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焦村鎮的結果 展開
- 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轄鎮
- 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焦村鎮
- 甘肅省慶陽市寧縣轄鎮
- 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下轄鎮
焦村鎮
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轄鎮
焦村鎮隸屬於黃山市黃山區,地處黃山區西南部,東與湯口鎮及耿城鎮為鄰;南與湯口鎮、黟縣宏村鎮、宏潭鄉交界;西接烏石鄉,北連太平湖鎮、甘棠鎮,面積275平方公里。焦村鎮人民政府駐地焦村新屋村民組,距城區18公里,距黃山風景區6公里,距宏村30公里。焦村鎮處於“黃山——太平湖——宏村、西遞”旅遊線路的中心位置,有218省道穿過。境內有景區黃山西海風景區。
2006年區劃調整后,隨著原賢村鄉、郭村鄉的併入,焦村鎮成為黃山區國土面積最大(259平方公里)、農業人口最多(1.58萬)的建制鎮。
焦村鎮有木竹糧油、中藥材食用菌和靈芝等眾多農林產品,擁有家禽家畜和鮮活魚蝦。也是黃山西大門的遊客集散地和農副產品的生產基地之一。
焦村鎮[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焦村鎮]
乾隆四十年(1776年),境內設西鄉和弦歌鄉。至清代光緒年間亦然。
宣統元年(1909年),頒行《地方自治章程》,二年實行地方自治,太平縣設11個自治區,境內為第六區。
民國八年(1919年),太平縣按明代建置設西鄉、弦歌鄉2個鄉。
民國十七年(1928年),縣在境內設郭村自治區(三區)。
民國廿十年(1931年)八月,實行編戶保甲制,自治區公所改為保甲區公所。
1949年4月,太平縣全境解放,縣設三區,焦村為第三區。
1958年10月,實行人民公社化,現鎮境屬龍源人民公社。
1960年6月,撤廣陽人民公社,併入龍源人民公社。
1963年6月,再設龍源區公所。
1964年12月,撤消龍源區公所。
1983年,改設鄉。
1988年3月5日,縣級黃山市正式更名為黃山區,焦村區改為辦事處。境內焦、賢、郭三鄉未作變動。
1992年3月,實行撤區並鄉建鎮,撤焦村辦事處,焦村鄉改為焦村鎮。
焦村鎮中心位置坐標為北緯30°11′23.32″,東經118°03′55.53″。焦村鎮土地面積275平方公里。東與湯口鎮及耿城鎮為鄰;南與湯口鎮、黟縣宏村鎮、宏潭鄉交界;西接烏石鄉,北連太平湖鎮、甘棠鎮。
焦村鎮[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焦村鎮]
境內分山地、丘陵、河谷、盆地等地貌,呈東南高,西北低走勢。舉世聞名的黃山西海景區座東而立。西海大峽谷呈V型峽谷,峽谷內群峰林立,泉水清沏見底。境內南部與黟縣交界,山高林密,山勢陡峭,最高峰米盤尖,海撥1432米,其次三府尖,海撥1227米。
焦村鎮境內山河村、湯家莊村是典型的深山區。陽壠、大坑、武備、鍋堂、趙王、密坑、田畈等村民組地處深山峽谷中。
焦村鎮境內多低山丘陵。低山丘陵一般海撥300米到700米,山勢較緩。嵌布盆地有焦村盆地(連章村),賢村盆地(上戴、下戴),郭村盆地(郭村、岩寺)。
石嶺村、風景村以及上坑、十八姓村民組屬於河谷地帶。
焦村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因處黃山腳下,所以有氣候溫和,日夜溫差大;雨量充沛,暴雨集中小氣候特徵。春季陰雨連綿,雖強度不大而雨日較長;夏季六七月是梅雨季節,雨量較大,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澇。秋季副熱帶高壓入境,晴燥天氣多,降雨較少,易造成秋旱;冬季乾冷氣流南下,降雨量少。
焦村鎮屬於皖南山地、丘陵植被區,自然植被、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並存。常見植物有木、竹、藥材、花卉、農作物。植物種類近百種。2005年統計,森術覆蓋率達78%。到了2006年鎮內森林覆蓋率達90%,動物200多種,植物1000多種,由於山地氣候的影響,境內植被呈垂直分佈的規律。海撥400~1000為亞熱帶植物:海撥1000~1400米為暖溫帶植物,海撥1400米以上為寒溫帶植物。山地樹種分佈:海撥500米以下,一般為人工栽培區;海撥500~800米分佈常綠樹,闊葉混交林;海撥800~1300米分佈常綠,落葉混交林。
截止到2006年,全鎮共有林業用地20862公頃,耕地面積1498公頃。
乾隆四十年(1776年),太平西鄉轄西一里(焦村、章村、湯家莊等處)、西二里(溪下、陳村等處);弦歌鄉轄賢一里(郭村、賢村一帶)、賢二里(美溪柯村等處)、賢三里(宏潭、地理溪等處)。
民國初,境內區劃無變動。
民國廿三年(1934年),境內轄岑溪、賢川、郭村、岩寺、南合西湖、殷溪、湯村、章村、湯基、龍源、湯庄、中山、桂林、陳村、起銅15個保。
民國八年(1919年),太平縣按明代建置設西鄉、弦歌鄉2個鄉。
民國十七年(1928年),焦村鎮境內設郭村自治區(三區)。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鄉保簡化,境內設2鄉,12個保。焦村鄉轄章湯、龍泉、中湯、桂林、陳村、起銅6保。三郭鄉轄岑溪、殷溪、賢川、郭村、岩寺、南湖6保。
1950年2月,撤鄉存焦村區(為第四區),區轄桃坑村、南湖村、岩寺村、郭村、賢川村、殷溪村、嶺溪村、中山村、桂林村、溪桐村、龍泉村、陳村、章村、13個行政村。
1952年8月,划鄉建政,焦村區轄章村、雙溪、龍源、賢村、郭村、桃坑6鄉。
1956年3月,境內設龍源、郭村2鄉。
1965年7月,龍源人民公社易名焦村人民公社,撤消章村人民公社併入焦村人民公社。境內有焦村、賢村、郭村3個人民公社。
1983年7月,實行鄉、村建制,境內設焦村、賢村、郭村3鄉。
1984年9月,縣級黃山市在境內設焦村區,轄焦村、郭村、賢村3個鄉,14個村民委員會,107個村民小組。焦村鄉7個村民委員會,58個村民小組;賢村3個村民委員會,25個村民小組;郭村鄉4個村民委員會,24個村民小組。
1994年3月設賢村辦事處,原賢村鄉境內為鄉級辦事處。
1995年10月,復設賢村鄉,此時境內又有焦村、賢村、郭村2鄉1鎮。
2006年4月,區劃調整,撤賢村、郭村2鄉,併入焦村鎮。
截至2015年,焦村鎮轄10個村,107個村民組。焦村鎮鎮政府位於焦村新屋村民組。
陳村村 | 山河村 | 郭村村 | 湯家村 | 賢村村 |
上嶺村 | 湯劉村 | 龍源村 | 湯家莊村 | 章村村 |
焦村鎮境內遷出人口明代以前多是為官到外地而不復返鄉者。至清代中期以後,常年經商不復返鄉的人逐漸增多,特別是咸豐、同治年間(1851年-1874年)戰禍中,人口大多外逃,主要是向江西、湖北等地。民國時期外出經商、讀書乃至留學的人口日趨增多,本籍人員散居地主要是湖北的武漢、安徽的蕪湖、江蘇的南京、楊州以及上海等地。
建國后,由於破除封建宗族勢力,境內落戶的人口日益增多。勞務輸出於改革開放后,多年來通過區、鎮(鄉)兩級政府的有序勞務輸出。2006年底鎮境統計為4411戶16115人。2013年,黃山市黃山區焦村鎮建制鎮總人口數為14790人。民國以前皆為漢族,建國后至今為漢族,截至2006年,無少數民族遷入境內定居。
總人口10158人(2017)。
焦村鎮重點發展農業、木材加工業、建築材料加工業和旅遊業等四大產業。
截止2014年,焦村鎮完成財政收入2403.80萬元,佔全年任務的102.7%,比上年同期增長15.4%,其中國稅1268.2萬,地稅1135.6萬。按現行財政體制測算,焦村鎮累計稅收財力497.35萬,兩稅返還56.14萬元,加體制補助91.7萬元,上解支出123.98萬元,加工資等轉移支付115.86萬元,區專項追加15.16萬,其他補助17.09萬元,減去園區分享財力12.82萬元,2014年,焦村鎮累計財力656.5萬,2014年實現財政支出656.2萬元,比上年增長15.5%。2014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4.97億元、同比增長20%;招商引資實現到位資金3.25億元、增長21%;固定資產投資2.7億元、增長32%;稅收收入2404萬元、增長1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萬元、增長25%。
建國前.熟制單一,為一季中稻。建國初,以一季稻為主,一年一熟,1955年,開始試種雙季稻,1958~1960年,盲目擴種雙季稻,導致產量下降,1965~1977年,雙季稻種植面積逐步上升,水稻雙熟制基本趨於穩定。此後推行“一肥兩稻”‘‘油稻稻”和“一油一稻”耕作制度,境內土質好的畈田以三熟為主,山田為“一油一稻”兩熟制。20世紀80年代,境內焦村、雙溪、湯劉一帶,開始推廣“稻一葯”糧經型。1985年以後,耕作制度上則以“一油一稻”為主,輔以“肥稻”“葯稻…‘西瓜稻”等糧經輪作制。在2011年12月,全鎮農業生產總值月6000萬元,佔全鎮GDP的31.2%,農民平均收入約5800元。2014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4.97億元、增長20%
木材加工
境內木材較多,舊時基本上是用於建房,製造傢具、農具等,除民用外,多以原材料外運。1975年以後,鄉農具社建立木材加工廠,採用機械加工,生產包裝箱等產品。之後有些村陸續建立加工廠。1987年,全區木材加工企業進行整頓。1993年,賢村鄉投資50萬元引進浙江的車木技術,成功興辦聯誼木製品加工廠,當年產值40萬元。1999年,上嶺村引進江西客商,建立木地板廠,遠銷江蘇、浙江一帶。2002年,由於國家林業政策調整原材料停止供應而停產。同期,郭村建立木製傢具廠。2001年,賢村建立衫木棍製品廠,利用間伐衫木棍生產各種木製產品,銷往江、浙一帶。2006年,境內木材加工企業有5家,工業產值100餘萬元。2012年至2014年,全鎮共落實各項造林7000餘畝,新建苗木基地12個左右。
農業
黃山香榧種苗繁育基地2008年9月底開始啟動,經過山場田地流轉和雇請農民工改造整理,把基地進行分片、分塊、分適應生長實地的劃分,按照建設項目年度要求,到2009年6月中旬有10萬株營養袋內培育樵山貢榧的實生苗和120多畝“浙江細榧”嫁接的實生苗。
竹材加工
1990年後,焦村引進外地客商和技術建立竹拉絲廠,成為現在的金輝竹製品加工廠。2006年,年毛竹銷量500餘萬公斤,是境內竹業加工的龍頭企業。
藥材加工
在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境內藥材規模加工從1978年的興辦小型製藥廠,到經過20多年的積累發展,成為黃山市重點骨幹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也是全國最大的垂盆草種植、加工企業,連續多年被市、區評為“先進企業”、“明星企業”,被金融部門評為“AA級信用企業”。1999年實行股份制改造。鮮草種植已由焦村鎮輻射到烏石、龍門等鄉鎮,年種植面積約87公頃,年收購垂盆草500餘萬公斤,為農民提供直接經濟收入300餘萬元。
食品加工
建國前,有以生產麻餅、上素餅、冰雪糕等品種而聞名雙溪老街的糕餅坊和郭村糕餅坊。建國后,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糕餅坊成了食品廠。1978年以前食品加工廠一般是由供銷合作社的下屬企業,之後由於政策變動,現在都屬於私人承包的企業。陳村朱亮生的西海食品廠建於1985年,除了生產糕點外,還生產種類較多的果晡、蜜餞、各種罐頭醬製品.蘿h辣條等。雙溪老街蛋糕房,建於2002年,生產各種類型生日蛋糕,截止於2006年,是境內唯一的一家生日蛋糕房。
油料加工
境內的油料,主產油菜籽、芝麻。民國30年(1941),境內就有三處油料加工作坊(稱油坊),焦村的復源茂、國泰和油坊,年加工油菜籽1000石,三郭的聚大油坊,年加工油菜籽1100石。都是傳統的木榨油。1961年境內建立了多處油脂加工企業。20世紀90年代后,私營的油料加工廠發展很快,2006年境內有11家.年生產油料100餘萬公斤。
糧食加工
糧食是農業上的主導產品,以水稻為主,玉米小麥極少,舊時境內糧食除了自食外,還用於作糕點、釀酒等。在民國初期,焦村焦祖蕘在境內雙溪街開設“大豐”釀酒槽坊,建國后,太平縣在甘棠興辦酒廠,但其採用的仍是雙溪街槽坊的傳統工藝。1960年後,糧食緊張,釀酒業自行消跡。2000年以後,國家的糧食收購政策放開,境內建立一些私營糧食加工企業。
水泥預製品
水泥預製品是水泥與黃沙製成的水泥預製產品,有井圈、涵管、空心水泥磚、水泥預製板、水泥U型槽、電線桿等。2006年有廠家4家,年生產預製品50萬件。
黃沙
境內地處黃山西部,黃山以花崗岩為主。黃崗岩由於長年累月、日晒雨淋,長期風化,彤成沙石,經雨季的沖刷,流入境內沉澱在河床內。2006年,境內建立兩家沙廠,年生產黃沙10餘萬方,總產值100餘萬元。
石材
境內建築用石材主要為花崗岩(俗稱麻石),古時開鑿花崗岩靠手工鑿,目前存在的明、清建築(祠堂、民居、石橋)或遺址中的石條,石條都是手工打制而成的。建國後由於水泥的採用,一般建築無須大塊石料,花崗岩開採的石料僅用於河堤、水壩的修築,其餘建築用以開採青石子為主。1990年,由於房地產的興起,石礦開採漸多,主要用於板材製作。1990年,焦村始有花崗岩開採,用於堤壩建築石料,2003年後,由於靠近218省道,不宜開採,以至停產。
在明清時代境內的店鋪主要是在焦村的雙溪老街。也有兼營批發部,大都是百貨雜貨、日用商品。貨物大都是來自蕪湖、宣城一帶。在1980年以前,焦村鎮基本上都是零散小販。1980年在焦村有多處蔬菜攤點和豬肉案點,還有多處農資供應店。2005年鄉鎮規劃中,鎮政府在焦村建立一個規範化的農貿市場。1953年,在焦村開過物資交流大會,以後中斷。2003年,重新舉辦物資交流會,至2006年連續舉辦四屆。物資交流會有很多外地經商者遠道來參加展銷,有90%以上的人們上展銷會購物、遊玩。2014年,焦村鎮完成旅遊業接待遊客,4.8萬人次,旅遊收入384萬元。
燈會
境內在明、清至民國期間,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由大村落和各姓宗祠籌辦的燈會(俗稱“出燈”)。燈的種類多種多樣,有戲劇、神仙人物,仙禽神獸和各種式樣的花、鳥、雲片等。燈一般是以竹篾片紮成骨架,糊上透明紙,繪上色彩,內中安置燭火,底部安裝木托,供人手擎或多人肩抬。出燈時伴以鑼鼓、嗩吶,鳴放鞭炮,以魁星、財神引路,接著是字燈或戲劇人物組合、或動物組合(如麒麟、獅子、白象、鳳凰、仙鶴等),場面十分壯觀。
有板龍、滾龍兩種,板龍一板一節,節與節之間以木栓或繩子連接,每人持一節燈,能玩“盤龍”、“過天橋”、“螺絲盤頂”等動作。滾龍身驅柔軟,運轉自如,能玩“盤”“滾”“跳”“游”“舞”等多種動作。無論是板龍、滾龍、單龍、雙龍都有一人手擎點有燭火的彩珠戲龍,引導龍燈進行和變換動作。雙溪街的板龍和湯家莊、焦村村的滾龍都非常有名。
舞獅
焦村有單獅、雙瑞獅、手獅等。獅頭多從外地購進,獅身自製,以夏布為皮,蘆花皮染色為毛。玩獅時,大獅兩人合作,小獅一人獨舞。玩獅從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白天晚上均能進行。舞獅時另有一人手持燃燭的綵球戲獅,謂之“雙獅滾球”。8~12人手持雲片大刀、鋼叉、拌舞,配合鑼鼓樂器,舞獅有打坐、打睡、飲水、刷毛、抖身、作揖、求歡等簡易動作和翻滾、戲球、翻騰、登高等高難動作。建國初,郭村、賢村的舞獅深得百姓喜愛。2000年的龍年到來之際,湯家莊村的舞龍和賢村的舞獅子不僅舞遍焦村,還到太平城區等地表演。
戲劇
民國期間有木偶戲(稱扁擔戲),即演出人用扁擔挑著表演的家什,走到哪兒就演到哪兒,還有黃梅戲(當地人稱黃梅調)、徽劇等,先後有崔玉衡帶領的京劇班,還有高筱蘭九歲紅戲班在境內等地演出。本地有農民自發組織的業餘劇團在冬閑季節排戲演出,當時焦村演戲的戲台一般設在焦氏宗祠、梅家坦、雙溪河灘等地,每逢大喜慶節日,如春節、祭祀九相公會,藝人或業餘劇團登台獻藝。直至建國初,劉藝昌的木偶戲仍活躍在焦村等地。
美術
明清時期的建築,壁畫都鑲嵌在建築物上,如拱岳樓底座、欄桿上和古民居的門楣上。現雙溪村黃坎組一古建築民宅中的浮雕是一幅精湛的美術作品。
湯劉村現代國畫家劉暉,擅長畫黃山的奇松,他的“黃山松”國畫由北京榮寶齋出版,作品作為國禮贈送25個國家的元首。湯劉人湯已生,曾任西藏報社記者部主任,也擅長繪畫,他畫的鋰魚跳龍門活龍活現。他的畫集《拉薩古柳》,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焦村鎮的公路主要有218省道、湯高公路、焦小公路、小嶺腳至釣橋庵公路、焦翠公路、毛坦電站公路、郭宏公路等。
218省道
起甘棠鎮六角樓.南至黟縣縣城,境內全長471公里,經章賢村、郭村、過羊棧嶺隧道至宏村。1958年10月.甘棠至焦村段開工.19工。從此,焦村鎮境內開始有公路和客運汽車。1967年12月,焦村至湯家和段同時開工,1970年6月同時竣工。1985年3月30日,郭村至扁擔鋪段開工年6月25日竣工。至此。218省道全線貫通。2000年底至2002年9月,21段分兩次澆築瀝青路面,並與黟縣段瀝青路面在扁擔鋪匯合。至此,218省路升為三級公路。
湯高公路
起點湯家村、連接218省道,經孫家、桃源、清溪至高路亭公里。1970年12月開工,1974年底竣工。2004年年初開始全線澆築瀝青路底完工。
焦小公路
焦村至小嶺腳,始建於1976年,全長6.3公里,是黃山西大景區的通道,可直達翠微峰、浮丘峰、雲外峰等景點。1999年8月開始對公路2001年10月開始澆築瀝青路面。西海大道2000年3月開工,2001年l0月竣工,為二級公路,全長1前溪河大橋、后溪河大橋各一座。
小嶺腳至釣橋庵公路
1993年11月建成通車。此段是砂石路面。
焦翠公路
焦村至翠微寺旅遊公路1995年10月開工建設,2005年澆築水泥路,路基寬45米,硬化寬35米,全長3500米。
毛坦電站公路
東連218省道,西至湯家莊,1987年為配合毛坦電站施工,於當年5月4日開工建設,10月30日正式通車,全長627公里。
郭宏公路
郭村至黟縣宏潭鄉,全長岩寺太橋和路面工程,總投資680萬元,屬省級通達工程中的縣際公路。
截止到2015年,焦村鎮小學有焦村中心學校、天龍小學、郭村小學、湯家小學、郭村中心小學和焦村各幼兒園。
焦村中心學校位於風景秀麗的黃山西大門,是一所集初中、小學和學前教育於一體的九年一貫制學校,截至2015年有教職工97人,學生1118名。
截止到2015年,焦村鎮內有兩所醫院有黃山區賢村衛生院、焦村中心衛生院,衛生室有焦村衛生院郭村門診部、湯劉村衛生室、焦村鎮陳村衛生室。
翠微寺
焦村鎮[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焦村鎮]
觀音閣
觀音閣位於郭村村南門橋閣坦的觀音橋上(也為現在的周王廟),二層樓木結構,建於清朝。是區境保存完好的唯一建於橋上的廊橋與樓閣相結合的古典建築,其下石拱橋2米高,4米長,6米寬,閣面向東南,巷棚或硬山頂,兩旁有封火牆。外觀是兩層磚木結構的樓房,開間13米,高7米,進深6米。樓下層是過橋大路,是供行人遮陽、避雨,歇腳的廊亭。大門可供花轎、官轎直通。閣內懂側有順治、乾隆年間關於修橋、補路、疏灘河道,興修水利的捐輸功德石碑三塊,碑皆高7尺,寬3尺,厚3村。兩側有梯達二樓,樓上雕樑畫棟,正中供奉周文王、周武王菩薩。
陳少峰故居
陳少峰故居位於陳村村中,距焦村中學約120米,建於清末年間,坐北朝南,戰地面積620.5平方米,建築面積380.6平方米,有前、後院,圍牆環繞。前院大門朝西邊大路而開,門坊為花崗岩岩石,進院有古井一口,井水清澈透明,保存完好。正房大門朝南而開,高大而寬,花崗岩石門坊完好無損,房屋進深26米,面闊16米,二進廂房,分前、后廳,相應對稱,中間有天井採光。房屋高大幽深,兩邊還有偏房,整個房屋屬徽拍建築,現無人居住。
焦德幼宅
焦村鎮[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焦村鎮]
焦建華宅
清代民宅,位於龍源村桂林組,佔地208.88平方米,二進兩廂。門面強砌有四柱兩層牌樓牆飾,大門正上有“百鳥朝鳳”、“雙獅戲球”古青磚雕,左右兩進為“鳳戲牡丹”,“麒麟之水”古青磚。磚雕之上有眉檐。最上層頂屋檐有三把三股鋼釵磚雕,後進正中有走馬樓。原有條形天井取“山水歸堂”意,先已用玻璃改為亮頂。
有成橋
位於龍源村射下村莊頭后溪河上,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焦村秀才焦灼建。單孔、孔徑17米,長35米,寬6.5米,高12米。橋身如月,在兩頭設有平台,古時供停轎之用。
環秀橋
位於龍源村(現218省道經過此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7),僧人同焦姓共同捐資修建。3孔,孔徑14米,長60米,寬7米,高9米。
雙魁橋
位於龍源村雙溪口,建於清康熙十年(1672),秀才焦聲馨,焦灼兩人合修。原為三孔石拱橋,1982年改建成三孔鋼筋混凝土平板橋。
仙姑橋
位於上嶺村,建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林姓建。單孔、孔徑11米,長19米,寬5米,高7米。
會安橋
位於郭村橋閣下坦,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林姓兄弟二人建。單孔、孔徑4米,長4.5米,寬3.5米,高3.5米。清道光年間(1821—1850)小修一次。
龍鳳柏
位於原焦村小學內,兩株古柏樹一高一矮,樹圍均達八童之抱,高樹鳳凰展翅,矮樹似虯龍盤旋,人稱“龍鳳柏”。
汪少飛,出生與1963年,山河村人,是中國作家協會安徽分會會員,被譽為“大山型”作家,代表作有《人生如輪》和《野豬棚軼事》。
釋演龍,出生於1954年,是皖巢湖市人。在1982年出家,師以杭州高晏德齡大師。在1993年來焦村重建翠微古剎,現為翠微寺主持。
陶方平,出生於1954年,祖籍是安徽省樅陽縣,1954年1月出生於焦村鎮,中文專業大專學歷。從事過農民、開山石工、船員、建築工、企業幹部、記者、編輯等多種職業,作品多次獲獎,著有《黃山民間風俗》、《黃山旅遊指要》等。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安徽分會會員,黃山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黃山市第四屆政協委員,黃山區第四、五、六屆政協委員。
汪國棟(1946~),湯家莊村人,鄉村醫生,1983年被國家衛生部評為“全國衛生先進者”,199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