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豐鄉

上豐鄉

上豐鄉地處黃山腳下,位於歙縣北端,距離歙縣人民政府21公里,豐源河縱貫全境南北60餘公里。北與黃山區旌德縣績溪縣接壤,西與許村鎮,東與桂林鎮相鄰。全鄉轄8個行政村(其中原岩源片8個行政村合併為岩源村;溪源片5各行政村並為溪源村。

鄉村介紹


上豐鄉
上豐鄉
上豐鄉地理位置
上豐鄉地理位置
全鄉轄14個行政村(其中原岩源片8個行政村合併為岩源村)。全鄉有2個黨總支。轄地75平方公里。其中岩源村地處高山深山區,是皖南新四軍和游擊隊活動的革命老區,是中共歙縣山區中心縣委和中共皖南特委所在地,為皖南的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行政轄區


上豐村霞江村、禹坑村、姬川村、蕃村村、趙村村、楊川村、屯田村、溪源村、外西村、里西村、江嶺村、寨下村、黃進舍村、王進坑村、白蛇坑村、吳家坦村、吳家山村、屋基村、道溪村、黃柏山村

歷史沿革


上豐鄉
上豐鄉
唐至清屬寧泰鄉,元至清屬十二都。民國30年(1941)置豐源鄉,隸岩寺區,民國33年8月改屬許村區。1952年8月建立上豐、溪源、霞豐鄉,隸許村區。1955年12月,溪源鄉併入上豐鄉,跳石鄉併入霞豐鄉,隸溪頭區。1956年12月霞豐鄉併入上豐鄉。 1958年10月成立上豐(大)公社。1959年2月設立上豐、許村管理區。1961年1月,從上豐公社析出許村公社,8月屬許村區。1963年3月,從上豐公社析出岩源公社。1983年3月公社改鄉,1992年2月岩源鄉併入上豐鄉。

人文景觀


上豐鄉人文景觀眾多,明清時期的石牌坊、石橋、古民居遍布全鄉。屯田村的“德政堂”、“貞潔坊”;上豐村的“施政堂”、“篤麟堂”、“敏政堂”、“敘倫堂”;趙村的“葉氏宗祠”;蕃村的“鮑氏驚敘堂”、“許氏家廟”和“鮑氏古住宅群”以及霞江村的四孔“萬緣橋”均保存完好。
上豐鄉
上豐鄉
上豐鄉有蕃村、上豐村等600年以上古村。有春節舞獅、嬉龍燈,端午跳鍾馗,中秋嬉草龍等民間習俗。主要人物有清名醫程道周,清進士、翰林院編修宋夢蘭,近代名醫程雁賓等。民國30年(1941)1月皖南事變后,中共黨員劉奎等人到岩源開闢革命根據地,民國31年2月成立中共道溪中心黨支部,同年5至6月,中共涇旌太中心縣委機關從績溪金坑移至岩源附近蘭蔭灘。民國36年9月下旬中心縣委領導的500多名指戰員與國民黨皖南“剿匪軍”在老屋基激戰七晝夜。1979年岩源村被歙縣人民政府定為革命老區。2001年開發上豐花果山景區,2004年花果山景區被列為全國農業生態旅遊示範點,2005年被列為安徽省農家樂旅遊示範點。上豐鄉是我國綠梅花的主產區,年產80噸,被譽為全國綠梅花之鄉。

產業結構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上豐鄉人民在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艱苦創業,奮發圖強,大力發展立體農業,多種經營,已經形成徽州雪梨基地、綠梅花基地、黃桃基地、燈籠柿基地、貢菊花基地、青梅基地、中藥材基地等八大基地。花果山景區榮獲全國農業生態旅遊示範點。2005年度,全鄉完成生產總值6991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890元。
上豐鄉傳統農業以種植水果、水稻、小麥、油菜、芝麻等為主,徽州雪梨宋代即大面積種植。2005年糧食產量2495噸,油料319噸,茶葉254噸,菊花60噸,水果2518噸,農業總產值3842.25萬元。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4712萬元,農村經濟凈收入2742萬元,財稅收入48.4萬元。全鄉勞務輸出1896人,勞務收入90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16.34元。

基礎建設


上豐鄉
上豐鄉
上豐鄉黨委、政府一班人團結一致、奮力拚搏,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根本出發點,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帶領全鄉人民致富奔小康。 2008年底,投資800萬元的豐源河水電站已經建成發電,投資300萬元的楊川水電站也已經完工,花果山生態旅遊項目也在逐步走向運營正軌,縣城—上豐公路改造工程已建設完畢,村村通油路工程通過省測量組的測量,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
新農村建設,先後建成徽州雪梨、黃桃、燈籠柿、貢菊花等生產基地,成立上豐蕃村花果協會;油化革命老區岩源公路11公里,開通吳家山、屋基程式控制電話,結束了革命老區不通電話歷史。投資78萬元,完成蕃村電話線、電視線、電線三線改造,建成霞江小學教學樓300平方米。全鄉新建房屋1760幢,總面積37萬平方米,鄉政府所在地上豐村與相鄰的屯田、蕃村間,農戶交叉建房,已基本連成一片,所在地區域面積已由1980年的300餘畝擴大到664.5畝,居民總人口達到3560人。建成上豐村商業街3華里,有商鋪148戶。屯田、蕃村為市級新農村建設示範點。

人口數據


總人口11527
6015
5512
家庭戶戶數3713
家庭戶總人口(總)11526
家庭戶男6014
家庭戶女5512
0-14歲(總)2397
0-14歲男1257
0-14歲女1140
15-64歲(總)8005
15-64歲男4247
15-64歲女3758
65歲及以上(總)1125
65歲及以上男511
65歲及以上女61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1222

經濟發展


經濟

2004年度榮獲全國農業生態旅遊示範點,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4228.9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623元,財政收入43.5萬元。

資源優勢

上豐鄉
上豐鄉
上豐鄉盛產水果,尤以上豐雪梨名揚天下。雪梨原名“歙梨”,用紙袋包裹,因色白而更名。據宋《新安志》載:“歙梨皆津而消,其質易傷,蜂犯之則易為疤,故土人率以柿油漬紙為囊,就枝包封之,霜后始收,今出丁字橋者名天下。”民國23年(1934年),上豐雪梨在東南亞國際博覽會上獲果品銀質獎章,其主要品種有金花早、細皮、大葉酥、小葉酥、麝香經久等。80年代后,上豐鄉果農不斷引進雪梨新品種,積極培植新梨園,形成水果高產優質基地,成為黃山市第一水果大鄉。
該鄉有著500多年梅花種植歷史,現有梅樹面積1400多畝。1993年,時任中國梅花協會會長陳俊渝一行10位專家、學者到上豐考察時指出:“上豐鄉梅花數量之多,品質之好,令人驚嘆,尤其是姬川村(雞公尖村)的古梅群,年代久、造型特異,乃全國罕見。”上豐鄉梅花樹有幾十個造型,如飛鳳、雙龍、迎客、送客、雙龍戲球、天女散花等,深受園藝界讚譽。隨著上豐花果山生態旅遊景區的開發,國內各大城市及國外遊客選準時機趕往上豐鄉觀賞古梅群,呤詩作畫,即興拍照。1997年,中央、省、市3家電視台播放了上豐鄉梅花基地風光片,《人民日報》發了新聞並配發上豐姑娘採摘梅花的照片。梅花不僅有觀賞、藥用價值,而且直接給農民帶來了經濟收入,2005年,該鄉產乾梅花45噸,產值達180餘萬元。
招商引資 上豐鄉花果山生態旅遊項目自被列入安徽省“861”重點項目以來,已投入1000多萬元,完成了村落生態、農業觀光、農家樂旅遊配套設施,修復村落內的文物古迹。通過幾年的發展,在國內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04年榮獲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稱號,打響了花果山的品牌。為了做大做強花果山生態園區相關產業,2005年該項目計劃投資為1000萬元,用於園區內旅遊配套設施建設、生態保護、種植業、養殖業的發展以及小城鎮農民小康新居建設。2005年通過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安徽省農家樂旅遊示範點揭牌儀式及第一屆梅花節等旅遊活動的推介宣傳,知名度大大提高,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由上豐鄉和歙縣地稅局共同引進的杭州市臨安輸送機械鏈條廠和杭州市先羅輸送機械有限公司2008年1月8日上午在縣地稅局正式簽約,落戶開發區,實現了招商引資年度開門紅。杭州市臨安輸送機械鏈條廠、總投資1200萬元的和杭州市先羅輸送機械有限公司總投資3000萬元。

人文歷史


蕃村 上豐鄉蕃村村是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古村落悠久歷史700餘載,鄉村民俗風情底蘊深厚,徽文化滲透鄉土氣息,地域民俗特色文化活動成為今日上豐花果山生態旅遊景區的一大亮點。該村鮑氏嬉“轎童”、嬉“傘旗”民俗文化活動是元宵節傳統節目,起源於清乾隆年間,史傳隋“大業之亂”,鮑氏先祖東晉咸和年間新安太守鮑弘第五代孫鮑安國協助妻弟汪華(即汪公)招募武士,屯兵金龜坦,保江南六州。鮑汪聯姻相親相幫,為不忘汪氏助鮑之恩,鮑氏以嬉“轎童”來表達這份情意。“鮑氏壽慶”又是該村民俗文化一大特色,六十花甲、七十古稀、耄耋老壽、百歲百壽方式各異,用詞用語均體現出當地民俗文化特色,還有鮑氏祭拜除隔三十年一次的“善事令”外,每年一次年三十晚集體祭拜更具特色。年封歲后,每戶提著燈籠去鮑氏宗祠同跪“敦敘堂”大廳祭拜先祖,香火、燈籠相映。長者向子孫訴說先祖創業之辛,告誡後人要承繼先人勤勞、誠信、與人和睦相處之風。蕃村的“鮑氏住宅群”是徽文化建築的一個縮影,吸引了中外遊客,其建築風格和“三雕”更為引人注目。
岩源村 上豐鄉岩源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是皖南山區中心縣委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在黨的領導下,岩源人民與游擊隊同生死,共患難,同敵人浴血奮戰到全國解放,為革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歙縣人民政府於1979年正式確定岩源村為革命老區根據地。1941年1月7日,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倖存的劉奎和他的戰友們,象一顆革命火種又重新點燃了皖南革命鬥爭的熊熊烈火,他們來到歙縣北鄉岩源地區的老屋基、道溪、黃柏山等地開闢根據地。他們在山民中宣傳革命道理,動員參軍參戰,發展地下黨員、籌建黨支部1942年2月成立了“中共道溪中心黨支部”。1942年5月中心縣委機關從績溪的金坑移至上豐岩源的蘭蔭灘。蘭蔭灘四周疊嶂懸崖,峰灤重疊,中部為溝壑莫測的開闊地帶,間有莽莽森林和石塌洞,具有易守難攻之勢。中心縣委以蘭蔭灘為中心,以“恢復地區,深根立足,積蓄力量,開展游擊鬥爭”為指導方針,開闢了老屋基、道溪、黃柏山、吳家坦、吳家山、白蛇坑、王進坑等一大片游擊根據地。1943年農曆臘月二十六至第二年正月十三,胡民、劉奎帶領游擊隊200多人駐紮在老屋基進行休整。1947年9月下旬,皖南遊擊隊500多人遵照中共華北局給皖南地委的《三八指示》和中共皖南地委太平龍門會議精神,決定由過去“分散隱蔽的鬥爭”轉為“大膽放手的游擊鬥爭”並加速擴大游擊根據地,以鞏固老區擴大新區,密切配合解放區戰場粉碎敵人的“清剿”,而進駐岩源游擊區。這500多名指戰員主體在老屋基休整,作好參戰準備,為期六天,處決了一名破壞游擊隊造成傷亡的外地偽保長。由於特務告密,皖南“清剿”指揮部立即調集四縣兵力向岩源地區進攻,對老屋基進行了七天七夜的燒殺掠奪,湧現出了潘濟濱等革命鄉儒。

人民生活


人民調解

上豐鄉
上豐鄉
歙縣上豐鄉在推進人民調解過程中做到“三納入”,使農村調解工作煥發了新活力。首先,該鄉注重把法制宣傳教育納入人民調解全過程,在調解中普法,在普法中調解。調解員在調解工作中堅持做到事前講法、事中析法、事後明法,使雙方當事人學法、懂法、守法。鄉司法所工作人員和人民調解員經常深入村組、企業、田間地頭等社會各個角落,利用放電影、“電視上網”等不同方式進行普法。該鄉免費發放法律小冊子、小讀本、宣傳頁5600多份,組織各種普法學習、講座、培訓、文藝演出等50餘場(次)),促進了村民法律素質提高,不但減少了矛盾糾紛,同時也使矛盾糾紛處理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軌道。其次,該鄉還把法律援助納入人民調解工作中,有效防止弱勢群體矛盾激化。在民調過程中,當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他們積極對其實行法律援助。再次,該鄉還把法律服務納入人民調解工作之中,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該鄉法律服務人員緊緊圍繞全鄉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全局,積極參與“平安工程”、“整治企業(學校)周邊環境”等工作,成為優化該縣發展環境的重要力量。

培訓

為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2007年11月15日,歙縣民宗局和上豐鄉黨委政府聯合舉辦了一期少數民族培訓班。上豐鄉境內有少數民族同胞100餘人,分佈在全鄉的14個行政村,為了把黨的民族政策傳遞到少數民族同胞的心中,培訓班上,縣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部長汪澤智解讀了黨的十七大報告;縣統戰部副部長、民族宗教局局長鮑鳴宣講了黨的少數民族政策;同時在培訓班上還宣傳了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安徽省計劃生育條例》。鄉黨還聘請了專業技術人員對少數民同胞進行科技培訓。
少數民族培訓班的舉辦,對於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促進民族關係和諧、增進團結、凝聚力量、科技致富具有積極的作用