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田蠶行

照田蠶行

《照田蠶行》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創作的一首樂府詩。這首《照田蠶行》敘寫的是農人於歲末點火照田以占卜來年年景,祈求豐收的趣俗。全詩十二句,四句一意。第一段正面描繪照田蠶景象,“近似”兩句,比喻生動,境界燦爛。第二段追敘今年絲谷歉收,祈求新歲田蠶豐收。“春雨”兩句以當地民諺入詩,有親切感。第三段強調指出,在當地人們看來,諸多的卜吉活動中,唯照田蠶最為靈驗。由此說明,首段的燦爛景觀源出於一種誠摯的信仰;同時也渲染了次段由於“儂家今夜火最明”所生髮出的無限喜悅的心情:何止桑賤谷豐,乃至薴麻、蔬菜等等,也將叨福吉祥。

這首詩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把一個相當單純的事件寫得錯落有致、意趣橫生,使這幅充滿生活氣息的風俗畫,具有令人玩味不舍的藝術魅力。

作品原文


照田蠶行
鄉村臘月二十五,長竿然炬照南畝:
近似雲開森列星,遠如風起飄流螢。
今春雨雹繭絲少,秋日雷鳴稻堆小;
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
夜闌風焰西復東,此占最吉餘難同:
不惟桑賤谷芃芃,仍更薴麻無節菜無蟲!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①照田蠶:是吳中廣為流傳的一種習俗,人們認為,火把燒得越旺,蠶田越好,同時高呼祈禱詞,這一風俗由來已久。
②臘月:農曆十二月。因這一月臘祭百神,故稱臘月。
③然:通“燃”。南畝:田畝。古人田地多向南開闢,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后泛稱農田為南畝。
森列:森然羅列,形容眾多貌。
⑤流螢:飛行無定的螢。南朝齊謝朓《玉階怨》詩:“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
⑥雨(yù):此作動詞,讀去聲,作“下”講。蠶絲少:指冰雹找壞了桑葉,蠶無食,故絲省繭薄。
⑦“秋日”句:作者《秋雷嘆》自註:“吳諺雲‘秋孛轆(仿雷鳴的象聲詞),損萬斛。謂立秋日雷也。”由此推知,上句“今春雨雹繭絲少”或也出諸民諺。稻堆小:謂減產很多。
⑧儂家:我家。吳地口語。
⑨的(古讀入聲,今讀陽平)知:確知。
⑩夜闌:夜深。
⑪“此占”句:意謂種種風俗占卜,唯有占田蠶最為吉利和靈驗,余者難以相比。
⑫桑賤:意為桑葉價格低。芃芃:植物生長茂盛貌。
⑬仍更:再加上。薴麻無節:謂薴麻長勢挺直,不分節杈。薴麻,麻的一種。莖高三四尺,皮之纖維可制線、布。無節,意為纖維長。

白話譯文

照田蠶行
吳地千村萬落均將禿帚、麻藉、竹枝等物燃成火炬,縛於長竿梢頭高照田畝,一時間遍野輝耀,光彩異常,以此祈禱蠶絲及五穀豐登。
吳中鄉村在臘月二十五的夜晚,家家點燃長竿火把照耀著農田:
近了看好似雲煙散盡群星燦爛,遠了看又像清風微吹流螢飄旋。
今年春下冰雹繭絲的收成較少,立秋打響雷雨大致使稻穀歉收;
今夜我們家的火把是最明亮的,確知明年田蠶的收成一定會好。
夜深風轉吹得火焰忽西又忽東,占卜百千田蠶最靈余者難相同:
不只是桑葉價賤還會五穀豐登,薴麻長得挺直連菜也不生害蟲!

創作背景


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退居石湖(在今江蘇蘇州)的范成大作《臘月村田樂府》十首,並在序中說明作詩的因由是“以識土風”,同時也敘述各篇內容。這是第七首。詩人被農民們渴求豐年的熱誠所感染,遂作此詩。

作品鑒賞


整體鑒賞

這首詩以古樂府體裁之一的“行”名篇,生動記敘了照田蠶這一土風。前四句先敘述后描寫:一寫近:好像浮雲散開之後,滿天排列星斗;二寫遠:好象風飄螢火,四處流走。中間四句敘因今年年景不好,村民對這種風俗更加重視。最後四句又回到現景的描繪並對前途寄以希望。
詩的前四句單刀直入,為讀者展示照田蠶的奇觀。詩人先以洗鍊的文字,交代了照田蠶的時間、地點和作法;繼而大處落墨,由近及遠,描繪這一奇觀的壯闊情景。說當田間都豎起燃著熊熊火炬的長竿時,近看就象夜空中雲門大開,森然羅列著無數的明星;遠看就象驚風乍起,吹飄著漫野飛舞的流螢。天與地,靜與動,近的璀璨與遠的閃爍,交織成一幅立體的圖景——這是何等盛大、熱烈而又壯觀。詩人通過如回廣角攝像鏡頭的移位和形象化的比喻,把自己最突出的觀感傳達給讀者,令人如入其境。
詩人將描寫的重點轉到了火炬長竿下的興高采烈的一家。不用問,他是在饒有興緻地探聽緣密。他們回憶起今年春天因雹子摧敗桑葉致使藁絲減產。秋天又因雷雨糟損莊稼造成稻穀歉收種種倒霉事,不勝感慨。繼面轉憂為喜,指著長竿上烈焰衝天盼火炬對詩人說:你瞧今晚的火炬數咱家的最明亮,來年莊稼和蠶絲的收成準保不錯哩。傷痛烘托著喜悅的濃烈,回憶烘托著追求的熱切,天災的背景與豐年的渴望構成強烈的反差;給盛大的照田蠶抹上了一縷悲劇的色彩;這個特寫鏡頭揭示了照田蠶的占卜意義。憨直的農民篤信照田蠶驅災招福的威力,正是他們悲劇之所在。詩人寥寥幾筆,便觸及到中國歷史上這個帶著普遍性的悲劇問題,觸及到那些可愛而又可憐的農民的內心世界。
作為農民的知心朋友。詩人非常同情他們的疾苦,理解他們所關心的問題。他被農民們渴求豐年的熱誠所感染,久久不忍離去。夜已深了。詩人望著還在微風中繼續燃燒的火炬進入了遐想。
對比組詩里曾描寫過的祭灶、打灰堆等有關占卜的臘中風俗,以為照田蠶最關民生大事,它的吉利,不僅將使桑茂價賤、稻禾茁壯,還將使得薴麻長勢良好、菜蔬免遭蟲災。這對以蠶田為本的農民來說,該是何等重要。“此占最吉余難同”當是一語雙關:既感嘆農民照田蠶的狂熱之舉,獲得了遠勝於其他風俗占卜的吉利;又指出此占吉利的現實意義,乃非他占可與之相提並論。
詩人不是在客觀地描寫風俗,他已不知不覺地站到了篤信占卜的農民的一邊,為他們眼下的成功興奮,為他們未來的豐收祝福。全詩在貌似歡慶的氣氛中落下了帷幕。
此詩寫的是帶有迷信色彩的照田蠶風俗,但它並不拘泥於此,而是順便披露了雹、洪、蟲等自然災害對廣大農民的嚴重威脅。當時的社會制度不僅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而且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處於貧困線上的農民不可能充分發揮出戰天鬥地的創造力,抗拒大規模的自然災害。因而只得把希望寄託予支配自己命運的“天’’,向莫須有的神柢祈求未來。對手愛莫能助的詩人來說,既不能嘲弄他們,也不能讚賞他們,與其讓他們清醒后更加痛苦,還不如讓他們繼續在糊塗中陶醉。乎是採取了既客觀寫實又與民同心的態度。詩人那顆透明麗善良的心,是如此自然地流浸在客觀事件里,以至讓矛盾變得平和,讓複雜變得單純,讓深沉變得輕鬆。
這首詩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把一個相當單純的事件寫得錯落有致、意趣橫生。由宏闊的場景轉入典型的特寫,又返回場景轉入詩人的思考,環環相因,渾然天成。今昔與未來的交錯構成了鮮明的時空差;而隔句換韻又增強了時空的流動感。物境與心境的統一,使這幅充滿生活氣息的風俗畫,具有令人玩味不舍的藝術魅力。

名家評價

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王以憲《宋詩三百首詳註》:詩中反映的是蘇州地區的農村習俗,火照田蠶,是對土神蠶神的祭祀,在對來年蠶豐田熟的祈盼中也包含著往日生計的艱難,同時流露出作者關心農民的情感,且所記為民風民俗,因而更淳樸自然並具有民俗學文化價值。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號山中居士,又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紹興年間進士,歷任知處州、知靜江府兼廣南西道經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曾使金,堅強不屈,幾被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卒謚文穆。其詩題材廣泛,與陸遊楊萬里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詞,文賦也享有盛名。著作頗富,傳世作品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吳船錄》《吳郡志》等,存詩1900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