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拆違

大拆違

最近,一些城市正在大力推進一場“拆除違章建築”的行動,無論在宣傳造勢、還是執行力度上都可算的上是異常空前。據說,這是不少城市的統一大行動,當前,社會矛盾紛繁複雜,有的矛盾且日趨激化。一些災難相繼而至,而維護穩定、和諧是地方當局的第一要務,在這種形勢下,一些城市卻推出“大拆違、大建設、大發展。”的口號,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筆者擔心,這一行動有可能會損壞目前的穩定、和諧的社會關係,甚至於會激化一些社會矛盾,背離設定的行政目的。

基本介紹


合肥市市長吳存榮: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不是簡單複製工廠”
“中部地區正處於厚積薄發時期,實現崛起不能走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的老路。”在最近於武漢舉行的第三屆中部博覽會可持續發展市長論壇上,合肥市市長吳存榮的發言,引起中部六省的共鳴。
最近幾年,一度被稱為“全國最大的縣城”的合肥突然發力,其所推行的"大招商","大拆違","大接訪"以及一系列的城區改造大動作,引起外界的廣泛關注。
兩年前,吳存榮在出任合肥市市長之前,曾先後擔任過安徽省樅陽縣縣長、縣委書記,省水利廳廳長、黨組書記等職務,並在合肥生活了20多年。因此,45歲的他對於合肥有著更為深切的理解。
包括合肥在內的中西部城市都在經受著沿海產業轉移的洗禮。“作為中部城市,我們迎來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臨的環境挑戰也是異常嚴峻,”吳存榮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語氣堅定地說,建設現代化大城市必須樹立科學的城市發展觀,“只有抓住機遇,直面挑戰,破解難題,加快發展,才能向更高的目標邁進。”“中部承接產業轉移
不能是無條件的”
21世紀》:目前中部地區均對承接國外和東部沿海產業轉移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尤其是對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表示了很大關注。中部地區有足夠的吸引力來實現產業梯度轉移的夢想嗎?
吳存榮:說到中部地區是否能夠實現加工貿易梯度轉移,我認為,主要要仔細研究以下兩個重要的課題。首先,沿海加工貿易主要用於出口,到內地後有沒有這個條件承接?二是生產成本是否能降低到原來在沿海地區一樣的水平?
從目前企業的選擇看,他們主要看物流條件上能否更便捷、更通暢,成本能否降低,出口能否更方便等。其中,降低物流成本是企業比較看重的一點。
所以,國家也有意識在改善中部物流成本,比如合肥海關和長三角海關實行一體化通關,實行便捷的報關和入關。同時,加快縱向通道建設,如高速公路建設、內河港口建設,也包括物流企業的引進等,都是為了降低物流成本。
《21世紀》:中部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中,還面臨一個新背景,即“兩型社會”建設,這兩者如何對接?
吳存榮: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也不能無條件的,應該按照我們的產業發展政策,引進低污染、低能耗的產業。
同時,企業在產業轉移過程中,也是經歷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不是簡單的企業搬遷。在產業轉移過程中,利用高新技術嫁接一些傳統的加工製造業,走節能減排的路子。
現在,已經有這方面的例子了。即以前在沿海低端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企業,搬到中部來后,要建設成為
一個現代工廠,包含了產業升級功能,不再是簡單的複製過來的工廠。
因此,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是,要滿足企業的上述考慮和我們的上述選擇,是一個結合點,不是單純的吸引轉移。所以,我認為,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要注意處理幾個關鍵點:基礎設施平台建設、政府服務效能、交通物流改善、環保節能要求。這樣的前提下,我相信,大部分企業能夠轉移過來,但並不是所有企業能夠轉移過來。
《21世紀》:中部地區都提出承接產業轉移,就存在相互競爭,如何避免惡性競爭?
吳存榮:中部地區都提出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這是總體目標。但在具體實踐中,肯定是有選擇、有分類的。現在產業轉移的類型很多,中部的市場空間很大。與其說中部地區在承接產業過程中存在競爭,不如說在新的市場份額分配過程中,大家如何發揮各自的優勢,來獲得各自發展。這是關鍵的。不是說在一個產業中搶得你死我活。
合肥不謀求首位度
《21世紀》:合肥提出融入長三角經濟區,同時又是中部地區,是“中部崛起”國家戰略的一員,這兩個角色如何平衡和把握?
吳存榮:我有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行政區劃不能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障礙。只要是對地區發展有利、能夠促進地區交流的,無論是東西南北我們都持歡迎態度。比如,西部地區也有產業轉移到合肥,為的是佔領東部市場。
融入長三角是一方面,加強中西部合作也是我們的重要戰略。經濟發展是階段性目標,剛開始的時候,東部地區、長三角資源和產業轉移到中部地區的比較多一些。但是隨著中部地區市場、交通等方面的發展和改善,中部地區內部產業轉移也會多起來。
《21世紀》:目前很多地區在發展區域經濟時,都寄希望打造城市群概念,通過城市群發展帶動區域發展。合肥好像也在提出要打造城市群?
吳存榮:傳統的城市群是行政的結合體,而不是都市圈概念。發展城市群是為了加強區域內的資源優化和產業結構的優化。提出城市群是政府主導,加強基礎設施的聯動建設和互相溝通,利用市場力量來更好地配置資源。特別是破除行政障礙,來加快區域的發展。這是最終目的。目前,合肥與周邊城市目前的合作,是從無障礙旅遊通道、快速交通圈等方面著手。
《21世紀》:有人認為,合肥對全省經濟帶動不大,合肥首位度不高,您如何看?與其它中部省會城市相比起來,這些地區發展很快,合肥是否有壓力?
吳存榮:你注意看,沿海的省會城市首位度都不高,發達地區都是這樣的。如果平均速度都很快,那麼省會城市首位度肯定不會太高。如果其它地區發展慢,即使省會城市發展不是很快,但首位度可能也是高的。
所以,首位度是一個相對概念,並不是判斷區域發展的一個關鍵性指標。
一個區域發展要看自身發展和發展潛力,這是關鍵。合肥和自身比,發展速度很快。綜合實力已經從30多位上升到全國21位。科技創新破題“兩型社會”建設
《21世紀》:“兩型社會”落戶中部其它地區,合肥是否有壓力?合肥會不會也作一些先行先試政策?
吳存榮:“兩型社會”是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概念和指導思想,全國都要踐行“兩型社會”建設,不僅僅是獲批的兩個地區,比如長沙建設“兩型社會”並不意味著其它地區不建設。“兩型社會”是有普遍指導意義戰略目標,大家都要踐行,包括合肥。
從合肥來看,我們想從科技創新角度推動“兩型社會”建設,從這個角度,更有意義。我們的思路是,以科技創新為依託,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經濟結構調整。因為,這是合肥的優勢,即合肥有中國科技大學等51所高等院校,有中科院物質研究院等200多個科研院所。合肥是全國唯一的科技創新試點城市。
因此,我們正在積極準備申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高新技術自主創新”為主題,目前科技部已經預申通過了。
《21世紀》:合肥沉澱了大量的科技資源,但合肥科教產業對全市乃至全省的經濟貢獻為什麼並不大?
吳存榮:創新建設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我們國家提出創新性國家戰略,已經持續很多年了,但目前還沒有一個發展中國家成為一個創新性國家。所以,要發揮出合肥科教實力,轉化產業,促進發展也是一個長期命題,不可能短期完成。但我們正在積極朝這個方向邁進。
近年來,我們以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為契機,積極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圍繞汽車、家電等八大重點產業,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不斷完善新型工業化發展政策,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和節能減排。
我們連續兩年安排一億元科技創新專項基金,組織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強化產學研合作機制,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推進並實現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合肥就地轉化,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如2007年,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450多家,總產值820億元,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2.28%;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236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6.3%,佔全省總量的34.7%,佔全市GDP比重接近18%。
同時,先進位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還帶動了其它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全市三次產業比例由2003年的8.1∶43.1∶48.8調整為2007年的6∶49∶45。“巢湖治理是重中之重”
《21世紀》:在科學發展觀背景下,無論是承接產業轉移還是促進本地經濟發展,中部省份都面臨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關係的問題。合肥的思路是什麼?比如巢湖污染問題。
吳存榮:合肥是全國唯一瀕臨五大淡水湖的省會城市,屬合肥管轄的西半湖,約佔巢湖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近年來,受高磷地質、水體交換能力下降及排污總量影響,巢湖水質呈中度富營養狀態,治理難度相當大。因此,我們把治理水環境、促進巢湖水質改善,作為合肥城市環境治理的重中之重,納入城市規劃建設大局統一謀划、優先安排。
目前巢湖污染綜合治理方案已經上報國務院,資金將達500多億。需要三大方面措施。一是點源控制,生活和工業污水控制。二是農業面源污染控制。三是生態恢復和水體交換。目前我們做的是第一個方面的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還需要很長時間。目前規劃是2020年達到總體治理目標。
至於經濟和環保平衡問題,我們堅持環境保護納入綜合決策,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區域發展重大規劃時,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作為依據,依法進行環評,明確每個區域重點發展項目、限制發展項目、禁止發展項目。
在項目建設上,注意培育和引進低污染、低能耗、科技含量高的項目,禁止引進高污染、高耗能的項目。同時,著重完善環評工作機制,實行聯合把關,環保前置審批,從一開始就將污染項目拒之門外。
目前,我們實行節能減排任務目標責任考核,認真落實各項措施,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推廣清潔生產。確定了鋼鐵、化工等5個行業的18家減排重點企業、19個循環經濟試點項目、8個清潔生產審核項目,使全市所有重點排污企業納入節能減排的範圍。
此外,我們還大力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僅2007年就關閉淘汰落後水泥產能14萬噸、落後鋼鐵產能48萬噸,關停小火電機組41.1萬千瓦時,全市單位GDP能耗、污染物減排等指標均超額完成安徽省下達任務。
所以,我們的體會是,建設現代化大城市必須樹立科學的城市發展觀———城市發展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目前中部地區正處於厚積薄發時期,實現崛起不能走靠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的老路。
(合肥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