屆美術作品展覽。
1999《暗香》參加第九屆美術作品展覽。
2000《冬至》《河西九月天》《夏綠》三幅作品參加文化部在法國巴黎舉辦的迎接新世紀中囯畫藝術大展,三幅作品為聯合國教科文世界遺產中心收藏。
2001《荷塘逸趣》參加“百年中國畫展”。
2002《春到紅牆》獲全國當代花鳥畫藝術大展金獎。
2003被評為甘肅省文聯第二屆“德藝雙馨”文藝家。
2006為國家大劇院創作巨幅工筆花鳥作品《穠華春發花氣香》,?列於國家大劇院貴賓接見大廳。
2007為中央統戰部創作巨幅工筆花鳥作品《春鶴圖》。
2008為中央駐澳聯絡辦公室創作花鳥作品《十里荷塘》《玉蘭春意》。
2009為中央政治局創作《京華春韻圖》。
2010先後為國家領導人辦公室創作《秀水春暉》《春暉》《春暉爛漫》(與王明明合作)。應外交部邀請,為中央駐港特派員公署,中央駐澳門特派員公署,中國駐馬西亞大使館、駐緬甸大使館,駐韓國大使館創作巨幅工筆花鳥作品,陳列在主要場所。
2012《清和我心—莫曉松工筆花鳥畫展》北京畫院美術館
2013在澳門博物館舉辦中國畫展。
2014年印度尼西亞國家博物館舉辦畫展。
2015年參加法國羅浮爾宮《世界美術大展》。
2016年後在山東博物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雲南博物館,廣西華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福建美術館等地舉辦畫展和聯展。
2017年在雍陽美術館舉辦“尋脈舒懷一一莫曉松書畫作品展”。

人物評價


曉松的工筆花鳥,得其"靜”而追其“動”,在清冷幽散的氛圍里把握到了一種躍動的生機,也呈現出一種典雅凝重的永恆感。這一點在工筆花鳥畫創作中是十分難得的。在處理色與墨、工筆與寫意的結合關係的問題上,曉松作品中的嘗試也取得了不小的進展。它將傳統水墨的暈染法甚至潑墨法直接引入到工筆畫創作中,用來表現西部地區大漠戈壁的蒼茫、宏闊荒寒,調和畫面局部色彩與整體意境的協調關係,這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種渾厚的精神氣質與感人的震撼力。
曉松在畫中一再實踐著工與寫的結合、線與面的結合,以及冷色調在畫面整體中的情緒表達效果。應該說,他的這種嘗試是非常有價值的,這個問題也是當下其他工筆花鳥畫家一直在苦苦面對和試圖解決的問題。在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的問題上,曉松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也兼有中青年畫家固有的勇氣、銳氣與開拓精神。他一度對宋人花鳥抱有濃厚的興趣,對於宋代院體工筆花鳥的設色和布局頗有心得;他對元代文人寫意的山水、花鳥亦情有獨鍾,並試圖將諸多山水畫的寫皴法融入到花鳥畫的表現手法之中,在工筆重彩中加入潑墨肌理。對於中國畫的大傳統,無論是古人還是近代大家,曉松一向是以一種謙慎好學的心態去面對的,他的視野很開闊,思考也較為深入。曉松在吸取傳統營養的同時,也勇於打破既定畫科於故有技法的邊界、規調,汲取了很多現代因素。
曉松的靈氣在於,在擁有紮實的造型、用色的基本功之外,他肯在創作背後的文化意境上下工夫,使作品具有一種深層次的藝術感染力。因此,他的作品既不流於俗氣,也不故弄玄虛,畫如其人,真誠而敏感,執著而親切。我相信,作為一位實力派的中青年工筆花鳥畫家,曉松將憑藉自己的天賦與勤勉,在未來的藝術之途上取得更大的成績。
——王明明
在藝術語言與境界格調上,莫曉松的工筆花鳥畫作品多強調自然物象的孤寂與清伶,力求顯現某種局部放大了的、靜謐、莊嚴而帶有某種崇高感的詩情。其作品兼有傳統工筆畫陰柔、清澈的傾向與水墨寫意畫放逸、自由的屬性,從而呈現出一種暗藏的悲愴意境。將工筆畫注入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感慨,這使曉松的工筆花鳥不僅拓寬了傳統工筆畫的抒情路數,更賦予工筆花鳥畫以一種宏觀視角的終極性思考。
面對他的畫作,會讓觀者感到周遭的世界突然靜下來,節奏緩下來,直到陶醉在一種律動與清勁的味道,沉浸在一種潛藏的、欲說還休的激情。這種激情不是如噴泉那樣直接噴薄而出,而更像經過百轉千回的抑鬱、跌撞之後流滲出來的山間石縫裡的小溪,清冽、冰涼卻暗藏著勃勃生機。由是,曉松花鳥世界里的詩意就有了它獨特的味道,其背後潛藏著曉松其人渾厚、直爽的隴西人天性,與其畫寂寞、感傷而又大氣磅礴的意象。這種在今日畫壇尤為珍貴的靜穆感,既超越了都市風情的浮躁喧囂或與此相對的憤世嫉俗,也不同於書齋之中的賞玩消遣,以雄渾而清麗的風格自成一派。尤其是其兼工帶寫的嘗試,使筆墨的氤氳與線條的清麗結合得渾然天成,並凸顯了飽含現代意味的形式感和視覺節奏,這種嘗試顯然突破並超越了傳統意義上“富貴”或“野逸”的審美標準。
繪畫語言本體來看,曉松的工筆花鳥畫既有集古之處,又有新變之風,是工筆花鳥畫現代性形態的典型體現。他對於傳統的痴迷與珍愛有其自己的選擇,元代文人水墨花鳥畫的清靜與士氣一直是他在自己的創作中竭力追求的審美取向。他的花鳥畫試圖在墨與色之間找尋一種微妙的平衡,發掘二者的有機聯繫,力圖達到“以工寫意、意從工出”的工寫渾融之境界,可以看作是今人對元代文人工筆花鳥畫以墨代色之樣式的延續與創新。
——於洋
在曉松的畫中,工筆畫的精緻與寫意畫的意境,相映成趣。而且即使在他的工筆中,也深深地滲透著寫意的韻味。例如他的《大漠行》、《泛水新荷》、《河西九月天》等等,竟是寫意多於工筆。即使是工筆,曉松也喜歡把他的工筆處理得含蓄、朦朧,不即不離,若隱若現。這是傳統中國詩畫所特有的意境。
曉松喜歡一種寂靜,一種悠遠,他所營造的藝術世界,是冷雋,是高古。就像音樂家用音符,詩人用文字,他用點線色彩來表達生命的旋律與節奏,而無論是花是鳥,是風是月,都成為他心靈的淺吟低唱式的獨白。
——劉默
首先是結構之和諧:藝術作品“完美”的基礎在於結構,結構不同,結果自然不同。對結構的認知,也就是要析辨、領略和諧的結構性變化,從而會深化對現代工筆畫本體與本質的認識。有了這種悟道,曉松的作品就有了深度。其次是語言之和諧:曉松在用線上功力沉厚,或謹毛細縷,或縱毫騰舉,疏密輕重粗細等等,靡不畢究;在用色上善發其長,傳統顏料層染遍施,則蒼顏秀彩,莫不愜洽。石綠硃砂繪粉交疊,則鮮明敦厚,文采頓異。或冷暖區別,或色調變化,均象物斯彰,豐富著語言體系。再次是形象表現之和諧:面對花鳥世界,靜而感之得其意,動而感之求其神,察微觀變,以雕以琢。畫花,富滋明潤,韶秀勃勃,有動人之神;畫鳥,興象速肖,風華奕奕,有妙美之態。嚴穩暢,則神態明,靈和溢,還反於朴。再是工寫轉換之和諧:曉松心識通達,能工筆,能水墨。大寫小意,揮毫鉤摭,筆花墨瀋,滾滾不竭,沛然出之,一發破的得新意。另外是儒雅格調之和諧:凡書畫詩文出於真情則工成,詠歌嗟嘆懽愉惻愴,縱然默攬萬變,必得文心過濾,於靈秀、於優遊、於溫厚、於清淬雅淡中。而作品之雅,氣在文儒,風格自有。
——楊悅浦
莫曉松山水系列 12張
莫曉松山水系列
莫曉松的畫作不僅反映了一種心境,也反映了繪畫的本來面貌,即唐人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所說的“窮神變、測幽微”,也就是徐悲鴻所說的“盡精微,致廣大”。這種對於自然生命的體驗不需要場面浩大,轟轟烈烈,也不是“奇觀”式的裝置藝術所能表達的。中國傳統繪畫的內在精神就在點划披離、三皴九染中呈現,如同古人所講“一花一世界”,反映出大千世界生命的精神狀態。
莫曉松繼承了齊白石的花鳥傳統,取精用宏,在工筆與寫意之間,在虛實之間,在黑白與色彩之間,在微觀物象與宏觀視野之間,較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達到一種精妙的平衡。
莫曉松的藝術,應該從現代城市生活角度得到新的解讀,他的花鳥畫對現代城市中生活的人,不僅是現代生活強加於人的緊張與焦慮解毒劑,更是一個讓個體情感回歸自然的心靈家園
——殷雙喜
莫曉松是從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角度去選擇、體驗和評價這些西方文化中的經典的。這其實也是正常的觀照世界的角度。每個人只能從自身所在的歷史文化積累、素養,和現實需要的角度出發,去觀照一個與自己的現實世界有很大差別的異質文化,我們不可能自欺欺人的去確立一種超越民族與國家的所謂普世的世界文化的眼光,從來就沒有這樣一種“世界眼光”或“全球視野”。當莫曉松用自己這種中國眼光去觀照歐洲文化的時候,他的藝術中反而呈現出一種全新的特色。莫曉松把這種狀況稱為,“我和世界之間互動”。
——林木
莫曉松書法系列 3張
莫曉松書法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