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濠涌博物館

位於廣州越秀區的歷史類博物館

東濠涌(Dōngháo Chōng)在廣州市越秀區境內。源於白雲山南麓麓湖,向南沿小北路越秀路東側流至大沙頭西部的東堤鐵橋處匯入珠江。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城時疏通成濠。長4225米,寬7~11米。因在廣州城東,故名。

建築布局


綠樹成蔭、花團錦簇、清水粼粼、瀑布飛濺……這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奇迹般地出現在廣州鬧市中的旺地東濠涌。
曾幾何時,就是這個東濠涌,發出的渾濁臭氣常常令沿涌一帶南來北往的市民掩鼻而過,老街坊們更是把它稱為臭河涌。如今,經過一年多艱苦的綜合治理,東濠涌已換上花枝招展的“新衣裳”,實現“華麗變身”,一路的嶺南園景,顯現出自然生態的景觀,周邊居住環境大大改善。
依法依規 河涌整治拆遷沒有出現一個“釘子戶”東濠涌北起麓湖,南銜珠江,是廣州現存唯一一條貫穿市中心的河涌,全長4.51公里,曾經擁有廣州古城“護城河”之美譽。明朝時,東濠涌曾是廣州城東的交通要道;因其水質良好,東濠涌又是當時廣州居民的主要供水渠之一。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廣州人口急劇膨脹,東濠涌環境日益惡化,一度陷入“厄運”——河涌淤積,污染加劇,魚蝦絕跡,成了藏污納垢的臭水溝。河涌兩岸居民苦不堪言,不少家庭常年都不敢打開窗戶。
據廣州市越秀區水務局水務科科長明玉良介紹,廣州市政府為還市民一條生態自然、水清岸綠的河涌,去年下達了“死任務”——定要在今年6月前完成東濠涌1.89公里明涌段的綜合整治。越秀區水務局接下任務后,克服種種困難,施展渾身解數,終於使得東濠涌“舊貌換新顏”。
整治東濠涌1.89公里明涌的包干費為10.38億元,拆遷費用佔了大部分。拆遷問題極其複雜,涉及補償標準、安置點設置等諸多方面,牽涉面廣、協調單位多、工作量大,廣州市越秀區水務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依法依規執行拆遷工作,為讓沿涌居民獲得最大利益,出台完善拆遷經濟補償獎勵辦法,耐心細緻做好拆遷群眾思想工作,居民積極配合,沒有出現一個“釘子戶”,使河涌整治如期順利完成。
綠色長廊串起四大親水休閑帶
如今,當記者踏上東濠涌越秀路段,映入眼帘的已經是一幅新景象:新種植的樹木隨風搖曳,沿涌兩岸花團錦簇,小瀑布清水四濺,營造出一方又一方的親水平台,過去的混凝土堤岸全部改成由綠色植物覆蓋的生態堤岸,猶如河邊小公園。東濠涌圖片
在這生活了半個世紀的老街坊葉婆婆告訴記者,“以前東濠涌又臟又臭,沒人敢在這附近多呆一分鐘。我們見證了這裡的變化,現在天天在這裡晨運、閑坐,把這裡當作公園了。”在東濠涌的整治過程當中,建設材料以綠色或灰色透水磚及透水地坪為主,道路兩側結合沿岸綠化配置,在河涌兩岸建了景觀休閑帶工程,建設公共廣場公園,營造處處賞綠的景觀效果。如越秀橋、東華西、小東門、自然生態綜合廣場四大親水休閑帶、綠化廣場,沿線麓湖至沿江路配套建設一條全長約4.51公里的綠道,市民可以從環市路、東風路一直漫步到珠江邊“嘆”風景。東濠涌成為鬧市中難得的一條親水“綠色走廊”。
調水補水 打造自然水清岸綠的生態河涌 為解決東濠涌少水發臭的情況,實現東濠涌整治全段“水更清”的目標,廣州市有關水務部門想出了調水補水的辦法,在珠江前航道江灣橋西側新建補水泵站,抽取珠江水對東濠湧進行補水,沿河底或岸邊埋管輸送至東風路越秀橋,在越秀橋附近地底3米處的凈水廠進行凈化處理后,再自流到下游,使河涌充滿流動水。
目前,越秀橋附近的東濠涌水質凈化廠正在加緊建設,按計劃,將在8月底完工,屆時,東濠涌水質凈化廠每天6∶00~22∶00,將從珠江上調水補水10萬噸,流量為每秒1.5立方米。經過處理后的東濠涌水將是清澈、對人體皮膚無傷害的水,沿線的居民更可直接下到親水平台親水、戲水。街坊梁姨表示,政府出錢出力整治河涌,沿涌居民最得實惠,大家要好好珍惜,共同維護河涌清潔。
為實現東濠涌全段“水清、親水”的目,越秀區將在2010年亞運會後,對東濠涌實施全段雨污分流、中北段的污水渠改管、凈水補水、拆遷和生態景觀建設工程,務求做到生態、自然、水清、岸綠,把東濠涌打造成“一流生態河涌歷史長廊”。

發展歷史


東濠涌曾水深清澈
博物館館藏
博物館館藏
明清時期廣州城排水設施會是怎樣布局?晚清的老外在廣州最喜歡到哪裡踏春?曾經代表家族顯赫榮耀的科舉旗杆斗又是如何屹立陳家祠廣場?昨天,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一個題為《粵游紀略——晚 清廣州旅遊寶典》展覽,展出一本從英國收藏家手中徵集的1899年西方人拍下的廣州照片冊,再現一段老廣州的繁華。曾是居民主要供水渠之一
一組名為《老城水關》老照片,印證了史料記載的老廣州城曾經完善的排水設施。歷史上,流經市中心的濠涌具有城市防禦、排洪泄污及交通運輸等多重功能。廣州老城有東、西、南三支濠涌。
東濠涌,發源自白雲山的甘溪、文溪,止於今天的法政路附近,涌寬水深,可以通船。明朝時仍然是廣州城東的交通要道;其水質良好,是當時廣州居民的主要供水渠之一。 1899年西方人拍下老廣州照片
南濠古稱西澳,指在城西西濠街和南濠街之間的古渠前身,即位於今海珠北路、中路地段。南濠開鑿於宋代景德年間,民國時期修築海珠路時,改為暗渠
西濠原是北宋時開鑿的一條小運河,從宋代至清代一直是貫通廣州市中心南北的水上通道。明初,西濠變成西城的護城壕,民國時期,和平東路至西濠口段建為石拱式暗渠,1965年年底,西濠全程都改建成暗渠。
兩廣考舉人的場所
而《貢院的龍門》,展現了清末廣東貢院龍門外部狀況。廣東貢院是兩廣舉行鄉試、考選舉人的場所,清末四大貢院之一。廣東貢院最早建於宋代,“在城東北二里”,毀於元代戰火。明洪武、永樂時期,廣東一直沒有貢院,鄉試一般在光孝寺舉行。
1915年受洪災
沒人能想象到,昔日降臨廣州的一場百年不遇大洪水,沙面卻曾經是首當其衝的受災點。在一批沙面早期照片中不難發現,很多老建築在20世紀20年代后的沙面照片中無法找到蹤影。

新聞事件


東濠涌是廣州僅存的舊城護城河,從北到南全長約3000米
中國網訊(記者庄昊)北京時間9月27日,作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港口,又倚靠母親河珠江,水,已經成為了廣州的城市命脈,第16屆亞運會的開幕式也確定將在位於珠江的海心沙島舉行,依水而建,與水相依,廣州與水之間,濃情蜜意。
城市人對水環境的態度,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文化觀念或文明程度,如開啟閱讀城市的一把鑰匙。位於河網密布的珠三角區域,交織的河仿若城市經脈一般盤活了整座廣州城, “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格局說明了一切。
從2009年初開始,廣州市就全力推進大型治水工程,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還廣州“水城”印象。
在此次治水範疇的121條河涌中,東濠涌是廣州僅存的舊城護城河,從北到南全長約3000米,穿過環市路、東風路、中山路三條中心城區主幹道直入珠江,是此次廣州治水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門,也是一塊“最難啃的骨頭”。東濠涌的整治,不僅極大地改善了周邊的生態環境,也喚起人們對老廣州的“水城記憶”。
東濠涌南段綜合整治,通過採取雨污分流、凈水補水、景觀整飾等方法,改善了居民生活質量,恢復了河涌原生態,再造廣州“六脈通渠”文化特色,實現了“水清、岸美”,市民可“見水、戲水”的整治效果,“堪稱典範的親水生態休閑文化走廊”。
和諧拆遷實現“零投訴”
“現在的生活同以前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呀!不用擔心被雨水浸,而且住得寬敞、方便又舒心!”望著窗外瓢潑的大雨,原本一家八口擁擠在東濠涌邊上40平方小房裡的王伯很感慨。是東濠涌拆遷、安置,讓他們家三代人告別了常年潮濕、擁擠的河涌邊小房而住上寬敞公房。如今,住在離北京路商業街“咫尺”之遙的公屋裡,讓王伯一家遠離了浸水之苦,走出了人均5平方米的“蝸居”生活,這個重新建起的公屋之家,讓王伯感慨萬千。東濠涌圖片
據悉,越秀區僅用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1153戶、約5.5萬平方米的拆遷任務,沒有發生一起因拆遷引發的信訪個案,沒有發生一起拆遷投訴。汪洋同志在省委辦公廳《督查專報》(2009年第186期)刊載的《越秀區全力推進污水治理和河涌綜合整治》上批示:“越秀區的經驗證明,只要方法正確,執行到位,拆遷工作同樣是可以在和諧的情況下進行的。越秀的綜合整治完成後,一定去看看”。
治水必治污,治污先治源。越秀區河涌兩岸環境複雜,住宅、商鋪密集,必須先查清河涌沿岸的污染源,堵死污染源頭,才能徹底解決河涌水質污染問題。越秀區全面摸清了轄內4條河涌沿岸193個排污口和428間污染源經營項目、經營狀況及污水流向、處理、排放等情況,督促11間存在環境違法行為的企業在限期內完成整改,停業關閉了逾期未完成整改的3家污染源飲食單位,對3間無證照經營或超範圍經營的污染源進行了查處。為進一步鞏固整治成果,開展了三次河涌沿岸污染源複查行動,原有428間的污染源已依法取締20間,其餘408間全部落實整改,4條河涌兩岸全部完成截污,違法排污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九大工程聯動治
東濠涌整治工程涉及八大工程。一是調水補水工程。在珠江前航道江灣橋西側新建補水泵站,抽取珠江水對東濠湧進行補水,東濠涌南段水體實現了良性循環。二是景觀、堤岸工程。改造和加固堤岸、修建橋粱、建設“綠道”等。三是兩岸建築物立面整飾工程。四是配套停車場工程,進一步緩解了該區域停車難問題。五是機電安裝工程。對環市路到沿江路3.19公里的河湧進行光亮工程和視頻監控工程。六是高架橋體塗裝工程。七是水質凈化工程。在越秀橋附近建設凈水廠,日處理能力約10萬噸。八是東濠涌管理中心和博物館建設工程。將越秀北路和豪賢路交界處、緊臨越秀橋和東濠涌兩棟民國時期的舊別墅改造為“東濠涌管理中心和博物館”。記錄和展示河涌歷史文化和整治成果。
目前主體建築整飾工程已完成,正在進行布展裝修,收集河涌老照片等實物。預計國慶后開館。九是景觀休閑帶建設。在環市路、東風路段建設公共廣場園建、景觀、綠化等工程。東濠涌圖片
安居樂業群眾得實惠
整治前,河涌污染嚴重,人居環境較差。東濠涌沿線居民低收入家庭和住房困難群眾多,長期忍受污水、噪音、潮濕的生活環境。越秀區把“河涌整治經費的63.7%用於拆遷補償和房屋安置工作,改善了85戶困難家庭、63戶住房面積不足40平方米的家庭和11戶孤寡殘疾人家庭的住房環境。東濠涌兩岸房屋整飾一新。同時,還計劃將東濠涌沿線合計近61.7萬平方米的地塊全部納入舊城更新改造,進一步改善該地區居民的居住條件。
目前,東濠涌通過補水和凈化處理,河涌水質可達到國家地表水四類水質標準和無色、無味、清澈、可觸摸、無害皮膚的效果,可供行人戲水,並通過形成水閘聯動,可改善新河浦涌及東湖水質,實現城市中心水環境的良性循環。7月22日,黃華華省長視察整治后的東濠涌,給予了高度評價。
綠色生態全面恢復。遵循河涌生態自然規律和環保要求,以自然河底及生態堤岸的形式,以園林綠化為主,採用多項生態和環保新技術,恢復嶺南水鄉的河涌風貌,目前走在東濠綠道上,滿目綠色、清爽宜人,呈現一派生氣盎然的自然生態景象。隨處可見市民親水、戲水的情景。有居民聽說東濠涌環境變靚了,帶著孩子還從海珠區白雲區天河區等專門坐車過來。
整治不忘人文情懷。在整治中把文化建設貫穿河涌治理全過程,挖掘水文化、橋文化、石文化、廣府文化、名人文化等人文歷史內涵,進一步擦亮“廣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質。設立以河涌為主題的博物館和治水碑記,展示河涌沿線歷史文化遺存及古今治理河涌史實。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運用現代建築工藝,恢復東濠涌越秀橋、小東門橋、築橫沙橋、東華橋等6座歷史名橋原貌,新建4座現代小橋,還沿水脈設置越秀橋疊水瀑布、越秀廣場治水主題雕塑、荷花池、景觀石、水堰、涼亭、驛站等景觀10處。展現魯迅故居、宋慶齡故居等名人名居景點,塑造濃郁細膩的水系概念。在糙米欄橋附近和永曜北小學牆壁各設置人物雕塑2組、壁畫4幅,重塑民國時期廣州普通百姓人家生活場景,栩栩如生地反映老廣州的風俗人情。
人居環境更加舒適。整治帶來河涌周邊社區衛生條件的改善,“四害”明顯減少,愛衛部門監測東濠涌沿線及周邊社區外環境16600米,鼠跡由今年1月份的28處下降到7月份的8處,鼠害減少7成以上,粉板法監測鼠密度僅為1.54%,比國家標準低1.46個百分點
東濠涌,正在變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