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汀州腔

客家先民後裔所使用的客家語

浙江汀州腔,其使用者稱為“汀州話”,是遷往浙江的原汀州府先民(即客家先民)的後裔所使用的客家語,分為汀北片和粵台片汀南小片兩類。汀州作為一個行政區域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作為文化的載體,“汀州”這個稱呼一直存在於這些客家後裔心中,他們大多不知道“客家”的稱呼,但是卻記住自己是“汀州人”。

簡介


浙江汀州腔,原屬於客家語支系的汀州片(又稱閩客片),後來分汀北片和粵台片汀南小片兩類,包括福建省汀州府的長汀口音、上杭口音、寧化口音、永定口音、連城口音、武平口音、明溪口音、清流口音等。其中,上杭、武平、永定等三縣口音屬粵台片汀南小片,為嶺南類客語;長汀、寧化、連城、明溪、清流等五縣口音屬汀北片,為嶺北類客語。
浙江汀州腔,別名汀州話,或浙江汀州話。

歷史由來


清代以前浙江省的土地開發,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並不存在成片的空曠地帶以俟移民的到來。按照清代人的觀點,清代前期的移民運動,是明末清初戰亂的產物,主要又是“三藩之亂”的產物。康熙時人指出:“獨衢之江(山)、常(山)、開(化)三縣,溫之永(嘉)、瑞 (安)等五縣,處之雲(和)、龍(泉)等七縣被陷三載,困苦,備極顛連。又如西安城郭雖存,而郊原或為賊據,或築壕塹,以作戰場,較與受害各邑相等……自閩回處,惟見百里無人,十里無煙”。戰後客家移民就在這一背景下展開。
客家人移民的入遷可能與地方政府的招徠有關。時人謂:“括自甲寅兵燹,田蕪人亡,復遭丙寅洪水,民居盪折,公……又招集流亡,開墾田地,不數年土皆成熟,麻靛遍滿谷”,此指的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劉廷璣任處州知府時對流亡人口的招集。假若招集的僅僅是當地逃亡的人口,就不會出現“麻靛遍滿山谷”的情景。清代前期遷入浙江山區的移民,主要來自福建和江西,並以麻靛種植為主業。據此可判斷清代前期遷入的閩贛兩省移民是浙江地方政府招徠的產物。
明末清初,浙江的衢州處州等地,由於長期戰亂,人口大量減少,當地政府便到地窄人稠的福建汀州府招徠民眾,前往浙江山區開山墾荒。從康熙至乾隆年間,汀州府長汀、上杭、寧化等縣農民掀起了移民浙江山區的大潮。至乾隆四十一年,浙江山區的汀州客家人及其後裔大約有33萬人。以府計算,客家移民大約佔處州府人口的五分之一,在雲和遂昌等縣,他們的人口甚至接近或超過了土著。
至今,在麗水市的雲和、松陽、遂昌、龍泉蓮都等地,還有眾多汀州移民後裔操著“汀州腔”,保留著汀州風俗,並自稱為“汀州人”。據人口普查資料,光雲和縣就約有“汀州人”數萬之眾,30多個姓氏,以居住在牛頭山緊水灘庫區一帶居多,原龍泉溪北岸梓坊坑附近一帶尤為集中,而而大源鄉則全鄉都是“汀州人”。
客家人有一警句:“寧賣祖宗田,不丟祖宗言”。祖宗的語言,是他們在遠離故鄉,不得不掙扎求存於“瘴癘之地”時,仍然抱著廟宮未改,城社尚存的心態,堅守強勢文化優越感的精神支柱,成為維繫一個族群世代相傳的重要紐帶。
“作客處州三百年,年深外境優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夢裡依稀是汀州”。
如今,福建汀州府作為一個曾經管轄八個縣的行政單位,已經消失近百年了。然而在千里之外的處州(麗水)大地上,這些客家人後裔就像桃花源里的秦人一樣,“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依然執著地自稱是“汀州人”。有一種堅守的力量,讓這些“汀州人”數百年之後還在眷戀著自己塵封已久的身份。

通行地域


從分佈上看,主要在浙南山區、浙西山區浙東山區
1、浙南山區:麗水市的雲和縣、松陽縣青田縣蓮都區宣平縣(現為蓮都區、松陽縣和武義縣所分轄)、龍泉市遂昌縣景寧縣縉雲縣溫州市泰順縣蒼南縣等地;湯溪縣(今金華市);衢州市江山市西安縣(今衢州市)的南部也處於浙南山區之邊緣、龍游縣
2、浙西山區:衢州市的常山縣開化縣:杭州市的建德市淳安縣、於潛(臨安)、新城分水桐廬)、昌化(杭州);浙西北部的湖州市長興縣等縣市;
3、浙東山區:台州市的玉環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